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流派李德修的小儿推拿讲义 llq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第6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宝典
特点
特点
李德修
推拿法
山东
手法
第版
小儿
学派 小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穴位
小儿
常见病
注意事项
保健
口疮
治疗
浅释
内容摘要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起源于山东,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当今山东省小儿推拿三大学派之一。其医疗特点是取穴 少、用独穴、推时长、手法简、疗效高,在国内颇有影响。清光绪年间,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 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通治成人、小儿之疾。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学派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 小儿推拿,用推拿技法救治患儿无数,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奠基人。作者赵鉴秋,1964年起与李德修先生同在 儿科工作,拜其为师,得到真传亲授,其医德、医术享誉社会。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第6版)》对部分章 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当下小儿疾病的特点,增加了新的病症和案例,实用性强,继承创新,防治并重,操作 简便,易学易用。
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感冒 发热 咳嗽 肺炎 哮喘 百日咳 过敏性鼻炎 麻疹 风疹
健脾保健推拿法 保肺保健推拿法 安神保健推拿法 益智保健推拿法 眼保健推拿法 鼻保健推拿法 保健推拿注意事项
点穴常用穴位 点穴手法 小儿脏腑常规点穴法 四肢分筋法 口眼㖞斜的治法 常见病辨证治法
读书笔记
这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第6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第6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

该流派在小儿推拿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医儿科推拿疗法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流派还积极推广和普及小儿推拿知识,提高了 公众对中医儿科推拿疗法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02
三字经流派基础理论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 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
经络系统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的 循行路径、所属脏腑及生理功能。
治标与治本
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缓解表面症状,又要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 人施治。
扶正祛邪原则
扶正固本
通过推拿手法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正气,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
祛邪外出
运用特定手法在体表操作,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驱邪外出。
热性哮喘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肺经、清大肠、推六腑、揉天突。
泄泻
寒湿泻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
湿热泻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积食
要点一
乳食内积
消乳化食、和中导滞。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 卦。
要点二
脾虚夹积
健脾助运、消食化滞。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 脊。
摩腹
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摩腹可消食导滞通 便,逆时针摩腹可健脾和胃止泻。
揉天枢
位于脐旁2寸,左右各一,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 。
腰背部穴位
1 2
推脊
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可清热泻火、通经活阳、理气血 、和脏腑、通经络。
3
揉肾俞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滋阴壮阳、 补肾益精。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1齐鲁之邦,历代名医辈出。
小儿推拿渐为盛行,历代推拿医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年),登洲宁海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
通治成人小儿之疾,以成人为主。
李德修(1893一1972)自幼家境贫寒,17岁染疾,暴致耳聋。
幸得《推拿三字经》,遂发奋苦读,精心钻研,深得其要。
1920年,在青岛设诊所,以推拿疗效,颇具声望。
1955年在青岛中医院任负责人,专致小儿推拿,以推拿救治病婴无数,他为人淳朴,医德高尚,经验丰富,有求必应,勤勤恳恳,为患儿服务,誉满岛城。
李德修继承了徐谦光三字经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三字经派的奠基人。
德修老诊病注意望诊,患儿一进诊室,他举目一望,就能判断出患儿的主要病情,每使病家赞叹不已。
临证施术主要以左上肢以下穴位为主,取穴主张少而精,一般不超过3一5个穴,尤擅长独穴治病,医效显著。
更为可赞的是,他勇于开拓,热心传授,诲人不倦,培育新人,小儿科在60年代,出现了高徒满门、人才济济,团结奋进,医术迢迢的可喜局面。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法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山东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推拿之所以有特色,就是与其它流派相比具有独创性,主要表现为善用独穴、五脏辨证五行取穴、取穴少而每穴操作时间长、具有便于掌握与操作的特定穴等三字经流派主张取穴少而精:常用穴不过30几个,临床治疗中,一般每次取穴3~5个,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在他们看来“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风寒感冒,一般采用一窝风,平肝经,清肺经三个穴位。
慢性痢疾用清补大肠独穴即可。
所谓独穴治疗: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拿的时间要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
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之三字经小儿推拿特色手法(1)(1)

虚实不明,则来回推之平补平泻,揉法之左右同数。
5.惧左手,男女同:无论男女只推左手。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第 10 页
概述
二、揉法介绍
操作:吸定基础上回旋运动为揉法。临床有拇指揉、多指揉、掌根揉和鱼迹
揉等。
技术要领:
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即“肉动皮不动” ;
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
临床运用:
1. 揉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
2.调和阴阳、调理气血,一般左揉主升,右揉主降,作用多偏补,也含有清 补的作用。
汗、醒神、激活神经、抑制癫狂 ;
2.重要的放松手法,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痛;
3.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如拿风池;
4.腹部拿法可减肥助消化。
第一章
第 12 页
概述
四、捣法介绍
操作:节奏性敲击穴位的方法为捣法,可用屈曲的中指 端或食中指指间关节髁击打。
第4 页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第一章
概述
第5 页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腑清灵 易趋康复
第一章
第6 页
概述
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1.轻快:轻指手法力度,快指手法频率:小儿肌肤柔弱、不耐中来, 手法必须轻,因为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到有效几次,就必须快, 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
1.用于弧形或圆形穴位; 2.有运输、运转、输送之意。能平衡起点、终点的关系,如运土入水,运水如 土,能调整水火,或土的偏盛偏衰,总的作用化郁、调整气血阴阳;
推拿三字经

推拿三字經推拿三字經》為光緒年間(1877年)徐謙光所著,尚未見刊本。
青島市中醫院於1958年根據李德修老師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數十冊,作為學習李老小推拿經驗的資料。
因李老已謝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後人尋求原手抄本而不得。
現僅以青島市中醫院1958年的油印本為依據,作以淺釋。
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推拿三字經》所記載的推拿技法,多為治療當時民間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兒疾病時所用,尤其對痢疾、腹瀉、脫肛、霍亂、瘟疫、癆瘵、痰喘、瘡腫、驚風,癲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癥狀、診斷、取穴、預後、療效等方面,敘述較詳。
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有些認識和提法,顯然不適合於當代。
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經派的特色,作者一併作以淺釋,而不只拘於小兒。
僅供參考。
清代民間無鐘錶,推拿計時靠計數,故《推拿三字經》中有“大三萬”、“小三千”、“嬰三百”等詞句,均指推拿次數而言。
推拿次數的多少,時間的長短,是根據病人年齡大小、體質強弱和病情輕重,靈活掌握,臨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數。
《推拿三字經原文》徐謙光奉萱堂藥無緣推拿恙自推手辨諸恙定真穴畫圖彰上療親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獨穴治大三萬小三千嬰三百加減良分歲數從吾學立驗方宜熟讀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數萬立愈恙幼嬰者加減量治緩症各穴量虛冷補熱清當大察脈理宜詳浮沉者表裡恙遲數者冷熱傷辨內外推無恙虛與實仔細詳字廿七脈訣講明四字治諸恙小嬰兒看印堂五色紋細心詳色紅者心肺恙俱熱症清則良清何處心肺當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風張清補宜自無恙平肝木補腎臟色黑者風腎寒揉二馬清補良列缺穴亦相當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馬合陰陽天河水立愈恙色黃者脾胃傷若瀉肚推大腸一穴愈來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補脾方內推補外瀉詳外瀉良瀉大腸立去恙兼補腎愈無恙若腹痛窩風良數在萬立無恙流清涕風寒傷蜂入洞鼻孔強若洗皂鼻兩旁向下推和五臟女不用八卦良若瀉痢推大腸食指側上節上來回推數萬良牙痛者骨髓傷揉二馬補腎水推二穴數萬良治傷寒拿列缺出大汗立無恙受驚嚇拿此良不醒事亦此方或感冒急慢恙非此穴不能良凡出汗忌風揚霍亂病暑秋傷若上吐清胃良大指根震艮連黃白皮真穴詳俱此方向外推立愈恙倘瀉肚仍大腸吐並瀉板門良揉數萬進飲食亦稱良瘟疫者腫脖項上午重六腑當下午重二馬良兼六腑立消亡分男女左右手男六腑女三關此二穴俱屬涼男女逆左右詳脫肛者肺虛恙補脾土二馬良補腎水推大腸來回推久去恙或疹痘腫脖項仍照上午後恙諸瘡腫照此詳虛喘嗽二馬良兼清肺兼脾良小便閉清膀胱補腎水清小腸食指側推大腸尤來回輕重當倘生瘡辨陰陽陰者補陽清當紫陷陰紅高陽虛歉者先補強諸瘡症兼清良瘡初起揉患上左右揉立消亡胸膈悶八卦詳男女逆運八卦離宮輕痰壅喘橫紋上左右揉久去恙治歉證並癆症歉弱者氣血傷辨此症在衣裳人著褡伊著棉亦咳嗽名七傷補要多清少良人穿褡他穿單名五癆腎水傷分何臟清補良在學者細心詳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馬搗天心翻上者搗下良翻下者搗上強左搗右右搗左陽池穴頭痛良風頭痛蜂入洞左右旋立無恙天河水口生瘡遍身熱多推良中氣風男女逆右六腑男用良左三關女用強獨穴療數三萬多穴推約三萬無不良遍身潮分陰陽拿列缺汗出良五經穴肚脹良水入土不化谷土入水肝木旺外勞宮左右揉久揉良嘴脣裂脾火傷脾胃恙清補脾俱去恙向內補向外清來回推清補雙天門口順氣血五指節驚嚇傷不計次揉必良時攝良一百日即無恙上有火下有寒外勞宮下寒良六腑穴去火良左三關去寒恙右六腑亦去恙虛補母實瀉子曰五行生克當生我母我生子穴不誤治無恙古推書身首足執治嬰無老方皆氣血何兩樣數多寡輕重當吾載穴不相商少老女無不當遵古推男女分俱左手男女同予嘗試並去恙凡學者意會方加減推身歉壯病新久細思想推應症無苦恙《推拿三字經淺釋》徐謙光名宗禮,字謙光,號秩堂公。
李德修小儿推拿歌诀(必背)

三焦有病生寒热,天河六腑神仙决。
膀胱有病作淋漓,肾水八卦云天河。
胆经有病口作苦,只用妙法推脾土。
五脏六腑各有推,千金妙诀传千古。
诊断
入门察色
五色多在面,吉凶要观形。
赤红多积热,抽风肝胆惊。
面黄多积食,唇白是寒侵。
青黑没间出,黄粱梦里人。
五声由肺出,肺绝哭无声。
气短咽喉塞,痰多医生惊。
好食咸肾病好食热内冷好食凉内热
李德修小儿推拿歌诀(必背)
推拿歌
心经有热作痴迷,天河水过入洪池。
肝经有病眼多闭,推动脾土病即愈。
脾土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
胃经有病食不消,脾土大肠八卦调。
肺经有热咳嗽多,可把肝经六按摩。
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可救得。
大肠有病泄泻多,可把大肠用心搓。
小肠有病气来攻,横纹板门精宁通。
指甲黑色鼻干燥,鸦声忽作肚青筋。
口张舌出咬牙齿,重口气急啼无声。
蛔虫既出死症也,目多直视不转睛。
双手急摇过惊节,妙手干救一无生。
肝善身轻便,不怒不惊顺。
指甲红润色,溲和便不难。
脾善唇滋润,知味善加餐。
大便亦滋润,不稀也不干。
肺善声音响,不喘无嗽痰。
皮肤光润泽,呼吸气息安。
肾善不干热,口和吃不干。
小便清且白,夜卧静如山。
问食定症决
好食苦心病,好食酸肝病。
好食甘脾病,好食辛肺病。
好食咸肾病,好食热内冷,好食凉内热。
看病断生死
眼生赤脉贯瞳入,额门突起又作坑。
哑声热不退,腹痛冷相侵。
听罢知虚实,存知在耳鸣。
看脸定决
面黄多积食,青色有惊风。
白色将成痢,伤寒面颊红。
徐谦光《推拿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李德修

徐谦光《推拿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李德修《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
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
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
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
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txt,三字经全文带解释《推拿三字经》为光绪年间(1877年)徐谦光所著,尚未见刊本。
青岛市中医院于1958年根据李德修老师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数十册,作为学习李老小推拿经验的资料。
因李老已谢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后人寻求原手抄本而不得。
现仅以青岛市中医院1958年的油印本为依据,作以浅释。
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推拿三字经》所记载的推拿技法,多为治疗当时民间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儿疾病时所用,尤其对痢疾、腹泻、脱肛、霍乱、瘟疫、痨瘵、痰喘、疮肿、惊风,癫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状、诊断、取穴、预后、疗效等方面,叙述较详。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认识和提法,显然不适合于当代。
为尊重原著,全面反映推拿三字经派的特色,作者一并作以浅释,而不只拘于小儿。
仅供参考。
清代民间无钟表,推拿计时靠计数,故《推拿三字经》中有“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等词句,均指推拿次数而言。
推拿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灵活掌握,临床治病不必拘泥此数。
徐谦光名宗礼,字谦光,号秩堂公。
奉萱堂侍奉母亲治病。
药无缘母亲服药即吐,无法治疗。
推拿恙用推拿治疗母病,不药而愈。
自推手从此开始用推拿为人治病。
辨诸恙辨明证候,确定推拿治法。
定真穴找出治病的有效穴位。
画图彰画图明示各穴的部位,以备后人学习。
上疗亲对上治疗双亲或长辈之疾。
下救郎对下解救百姓孺婴之患。
推求速推拿应速度快,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速度快可加强气血进行,消除病邪,推大人从应快且重,推小儿应快而轻。
2小儿推拿简史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扶阳派,黄氏。
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讲义小儿推拿讲义目录第一章概说 (1)一、推拿的起源 (1)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三、推拿学派 (1)第二章推拿手法 (1)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二、穴位分型 (1)三、推拿手法 (2)1.推法 (2)2.拿法 (2)3.揉法 (2)4.运法 (2)5.捣法 (2)6.掐法 (2)7.分法 (2)8.分筋法 (2)四、推拿次数 (2)五、注意事项 (3)第三章常用穴位 (3)一、脾穴 (3)二、肝穴 (3)三、心穴 (3)四、肺穴 (3)五、肾穴 (4)六、胃穴 (4)七、大肠穴 (4)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 (4)九、八卦穴 (4)十、运水入土穴 (4)十一运土入水穴 (5)十二、板门穴 (5)十三、小天心穴 (5)十四、四横纹 (5)十五、小横纹 (5)十六、二马穴 (5)十七、外劳宫 (5)十八、阳池穴 (6)十九、天河水穴 (6)二十、退六腑穴 (6)二十一、上三关穴 (6)二十二、威灵、精灵 (6)二十三、五指节 (6)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一、感冒 (7)二、支气管炎 (7)三、肺炎 (8)四、顿咳(百日咳) (8)五、麻疹 (9)六、腹泻 (10)七、痢疾 (11)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12)九、口疮 (13)十、便秘 (13)十一、脱肛 (14)十二、遗尿 (14)十三、水痘 (14)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15)十五、痄腮:(腮腺炎) (15)十六、急惊风 (16)十七、慢惊风 (17)第一章概说一、推拿的起源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
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
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一、什么是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
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
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
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2.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
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
2.拿法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
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
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
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
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
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
3.揉法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
4.运法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
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
5.捣法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
6.掐法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
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
7.分法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
8.分筋法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
附:提捏手法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
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
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
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
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
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
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
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
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
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
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
(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大肠——离心性推之。
补大肠——向心性推之。
清补大肠——来回推之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
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
(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1.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1.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2.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1.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