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沉积微相研究资料
测井相在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三段沉积微相分析中的应用

2 1 水 下分 流河 道 .
1 地质概况
松辽 盆地 面积 为 26×1 m , 一个 大 型 的 . 0k 是
水下分流河道是水上分流河道人湖后的水下 延伸部分 , 水体流速较高 , 有一定 的冲刷能力 , 包括
河道 砂坝 和天 然堤 两部 分 , 总体 呈正旋 回序列 。 通过 岩心 观察 , 现研究 区水 下分 流 河道 多发 发
分 流河 道进 入 湖盆 内 的水 下沉 积 区 , 是三 角洲体 也
系 中砂 质 沉积ຫໍສະໝຸດ 物最 丰富 、 最集 中的地 区。
沉 积微 相 的测井 曲线 特 征进行 研究 , 立测 井相 图 建 版, 并将 这种 关 系 推广 到其 他 的未 取 心 井 , 行 沉 进 积 微相 的标 定 , 进而可 以利用研 究 区 内丰 富的测井 资 料进 行沉 积微 相研 究 。 本 文综 合利 用岩 心及 常规 测井 曲线 , 识别 出了 多种 沉积 微 相 , 为指 出有利 的储 层砂 体分 布 区域 以 及 预测有 利 的勘探 区块提供 充 分依 据 。
5 2
特 种 油 气 藏
第1 8卷
图 1 研 究 区 地 理 位 置 图 ( 吉林 油 田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O 0 有 改 动 ) 据 2 , J
2 2 河 口坝 .
这 与砂 体 的前 积 相 吻合 。曲 线形 态 与 河 口砂 坝 相
类似 , 但整体 幅度 值 比河 1砂 坝略低 。研究 区 2 1
引 言
利 用 测井 资 料 来评 价 或 解 释 沉积 相 的方 法称 为测 井相 分析 ¨ 。测 井 相 研 究 是从 统 计 分析 与岩 心分 析相 结合 的角 度 出发 , 测井 相 与地 质资料 进 将 行 详 细 对 比 , 定 测 井 相 的 岩 性 类 型 及 沉 积 环 确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2. 相模式 (Sedimenary facies model)——以相序递变规 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 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 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 的发育的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 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 的空间组合形式 。是某种沉 积环境中 各种沉积特征的全 面概括。
沃尔索相律示意图
河流相
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3、沉积构造 1)层理类型多样,以反映单向水流的大型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为 特征,斜层倾角为15°~30°,层系厚度一般为30cm或更薄,一般 不超过1m。还有平行层理和上攀波纹状层理,以及包卷层理等。 2)河流中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有时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扁 平面倾向上游,倾角10°~30°。 3)河漫沉积可见钙质结核和泥裂,以及碳化植物屑及立生植物根。
III.海陆过渡相组
1.三角洲相 2.泻湖相 3.障壁岛相 4.潮坪相 河口湾相
河流相
河流相
河流类型:
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
1、曲流河: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 曲流河特点: 1)河道较稳定,天然堤 发育; 2)河道深、弯、坡降小; 3)水流缓、水量变化小; 4)心滩不发育,边滩、 漫滩发育。
辫状河沉积模式图
河流相
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组合 1)河流沉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等各类碎屑沉积物组成。 2)上游偏粗,下游偏细。砾石成分复杂,有比较多的陆源砾石。 3)底部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是河流相的重要鉴定标志之一。
2、结构 1)河流沉积的分选差到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频率 曲线常为双峰,正偏态; 2)粒度概率图上、常表现明显两段性,且以跃移总体为特征。
②由于河床在河谷中侧向迁移的结果,称为迁移多阶,其特点是分布范围 相对较小,横向较易变化,韵律间自下而上粒度具有由粗变细的总趋势。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摘要:岩体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展布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油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高邮凹陷阜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是构成整个苏北盆地阜三段特大型三角洲的一个部分,区内平面上总体有3-4支北东向的三角洲向湖盆推进,它们在平面上相互拼接、复合连片,使砂体在北部斜坡带广覆分布。
其中东部因吴①断裂的初始活动,可能形成横向上相对受限的富砂带,此带砂体相对较粗,延伸较远,在其前端顺断层方向可能形成类似于有水道供应的浊积扇砂体。
而研究区中西部三角洲砂体因分流河道的多级分叉、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变小加上湖浪的改造,形成朵叶状三角洲。
关键词:高邮凹陷沉积阜三段一、概况高邮凹陷物源主要来自于北~北东方向。
本文认为盆地内的建湖隆起及南部的通扬隆起并非阜三段沉积期的物源区,上述隆起区是后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理由如下:1、从南部断阶带所钻的井阜三段地层岩性看,主要是厚层~块状黑色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据许庄地区钻井录井剖面)。
2、与高邮凹陷毗邻的海安凹陷沉积体系为细粒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
3、在研究区吴①断层和吴②断层之间的断阶带内的陈2井钻遇阜宁组及戴南组地层完整,尽管在吴①断层上升盘阜二段地层因剥蚀保存不全,阜四段和戴南组沉积缺失。
4、研究区北部的盐参1井阜三段则为不等厚互层的细粒~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岩多具正粒序构造,仍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5、迄今为此,阜三段~阜四段除在苏北盆地西南部找到边缘相外,仍未发现湖岸沉积的依据。
阜宁组具有广覆式沉积、规模大、跨现今构造单元、跨海陆区域的特点。
因此,该沉积期原型盆到底有多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构造演化认识高邮凹陷在苏北—南海盆地基本构架形成的基础上经历了k2t—ef4的断—坳阶段,e2d—e2s的断陷阶段、晚古近纪以来的挤压、盆地反转阶段(以三垛构造事件为起点)以及新近纪的坳陷阶段,在坳陷阶段使整个盆地整体下降,并完全转化为西高东低的大型坳陷盆地,接受巨厚的河流—冲积相为主的沉积。
2测井资料岩性-沉积微相解释

27
收 缩 裂 缝 和 斜 交 开 启 裂 缝
28
岩 浆 岩 和 高 角 度 开 启 裂 缝
29
局 部 切 割 井 眼 的 开 启 裂 缝
30
低 角 度 闭 合 裂 缝 和 不 规 则 闭 合 缝
31
雁 状 诱 生 缝 和 高 角 度 闭 合 缝
32
3、地层沉积构造特征的识别模式
1)层理构造:根据图象可以很好地识别出水平层理、
附 图 和黄 小铁 型矿 逆晶 断体 层、 褶 皱 32
39
40
成果显示、评价
测井岩性、沉积微相自动解释程序框图
4
1、建立岩性、沉积微相解释模型
选关键井 选样本层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及特征参数的提取 采用一套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层进行测井相的划分、 建立测井相-地质相关系及岩性、沉积微相解释模型
Z g ( x) ln y g ( x) ln Pg C0 g C1g x1 ... Clg xi
2井 82.6% 83.5% 71.0% 87.5% 62.3% 84.8% 78.6% 3井 85.5% 90.3% 74.8% 79.8% 80.6% 68.7% 77.4%
表2
井名 岩性 粉砂岩 细砂岩 中砂岩 砾状砂岩 砾岩 1井
主要储集岩性符合率
2井 92.7% 81.9% 82.8% 96.5% 82.7% 3井 89.7% 83.8% 98.9% 92.3% 80.6%
P( g / x)
p g f g ( x)
P f
K 1 k
G
k
( x)
5
2、单井剖面岩性、沉积微相的识别解释
应用所建立的岩性、沉积微相解释模型,就可根据 测井资料对取心井及绝大多数非取心井进行连续逐层的岩 性、沉积微相识别,自动获得准确可靠的岩性、沉积微相 柱状剖面图。
1-4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3)沉积微相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分析一般首先解释产生相的沉积过程, 然后再解释发生这些过程的环境。这个方 法的实质是通过沉积过程的分析把相和环 境联系起来,沉积微相分析也应遵循这一 方法。具体步骤是:1--2储层沉积微相 Nhomakorabea构造特征
① 岩心和露头观察:通过观察综合分析储 集层的沉积特征
⑤剖面相分析:在单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建 立各单井的剖面相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确定沉 积相在剖面二维空间的展布特征,据此建立全区 沉积微相的剖面分布,绘制出剖面相分析图。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⑥平面相分析:通过绘制一系列剖面图和 平面图等基础图件,综合分析全区沉积相 类型和展布,并绘制出反映区域沉积相类 型及其展布的平面相分析图。
凹陷内的断层一般划分为四级:①一级断 层:断距可达数公里,延伸数十公里。② 二级断层:断距可达数百米,延伸10公里 以上。③三级断层:断距可达100米以上, 延伸数公里。④四级断层:断距20~50米, 延伸1~2公里。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2)断层在油藏形成和开发中的作用
①在油藏形成中的作用:作为油气运移的 良好通道;作为圈闭形成和油气藏保存的 必要条件。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3、沉积微相的概念
所谓沉积微相:是指沉积亚相带内,具有 独特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 性及一定平面分布规律的最小沉积组合。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因此,与区域性沉积相研究相比,沉积微 相分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上。这个“细” 包括纵向划分沉积相的地层单元要细,即细分 到小层或单层。横向上对沉积环境要逐级划分 到微环境,并识别出微相。所谓“微环境”, 是指控制成因单元砂体-----具有独特储层性质 的最小一级砂体的环境。
沉积微相研究

沉积微相研究
郭敬民 尤英 李俊杞 徐加林 施淳元
沉积微相研究的意义
沉积相和沉积徽相研究是油藏描述技术中的
基础工作,其目的在于阐明储集体的沉积环境、沉
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示砂体成因
类型、几何表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 的非均质特征,并深入探讨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资料的介绍
4、测井资料
垂向上分辨率好,我们常根据不同沉 积相带垂向上的岩性演变规律,编制 电测曲线图版,来指导相的划分。
5、地震资料
平面上连续性好,根据地震相划分沉 积相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6、油田生产的动静态资料等(主要来
源于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开发阶段)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和步骤
可化为五个阶段:
确定各级地层单 元沉积相类型
确定各种相类型纵向 上共生组合关系 绘出各单井的 综合柱状图
剖面对比分析
平面相分析
D、剖面对比分析
以单井剖面为基础,做井间联系,根据各种 资料对比,根据各种资料对比,得到沉积相的二 维空间展布特征
1、绘制各类图件,如剖面对比相分析图、 地层等厚图、砂层厚度等值线图、砂层孔 隙度等值线图等等
相分析基本步骤
1、详细观察,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等岩石特
征
2、分析沉积过程、讨论形成条件,水流强度、水
流向、沉积速度,与沉积物联系
3、建立垂向层序,了解岩石纵横向关系及地层接触关系 4、比较,与现代沉积、相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环境解
释,得到初步认识
单井相分析
一般分析步骤
单井相分析
岩心观察
2、分析各类图件,确定各 沉积相划分标准
3、编制沉积相 平面分 布图
沉积相研究

②划分岩石相不仅要区分岩石类型,而且要反映沉积时水动力、地化及生物作用条件,对于碎屑岩储层水动力条件和能量与储层质量好坏一般有紧密联系,因此储层碎屑岩的岩石相尽可能与能量单元统一起来。
③对每种岩石相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作出解释。
(2)垂向层序的分析①垂向层序是地下地质工作中沉积相分析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一定的微相有一定的垂向沉积层序,但一种垂向层序可能有几种微环境成因,所以垂向层序是很重要的相标志,而不是绝对标志,需结合其它标志综合判别。
②碎屑岩储层垂向层序一般又是层内非均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确定各微相砂体的典型垂向层序是储层描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③垂向层序以自下而上岩石相的组合序列来表示,以最基本的沉积旋回为单元进行组合。
④垂向层序的分类和描述要满足划分微相和各微相作用沉积学解释的要求。
⑤每类垂向层序应选择代表性取心井段分别作出相柱子图,内容除沉积学描述外,还应包括反映储层物性及典型测井曲线。
(3)沉积旋回分析①以最小沉积旋回为单元的垂向层序分析作为基础,逐级向上扩大进行各级沉积旋回分析。
②沉积旋回分析的目的是搞清垂向上微相演化,进一步确认亚相(大相),并从相组合上检验微相,要应用全部的相标志进行综合分析。
③各级沉积旋回反映盆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碎屑物供应量的变化,水进水退、沉积体的废弃转移、各次沉积事件间能量的差异以及每次沉积事件本身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沉积旋回分析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反复进行,从各级旋回的岩相组合和演化规律上互相检验相分析的合理性。
⑤沉积旋回界线应是确定性的时间界线。
(4)单项指标相分析常用于碎屑岩储层相分析的单项指标有:①粒度分析;②微量元素分析;③孢粉古气候分析;④古生物分布分析。
(5)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特征来识别的,这些特征包括地震相的外形、内部结构、顶底接触关系、振幅、连续性、视周期、层速度、反射特征的横向变化等。
由于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及结构,它们就具有不同的地震波的反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电位
岔7 4-12 4井
深
度
岩性
微电极
自然电位
岔3 9-30 3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4
微电极
14 14
14
河漫滩相(以泥岩为背景夹薄层砂层)
h.河泛平原相:泥岩夹薄层状过渡岩性。自然电位低平段。
自然电位
岔15-332x井
深
度
岩性剖面
11 14 11
14
14 11 14 11 14 11
微电极
岔39-303井
②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a.沉积基本特点
●位于曲流河下游,地势 坡降较小;
●单向水流和河、湖双 向水流共同结果。
b.发育的主要微相
●水上部分:分支流河 道;
●水下部分:分支河口 坝、内前缘席状砂、外前缘席 状砂和湖相泥。
分支流河道 三角洲平原 湖岸线 分支河口坝 内前缘席状砂
前 缘 席 状 砂
外前缘席状砂
分流河道,内前缘砂、
基岩
下伏层
边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陆相湖盆主要相、亚相和微相划分表
相 洪积-冲积扇
亚相
扇根 扇中 扇缘 辫状河
河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曲流河
顺直河(限制性河)
三角洲分流平原
吉尔伯 三 特型
三角洲前缘
内 外
角
前三角洲
洲
扇三角平原
扇型
扇三角洲前缘
前扇三角洲
微相(砂体)
主槽、槽滩、侧缓槽、漫洪带 辫流带、辫流沙岛、漫流带
2)建立沉积相的标准相模式
标准相模式是研究沉积微相的重要依据,通过它可以了解包 括微相类型,分布及沉积特点,以指导微相划分。下面介绍几种 主要的相模式:
①曲流河标准相模式
艾伦,1964年建 立的曲流河标准相模式,如图
陆相湖盆沉积体系模式图
河床
天然堤 决口扇
井号和井名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从相模式中可以了解到,曲流河包括的微相及其相互之 间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指导沉积微相的划分。
③砂岩尖灭线圈定:合理勾划砂岩尖灭线,是合理圈定 曲流带砂体规模、形态和展布方向的重要一环,因而是编绘 单砂体图的关键。
深 自然电位 度
岩性剖面
14
14 14
14
微电极
自然电位
岔30-17井
深
度
岩性
2870 14
14 13
微电极
河泛平原洼地 (Ⅳ- 6 -①)
泛滥平原相(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薄互层)
此外,对三角洲沉积相重要微相岩电性特征,也进行了初步总结。
自然电位
晋5 5
厚颜 度色
岩性剖面
微电极
微相
前 缘 席 状 砂
b.优选标准的微相岩性剖面→岩电性的相关性分析→建立 微相电相图版,以便用大量的电测曲线资料,直接划分微相类 型。
③几种主要沉积微相的电性特征曲线
a.辫状河道微相:巨厚砂砾岩,电性呈低伽玛、高 电阻、箱状自然电位特征。
柳3 1
柳90- 11
辫状河道微相(巨厚砂砾岩)
b.曲流河床相:中-厚层细砂岩,含中砂细砂岩。 底部含泥砾冲刷面,自然电位曲线底部负异常变小,电 阻曲线极大值不在层界底部。
薄层砂 河道滞留沉积、心滩 河床滞留沉积、边滩(点坝砂) (决口扇、天然堤、河漫、废弃河道)
河道 水上分流河道、分流间、沼泽洼地 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砂、河口坝、席状砂
薄层席状砂 —
水上辫状河道 水下河道、河口坝、席状砂
—
湖泊
滨湖 浅湖 半深湖-深湖
滩坝 滩砂
湖底扇
上扇 中扇 外扇
主水道、天然堤 水道、水道间、溢岸支道
29-14 Ed2Ⅳ11②
29-32 Ed3Ⅱ2①
29-66 Ed2Ⅳ6①
205.5(3.6)
0.6
13 3.6 3.4
274.84.4
曲流河河床相(底部有泥砾)
c.厚层均匀型河床相:自然电位小型箱状,微电极曲 线幅度差变化不大,表示层内较均匀。
自然电位
岔21 4井
井颜 深色
岩性
13
2882 9
微电极
湖相泥
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③扇三角洲沉积相模式
a.沉积基本特点
●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陡岸一侧,处于水上和水下两部分
●近源、短距离搬运,以粗碎为主沉积。
b.主要发育微相
●水上部分:水上 辫状河道;
扇三角洲平原 (水上辫状河道)
扇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边缘席状砂
前缘砂
前扇三角洲
●水下部分:水下
29 -6 9 Ed 2Ⅳ4①
27 9.0
14
河床微相 (Ⅴ- 2-②)
河床相(厚层均匀型)
d.边滩相:侧向加积的点坝砂,微电极曲线显示正韵律,自然电位钟形。
2 9 -3 7 E d 3Ⅱ6①②
3.0 30
2.0
28-16 Ed2Ⅳ3①
18 6.0 5.2
自然电位
岔31-26井
井颜 深色
岩性
9
14
决口扇相(中层-薄层不典型正韵律)
f.天然堤相:不等厚互层,表示水位周期性改变。
自然电位
岔3 0 - 1 9井
井颜 深色
14
岩性
微电极
2 8 - 4 E d 2Ⅳ10②
21 3.6
2872
9
14
天然堤微相 (Ⅴ-1-②)
天然堤相(不等厚互层,水位周期 性改变)
g.河漫滩相:以泥岩为背景夹薄层砂岩,微电极不规则锯齿状。
晋5 2
颜 自然电位
色
岩性剖面
微电极
外前缘席状砂
内前缘席状砂
三角洲沉积相的微相特征
4)单砂体图编绘要点
单砂体图编绘要求
①准备井位底图:从地质模型中提取相应小层附有断层 线的地下井位图。
②标数据:包括砂岩厚度、Ⅰ类有效厚度、Ⅱ类有效厚 度的差油层、油水同层以及砂层的电测解释序号,对新补的 砂层也要实行一定序列的统一编号。应特别提出的是油层的 确认一律以有效厚度为准。
三、沉积微相研究
1.沉积微相含义
沉积微相是研究可识别、划分的,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相 对最小一级沉积单元的砂体成因。目的是为预测其属性、砂体规 模及展布,为研究油水运动特点和剩余油分布提供地质依据。
2.研究的基本方法
1)确定研究工区所处沉积部位
在区域沉积相带划分基础上,首先确定研究工区所处沉积部 位,所属沉积相类型,为微相研究提供宏观控制。
2940
14
微电极
15
边滩相(正韵律明显)
边滩微相 (Ⅵ- 1 3 -①)
e.决口扇相:中-薄层不典型正韵律,微电极呈薄互层型,自然电位舌状。
自然电位
岔30 -12 2井
井颜 深色
岩性
9
微电极
2 8 - 1 4 E d 3Ⅰ5①
24
3
.0
2
(
.2
)
14 9 2970 13
决口扇微相 (Ⅵ- 3 -①)
席状砂、浊积岩
3)确定沉积微相类型
以岩芯为基础,综合录井资料作参照,以电测曲线形态为 手段,综合判断微相类型。
①基本原则
a.以沉积相的标准相模式,指导微相划分; b. 小层地层单元是确定微相类型的基本单元。
②主要主法
a.分析小层单元岩性组合、单层厚度、砂岩岩性、泥岩颜 色等有关相划分的单因素指标,进行逐井、逐层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