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万枝,XXX掩映XXX迟。

我想起你,你的心像西江水,日夜流淌不停。

1、XXX和万枝对应的是枫叶,重复的“枝”字加强了枫叶的形象,表达出枫叶茂盛的景象。

2、江桥掩映XXX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夕阳下的景色,令人想象江水和帆船的缓慢流动。

二)渡汉江(唐)XXX岭外音书断,经XXX。

离家久了,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冬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到故乡,我却有些害怕见到亲人,不敢主动询问他们的消息。

1、外、断、复三个字表达了作者的孤独、远离家乡的苦楚和时间的流逝。

2、作者不敢主动询问来人,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和矛盾,既渴望家人,又害怕失望和伤心。

三)闺怨(唐)XXX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XXX都飞走了,我写信寄不出去,愁绪纷杂,梦境也难成真。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我希望自己能像孤月一样,照亮伏波营的黑暗。

1、孤字可以理解为寂寞、孤独,也可以理解为独特、独立,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和个性特点。

2、通过描绘思妇的心情递进,表达了她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XXXXXX接水为乡,君去XXX正渺茫。

我和XXX一起生活在荆州和吴县之间的水乡,现在他离开了,漫长的XXX在他面前无边无际。

日暮征帆何处泊?XXX一望断人肠。

夕阳西下,他的帆船驶向何处?他的离去让我感到无尽的伤痛。

1、以XXX之口,表达了他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和不舍。

2、XXX渺茫,与XXX的离去相呼应,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我独自一人在旅馆里,寒冷的灯光下无法入眠,内心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故乡今夜思千里,XXX明朝又一年。

今夜,我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我的白发在明天又要增加一年。

1、XXX形成对比,加强了孤独的感觉。

2、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老去。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xx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第一部分:诗歌理解题题目1《登鹳雀楼》一诗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content}答案1诗人通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题目2《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情景?{content}答案2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题目3《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表达了什么自然现象?{content}答案3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中草木的生命周期,一年一次的枯荣。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题题目4《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通过怎样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content}答案4诗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题目5《春晓》一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对春天的感情?{content}答案5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题目6《登高》一诗中,诗人通过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content}答案6诗人通过描绘高山景致,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第三部分:诗歌背景与作者知识题题目7《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哪位唐代诗人?{content}答案7《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题目8《登岳阳楼》一诗中,诗人杜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content}答案8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了岳阳楼上的壮丽景色和湖光山色。

---题目9《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李白通过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content}答案9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的有所帮助。

初一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一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一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这句诗出自王维的《》。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是杜甫的作品?A.《静夜思》B.《春晓》C.《登高》D.《望岳》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这句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内涵。

2. 《春晓》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景象的?四、鉴赏题阅读以下古诗词,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请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一、填空题1. 《静夜思》2. 《春晓》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选择题1. C.《登高》2. C. 秋天三、简答题1. 《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时,不禁抬头仰望月亮,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晓》中,诗人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人们沉浸在春日的温暖和宁静中,不知不觉地睡到了天亮,而周围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鉴赏题1.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2.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夜晚,诗人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结束语:通过本次古诗词鉴赏试题,我们不仅复习了初一阶段的古诗词知识,还深入理解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一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

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

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是:(2分)两句诗是:(1分)末句感情:(2分)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

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戌边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
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
门孤城,暗示了戌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愁绪。

(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
3.(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人的衰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下。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明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无可奈何之情。

4.“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

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

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

(哲理3分;表现3分。


5.《送》诗即景寄情。

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水、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

《重》诗言事抒情。

诗直陈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

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情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