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医生小儿推拿穴位讲义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课件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 善饥、吐血衄血。
可编辑版课件
36
胃 经
可编辑版课件
37
(三)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
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口;
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补清均为 100—300次。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 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操作:补法,旋推为补,其中肾经的补
法为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泻(清)
法,用拇指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可编辑版课件
34
五经
可编辑版课件
35
(二)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补胃经,旋推为补;清(泻)
胃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均 为100—500次。
可编辑版课件
7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
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
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
用指甲重刺穴位。
可编辑版课件
8
(六)捏法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 交替捻动向前。
பைடு நூலகம்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可编辑版课件
27
脊 柱
可编辑版课件
28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指桡侧面由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 上向上直推 。推 100—300次。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小儿推拿穴位介绍
1、百会: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头顶部,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三面离
太阳经线各8寸,两角点为“头池”“正溪”,直角点为“百会”穴位,
有疏肝理气,安神祛邪之功。

2、天柱:为少阳经穴位,位于颈部,横向距两耳后1寸,纵向距头
顶4寸,腹部正中线,为清肝明目之穴位。

3、太阳: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前臂背部,距手尺骨上方1寸,肱桡
肌外侧缘,有养心清火之功。

4、肩髃:其位置位于肩部外侧,声门处,离腋窝正中线2寸,舒筋
软骨,通络气血之功。

5、内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1寸,相当于手尺骨末端,有
养心安神之功。

6、外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2寸,距耳屏2寸,有健脾养
胃之功。

7、攒竹:为少阳经穴位,位于背部,横向距肩臂1寸,纵向距中脘
4寸,有强筋塑形之功。

8、五枢:其位置位于腰部正中,距骶骨上缘2寸,有活血调经之功。

二.小儿推拿功能详解
1、清热解毒:童子推拿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童子推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 端按或揉,称按大椎 和揉大椎。用双手拇 指、示指将其周围的 皮肤捏起,向其穴挤 去,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关于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2)课件课件

关于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2)课件课件
揉。
• 作用:止呕、止泻、开窍 醒神。
• 应用:掐而醒之,惊风昏 迷常与掐老龙合用;若高 热,吐泻多与推板门、涌 泉、大肠经,揉龟尾,推 七节,揉足三里、中脘等 合用;单用主要用于治疗 流唾液。
第二节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 定位:颈前,胸骨上窝中
央,前正中线上。
• 操作:中指端按揉,20次 左右。
• 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肠胃 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 腹泻,呕吐,食积,腹胀, 便秘等。
• 7.丹田(关元穴)
•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3 寸,前正中线上。
•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 田或摩丹田。揉50-100次; 摩5分钟。
•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 元,分清别浊。
•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 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 气、遗尿、脱肛等症,常 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 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 留有一定效果,可配合清 后溪。
• 应用:揉脐、摩脐对胃肠 疾患疗效尤佳,多用于腹 泻、便秘、腹痛、食积等。 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 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 用,简称“龟尾七节,摩 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 较好。
• 6.天枢(神阙) • 定位:腹部,横平脐中,
前正中线旁开2寸。
• 操作:食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 作用:调理肠胃,消积导 滞。
• 2.坎宫 • 定位:自眉头起至眉梢成
一横线上缘,左右两穴。
• 操作:两拇指螺纹面从印 堂穴处沿眉头向眉梢分推, 称“推坎宫”,24次。
• 作用:祛风散寒,醒脑明 目,止头痛。
•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 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 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 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 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 定位:头顶正中,两耳尖 直上连线中点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小儿推拿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穴位ppt课件

案例二:腹泻推拿
总结词
腹泻推拿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缓解腹泻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详细描述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推拿穴位治疗腹泻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通过刺激腹部和手 部的穴位,可以缓解腹泻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案例三:厌食推拿
总结词
厌食推拿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改善厌食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膻中穴
中脘穴
气海穴
关元穴
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 间,主治胸闷、咳嗽等
症。
位于脐中上4寸,主治胃 痛、呕吐、腹胀等症。
位于脐中下1.5寸,主治 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
等症。
位于脐中下3寸,主治小 腹疼痛、小便不利等症

腰背部穴位
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 治发热、咳嗽、项强等症。
命门穴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 治腰痛、月经不调等症。
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手法,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停止。
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小儿,如严重感染、骨折、皮肤破损等 ,不宜进行推拿治疗。此外,对于不明原因的病症或病情严 重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04
小儿推拿穴位实践操作
推拿手法介绍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固定穴位,单 方向做直线推动,动作需轻柔、均匀。
肾俞穴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处,主治腰痛、遗尿、小便不 利等症。
肺俞穴
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处,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
统疾病。
03
小儿推拿穴位应用
日常保健推拿
80%
健脾和胃

【任医生儿推课堂~穴位篇】:天门

【任医生儿推课堂~穴位篇】:天门

【任医生儿推课堂~穴位篇】:天门天门穴天门穴,又称天庭穴。

任医生说: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天门穴的命名、定位和操作有不同说法。

第一种:天门穴是一个线性穴位,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定位】眉心即印堂穴至前发际正中(神庭穴)的一条直线。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脑、祛风止痛,镇惊安神。

【主治】适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惕不安、惊风、呕吐、鼻塞、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等。

【操作方法】《小儿推拿广意》中称为“推攒竹”。

开天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

大开天门: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至囟门处,叫做大开天门。

【操作时间】3-5分钟。

操作时手法宜轻柔,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手法治疗结束后半小时内避风寒。

拓展:与经穴攒竹的不同第二种说法,天门穴即印堂穴。

【定位】两眉中间。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高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操作】拇指按揉5-10次。

【说明】天门穴为发汗解表要穴。

【拓展】印堂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督脉穴,在相术上称为命宫。

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有明目通窍、宁心安神醒脑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头痛、头晕、鼻渊、鼻出血、小儿惊风等病症。

经常按摩或艾灸印堂穴,可增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促进鼻炎康复;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1、感冒发热:开天门,与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合称外感四大手法。

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效,无论风寒风热之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皆可应用。

2、失眠:点按天门穴、百会、四神聪。

醒脑开窍、宁心安神。

有助眠作用。

可明显改善神经衰弱、减轻头痛、促进睡眠、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鼻炎:艾灸天门穴,可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悬灸、隔姜灸、隔药灸皆可。

可配合迎香、合谷、阳陵泉。

任医生提示:开天门手法可有效退热,但小儿推拿不能完全替代药物。

当孩子发烧时,首先要明确引起发烧的原因,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儿童经络推拿 讲义 .

儿童经络推拿 讲义 .

儿童经络推拿讲义.一、引言:儿童是“纯阳”之体,自古小儿患疾,“只推拿,不服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而抵御“外邪” 。

小儿得病,多为肝火旺、脾胃虚所致。

用推拿按摩之术施以调理即可。

滥用药物,抵挡一时,免疫更为低下,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卷土重来”,防不慎防。

预防重于治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见博文)。

二、推拿疗法:1、引天河水:{天--- 阴--- 中--- 腕--- 清热} 主治:发热、烦躁、口舌疮、惊风。

2、推六腑:{六--- 阴--- 小---肘--- 退烧} 主治:高烧、惊风、咽喉痛、腮腺炎、便秘。

3、推三关:{三--- 阳--- 拇--- 腕--- 提高免疫} 主治:气血虚、感冒、风寒、阳虚、怕冷、腹痛、腹泻。

4、清脾经:{拇指--- 指根--- 脾胃热} --- 消化不良。

5、补脾经:旋转推大拇指面,“胜过吃人参”。

6、补大肠经:从食指侧推至虎口侧--- 胃寒、腹泻,润肠止腹泻。

7、泻大肠经:从虎口推至食指侧--- 清热通便。

治便秘{相当于“大黄”}。

8、泻肺火:从手掌推向环指尖--- 宣肺、清热。

肺火大。

9、补肺寒:从环指类向手掌方向--- 补肺止咳。

肺寒。

10、补肾:推小指面--- 补肾虚。

体弱多病。

11、泻肝火:推食指端向指根--- 泻肝火12、泻心经:推中指端向指根--- 泻心火。

注意:让孩子多喝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做父母的要善于向孩子示爱{表里一致},让孩子感受到爱。

三、小儿体质类型:13、寒:手脚凉、面无色、不爱动--- 提脊。

按揉内劳宫。

宜食甘温食品:羊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

忌:寒冷食品:冷冻食品、西瓜、冬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1、《小儿推拿广意》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
外八卦《小儿按摩经》
• 【位置】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离 坤

兑外劳宫 震
• 【操作】运法。顺时针运100-300次。 • 【功效】宽胸理气、散结消滞。
外八卦乾
艮 坎
• 【主治】胸闷、腹胀、便秘、肠麻痹等。
• 【临床应用】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内八卦功效相当,有 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对治疗肠胀气、肠梗阻、早期巨结
小儿推拿讲义
任医生工作室
天河水
天河水
• 【位置】前臂内侧中线,总筋至曲泽(洪池),为线状穴位。 • 【操作】从总筋直推至洪池,称清天河水。3-5分钟。
• 亦有大清天河水、取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等操作手法,作用一致, 掌握好时间,均较安全。
• 【功效】 退热解表、清心除烦、镇惊安神、止抽搐。
• 【主治】一切热证。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潮热、口渴咽干、 咽喉肿痛、口疮、伸舌弄舌、重舌、木舌、夜卧不安、夜啼惊 风、溲赤便秘、痰喘、咳嗽等。
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 热毒内陷、疹出不畅。
•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
胃经
• 【位置】大拇指下节,至板门外
侧赤白肉际处。

• 【操作】清法。

• 【功效】清胃热、降胃气
• 【主治】呕吐、口臭、腹泻、烦
渴善饥、鼻出血、食积腹胀、嗳
腐吞酸等。
小天心
参考资料: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胃穴部位有二,一是拇指下节为胃穴,二
• 【主治】虚寒证。脾虚泄泻、完谷不化、五 更泻、寒痢腹痛、婴幼儿消化不良、绿便、
粘液便、脱肛、疝气等。
• 【临床应用】外劳宫为补阳要穴,性热,具 有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固本培元之功效。
凡脏腑陈寒痼冷、下焦虚寒等证皆可应用。
四横纹《按摩经》
又名四缝
• 【位置】食、中、无名、小指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
肠、功能性便秘等有良效。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
内劳宫《按摩经》
• 【位置】掌心处。 屈指,在中指、无名指中间处。 • 【操作】揉法、运法、点法。
• 1、揉法,中指端揉之,100~300下。 • 2、运法。即水底捞明月。 • 3、点法。用中指端点内劳宫。 • 4、引水上天河。将水滴在内劳宫,并吹向曲泽。
脾土:又称脾经、脾穴
• 【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或拇指末节桡侧。 【操作】推法。3~10分钟。 • 旋推为补脾。向心推至指根处亦为补脾。 • 从大拇指根部离心推至指尖为清脾、泻脾。 • 来回推之,平补平泻,为清补脾。 【功效】清脾:和胃消食、清利湿热、化痰。 • 补脾:健脾胃、和气血、化痰浊。 • 【主治】乳食内伤、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②①
大肠经《按摩经》
• 【位置】食指外侧缘,指尖至虎口处。 • 【操作】推法。5-10分钟。 • 1、清大肠。虎口推向指尖。清热,泻肝胆火。 • 2、补大肠,又称天门入虎口。指尖推向虎口
。升阳止泻。 • 3、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 【功效】清泻肝胆之火,调理肠道功能 • 【主治】口疮、赤白痢、泄泻、脱肛、肛
是大鱼际外缘白皮与掌背黄皮交界处,下齐艮卦部膻中穴、三焦穴
• 【位置】如图示, • 平肝、清肺、利小肠时一并操作。 • 临床不专用。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胆 穴
膻 中 穴
三 焦 穴
板门
虎口
板门:
大鱼际正中
板门:
桡侧赤白肉际处
板门
【位置】:有两种说法。 1、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实用小儿推拿》 2、大鱼际中心。(三字经派) 【操作】:清法。 1、清板门。于大鱼际桡侧来回推之,如图1。
参考资料:《按摩经》
总筋
【位置】掌侧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掐法。 【功效】清心火、退潮热,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实热证。口舌生疮、流涎、潮 热、肠鸣吐泻、小便短赤、惊风、夜啼等。 【临床应用】为治心火要穴。
总筋 掌侧腕横纹中点
参考资料:《按摩经》
内八卦
• 【位置】在掌心,以内劳宫为圆心,内 劳宫至小天心距离为半径,画圆,即内 八卦穴。
• 【主治】1、心经热证。高热神昏、身热无汗、口舌生疮、烦躁易怒、
小便短赤、疮痈、夜卧不安、惊惕不安等。 • 2、心血不足证。心烦、惊惕不安、睡卧露睛等。
• 【临床应用】1、本穴宜用清法,不用补法,恐引动心火。
2、清心经,泻心火,用于心火炽盛证,可用清天河水、利小肠代之。 3、气血不足而见惊惕不安、心烦失眠者,可补后加清,或补肾代之。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肾顶
• 【位置】小指顶端。
• 【操作】指揉法。2~10分钟。
• 【功效】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主治】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等。
肾顶
参考资料: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本穴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疗效显著。
肾纹
• 【位置】小指末节横纹处。 • 【操作】指揉法,3分钟。 • 【功效】引内热外散,化瘀结。 肾纹 •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
参考资料:《幼科推拿秘书》、《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心经心火、心穴
• 【位置】中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直推、旋推。
1、清心经:直推为清,从指根推向指尖。 2、补心经:旋推,或指尖推向指根为补。 3、清补法。来回推之曰清补心法。主治心血不足。 4、掐法:掐心经,多用于急救。
• 【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 清天河水作用平和,清热不伤阴,一切热证,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三关
曲池 上三关
阳池
• 【位置】前臂桡侧,大鱼际(阳池)至曲池一条直线。 • 【操作】直推法。 上推三关:自大鱼际推向曲池。 大推三关:自脾经推向曲池。 • 【功效】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利水、行气和血、固本培元。 • 【主治】表寒证、虚寒证。风寒感冒、无汗、咳喘、畏寒肢冷、疳积
• 【操作】运法。有顺逆之分。 • 【功效】宽胸利膈、开郁降气、消痞化
积、止咳平喘、止吐止泻。 • 【主治】食积吐泻、咳喘气逆、食欲不
振、胸闷、腹胀、惊悸不安等。 • 【临床应用】顺运内八卦,可升清,上
提中气,促使呕吐,治疗泄泻脱肛。 • 逆运内八卦,可降逆气,止咳化痰平喘

内八卦 中指下 南为离 北为坎 西为兑 东为震 东南为巽 西南为坤 西北为乾 东北为艮
百日咳等
刺四横纹法,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百日咳,特别是婴幼儿,效果佳。
时间1-5分钟。独穴治疗10-20分钟。
• 【功效主治】泌别清浊、通利小便。
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短赤、尿 频、尿闭、水样泻用之。
2、补小肠,下焦虚寒之遗尿、多尿者 用之。
《实用小儿推拿》:本穴治疗小儿泄泻或中毒性消化不 良症最效,有通利小便之功,同时尚能分别清浊之能。
一窝风 腹痛要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行气、通络止痛。 【操作】按揉法。100~300下。 【主治】各种腹痛、关节痛、伤风感冒等。 【应用】一窝风为治腹痛要穴,尤其是寒证腹痛 更佳。常与外劳宫、拿肚角配合。
• 【功效】清热除烦、善泻心火,清虚热。
• 【主治】高热烦渴、口疮、小便短赤、虚 烦内热、失眠等。
• 【临床应用】内劳宫为清热除烦、清心火 要穴,有导赤散之功。
内劳宫 内劳宫
外劳宫《按摩经》
• 【位置】在手背中心,与内劳宫相对处。
外劳宫
• 【操作】掐法、揉法。
• 掐5-10次。揉300下。
• 【功效】温阳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清热利尿、清虚火、强筋健骨。
• 【主治】肾虚证。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
遗尿、尿频、五更泻、癫痫、发育迟缓、佝偻病等。 • 【临床应用】
1、本穴主要用补法,不用清法。需清时,用清小肠代之。
2、本穴清补手法存在争议,三字经派以向心直推为补法,有
的医家则反之。 3、阴虚、脑发育不良、发育迟缓、佝偻病等,需久推,长期 坚持方有效。
• 【临床应用】退六腑是大凉要穴,上三关是大热要穴,两穴合用, 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又称大分阴阳。
• 两穴合用时,以热证为主,六腑与三关之比为3:1,即退六腑300下 ,三关100下。寒证为主则反之,防止寒热偏胜,损伤正气。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五经穴:五指螺纹面
脾经:脾土,大拇指螺纹面。 肝经:肝木,食指螺纹面。
• 【临床应用】
1、临床多用清法,常与平肝、清天河水合用。 2、肺气虚需用补法时,虚则补其母,常用补脾法以培 土生金。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肺经 清肺经
肾经 肾水、肾穴
肾经
• 【位置】小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旋推,或向心直推为补法。
时间3-10分钟。
• 【功效】补肾益脑、纳气平喘、温固下元、
、痘疹不透、气血虚弱、腹泻久痢等。
资料来源: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六腑
阴 池
• 【位置】尺侧肘尖至腕横纹处(阴池)。 • 【操作】由肘向腕直推,称退六腑。100~300下。 • 【功效】清热除烦、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 【主治】实热证。高热、惊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咽喉肿痛、痄腮、溃疡、疮痈、便秘、痢疾等。


东震
兑西
内劳宫
坎 小天心

内八卦掐运法简述
自乾宫起,顺时针推至震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定魄。 自巽宫起,顺时针推至兑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安魂。 自坤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退热。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离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发汗。 自离宫起,顺时针推至乾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治咳嗽。 自坎宫起,逆时针推至艮宫,能治热证,并有止吐作用。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能治寒证,具有止泻作用。 坎离直推,为水火相济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