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与运用(29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A. 朗润.(rùn) 应.和(yìng) 着.落(zháo) 精神抖擞.(sǒu)B. 贮.蓄(zhù) 莅.临(lì) 粗犷.(kuǎng) 咄.咄逼人(duō)C. 侍.弄(shì) 分歧.(qí) 一霎.(shà) 煞.有介事(shà)D. 攲.斜(qī) 啄.食(zhú) 难堪.(kān) 人声鼎.沸(dǐng)2. 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 感慨澄清奥秘花团锦簇B. 确凿云霄博学各得其所C. 祷告遮蔽徘徊波光粼粼D. 静谧诀别烂漫翻来复去3.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傅雷给儿子提出的建议涉及很多方面,如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
B.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告别亲人,背负希望,奔赴疫区,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C. 你是喜欢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还是喜欢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D.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B. 尊君在不.(同“否”)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指陈元方)C.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D. 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逝者如斯.夫(代词,这,指河水)5. 下面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济南的冬天》先总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山水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借月抒怀,表达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7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花苞(bāo)娇媚(mèi)诱惑(huò)彩棱镜(lèng)B.睫毛(jié)掩饰(shì)高邈(miǎo)绿茵茵(yīn)C.莅临(lì)吝啬(lìn)干涩(sè)淅淅沥沥(xī)D.粗犷(guǎng)静谧(mì)晒干(shài)咄咄逼人(duō)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
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A.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小明,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妈。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下列说法不恰当一项是()(2分)A.朱自清《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内容。
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B.《观沧海》是东汉未年曹操写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C.《雨的四季》既写了北方的雨,又写了南方的雨。
D.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唐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宋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人教版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 语文(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默写诗文。
(共10分)(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4)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 ,不亦君子乎? (《论语》) (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 , 。
(8)《〈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分)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 y ùn ni àn ɡ着早春的生机, A ,zh ù x ù着金秋的硕果,昭示着寒冬的希望。
B 通过一次次亲身体验的刻骨铭心,我们读懂了生活的起伏多变。
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航行,勇敢地接受风雨的洗礼。
不再接受父母是荫.蔽,不再把“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 ①y ùn ni àn ɡ ②zh ù x ù ③荫.蔽 ④混.为一谈 (2)请在A 处根据上下文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
(2分) (3)文中画线句B 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论语》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B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著名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戏剧《茶馆》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迸.溅(bìnɡ) 忏.悔(chàn) 涉.足(shè) 赤裸.(luǒ)B.矜.持(jīn) 绽.开(zhàn) 决眦.(zì) 褪.尽(tuì)C.怆.然(cànɡ) 伫.立(chù) 沉淀.(diàn) 酒酿.(liànɡ)D.服侍.(sì) 瞬.息(shùn) 伶.仃(línɡ) 花苞.(bāo)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恍惚干涸账篷不毛之地B.热忱派谴鄙薄精益求精C.纯碎极端酬劳沉默寡言D.琢磨呼啸幻想宁静致远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B.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C.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320人B.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5、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比喻)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设问)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排比)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答案】( 姿 )改为( 枝 ) ( 胜 )改为( 甚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花姿招展-花枝招展;不求胜解-不求甚解.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温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给加点字注音.(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不求胜解
( )改为( ) ( )改为(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温暖.
B. 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扣“温晴”这一特点来写.
B.《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作者是宋代的刘义庆.
C. 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5.下列加线成语运用正确 一项是( )
A.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雨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B.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使用正确.B.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使用正确.C.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使用正确.D.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褒贬误用,使用错误.据此,答案为D.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C.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
D.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 家园——地球.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四书”之一.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2分)
7.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2)事迹点评.“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了丁安琪同学的读书事迹,请你阅读并发表一句话点评.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丁安琪同学因为热爱读书,读书量惊人,走红校园,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图书馆女孩”.“我很享受一本厚厚的书越看越薄的那种过程”,丁安琪说.她平均每天读书8小时,目前正在研究著名作家巴金和萧红的作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方与之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小区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沿河而筑.①.花边上飘着垂柳,绿红相映,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期中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联想丰富,抒发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9)思乡怀亲是诗歌永恒 主题,它是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的深深眷恋;是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切切思念.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必有我师焉( )
(3)俄而雪骤(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8.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 文中咏雪的两个比喻句,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20. 比较“公大笑乐”与“乐亦在其中矣”两句中的“乐”,体会两句中体现出的不同的快乐.
三、写作
21.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②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8. 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人何如(何如:怎么样.)
B. 简子不说(说:说话.)
C. 终业而去之(终:完成.)
D. 知足而已(而已:罢了.)
9.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化妆小心翼翼企盼(qǐ) 混为一谈(hùn)
D.分岐 美不胜收 吝啬(sè) 着落(zháo)
2.依一缕阳光,就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一份甜蜜.
A. 照亮 增添 滋润 酿造
B. 增添 酿造 照亮 滋润
C. 照亮 滋润 增添 酿造
D. 滋润 增添 酿造 照亮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 是否具备良好 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通过这次讨论,我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D. 这次搜救任务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⑫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⑬“怎么呢?”
⑭“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⑮“干嘛变成星星呀?”
⑯“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⑰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这些生物因子都是“建筑能手”,能建立或巩固用来交换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达标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语文是诗,又如画。
这边,鸟儿在春光里卖弄.歌候;那边,荷叶在急雨中荫.蔽着红莲。
抬头,云雀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xiāo;俯首,高悬山头的半lún秋月映在江水中,幽然地追随着远行的诗人……(1)为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卖弄.() 荫.()蔽云xiāo() 半lún()秋月(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2.默写。
(8分)品味经典,欣赏美景。
我们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欣赏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景象(《次北固山下》);我们从“②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中领略到边城月夜的独特景色(《夜上受降城闻笛》);我们从“春天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中感受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春》)。
品味经典,聆听内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④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明月寄托着李白对朋友的关切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滔滔的河水,让孔子感叹时光易逝(《〈论语〉十二章》)。
3.围绕名著进行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七年级某班设计了《朝花夕拾》探究专题“温情与批判”,请根据下表中的内容提示,任选一篇,谈一谈鲁迅先生的“温情”或“批判”。
(4分)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你要是住在溪边,________;你要是住在崖下,______;你要是住在林间,______;你要是住在村头,______……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吟②可观石上生云③可看水中腾雾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5.为了让学生感受戏曲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某中学校团委将于近期举办“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7分)(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材料一:豫剧经典曲目《花木兰》《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伴随着一代代人们的生活。
这些经典曲目将历史题材或时代背景融进豫剧艺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相吻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某网站就“你愿意通过哪些渠道观看或收听戏曲节目”问题对民众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请概括这幅图表的主要内容。
(2分)本题有效填写人数:89(人)(3)传统戏曲逐渐式微,如何振兴传统戏曲、弘扬民族文化呢?同学们搜集了如下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展开了讨论,请你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分)材料二:近年来,南阳市卧龙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卧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阳市豫剧团每年送戏下乡250余场,成为活跃在社会基层的一支文化艺术生力军。
卧龙区文广旅局也为豫剧团的健康发展操碎了心,从政策、剧目到编排、演出,都给予大力支持。
材料三:面对地方戏曲普遍存在的困境,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资助了第二批“两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153人,连续举办10余个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训班,成立20个湖北省戏曲名家工作室,推荐26位戏曲名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传曲工程,选送54名优秀中青年创作评论人才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千人计划”学习,投入2 300多万元支持全省戏曲院团与艺术职业院校联合开办学员班。
3二、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3分)母亲的“手中棍”张金刚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
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
“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去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杈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但一开始她并不乐意:“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我便随手将木棍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木棍找出来,擦拭干净递给她。
母亲叹了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木棍,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年老体病拄上了那根拐棍,服了老。
④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
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
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撒腿跑上了山。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细棍回家,送给母亲作为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
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
”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
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
酸枣泡醋,酸枣核卖钱贴补家用。
从山里归来,母亲肩上扛着一口袋酸枣,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拄根木棍。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有时还可以‘打草惊蛇’,惊野鸡、野兔啥的,免得被吓着。
有次多亏这棍儿惊出一窝马蜂,不然我就被蜇了。
湿酸枣长得牢,可以用棍儿敲掉些酸枣叶,方便采摘;高处或干了的酸枣,用棍儿敲打落地,直接捡就行了,省事儿。
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无数次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
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箅……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
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在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儿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
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⑪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
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
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
”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得使足了劲儿,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⑫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
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的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身。
母亲的可行动范围也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
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
她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拄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有删改)56.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 小时候,因为“我”和同学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1)________________→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粗细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2)______________→木拐棍成了近80 岁的老母亲的随手之物7.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4分)(1)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
”(母亲的心理活动)(2)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我”的心理活动)8.文章第⑦段、第⑧段,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上山采酸枣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分)9.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分)10.“孝”的古汉字是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象,用扶持老人来表达“孝”的意思。
文中的“我”在母亲生病后成了母亲的“手中棍”。
你的父母或许还年轻,不需要你太多的照顾,那你在生活中如何表达你的孝心呢?请选择一件小事写下来,不少于30个字。
(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博物馆材料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对内表现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跨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展示国家形象与民族特质的必要前提。
相较于“物质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凝聚社会认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性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承担着建设、展示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光荣使命,越发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3日) 材料二: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博物馆大国。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 183家,各类博物馆保存藏品达6 777万件(套),这些藏品及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方面,不仅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形象阐发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而且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
截至2021年年底,博物馆免费开放率已达91%,“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
国家文物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接待观众7.79亿人次。
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 材料三:目前,全国77%的区县建有博物馆,500多万件(套)藏品数据信息全民共享,博物馆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创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