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合集下载

文化软实力 研究报告

文化软实力 研究报告

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产业、文化交流、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努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能力。

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和价值观,吸引他国的认同和尊重。

下面是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报告。

首先,文化软实力是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软实力可以成为各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文化软实力还能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其次,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国家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和价值观,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成就被世界所认可,可以让人们更加自豪和自信,也能够提高国民的士气和自信心。

同时,文化软实力还能够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文化软实力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竞争力。

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观光和消费,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和就业增长。

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可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

最后,文化软实力还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品牌价值。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成就被广泛认可和尊重,可以提升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声誉,增强其全球竞争力。

国际上的一些文化品牌,如中国的汉服、法国的香水、日本的动漫等,都成为了各国了解和认知该国的窗口。

通过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一个国家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全球资源。

总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和价值观,可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一、前言“软实力”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通过文化、教育、价值观等方式影响和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其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一个当然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策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1. 概念界定“软实力”是一个既有深厚文化内涵,也有广泛外延的概念,其最初由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他指出:影响力的一种体现是散发吸引力,即“吸引而不迫使”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而这种力量被称为“软实力”。

在中国文化中,“软实力”表现为全球独特的文化理念、优秀文学、优秀戏剧、黄土高原、丝绸之路、茶道、绘画艺术、书法、武术等文化传统。

2. 国际声望近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中国的图书、电影、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在国外的发行量不断增加,中国的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在海外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加强了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缩小了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距。

3. 力量制衡在国际角逐中,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在与美国等国家的角逐中,往往是文化“软实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悠久的文化之一,这为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与国际媒体的角逐中也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的中国媒体很难与西方媒体的影响力相媲美,这也是中国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之一。

4. 改革措施中国近年来增加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投入,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和推广,各种文化节目、演出、展览不断举办。

同时遵循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开展文化推广活动,例如华谊兄弟、万达集团等大型企业都频繁地在国外进行文化投资和创作,最为典型的是万达集团在海外购地建美国世界五大电影院店,极大地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文化软实力” 概念是“软实力” 的子概念。

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它构成软实力的深层魅力。

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现状:1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

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

韩国服装、韩国电视连续剧、韩国歌舞被称为“韩流”广泛向世界传播;日本动漫和音乐,受到我国青少年追逐。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

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

2、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国人核心价值迷失,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认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

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西方。

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步伐显得有些迟缓。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教育教育改革延续至今,所取得的成绩不容抹杀,但同时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权限尚未完全理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管理职权不清;相关政策法规不到位、操作困难;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尚未理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素质教育仍然停留于理想状态,未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5、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涉及广泛的领域,它既涵盖政治,又不落下经济,更重视国际舆论。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1、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软实力是相对一个国家政治、军事能力等硬实力而言的,主要指一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软实力。

硬实力通过诉诸有形的军事、经济等实力,迫使他国遵从本国意志;软实力则通过文化、价值观等对他国施加影响力,使得对方按照本国意愿行事。

两种实力同样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物质硬实力的增长令人欣慰,但文化软实力是条短腿。

认同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问题,接受一种文化或拒绝一种文化,都与是否认同其价值有内在联系。

麦当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迪士尼文化体现的是美国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价值认同上的接受。

软实力就表现在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异国文化的价值观。

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

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西方。

这也是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面临难得的机遇,也不得不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

一些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马戏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软实力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企业软实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开展企业软实力 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相关文献的梳理 和比较分析,探讨企业软实力的内涵、构 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 研究现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对象主要为企业、产业园区、政 府机构等,其中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中小 企业等。样本选择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 层抽样等,同时结合网络爬虫等方法获取 数据。
国外研究
国外研究对象主要为企业、跨国公司、国 家等。样本选择方法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研 究、
企业软实力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
延展性
企业软实力可以应用于多种业务领域
协同性
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企 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软实力与传统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传统竞争力是企业软实力的基础和支撑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传统竞争力的高级阶段和核心表现
04
企业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提升策略
文化理念创新
通过培育创新型文化理念,引导企业不断创新、进取,提高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文化氛围营造
通过建立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和创造力,增强企业软实力。
跨文化融合
通过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企业文 化内涵,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企业软实力。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国内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数 据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资料、政府公开数据、调查 问卷等。

文化软实力现状

文化软实力现状

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

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

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
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

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

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的软实力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软实力是指企业通过自身文化、品牌、形象等非物质方面的实力来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

一、国内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在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日益深入。

首先,国内研究者研究方向完全对接了国外企业软实力的研究主题。

其次,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软实力建设。

1. 研究主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企业品牌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其中,企业品牌形象的研究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2. 研究对象国内学者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内企业,特别是本土企业。

国内研究者认为,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影响力不足,其软实力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3. 论文发表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软实力研究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但总体质量较高。

目前,相关领域知名期刊刊登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国外企业软实力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内,国外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历史更为悠久,相关研究也更为成熟。

此外,国外学者不仅关注企业本身的软实力建设,还将目光投向了企业对所处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1. 研究主题国外学者研究的主题比国内更为广泛,包括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治理等方面。

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所处环境和社会纳为研究对象,逐渐将企业软实力从一个独立的概念变为了一个庞大的研究系统。

2. 研究对象国外学者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既包括自己国家的企业,也包括跨国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在跨国企业研究方面,有很多学者对跨国企业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

3. 论文发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成果数量庞大,且研究质量极高。

国外学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众多知名的国际期刊上,其研究成果的影响远高于国内学者。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一、引言中国自古以来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软实力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对外传播和影响,仍然是目前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1、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全球影响上逐渐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逐渐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中国武术、中医学、茶文化、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被世界广泛接受,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

特别是中国电影业、服装设计等,得到了大量的国际认可,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2、对外传播不足,影响力待提升尽管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范围上有所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和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对外传播不够广泛、不够深入,国际传媒对中国文化的报道单一,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还待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对外传播在对外传播方面,有必要加强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向外界介绍中国文化价值、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文化底蕴。

加强口碑营销,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增强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好感度。

同时,要加强与提供国际文化服务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交流。

主动开展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挖掘,完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一流文化的接轨,加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要注重提升中国语言与国外语言的互通,让国外人群能够顺利接触了解中国文化,使之有利于促进国外人群与中国人群之间的交往、沟通与了解。

四、相关案例1、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获得国际奖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

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

“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

“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

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

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

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

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

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

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

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

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

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

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在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的研究,希望重新焕发古老文明的魅力。

这些古老文明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平衡文化霸权。

印度政治学者阿米特·库马尔·吉普塔(Amit Kumar Cupta)在其文章《印度软实力及海外侨民述评》中阐述印度软实力提升必须充分发掘印度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印度文化。

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中提出振兴希腊传统民主文化与美国文化抗衡。

1.2.2.3 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国外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软实力目前现状的研究。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软实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英国学者乔舒亚·柯兰奇克(Joshua Kurlantzick)在其文章专著《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是如何在改变世界的》中指出中国软实力的长足进步必将导致一个亚洲新秩序的产生。

6[26]奈尔·雷维克(Neil Renwick)在其文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显现的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一文中认为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是对自己发展模式、国家价值观和政治领导模式充分自信。

华裔德国学者辜学武教授在其文章《中国已晋升为世界强国?》中也持有相似观点。

另外一种观点侧重于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遭遇的困境。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贝茨·吉尔在其文章《中国软实力资源极其局限性》中认为中国在外交政策、文化和政治观念中的资源逐渐增加,但在将资源转化为外交政策时受到很大约束。

7[27]黄严中和丁盛的文章《龙的软肋:中国软实力分析》指出中国虽然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是软实力建设仍然是软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28]
1.3 创新之处
文化软实力研究在国内兴起时间不长,成果主要集中在战略层次的研究。

对于路径的选择和措施的选择也都是宏观上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操作性。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专著和论文,对当前软实力理论及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软实力研究成果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

在参阅了国内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其一,研究视角创新。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既需要在战略上进行规划又需要从细微处进行计议。

本文从制度建设视角,提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研究,着眼于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现状,利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对文化建设主体进行规范,鼓励和监督。

其二,对策可操作性强。

国内绝大多数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都是从宏观层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进行论述,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本文通过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制度状况的分析,提出完善文化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将制度建设具体到文化单位、文化市场、文化管理、文化人才等方面。

与战略性路径相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描述
[←1]
[21] JOSEPH S NYE.The powers to lead [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fress,2008.
[←2]
[22] LOUIE KLAREVAS.Greeks Bearing Consensus:Suggestions for Increasing Greece’s Soft
Power in the West [J].Mediterranean Quarterly,2005
[←3]
[23] ALEXANDER BOHAS. The Paradox of Anti-americanism:Reflection on the Shallow
Concept of Soft Power [J] .Global Soecity,2006,20(4)
[←4]
[24] Thomas Molloy .Projecting Soft Power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J] . The
DISAM Journal,2006
[←5]
[25]马修·弗雷泽. 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盒快餐的全球统治[M]. 刘满贵,
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6]
[26] Joshua Kurlantzick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7]
[27]贝茨•吉尔 .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J],陈正良,罗维译美刊《幸存》,2006年第2期
第48卷
[←8]
[28] Yanzhong Huang & Sheng Ding . Dragon’s Underbelly:An Analysis of China’s Soft Power
[j]. EADT ASIA, 2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