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
必修一历史总结

必修一历史的总结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古代的科技: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如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农业、冶金、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成就。
2,中国古代的经济: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形态和特点。
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夏商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秦汉的郡县制、隋唐的科举制等。
通过对这些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4,中国古代的文化: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以上只是对必修一历史的简单总结,具体的内容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教材和版本而有所差异。
在学习时,建议同学们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②特点:
③影响:
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框架结构清单

变革命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
会主义
《共产党
宣言》
巴黎
公社
十月
革命
抨击资本主义弊端;提出一些美妙设想
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
1871年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政权等措施
第十一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两极格局形成的
主要原因。②世
界多极化趋势的
根源在于世界经
济力量结构的多
极化发展趋势。
③新的国际格局
的形成需要一个
长期复杂的过
程,但多极化不
可逆转。④多极
化既带来了机
遇,也带来了挑
战。
50年代
后期至
80年代
末90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全本要点提纲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全本要点提纲整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一秦的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国历第- -个统- -的、封建_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_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一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_度的重要特征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
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
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1、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
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的决定。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为三个阶段:
(1)新中国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主要内容有: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阶段。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
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发展局面。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二课主要叙述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法律实践到法律理论(自然法),罗马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
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也是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
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四个阶段。
本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标志、意义等;第二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课俄国十月革命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主要涉及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等知识点,本专题均未涉及。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专题主要概述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演变过程,同时,在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世界格局逐步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具体来说,分三个阶段:①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形成。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
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