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诊疗常规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推拿操作指南、注意事项及禁忌(标准)

小儿推拿操作指南、注意事项及禁忌(标准)操作指南1. 选定合适的推拿技术:- 经络疏通:通过指压、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 经络疏通配合推拿:在经络疏通的基础上,结合拨罐、刮痧等疗法进行推拿。
2. 准备工作:- 为小儿提供一个安全、安静、整洁的环境。
- 为小儿换上宽松舒适的衣物。
- 洗净双手并修剪指甲。
3. 推拿操作步骤:- 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推拿。
- 从身体较轻的部位开始,逐渐过渡到身体较重的部位。
- 注意小儿的体位和呼吸,保持沟通和观察。
注意事项1. 推拿时间:- 每次推拿时间最好控制在15-30分钟之间。
- 若小儿表现疲倦或不适,可以适当缩短推拿时间。
2. 推拿频率:- 推拿频率一般为每天1-2次,视小儿情况而定。
- 不宜在进食前或饱食后立即进行推拿。
3. 温度控制:- 推拿环境的温度宜保持适宜,避免小儿感到过热或过冷。
- 使用零散或拌有温油的技术,可提高推拿效果。
4. 推拿力度:- 推拿力度应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 应根据小儿的感受和反应进行调整。
5. 仪器使用:- 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推拿仪器。
- 避免使用较复杂或不熟悉的仪器。
禁忌事项推拿在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以下情况下应避免推拿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1. 发热:小儿体温超过38℃时禁止推拿。
2. 皮肤损伤:存在皮肤破损、感染、烧伤等情况时禁止推拿。
3. 外伤:如骨折、扭伤等严重外伤时禁止推拿。
4. 出血倾向:小儿存在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时禁止推拿。
5. 心脏问题:存在心脏病等严重心脏问题时禁止推拿。
6. 呼吸问题:存在呼吸困难、哮喘等严重呼吸问题时禁止推拿。
注:此文档仅供参考,操作前请咨询专业医生或推拿师的意见。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小儿推拿诊疗常规第一章概说一、推拿的起源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
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
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一、什么是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
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
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推拿疗法部分。
3.1小儿推拿 Tuina in pediatrics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器具普通诊疗床,推拿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4.1.2 环境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4.1.3 体位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4.1.4 部位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4.1.5 医师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
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 施术方法4.2.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4.2.1.1 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或用示、中两指螺纹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螺纹,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Massage for children目次前言. I引言. II1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指导原则. 14 准备工作. 15 操作手法. 25.1强肺卫、增体质推拿. 25.2健脾胃、增食欲推拿. 35.3补肾益智推拿. 45.4养心安神推拿. 45.5干浴健身推拿. 56 禁忌症. 7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87.1意外情况. 87.2处理措施. 8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山西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德仁,王建红、贺磊、金义成、王国才、栾长业、廖品东、刘震寰、周俊亮、崔伟亮、樊新荣、黄博明、于天源。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少儿推拿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少儿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少儿推拿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少儿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儿推拿基础教程第三章 四诊和辩证

合派赓星福小儿推拿四诊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其中“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望诊为主;闻诊的诊查范围有局限;问诊多指询问家长小儿护理饮食及生活状况,在推拿中应用也较多;切诊应用更少,但发热时期的切脉诊断有很好的知道意义。
第一节望诊《幼科铁镜》说:“小儿病于内,必行于外”,“凡治婴儿病不望颜色,不审苗窍,故病不应药。
是书惟以望颜色、审苗窍六字为主脑。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查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察二便、看指纹。
即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对小儿全身或局部进行观察,经过分析判断得出小儿身体健康状态的一种方法。
小儿脏腑清灵,反应灵敏,因此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避免有色光线对诊断的影响。
同时也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合参,提高诊查的效果。
我们把望诊分为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一)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
望神色表(二)望形态望形态包括望形体和望姿态(三)审苗窍苗窍指五官九窍。
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望苗窍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
(四)辨斑疹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称之为斑。
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
斑和疹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是湿热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
1、斑:斑点稀少而斑色红艳为热毒较轻,一般为初发;斑点大片而斑色红紫为热毒较重。
2、疹:分为疱疹和丘疹。
疱疹内有液体,如水痘,脓疱疮。
丘疹内无液体。
热盛出诊,疹点细小,先稀后密,面部尤多为麻疹;大小不一,或如云片,瘙痒难忍,时出时没为荨麻疹;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稀稠密,如玫瑰红色为幼儿急疹(奶疹);(五)察二便大便新生儿出生后3~4天内,大便呈粘稠糊状,墨绿色,无臭气,日行2~3次,称为胎粪。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小儿推拿疗法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推拿疗法部分。
3.1小儿推拿 Tuina in pediatrics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器具普通诊疗床,推拿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4.1.2 环境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4.1.3 体位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4.1.4 部位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14.1.5 医师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
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 施术方法4.2.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4.2.1.1 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或用示、中两指螺纹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螺纹,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
小儿推拿疗法操作指南

小儿推拿疗法操作指南小儿推拿疗法是用来治疗小儿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解热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等作用。
一、适应症外感、发热、咳嗽、腹泻、腹胀、疳积、呕吐、脱肛、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斜颈等疾病。
二、物品准备同推拿疗法三、操作方法根据病情和推拿部位、穴位,采用不同体位。
婴幼儿可坐在成人的腿上,或卧或半卧在成人怀中;较大患儿按需要自行取卧位、半卧坐或坐位。
(一)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或作“八”字形推动。
4、合推法:又称合法。
与分推法相反,从穴位两侧向中间推动。
(二) 拿法:本法同推拿手法中拿法。
使用中应视患儿及疾病的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作用力。
(三) 揉法:以拇栺或食中指、掌根、鱼际贴在穴位上做回旋揉动,带动皮肉筋脉转动。
(四) 按法:以拇指或屈曲拇指、屮指的指关节背侧突部或掌根在推拿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前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及四肢,掌按适用于胸腹部。
(五) 摩法:同推拿中之摩法,多用于胸腹部。
(六) 掐法:用指甲在选定的穴位处进行掐切,是强刺激手法之一。
掐时要逐渐用力,不要掐破皮肤。
(七) 捏脊法:患儿俯卧,裸露背部,术者用拇指桡侧缘分别顶住脊柱两旁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或食指屈曲,以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吋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直线向前。
自长强穴推至大椎穴。
(八) 运法:以拇指或几个指的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轻缓的弧形或环形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
四、注意事项参照推拿疗法1~7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常用穴位」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以双手居多,“小儿百脉汇于双掌”。
五个指头可以调理五脏,几条线就可以维护小儿健康。
五经:拇指—脾经;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指—肾经。
几条线:小儿手臂阴面靠中指那条线—天河水;手臂阳面靠拇指那条线—三关;手臂阴面靠小指那条线—六腑。
「操作方法」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
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
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
诸如:(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
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
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
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
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
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
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
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
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
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
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 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 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
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
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
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
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
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
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
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
有行气止泻作用。
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
按压此穴能解除尿潴留。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
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 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
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
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
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适应证」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一、小儿感冒: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
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0次。
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二、中暑:推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脊300次,揉大椎50次。
三、咳嗽:远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四、百日咳: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揉外劳宫30次,推天河水300次,揉肺俞30次,推肺俞100次,揉定喘穴50次,揉大椎30次,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100次。
五、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清肺经4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揉丰隆10次。
六、小儿支气管哮喘:清肺经300次,运太阳;30次,揉天突20次,按定喘穴3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
七、小儿泄泻: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推上七节骨200次,揉龟尾500次。
八、便秘:摩腹5分钟,揉天枢(左)5分钟,推下七节骨400次,揉龟尾4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九、脱肛:揉丹田5分钟,揉龟尾500次,推七节骨300次,按揉百会50次。
十、疳积: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10次,掐四缝各10次,揉板门30次。
十一、厌食:推脾经500次,揉板门100次,掐揉四缝1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二、呕吐:直推膻中1分钟,揉乳旁lO次,按揉承浆5次,摩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3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三、腹痛:揉中脘3分钟,摩腹5分钟,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拿合谷10次。
十四、遗尿:揉少腹(关元、气海、中极)15分钟,按揉百会20次,按揉三阴交10次。
十五、尿潴留:揉摩少腹(中极、关元)5分钟,揉水道3分钟,推箕门2分钟,按揉三阴交10次。
十六、肠梗阻:先止痛,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5~10次,待腹痛缓解后再摩腹5分钟,揉中脘3分钟,揉脐5分钟,分腹阴阳3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十七、夜啼:按揉百会10次,清肝经10次,揉小天心20次,分推大横纹50次,摩腹5分钟。
十八、急惊风:掐水沟、十王、老龙、太冲、印堂诸穴,各掐3~5次。
若掐一二穴即醒,其他穴位不必再掐。
拿合谷3~5次,揉曲池20次,拿委中3~5次,拿承山3~5次,拿风池10次。
十九、慢惊风:补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lO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5~7遍。
二十、佝偻病: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5~7遍。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按揉合谷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翳风15次。
二十二、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发热阶段:清脾经400次,清肺经400次,清板门1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50次。
二十三、麻疹:开天门30次,分推坎宫30次,运太阳30次,按风门20次,按揉肺俞10次,推肺俞100次。
二十四、痢疾: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3~5次,揉拿上巨虚(先揉15~20次,后拿3~5次),按揉大肠俞10次。
「禁忌症」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
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般均只推左手。
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中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