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称为外服。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政治制度中,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活动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高三历史必修一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本文将从知识点的角度给出一个框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1. 人类起源的学说:进化论与创造论2.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与主要文化遗存3.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联合与定居生活的形成二、新石器时代与古代文明1. 农业革命的产生与意义2. 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3. 文明的特点与主要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三、古代帝国的兴衰与交往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兴起(亚述、波斯、罗马、汉朝等)2. 古代帝国的衰落与原因分析3. 古代帝国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战争、同盟、文化交流等)四、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1.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与秦国的统一3. 秦汉之间的转折与东汉的建立五、历史文化名人与经典著作1. 古代历史名人与其主要贡献(如孔子、孟子、庄子等)2. 古代历史名著与其思想内容(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六、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演变1.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与影响(如商朝末年的“十五年”的故事)2.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主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3. 制度变革的原因与影响(如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冲击)七、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与发展历程2.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影响(如水利灌溉、瓷器制作等)3.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变革八、宗教与思想的演进1. 古代宗教与其主要特点(如古埃及的多神教、印度教、佛教等)2. 古代哲学思想演进的主要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3. 宗教与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与塑造九、历史的继承与传承1. 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如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汉文化的传播等)2. 高古时代与近现代的联系与区别3. 古代文明的影响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通过以上框架,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学习和理解高三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氏族公社,部落联盟。

- 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秦汉时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争霸。

-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确立。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理学的形成。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民族融合。

-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民族融合,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2.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4.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6. 现代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界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现代:- 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殖民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

4. 现代:- 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冲突。

以上是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目的: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③主要封国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②特点:③意义: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世袭制(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必修一历史必备的知识框架其实必修一的历史并不是很难学,有很多都认为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背诵是需要的,但是理解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一历史基础知识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1)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4)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3)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篇:思想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一、人类社会的演变
1.古老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类思想的演变
1.原始宗教
2.古代哲学
3.现代哲学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书法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3.书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述
1.古代科技
2.古代文学
3.古代艺术
第二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变革
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1.自然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
3.科技引领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
1.生活方式的演变
2.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四、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未来展望与个人责任
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进步
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六、生命与生命伦理问题
1.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
3.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宗法制的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5、宗法制的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诸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内容):(1)皇权至高无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中央实行三公诸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高一必修1必背历史知识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中央:1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 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4、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A 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主体是 )。

②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的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楚王问鼎表明分封制的衰落)B 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①政治: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③文化:(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时间:鸦片战争时期(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二、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意义:(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日本在中国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三、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背景、特点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C 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制定的机构《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意义(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①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③意义:性质、广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中(2)中共成立②中共一大内容:党的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国意义:的时间:1922年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命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④失败及原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的标志什么?⑤意义: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④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5)红军长征:原因、起止时间、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意义?)(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代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国时间:1954年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及意义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设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