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四大调神大论具体是什么?冬天藏精真这么重要吗?

《黄帝内经》中四大调神大论具体是什么?冬天藏精真这么重要吗?

《黄帝内经》中四大调神大论具体是什么?冬天藏精真这么重要吗?“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一是春季调神。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就是说,在春天的三个月里,是自然界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

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

二是夏季调神。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就是说,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

此时,人们在精神上易厌倦,但夏主长气,人气不宜惰,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应该像植物一样,向外开发,以使体内阳气宣泄,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三是秋季调神。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

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四是冬季调神。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古代中医养生著作,其中有《四气调神大论》一篇,讲
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

《四气调神大论》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四时气”,“五脏形志”,“生气通天”和“治疗法则”。

首先,文章讲述了四时的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
季阳气渐收,冬季阴气盛行。

各个季节对应的气候变化和健康调节方法都需掌握。

其次,文章介绍了五脏的形态和特点,还有它们与情志之间的联系。

肝主刚,心主神,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同时,每个脏器都有个性化的情绪表现,这些情绪可以影响脏
器功能。

接着,文章讲述了生命的根源——气的来源和作用。

气分为精气和宗气,精气是人体
本源的物质,宗气是自然界中的元气。

它们通过呼吸、饮食、运动来互相转化。

气与神之
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最后,文章阐述了医学的治疗法则,并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这里的治
疗法则不仅适用于疾病治疗,也适用于日常养生和健康呵护。

总之,通过《四气调神大论》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掌握健康调节方法,进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译文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藩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症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垫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痰厥之疾。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 文字版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 文字版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文字版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1-141 木火水土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

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

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

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

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阳气上升,渐渐向外发散,所以生育万物,显示出应有之姿容;这就叫“发陈”;这一时节之中,天气温,地气发,天地相应,温发相和,故万物滋荣;相较于秋日早卧早起、冬日早卧迟起的要求,春天的养生法则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是说春天人们应多走走,在公园里散步,把冬日在身体里积蓄的潜能发散出来;庭”,古时指屋外面,院子里面的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广步”,是提醒我们春季要避免风寒;春寒料峭,吹到身上,还是会伤害到我们宝贵的阳气;俗话常说“春要晤”,就是同样的道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古人认为,这段时间里,多给周围人一些鼓励、帮助的话,不光是对对方,对自己也会带来一年好运的好兆头;所以古时的处罚之刑,不会放在春天,一定是秋后;“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如果不遵守春季养生方法,会伤害到肝的功能;这是因为,春属木,人体五脏之中,肝也属木,不按照春季养生方法行动,肝气得不到良好的滋养,本该属火、充满温煦的夏,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奉长”之资,反为“寒变”;中医认为,春应于肝;从饮食上: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补益脾胃;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大枣、山药等;此外,要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忌吃羊肉、狗肉、鹌鹑、荞麦、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物等;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因此,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达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吴注:夏三月,此谓蕃秀, 蕃,音烦;物生以长,故蕃茂而华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故言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坚成,故言万物华实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夜卧早起,缓阳气也;无厌无怒,宽志意也;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长,上声;夏气养长,人道应之;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痎,音皆;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伤;至秋金王而令而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夏令主长,秋令主收;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此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氦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三月,天地气交,天为阳,清阳日温;地为阴,浊阴日腾;阴阳相交,道气动,变云变雨;立夏之后,万物生长,蕃衍繁茂;草叶碧绿,鲜花含苞吐蕊;鲜花得阳光雨露而竞相开放,秀色诱人;值此阳气外泄,宜夜卧早起;令人白天神清气爽,毫无倦意;心情愉快,心志平和而无怒气;风和日丽,宜外出旅游;到大自然中去淘冶心志,这是适应夏气,夏三月养长之道;何谓养长缘于春生夏长,故谓养长;夏三月孟夏时分,蛤蟆群鸣,蚯蚓频出;栝楼生长,苦菜嫩绿青秀;麦粒饱满,故孟夏第二个节气称小满;孟夏时节,晴雨相间,阴雨多于晴好;这时节,细菌病毒繁殖生长,人们易被感染,注意预防流行病;中药对预防流行病有一定作用,自温病大家叶天士始,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为华夏人防治温热病、疫疠保驾健身;仲夏螳螂生,伯劳鸟开始鸣叫,百舌鸟从立春始叫,夏至却不叫了;鹿角脱落,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花开;初麦有芒,芒种收麦;收麦时要注意安全,预防过敏性皮炎;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避免农药中毒专题;南方已入梅,西到秦巴山地、贵州高原,东到长江中下游,南到南岭,北到淮河流域;梅雨时节,梅子熟了,故称梅雨;梅即霉,亦叫霉雨;霉雨时节,空气潮湿,要注意食物发霉,预防霉菌感染;夏至时,阴阳相争,白天长,夜缩短;人们宜心静勿躁,止声色,饮食宜清淡;季夏凉风始至,蟋蟀出,鹰初飞;夏夜草丛中,萤火虫闪光;季夏时节,树木繁盛,大雨时行,土湿暑生;暑为炎热,小暑后出梅;中伏入大暑,要预防中暑;人之情,欲长寿而恶夭折,欲安宁而恶危害,欲名利而恶羞辱,欲安逸而恶疲劳;四欲得,四恶除,人心舒适而快乐,四欲得在于治身以长寿;但人们必须退嗜欲以治身,嗜财则财大气粗,嗜色则不啬而精竭,不治身而先夭,此非养生长寿;吕氏春秋请听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正是仲夏时节,宁静中鹊飞蝉鸣,蛙声一片,静夜中自然而优美的乐章;同时稻花香飘散在夜空中,人们祈祷着丰收,期盼着一个好年景;辛弃疾触景生情,忧国忧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远天七八个星,近山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山河破碎;和平中风雨欲来,收复山河忽见路转溪桥,充满着崇高的爱国情操;正所谓退嗜欲以治身,宁静致远,养生长寿;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就是容纳,“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气是平和而宽容的收纳之气;天气以急,中医认为秋对应燥气,这里的“急”说的是燥气的性质:肃敛、不由分说;燥气就是收敛之气,“燥”从火,就是用火热之气来凝敛;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叫“桑拿天”,这个时期家里的衣服、墙壁、地板都是潮乎乎的;可是入秋后,能明显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全变干燥了,这就是燥气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质;地气以明,说的是地气一上来,就显出干燥的气象,所以我们经常用“秋高气爽”形容秋天;为什么能够秋高气爽呢因为燥气属“金”;“金”又是什么概念燥就是把一切都燥干的意思,而燥干了之后的东西就会很密固,就会收得特别紧,这就叫“金”,金气就是收敛之气;什么叫金属,金属是收敛得最纯粹的东西,收敛之气最足;像金子就特别明澈,而那些水晶之类的结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这个概念;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敛之气开始发挥作用了,人就应该早睡早起;晚上10点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死活是养不起来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损肝胆,然后再夜里不睡觉,就更加损坏,所以现代男性的肝病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习惯在造病,别怨别人;与鸡俱兴,金鸡报晓,早晨太阳一出来,公鸡就打鸣、活跃起来了,人这个时候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属相中讲“酉鸡”;酉时为肾精当令,所以这里的“鸡”代指肾精,“与鸡俱兴”就是人随着肾精的生发而起;如果凌晨3点到5点人经常会醒来,这是生命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表现,因为这表示你身体的收敛之气没了,收不住阳气,天还没亮,阳气就飘到了体表,准备应对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精不妄动;说句实在话,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非常少见,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都是“尽其天年”的;人呢,现在成了抛开季节性规律的动物,随时随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体就会得病,还是逃不出自然规律俗谓“天命”;以缓秋刑,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后问斩;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把神收回来,使秋气平,让秋气不那么肃杀;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不要再往外扩散了,这样就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此秋气之应,这是秋天时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养收之道也,养收敛,秋天就是酉时,酉时主气味的味;大蒜和辣椒气味最厚,但不入药;古人认为大蒜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如人体的眼睛,小便;大蒜气味厚重,吃后会流眼泪,小便有味;中药虽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样,能吃多少吃多少;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如口,大便;辣椒吃多了,会生口疮,肛门疼痛;秋天就是味厚,果实,所谓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万物收获,要吃入血分的层面;逆则伤肺,如果忤逆了它,就会伤肺,因为肺对应秋天;冬为飧泄,飧是夕食,晚饭,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拉出来了;肺与大肠成表里,如果肺气虚弱,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这些毛病冬天就会显出来;奉藏者少,收敛气没收住,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很少,藏不住;以上内容为曲黎敏主讲的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你们看,到了秋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就要变了,不能再夜卧了,而是要早卧;也就是说,不能挨到十点半才睡觉了,在九点半就要考虑上床了;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秋天是开始收敛的季节,大地进入回收,阳气要回收啊,一切都在收敛;“此谓容平;”“容平”是什么意思呢容就是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地需要一个平衡;前面的春生、夏长,都是在往外扩散,往外释放,那么,到了秋天,就该收敛了,就要回过来调整、回收,以便达到一个和谐和平衡的状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我们形容秋天时,常常会说“秋高气爽”;到了秋天啊,天气会怎么样呢会往上走了结果呢,秋天的夜空就会非常的清朗,一览无余;月亮也会特别的清明,这就是“天气以急”的结果;“地气以明”,“明”是“明澈”,这句话是说,到秋天的时候,地气也会往下走了;结果呢,池塘里的水就会变得清澈;春夏的时候,地气是向上的,所以,那个时候,池塘的水往往是浑的;但到了秋冬季,地气往下一收,能把污垢冲击起来的东西没有了,那自然而然,水就能变清了;到了秋天,因为天和地的气息都在内敛,在往回收,天地之间就会变得很明澈;那作为人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到了秋天,晚上一定要早睡,要比春跟夏早睡一个小时左右;然后,还要早起,“与鸡俱兴”;我们佛家庄院子里有一只鸡,你们可以仔细观察它一下,看它晚上几点钟睡觉;像现在这个时候处暑节令刚过,天还没黑,它就会上到架子上准备睡觉了;然后,到了早上,一大早它就起来了;秋天的这个时候,早上鸡叫,差不多也就是五点左右的这个时间;过去古人闻鸡起舞,听到鸡叫了,就要爬起来,开始要舞剑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以缓秋刑”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时候,有这个秋煞——秋天的煞气是很重的;在古代,犯人要到秋天才问斩;因为秋天的时候,万物会产生肃杀之气,人也会产生这种杀气;所以,古代的战争都会在秋天发动,因为在这个时候,士兵的杀气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这是自然之道;人在秋天这个季节,很容易产生杀心,情绪很容易变得激昂;所以,在这个时候,气如果收不住,就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到秋天的时候,人一定要通过早睡觉来慢慢回收,以“使志安宁”;不然的话,还很容易出现悲秋的情绪;秋天的时候,人很容易觉得伤心,尤其是男性,很容易悲愤激昂,正因此,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悲秋的诗篇,像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然,现在的文化人也会悲秋;而且还不光是文化人,很多人都有这个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夏天都呆在空调房里,该散发出去的气息没有散发,该补充的没有得到补充,该成长的没有成长好,结果,一到秋天,自然而然,一些急躁的东西就会产生了,就该犯病了;病一犯,心情当然不好,种种的状况也就会产生了;那秋天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好地收养神气,“使秋气平”,让这种萧杀之气能够平和地过去,悲秋的情绪也就不会产生了;“无外其志;”就是不要让神志外泄;秋天时,神志如果外泄出去了,没有回收,那到了冬天,就会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逆则伤肺;”秋天伤了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飧,音sun,就是晚上吃的饭;秋天的时候,神志如果没有往回收,没有收住,那到了冬天,晚上就一吃饭,就会觉得肚子里像吃了块石头一样,就会消化不良;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体内的阳气没有藏住,没有收好,消化的能量没有了,消化的功能也就失去了;消化不良了,吃的东西消化不了,就会泄吗,就会拉肚子、胀肚子;秋天如果没有养好,冬天奉藏者少,就会出现这种状况;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四季之中,冬季是藏的季节,五脏之中,肾是主藏的脏腑;所以冬季是养肾的季节,冬季养肾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无扰乎阳”;冬三月阳气闭藏的目的是为了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即蓄养阳气,到春季的时候有充足的阳气供给生命的生发,所以不能打扰、干扰阳气闭藏;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就是阳气闭藏的时段,人体的阳气要通过睡眠得到蓄积补充,如果在深夜熟睡的时候老有人打扰你,你将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会觉得特别难受,而且第二天会无精打采;这就是阳气不能闭藏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垮掉;如果你将树根刨起来,暴露在地面,阳气就会散失,生命就会消亡,到来年的春天这棵树就不能发芽生长;这就是“无扰乎阳”的原因;内经中还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说如果冬天没有保护好阳气,被寒邪所伤,到了来年的春天就容易得温病,温病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传染病;冬三月养肾的具体措施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的主题是养藏,养藏就是养肾;其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第一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夜长昼短,是为了让阳气得到充分的闭藏,生命得到充分的休养;冬天不要辜负漫漫长夜,天黑睡觉,一直要睡到太阳出来了再起床,这是我们的阳气闭藏是否充分的时间标准,也是我们冬天养藏的时间标准;其实,冬三月遵循的仍然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基本规律;第二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将自己的心事、情志藏匿隐伏起来,不要暴露,不要让别人发现,不要被外人看出来;就象有什么私心似的,就象已经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暗暗的高兴,不要再到外面去寻觅了,冬三月就是要玩深沉;第三是“去寒就温”;冬三月养藏之道的目的是为了使阳气得到蓄积补充,使阳气闭藏的越严密越好;房屋要关严实,睡觉要多盖被子,出门要多穿衣服,甚至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这样做就可以去寒就温,就可以达到藏的目的;第四是“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无泄皮肤就是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因为出汗可使阳气外泄,阳气就不能藏了;所以,冬三月尽量不要运动,不要出汗;治疗的时候也要尽量少用发汗的药,少用汗法;虽然现在有人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但是不同季节运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按照内经的要求,冬三月要以静为主,以藏为主;以上措施的目的就是要从形体,到动作,到心灵都处于闭藏的状态,顺应冬三月养藏之道;养藏就是养肾;经过夏日生冷饮食肆虐,不少人的肠胃有所损伤,建议:秋季养收,奉冬之藏;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夏日生冷饮食的损耗,所以除燥与进补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五谷为养白色食物赶走秋燥“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其中小米最被国人推崇,小米属热性,黄色,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另外,各种豆类比较适合在冬季食用;在腊八那天,传统民俗要熬腊八粥,粥中就加入了芸豆、红豆等各种豆类,这也是非常顺应天时的;在古代中医看来,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谷物,也是对人体最为滋养的;五谷被看做各种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每顿饭中,中医认为应当多吃主食;目前,秋高气爽,但“燥”字当头,为了避免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当以润为主,而五谷可以养人,所以就要多吃一些;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的是白色;要想达到润肺的功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例如米面等;五果为助果核果肉浑身是宝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在秋季,水果的品种非常丰富,如梨、葡萄、苹果、橘子等,果肉和果核坚果各具营养;果肉为了滋养果核而存在,因此坚果类如杏仁、核桃仁、松子仁等都是营养成分充足的好东西;此外,梨、葡萄等的果肉同样也有润泽之效;不过,梨性寒,若是肠胃不好,生吃则可能会腹泻,不妨熟吃;食方一:银耳、秋梨、红苹果、冰糖、莲藕汁熬制成汤,酸甜可口,润肺祛痰;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而对于肠胃较弱的老人来说,由于各种肉类不易于消化,可以在吃肉的同时小酌一些淡酒,并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葱、姜、蒜等,以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在秋季,进补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但也不适宜大补特补,老人可以吃一些小牛肉炖萝卜汤,滋养身体;五菜为充疏通气息易于通便黄帝内经中的“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一般来说,各种蔬菜在古代作为饥荒时的补充而存在;而在现代,蔬菜则是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秋季,多食蔬菜可以疏通气息,易于通便,滋润秋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即粟、豆、麻、麦、稻;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五果: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五果”是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硬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尽量生吃,才能保证养分中的维生素不受烹调的破坏;鲜果加工成干果,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硬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五畜”是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出处: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药物之统称;祖国医学对疾病的治疗,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而强调药治和食养相结合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谷、肉、果、菜对五脏之气有补益作用,宜兼而食之,气和味合,便能达到补益精气的效果;后世医家都宗内经之旨,并时加阐发;唐代医家孙思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金元时代的医学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时攻邪居先,食养善后;他说:“余虽用补,未尝不用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故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儒门事亲此条说明我国古代就已对合理的营养膳食提出了卓见,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内经阐述河图洛书、易经之医之用、五运六气、正邪辩证、阴阳辩证、气血辩证、六气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等。

下面是《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篇,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3,广步于庭4,被发缓形,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7。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8。

1 王冰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杨上善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

张介宾发,启也。

陈,故也。

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2 王冰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

杨上善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

张介宾万象更新也。

3 杨上善春之三月,主胆,肝之腑,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

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

蚤字,古早字。

旦而起,顺阳息也。

4 王冰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张介宾广,大也。

所以布发生之气也。

5 王冰法象也,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

杨上善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

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

劳逸处中,和而生也。

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张介宾缓,和缓也。

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

后仿此。

6 王冰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张介宾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

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予,与同。

7 王冰所谓因时之序也。

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

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次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

次仲春惊蛰之节,初五日小桃华,新校正云: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

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

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药荣,后五日始电。

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鼠化为鴽,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

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春季三月,万物复苏,自然界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承受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顺应此时的生长之性,不应该抑制其生发。

这正是顺应“春生”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则会伤及肝脏,以致夏天容易发生寒性病变,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症。

夏季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相互交汇,自然界一片繁荣秀丽。

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

这样能够使阳气充分宣泄。

这正是顺应夏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了这种法则,就会损伤心脏,以致秋天易发疟疾,减少了供养秋天的精气,致使冬季也较易生病。

秋季三月,秋高气爽,暑湿消失,自然界丰收平定。

此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起居上,人们应早睡早起,大体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

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以缓解秋凉对人体的伤害;内敛神气而不外泄,可保持平定,有助于肺的清肃。

这就是秋季的养生法则。

如果违背,则会对肺脏有损伤,以致冬天容易发生完谷不化所致的泄泻,从而减少了供给冬天贮藏的精气。

冬季三月,水冷成冰,地寒而裂,自然界草木凋零,万物伏藏。

这时人们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要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

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同时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

这就是冬季的养生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肾脏,以致春天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而且供给春天的生发之精气就减少了。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中医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经典,记载着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气”调节人体机能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具有四气,即阴阳气、内外气、上下气,它们共同调节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只有维持四气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二、关注饮食作息,修身养性。

《黄帝内经》强调,要养生保健,必须关注饮食作息,要求饮食简单清淡,配以合理的体力劳动,对于自身道德修养,要求节制言行,用自身行为配合调节机能。

三、阴顽症辨治原则。

《黄帝内经》指出,阴顽症要从机能出发,通过辩证判断病因,用药疗法综合治疗,根据病机状态分渐进式处理,旨在达到调节四气的目的。

四、行气活血。

《黄帝内经》指出,动活血气,活血化瘀,以祛风散寒、和痹活血、活血活络为主,以活血理气,以理气调经为主,提出了按病实施的治疗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秋天要“收气” • 早睡早起(与鸡鸣的时间相仿) • 情绪安定,借以舒缓三秋的肃杀之气 • 精神内守,使秋气得以平和 • 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通宣达理
如果违背了长气的道理会损伤心气,秋天就 会生病,适应“收气”的能力,阳气不 能在冬季潜藏,生腹泻病(完谷不化), 降低适应冬天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
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时气不同,相对于 我们来说应该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来与 自然相适应
春三月(农历正,二,三月)
春天要“生气” • 晚睡早起 • 起床后披头散发,舒张形体,放宽步子,
到庭院里散步。 • 神智随着春天的生气而勃发 • 应该发生的事情不要扼杀,应当给予的不
要剥夺,应该增加的不要失去。
保养春天的生发之气,也是人体养生的必由 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肝脏。
若春天的阳气不生,提供给夏天的阳气也 不会长,即出现虚寒证。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
夏天要“长气” • 晚睡早起 • 不要嫌恶白天太长太热,要心中无存忧郁,
和颜悦色,心平气和(使体内的阳气向外 宣发)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
秋三月(农历七,八,九月)
冬三月(农历十,十一,十二月)
• 藏伏 • 早睡晚起,太阳升起时起床 • 思想情绪平静伏藏 • 避寒就温
•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 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病,阳气不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