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Top250《活着》影评与观后感: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活着》电影影评

《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结构来看,每一段落之间用明显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资料,一次次地将福贵等人在故事还没发生之前,就将他们都放置在一个沉重的背景下。
并且该片恰当运用了转换、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然后从这部电影的内容上看,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
从艺术角度分析,皮影与秦腔的搭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
皮影供人把玩、戏说的皮影似乎是作为一个尘世的玩物,被命运摆布而颠沛流离的象征,也就是如福贵、家珍等芸芸众生的象征,影片涉及皮影这个意象还有一处暗示,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
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
《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
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
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
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生活故事,从大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变迁。
影片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磨难。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视角非常独特,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变迁,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动荡和变化。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通过福贵一家的生活经历,触及到了人性的柔软和坚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福贵和妻子在家中艰难度日的情节。
在社会的变革中,福贵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和动听的音乐,将福贵一家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更加真切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深刻感人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它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
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被他气死。
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
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
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
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葛优演得棒极了。
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
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
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
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
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
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由张艺谋执导,李保田、葛优等人主演。
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李大爷的人生经历,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以及在生命面临重大挑战时的顽强生命力。
电影的故事情节围绕着李大爷这个普通农民展开,他从小生活在农村,经历了战争、文化大革命、家庭变故等一系列的人生波折。
成长的过程中,他深爱着妻子、儿女和家乡,努力地生产粮食,经营农田,他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战争和灾难的侵袭而停止前行。
电影中展现了李大爷与妻子的感人爱情,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波折,却始终保持着真挚和坚定。
妻子曾经病倒多次,在困难的时候李大爷毫不犹豫地把存款拿出来给妻子治病,真切地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战争和灾难的危机面前,李大爷并没有放弃,他总是朝着希望和光明的方向前进。
他对于生命的坚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生命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他并没有妥协、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坚定地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力量。
电影《活着》的价值观念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生命是无法被轻易放弃的,只有保持着勇敢和顽强的信念才能坚定地走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情感联结也是非常重要的,互相之间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重重难关。
电影《活着》除了呈现出人物深刻的心理刻画和感人至深的情节,更传达了人类的生命之道,每个角色情感非常饱满,让人思考人类命运的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磨难。
总之,《活着》这部影片,在导演的巧妙处理和演员的精湛演技下,不仅呈现出了人物动人的情感,还传递了生命的伟大意义,展现了中国农民智慧、人性、精神,让观众在感性层面上深刻思考鲜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
了一位农民在中国大革命、日本侵华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经历。
电影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坚韧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深受感动。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人生的坚韧和顽强。
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财
产的丧失以及亲人的离世后,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以自己的双手劳动,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期。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在生活的压迫和磨难下,人们
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残忍、贪婪等各种面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
视角和对细节的把握,将余华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配乐也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对生命的坚韧、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主人公福贵的苦难和坚韧。
福贵在中国历经了许多动荡的时期,从富有到贫穷,从家庭的幸福到一切的失去。
他一直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无论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折磨。
这种坚强和毅力让观众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心痛,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深思。
其次,电影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描绘,引发了观众对家庭的重视和思考。
福贵的儿子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成长和离世都让观众感到心痛。
这让我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亲情的珍贵。
电影中展现的家庭纽带和亲情的力量,让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福贵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些动荡的年代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命运。
电影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绘,让观众反思社会的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其深刻的情感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苦难和坚韧的描绘,引发了对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艺术品。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cb1d4bf5335a8103d22014.png)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
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
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
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
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紧凑的,让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
比如有庆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
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诞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
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
然而电影中却加入了政治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该电影呗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灰色的伤感。
如儿子先被倒塌的墙压死,凤霞先天聋哑,然后难产超多出血而死等等。
小说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两者相依为命。
而亲人一个个的死去。
张导在电影中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
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瓣电影Top250《活着》影评与观后感: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在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有一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人性关怀而独树一帜,那便是张艺谋导演的杰作《活着》。
该片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命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坚韧与执着。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与历史的厚重。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影感受。
《活着》讲述了一个充满苦难与泪水的人生历程。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中,他见证了从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痛苦,最后以一家人的团聚为结局,展现了人类在苦难中坚守信念、追求幸福的不屈精神。
影片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及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坚韧与执着。
在角色塑造方面,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福贵这一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巩俐饰演的家珍则是传统中国妇女的代表,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为了家庭默默付出。
这些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琐事,让观众深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代之中。
影片在制作层面也展现了高超的技艺。
画面质感粗犷而真实,凸显了农村生活的朴实与自然。
光线运用得当,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还烘托了气氛,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波动。
音效和配乐方面,影片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和歌曲,既增强了影片的地域色彩,也让观众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中展现的历史厚重感深深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部民族历史的缩影。
福贵一家人的遭遇和变迁,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写照。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无情与厚重,以及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福贵一家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同时,《活着》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和人性的问题。
生命是脆弱的,但人性是坚韧的。
面对苦难和困境,我们如何选择面对和应对?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持?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我们需要学会在苦难中坚守信念、追求幸福。
即使面对再大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就有可能找到人生的出路和价值。
综上所述,《活着》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讲述福贵一家人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变迁,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和人性的问题。
我相信,《活着》将会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永恒经典,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