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诵读,鉴赏交流【课前预习】一、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
诗的代表作是《乡愁》。
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2听听那冷雨》学案鲁人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根底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岑.〔〕寂幽黯.〔〕羯.〔〕鼓氤氲..〔〕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抚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以下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国度〞。
他说:“蓝墨水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与李白传人〞,“我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出色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词语,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语言,体会文中描写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表达?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1、容易读错的字
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
..bò·he
蠕.rú动氤氲
..kēng
..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
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
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
..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
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
2、容易写错的字
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
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
3、容易混淆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
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
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
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在其《逍遥游》散文集后记中,“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
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
跳怪凄凉的八佾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猛悟散文早该革命了。
”
诗歌艺术上,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因题材而异。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
其中最著名有《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