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合集下载

三字经小儿推拿ppt课件

三字经小儿推拿ppt课件
主治:高热,急惊风,实热 痰喘,便秘,热痢,痄腮等,
一切实热证。
精选版课件ppt
32
血虚弱,命门火衰,阳气不 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 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
等证。
精选版课件ppt
33
之。 次数:3-5次。
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主治:急慢惊风,惊惕不安,
夜啼。
精选版课件ppt
34
之间。
操作:掐法。 次数:3-5次
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
精选版课件ppt
18
钟) 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 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临床上揉小横纹治疗肺部湿
啰音有效。
精选版课件ppt
19
操作:分阴阳、合阴阳 次数:100-500次(1-3分钟)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消食积,化痰涎
精选版课件ppt
20
主治:寒热往来或身热不退, 食积,呕吐,泄泻,惊风,
精选版课件ppt
6
精选版课件ppt
7
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 脱肛等。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 滞留肠道,痢下赤白,大便
秘结。
精选版课件ppt
8
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 脱肛等。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 滞留肠道,痢下赤白,大便
秘结。
精选版课件ppt
9
肠。次数:300-1000次(25分钟)。
黄,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表。 处方:清肺平肝,六腑。
精选版课件ppt
45
方义:清肺平肝清热解表宣 肺,清热解毒除烦。
加减:咳嗽重加八卦;头痛 加阳池;呕吐加清胃;惊厥
加小天心。
精选版课件ppt
46
1、外感发热: 主证:发热恶寒,头痛闭塞, 流涕咽痒,有汗或无汗,舌 苔薄或浮数,指纹红或浮露。

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
2 大椎
位置:第一胸椎上凹陷正中。 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感冒、急性热病、咳嗽、哮喘、项强、癫痫等。 操作:揉法为主。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
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 次数:揉30---50次。
三、腰背部穴位
16 印堂
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醒脑安神、祛风通窍。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昏厥抽搐、慢惊风等症。 操作:医者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拇指端自眉心向上天庭,称推印堂;或以拇 指甲掐之,称掐印堂;或以拇指端揉,称揉印堂。 次数:一般推30~~50次,掐3~~5下,揉20~~30次。
二、胸腹部穴位
一、头颈面部穴位
11 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呼吸不畅、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等病症。 操作:医者用食、中二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12 耳门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亦称风门穴。 作用:镇惊开窍、聪耳、止牙痛。 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牙痛等症。 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控住患儿两耳廓,拇指屈曲以 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 次数:揉30次,按5—10次。
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法50---100次,分推100---200次。
三、腰背部穴位
5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处。 作用: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水肿、黄疸、惊风、四肢乏力等。 操作:揉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 次数:一般50---100次。

小儿推拿第二微课堂

小儿推拿第二微课堂

小儿推拿(第二微课堂)群里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青岛的王新霞,从事小儿推拿工作,很高兴与大家在这里分享小儿推拿的话题。

首先非常感谢佳明老师创建这个微信群,不仅带领我们学习中医知识,还给我们创建了这个平台,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不同的知识,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在下面讲的这些内容,可能会把重点放在去认识小儿的特点,和日常生活中怎样去养护孩子的过程上。

我在推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疾病都是从家庭喂养不当所造成的。

通过我们和家长的沟通,正确的引导和经过推拿的调理,孩子们的身体都会很快的恢复。

但是有一些没有正确的喂养会造成孩子疾病的拖延。

我先讲一下小儿推拿的治疗原理。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推拿按摩小儿身体的特定穴位,调和阴阳,调整脏腑的气血功能,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也分不同派别,不同派别的按摩手法也是不相同的,我主要学习的李德修老人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手法,我在平时的应用中也主要是以上肢为主,胸腹为辅,比较容易操作,适合家庭中的一些简单的护理,宝妈妈们学习起来是比较简单的。

那么既然说小儿推拿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来进行特定的穴位的按摩,小孩的特点具体有哪些呢?小孩的脏腑比较娇嫩,形气未充,小孩出生以后,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并没有完全充实和坚固,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虽然已经开始运转,但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完善。

通过各派老师的总结小儿还有“三由余,四不足”的特点。

三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四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

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孩子特别容易肝火旺,心火旺,脾虚肺虚,肺虚导致咳嗽,肾虚,阴虚内热。

小儿疾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是纯阳之体他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与他与成人不同,就像春天的小树苗一样,长得特别快。

但又由于脏腑比较娇嫩,发病比较容易,所以传变比较迅速。

小儿生理及病理第三个特点就是发病比较容易,传变迅速。

三字经小儿推拿百年经典宝宝退热手法

三字经小儿推拿百年经典宝宝退热手法

三字经小儿推拿百年经典宝宝退热手法自参加全国小儿推拿大会至今已三个月了,这次盛会收获甚丰,至今仍常常回味。

举办者用心良苦,不断为小儿推拿爱好者们和行业输入正能量,这是小儿推拿界的福音。

此次论坛会有幸作为特邀首席专家参会并做小儿推拿临床报告与大家分享经验,感谢业界的认可。

经过三个月的沉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为让大家能更清楚地认识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下面就把三字经流派百年经典小儿推拿手法“平肝清肺、清天河水”在发热及呼吸道疾病中的取此穴的思路理一下,愿与各位朋友探讨。

了解小儿推拿的朋友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的,它在全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只在业界,而且在无数地妈妈心中扎下了根,因三字经辨证简单、取穴少、疗效好、容易掌握、便于普及的特点,三字经小儿推拿是非常适合妈妈学习的流派。

三字经小儿推拿自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登州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应用一百多年来,以其卓越的疗效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将三字经小儿推拿推向巅峰的青岛市中医院儿科已故老中医李德修(1893~1972),深得其精髓,将其广泛应用于儿科,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成为国内小儿推拿主要流派之一。

手法:食指和无名指从指根一起推向指尖,每分钟200次以上频率。

小儿推拿穴位:清天河水了解三字经小儿推拿的朋友可以说没有不知道“平肝清肺、天河水”这组穴位的。

它在三字经小儿推拿里的份量也是最大的,临床应用也是最广泛的。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包括发热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6个。

《推拿三字经》云“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推拿时间不可拘泥,可因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掌握。

对于呼吸道疾病:三字经基础方就是平肝清肺、天河水。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

小儿推拿渐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年),登洲宁海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

通治成人小儿之疾,以成人为主。

李德修(1893一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

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

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效,颇具声望。

1955年在青岛中医院任负责人,专致小儿推拿,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

德修老诊病注意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就能判断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使病家赞叹不已。

临证施术主要以左上肢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一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

更为可赞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徒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迢迢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推拿之所以有特色,就是与其它流派相比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善用独穴、五脏辨证五行取穴、取穴少而每穴操作时间长、具有便于掌握与操作的特定穴等三字经流派主张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不过30几个,临床治疗中,一般每次取穴3~5个,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在他们看来“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风寒感冒,一般采用一窝风,平肝经,清肺经三个穴位。

慢性痢疾用清补大肠独穴即可。

所谓独穴治疗: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拿的时间要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

小儿推拿穴课件

小儿推拿穴课件


小儿推拿穴位除了经穴、奇穴、经验穴、阿是穴之外, 有相当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特有的,称为小儿推拿特定 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 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 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 手);前人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部分穴位归属提出了独 特的见解,但不像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 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 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其 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 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 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 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 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 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 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 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湖南的 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代表手法“五经推拿”; 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代表人物徐谦光,传承人李德修,其 代表手法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手法; 孙氏小儿推拿流派,代表人物孙重三,其代表手法“十三大手法”; 张氏小儿推拿流派,代表人物张汉臣,其代表手法有推法、拿法、 揉法、运法、掐法、按法、点法、分法、合法; 还有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代表人物金义成,在传统小儿推拿按、 摩、掐、揉、推、运、搓、摇等八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上海几大流派 的滚、擦、拿、扳、抹、捻、捏、刮、抖等手法,合称“小儿推拿十 六法”; 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代表人物冯泉福,具体将捏脊分为捏、拿、 推、捻、提、放、按、揉等八个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之三字经小儿推拿特色手法(1)(1)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之三字经小儿推拿特色手法(1)(1)
3.操作时间长,频率快:每穴3-5分钟,重点穴位8-15分钟,频 率多在200次左右。 4.推与揉,重平衡:推为直线 ,有上下之别,揉为旋转,有顺 逆之别。虚者补之(上推、左旋),实者泻之(下推、右旋);
虚实不明,则来回推之平补平泻,揉法之左右同数。
5.惧左手,男女同:无论男女只推左手。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第 10 页
概述
二、揉法介绍
操作:吸定基础上回旋运动为揉法。临床有拇指揉、多指揉、掌根揉和鱼迹
揉等。
技术要领:
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即“肉动皮不动” ;
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
临床运用:
1. 揉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
2.调和阴阳、调理气血,一般左揉主升,右揉主降,作用多偏补,也含有清 补的作用。
汗、醒神、激活神经、抑制癫狂 ;
2.重要的放松手法,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痛;
3.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如拿风池;
4.腹部拿法可减肥助消化。
第一章
第 12 页
概述
四、捣法介绍
操作:节奏性敲击穴位的方法为捣法,可用屈曲的中指 端或食中指指间关节髁击打。
第4 页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第一章
概述
第5 页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腑清灵 易趋康复
第一章
第6 页
概述
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1.轻快:轻指手法力度,快指手法频率:小儿肌肤柔弱、不耐中来, 手法必须轻,因为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到有效几次,就必须快, 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
1.用于弧形或圆形穴位; 2.有运输、运转、输送之意。能平衡起点、终点的关系,如运土入水,运水如 土,能调整水火,或土的偏盛偏衰,总的作用化郁、调整气血阴阳;

完整全套小儿推拿ppt课件-小儿推拿的ppt课件

完整全套小儿推拿ppt课件-小儿推拿的ppt课件
2020/11/8
第二章
•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 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 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
• 1)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 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 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 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2020/11/8
第二章
• 儿科四诊 •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
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 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 4)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 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 5)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 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020/11/8
第二章
•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
2020/11/8
第二章
• 小儿的生理特点 •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
体结构、四肢百合、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 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 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 幼儿。 •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 • 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 3岁——7岁 • 儿童期:7岁——1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讲义小儿推拿讲义目录第一章概说 (1)一、推拿的起源 (1)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三、推拿学派 (1)第二章推拿手法 (1)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二、穴位分型 (1)三、推拿手法 (2)1.推法 (2)2.拿法 (2)3.揉法 (2)4.运法 (2)5.捣法 (2)6.掐法 (2)7.分法 (2)8.分筋法 (2)四、推拿次数 (2)五、注意事项 (3)第三章常用穴位 (3)一、脾穴 (3)二、肝穴 (3)三、心穴 (3)四、肺穴 (3)五、肾穴 (4)六、胃穴 (4)七、大肠穴 (4)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 (4)九、八卦穴 (4)十、运水入土穴 (4)十一运土入水穴 (5)十二、板门穴 (5)十三、小天心穴 (5)十四、四横纹 (5)十五、小横纹 (5)十六、二马穴 (5)十七、外劳宫 (5)十八、阳池穴 (6)十九、天河水穴 (6)二十、退六腑穴 (6)二十一、上三关穴 (6)二十二、威灵、精灵 (6)二十三、五指节 (6)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一、感冒 (7)二、支气管炎 (7)三、肺炎 (8)四、顿咳(百日咳) (8)五、麻疹 (9)六、腹泻 (10)七、痢疾 (11)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12)九、口疮 (13)十、便秘 (13)十一、脱肛 (14)十二、遗尿 (14)十三、水痘 (14)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15)十五、痄腮:(腮腺炎) (15)十六、急惊风 (16)十七、慢惊风 (17)第一章概说一、推拿的起源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

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

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一、什么是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

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

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

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2.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2.拿法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

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

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

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

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

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3.揉法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4.运法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

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

5.捣法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6.掐法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

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7.分法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8.分筋法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附:提捏手法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

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

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

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

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

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

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

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

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大肠——离心性推之。

补大肠——向心性推之。

清补大肠——来回推之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

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

(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1.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1.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2.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1.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