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

合集下载

稠油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

稠油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

2019年10月数据的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经过审验的数据会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其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实际的生产质量,从而干预到最后的生产效率。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需要企业在内部生产流程中添加大量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添加到实际的数据管理流程中,保证整个步骤有智能化管理的支撑,从而提升整个生产效率。

针对目前的管理情势而言,此项步骤具备多种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对ERP技术的使用。

数据管理过程通常会被分为LMS和MES两种技术手段,并且内部的化工企业在运行期间会对其中各种阶段进行多层次的管理,从而形成多种信息数据的全方面管理,加快内部运转速度。

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所使用的多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保证内部管理层及时掌握正产运行的生产数据参数和使用材料情况,加强对此环节的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对阻碍的解决效率,有可针对性的管理细节,从而根据实际运转情况制定专业的管理方案,确保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化工企业生产效率。

3.4线性规划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需要事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于内部生产计划的制定,保证可以利用多方面的软件设施的支撑下独立的完成任务。

针对内部的生产管理层面来讲,需要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确保内部生产过程可以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从而提升大量的专业性管理方案,制定科学化的原料加工处理计划,并根据实际的市场建设需求,不断的设定有利于提升公司内部生产效率的专业化管控计划。

目前,国内是使用的专业化生产工具室PMS系统。

此项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将系统中国的递归算法和线性规划作为重要的管理技术,并利用现代智能化的设备对内部的系统组件进行管控,加强内部运转效率,能够做到在进行数据生产分析的同时,还可以制定出高效的管理平台,从而帮助企业稳定发展[3]。

3.5化工科技调度技术此项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针对流程中的多项环节进行多方面的管理调度,所以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的根据上层管理部门的指示明确具体的调度目标。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思路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思路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新思路摘要:稠油油藏是一类特殊的油气藏,与常规油藏有许多不同之处,稠油属于低品位石油资源,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大、投资高,但稠油在油气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是开发稠油的重要课题。

热力采油是当今稠油开采主要技术,本文回顾了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等常规热力开采稠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这些技术的局限之处,介绍了几种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新思路 (如强底水稠油油藏双水平井油水同采、改善特稠油油藏SAGD开发效果的智能完井和溶剂添加技术、水平井交互蒸汽驱技术、双水平井连接U型井加热技术等),在目前成熟的稠油热采开发技术基础上,探索强化采油、改善开发效果的新技术、方法。

关键词:稠油油藏;热力采油;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一、研究背景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约为9-13万亿桶。

剩余可采储量中常规原油占47%,而稠油和沥青占53%;稠油沥青资源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48%)、加拿大(32%)、俄罗斯、美国、中国、伊拉克、科威特等。

中国目前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储量40亿吨。

储量最多的是辽河油田(23亿吨),而后依次是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和河南油田,海上稠油集中分布在渤海地区。

1.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分为热采和冷采两类。

蒸汽吞吐是稠油热采的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作业较简单、产油速度高、见效快,蒸汽吞吐加热区域有限,因此采收率仅为15-20%;蒸汽冷热周期变化,对井筒的损害较大;蒸汽吞吐作业周期长,时效性低。

蒸汽驱是最为有效的热采技术。

注入的高干度蒸汽不但可以降低原油粘度,还可以补充地层能量,采收率为约40%。

蒸汽驱油开发效果受油藏深度影响很大,我国的稠油埋藏普遍较深,高温蒸汽在通过较长的井身时会损失大量的热量。

火烧油层是稠油热采中应用最早的一种EOR方法。

对热量利用高,适应油藏范围更加广泛采收率为约50%.需要连续向油层中注入空气,高压、大排量空气压缩机常年连续工作,对设备性能要求较高。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探讨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探讨

技术 , 提高了采收率, 为同类油藏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油; 稠 热采 ; 吐 ; 吞 综合 治理技 术 ; 高采 收率 提 中 图分 类号 : 3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 4 5 1 ( 0 2 0 - 0 9 -0 TE 4 A 1 0— 76 2 1)4 0 3 3 六、 九区浅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 流动性差 , 油藏 非 均 质性 强 , 热力采 油 是 主要 的开发 手段 。实施 热采 技
术 中, 由于胶 质 、 青质 的沉 积 , 沥 油砂 表 面 亲 油性 强 , 驱 替 波 及 系数 小 , 油 效 果 差 。同 时 由于 地 层 的 非 均 质 洗 性 , 易导 致蒸 汽超 覆 和边 、 水 入侵 , 油藏 的采 收率 容 底 使
2 注蒸 汽 开发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摘 要: 克拉玛 依 油 田六 、 区油藏 是 一个储 层 物性及 原 油性质 变化 较 大 的 浅层 稠 油 油藏 , 九 开发 初 期
效果 较好 , 随 着稠油 热采 进入 中、 期 , 井吞 吐轮 次 高 、 层 亏 空 大 、 但 后 油 地 油层 动 用 不均 、 油 粘 度 高 、 原 含 水上 升 快 、 窜 出砂频 繁 等 问题 逐 渐 突显 , 重制 约 油 田采 收 率 的提 高。针 对上 述 问题 , 区油藏 汽 严 本 在 开发 过 程 中运 用氮 气辅 助 蒸汽 吞 吐 、 高温封 堵调 剖 、 汽混相 驱 油 、 学采 油 、 学 防砂 等综合 治理 蒸 化 化
21 0 2年第 4 期
西 部探 矿工 程
9 3
稠 油 油 藏 提 高 采 收 率 技 术 对 策 探 讨
李 耿 , 刘 强 彭通 曙 杨 洪 张黎雪 , , ,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概述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

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

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

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

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

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

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

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

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

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

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

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

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

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思考

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思考

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思考摘要:正因为发现大型的油田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老油田内部的残余油量。

随着有众多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提升开采效率的方法,但是都没有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为此,本文就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进行思考。

关键词:油藏量;原油采收率;开采方法引言:我国的石油储藏量非常丰富,这也意味着如果原油采收率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其采储量就会增加上亿吨。

因此,只有借助勘探手段和科技的进步才能够实现国内石油长期稳定的发展。

此外,更可以借助科技奖已经发现的石油储量尽可能地开采出来。

这表面我国确实能够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提升石油的采收率。

1.传统油藏内流体流动模型在传统的模型认为:在常规的水湿岩石中,如果连续的油会被水所驱动时,油相的连续性会在某一个饱和度就直接被打破。

这时,油浆以水滴的形状滞留在三围孔隙网络内部,最终会让油量残余的更多。

为了让这些存在孔隙内部的油可以流动的更好,我们需要对内部物质做出大量的调整,通常需要将注水的速度提升多个数量级。

这和传统油藏的理论人为的“通过使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开采出残余的油量。

只要注入合适的活性剂更可以形成残余饱和浓度较高的原油富集带”内容不谋而合。

2.地质分析2.1沉积韵律和润湿性的影响从采水消锥机理来看:如果要想更好地控制底水,则需要在第一时间控制底水的控制流量,其也会展现出较强的经济效益。

此外,油层毛管力的方向会逐步向下,并更好地控制底水。

众多毛管力的方向和沉积韵律以及润湿性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毛管力方向不断向下,则不利于底水锥进。

如果遇到了复合律油层,则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况。

如果油层内部的差油层更好存在于油水层界面附近时,则可以借助天然的差油层封堵性来融合“上部采油”和“下部采水”,最终实现有效地消锥。

2.2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的影响通常而言,如果垂直渗透率越小,底水锥推进的速度也越慢,自然会不断地提升油田开发的效率。

另外,如果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比值越小,采水消锥的效果越高。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摘要:本文探讨了注蒸气热采技术的主要方法,蒸气吞吐采油和蒸汽驱。

分别对两种采油方法的采油机理和采油技术进行论述,并对两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稠油采收率原理采油技术稠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稠油开采发展很快。

就目前稠油开采技术而言,稠油油藏开采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类。

其中主要以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化学降粘等方法为主,同时也开展了许多新的技术。

一、注蒸汽热采技术1、蒸汽吞吐采油机理蒸汽吞吐技术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当生产压力下降时,为地层束缚水和蒸汽的闪蒸提供气体驱动力。

2、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工艺蒸汽吞吐的工艺过程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气,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即在同一口井进行注入蒸汽、关井浸泡(闷井)及开井生产3个阶段,蒸汽吞吐工艺描述如图1。

注入蒸汽的量以及闷井的时间是根据井深、油层性质、原油粘度、井筒热损失等条件预先设计好的。

图1 蒸汽吞吐工艺通常注入蒸汽的数量按水当量计算,注入蒸汽的干度要高,井底蒸汽干度要求达到50以上;注入压力及速度以不超过油藏破裂压力为上限。

3、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由于蒸汽吞吐见效快,容易控制,工作灵活,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一般经过几个周期的连续吞吐,含水饱和度的增加使油水比上升,吞吐效果将逐渐变差。

目前蒸汽吞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有:(1)热采完井及防砂技术热采完井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套管变形。

针对出砂这一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绕丝管砾石充填防砂,但这种方法对细粉砂效果差,多次吞吐后易失败。

(2)注汽井筒隔热技术针对注汽过程中热量损失问题,研究应用了隔热技术,如使用超级隔热油管、绝热同心连续油管、隔热接箍、环空密封、喷涂防辐射层。

(3)注汽监控系统在注汽过程中,需要监测和控制蒸汽参数,以提高注汽的应用效果。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摘要】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的石油采藏现状出发,论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然后深入分析了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最后结合IOR技术和FOR技术,分析探讨我国石油采收率的提高方法。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因素技术1 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谈及提高采收率这个课题,首先我们对它做一下定义:提高石油采收率即是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

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就在于其重要性十分明显:一是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较贫乏。

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并且实践表明,新原油储量的发现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二是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依据原油产量的历史数据,我们不难预测出未来的产量水平,在当前工业化仍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石油缺口还将不断增大,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1.94亿吨,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

我国油田水驱采收率普遍偏低,并且原油物性较差,水驱油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发展空间很大。

有实验表明,提高采收率可以给石油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

2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最终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最终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100%,可采储量是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影响的综合体现,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其中油藏地质因素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和类型以及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还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以及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正常状况下,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是影响最终采收率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并且这里主观因素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油藏地质这个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稠油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稠油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稠油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不仅开展了室内实验,而且对不同的油藏进行了注氮气开发。

89年我国开始了注氮气开发油田的实验,到90年代中期,由于膜分离制氮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为氮气在油田开采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注氮气改善蒸汽吞吐效果在新疆、辽河、胜利等油田已有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氮气开采机理1.注氮气开发油田通常通过以下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1.1多次接触混相驱(包括作为驱替CO2、富气或其它驱替剂与地层原油混相段塞的后缘注入或者气水交替注入混相驱);1.2多次接触非混相驱或近混相驱;1.3循环注气保持地层压力;1.4顶部重力驱。

混相驱或非混相驱适于油层物性较差、原油中含一定溶解气、原油重度在38~51oAPI(0.8348~0.7753)、油气藏埋藏较深的轻质油藏;循环注气保持地层压力,适于注水效果差、低孔隙、低渗透、原油重度在31~60oAPI范围、埋藏较浅的油藏;而重力驱适合于油层物性好、埋藏较深、闭合高度大的盐丘或背斜油藏。

2.混相驱2.1连续注入氮气混相驱氮气很难与油藏原油发生一次接触混相,但在足够高的压力下可与许多油藏原油达到蒸发气驱动态混相,即注入的氮气与油藏原油之间经过多次接触和多次抽提,原油中的中间烃组分不断蒸发到气相中,当气相富化到一定程度时便与原油达成混相。

2.2注氮气推动易混相气体段塞混相驱注氮气要求原油的轻烃和中间烃含量高,故一般来说实施的难度比较大且适用范围较窄,但却较之于注CO2和烃类气体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点。

为了充分利用CO2和烃类气体易混相的特点,同时也为了降低使用CO2和烃类气体的成本,可通过注氮气推动CO2或烃类气体段塞混相驱来提高采收率,其开采机理与CO2和烃类气体混相驱机理相似。

如果易混相气体段塞的尺寸选择合理,则用氮气推动混相段塞的驱油效果会比连续注入氮气效果较好,经济效益会更高。

2.3交替注氮气注水混相驱在注氮气驱过程中,由于氮气的粘度远低于油藏原油,产生的流度比会造成前缘气体的粘性指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已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石油开采成为当前庞大的工程,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

目前,在稠油的开采方面主要使用热采和冷采两种技术,每一种技术都存在其优缺点,因此需要对稠油开采技術进行创新,不断改善,得出更加优良的技术。

标签: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稠油也可以称之为重质油,由于其粘度高,流动的阻力大,而难于开采。

通过原油粘度改善,可以提高抽油开采的效率。

稠油在油层和井筒中流动的速度都很慢,给开采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且由于深井的特点,采用常规的蒸汽吞吐的开采方式,很难见到效果。

注蒸汽开采,由于井深的影响,热能的利用率低,导致热量损失大,热力采油的效果不佳。

由于深井稠油油藏的储油物性差,应用热力采油措施的效果不佳,必须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采取最优的开采技术措施,才能得到更高的稠油产量。

通过对稠油油层的改造技术措施的应用,如油管压裂技术措施的应用,提高油流的流动特性,提高开采效率。

1 稠油的定义
在国际上往往把重质油和重油当作为稠油。

但是,稠油和重油是不能混合一谈的,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

重油主要是看油的粘度,也就是胶体、沥青以及原油的蜡含量,不同的含量有着不同的名称。

而重油的分类是看原油的密度,根据密度的大小对油进行分类,因为油里面的金属、机械混合物及硫含量都不一样,根据他们之间的大小进行分类。

在我国对于稠油的分类标准不一样,我国的分类是把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称为稠油。

2 稠油的特点
在我国稠油油藏绝大部分都是在砂岩储集层,且不同的油藏埋藏的深度不一样,大部分在10米到2000米之间不等,分布非常广泛,类型繁多,收采情况技术也就千差万别。

但稠油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差别,具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1)稠油的粘度和密度都比较高,很难流动。

所以开发的成本会增加很多,对于技术的要求难度也比较高,但油田的采收率却很低,以至于油田开发利润低。

(2)重油的粘度与温度是成反比的,它对温度的敏感度非常高。

据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温度每降低10摄氏度,原油的粘度相应的增加一倍。

也就是根据稠油的这一特性,热力开采法才得以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3)在稠油的组成成分当中轻质组分的含量很低,而相对含量比较高的是焦质和沥青质。

3 稠油油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在我国的石油资源当中,重油和沥青资源大概占总量的20%,资源也是很相
当不错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重油资源有20.6亿吨,已经使用开发的在13.59亿吨。

我国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大盆地,例如松辽盆地、二连盆地、渤海盆地、南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哈盆地等。

大量石油储备是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以及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地区的石油储备位居第二,大量的石油开采是在胜利油田。

由于我国重油油藏形成的特性,是陆相沉积产生的,因此油藏储层会有相当严重的非均质性,复杂的地质构造也会造成重油油藏的开采困难,且类型又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储层埋藏深度。

储层深度超过800米的粘性原油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0%以上,其中的大约一半的储层埋深在1300米到1700米。

吐哈油田储层的深度在2400米到3400米,也是非常难于开采的深度,更深的油藏是塔里木油田,大概在5300米。

4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技术
4.1 注蒸汽热采技术
蒸汽吞吐是最早稠油开采技术,也相对简单。

这项技术开发的比较成熟。

蒸汽吞吐技术主要是针对原油的粘性与温度成反比这一特性,它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靠近油井的原油加热,原油的粘性就会降低,然后提供气体驱动力。

4.2 螺杆泵举升采油技术
最近十多年来,螺杆泵采油在各国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在欧美等国发展迅速。

理论排量3.5~400m?/d,最大扬程500~2100m。

近年来螺杆泵采油技术在海上油田应用普遍,陆上中、深井逐步推广,发展较快,有望成为油田主要的机采方式之一,螺杆泵正在朝着规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螺杆泵又叫渐进式容积泵,由定子和转子组成,两者的螺旋状过盈配合形成连续密封的腔体,通过转子的旋转运动实现对介质的传输。

向组成一系列封闭腔,这些封闭腔从泵入口向出口方向移动,将液体由进口端推向出口端。

井下单螺杆泵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定子由钢制外套和橡胶衬套组成,螺杆泵定子是用丁腈橡胶衬套浇铸粘接在钢体外套内而形成的一种腔体装置。

定子内表面呈双螺旋曲面,与转子外表面相配合。

转子由合金钢的棒料经过精车、镀铬并抛光加工而成。

由于螺杆泵具有输送高粘度液体的特性,螺杆泵只有运动部件螺杆,没有阀和其他的运动部件,结构简单,对稠油的影响不大,因此,将螺杆泵安装于稠油井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泵效,达到稠油井开采的预期产能指标。

合理选配抽油杆扶正器,避免井口偏斜而导致油管的磨损,引起管柱损坏事故,而需要进行井下作业维修,增加油田开采成本。

优选合适的地面驱动的螺杆泵系统,并安装防反转设备,保证螺杆泵安全平稳地运行,提高螺杆泵运行的效率,减少螺杆泵故障的发生率,提高螺杆泵运行的效率,才能完成稠油油田开采的任务。

4.3 蒸汽萃取技术
萃取是指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利用特定溶剂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予以分离的一种方法。

其中液体混合物一般用溶剂予以分离,这种方法又称溶剂萃取。

萃取剂是指在萃取过程中所利用的溶剂,萃取剂要求具有将混合物分离的特定功能。

4.4 化学驱
根据特定的筛选方法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进行定向分析,以及进行一定的发展战略研究。

当前我国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还是化学驱动法,占我国储备油以及产量八成以上的油田开发都是利用此方法,与此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辅助,那么可以将采收率提升至76%,是主要的攻击方向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研究在中国。

然而,在重油开发方面,和主要化学驱室内同时进行研究,但仍然是很少有现场试验。

4.5 注氮气与蒸汽提高稠油采收率
与国内外高温泡沫剂调整蒸汽吸收,注射溶剂溶解以及诸如的二氧化碳、空气等气体能够为其补充地层的能量,从而来提升重油油藏开发的成效。

因为部分是普通重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和废气源是有限的,因此,氮注入和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重油研究,优化。

4.6 微生物采油技术
人类有关微生物采油的技术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

而在更早的二十年代出,美国专家贝克曼就曾提出过利用细菌开采石油的想法。

在欧美国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稠油的开采,而这一技术在我国还是较晚的时候才出现。

大庆、胜利、新疆、大港、青海油田开始重油开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微生物。

一般来说,目前该技术在我国还停留在在实验室实验阶段,尚未投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

最近几年,随着微生物技术的进步,展示出在重要开发方面有力的发展前景,这一技术也开始受到各方的追捧。

参考文献:
[1]孙江河,范洪富,张付生,刘珑.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概述[J].油田化学,2019,36(02):366-371.
[2]张家烨,于兴河.稠油开发技术进展及未来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45(05):77-82.
[3]张小蓉.鲁2稠油油藏泡沫驱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19.
[4]方舒,王杰祥,李伟玉,褚国宇.特、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工艺参数优化研究[J].石化技术,2019,26(03):156.
[5]刘宁.基于不同稠油油藏模式高轮次蒸汽吞吐后生产特征及调整对策分析[J].新疆石油科技,2018,28(04):37-4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