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公开课)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课件

触觉
视觉
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 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 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下湿布谷咕 咕的啼声,雨 是潮潮润润的 音乐,下在渴 望的唇上,舐 舐那冷雨。”
“啼声”、“音乐”是听 觉范 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 “湿” 、“潮潮润润”,别出心 裁 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 声。 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 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 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 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
乡愁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 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
合作释疑
品 味 语 言
文学是诵读的艺术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 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 视觉 触觉 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 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 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 潺潺泻下。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A.春寒 浙浙沥沥 霏霏 想入非非 • B.牵连 剑门细雨 平空 雷电霹雹 • C.黎民 空濛迷幻 岑寂 豪情侠气 • D.投壶 嘈嘈切切 琐屑 沉思明想 • 解析:选C。A项,浙浙—淅淅。B项, 平—凭。D项,明—冥。
• 3.(2011年高考浙江卷)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 项是( )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 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 ‘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 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 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 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 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 右铭是:‘________’” •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18页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我的诗虽然在台湾飘起,但使它飘扬不断的, 是五千年吹拂的长风。”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 丹来。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 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 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 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 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 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 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 伸展得更长。 ——余光中《炼石补天蔚晚霞》
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 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 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 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 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 雨天的屋瓦,……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 百指在按摩耳轮。
永恒的家园之思, 难解的文化之结。
诗化语言、平仄与叠词连绵
抑扬顿挫的韵律与节奏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 / / / 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 / / / 船上,清明这季雨。
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 / / 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 / / / 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品味余光中的语言: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浪子回头》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导入《听听那冷雨》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
5.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和视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感伤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冷雨中。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个人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听听那冷雨》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介绍经典歌曲《听听那冷雨》,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要素, 并探讨它对人生的启示。
引言
本节旨在介绍《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和目的,并阐述本次演讲的意义和价值。
1 背景介绍
详细解读《听听那冷雨》这首经典歌曲的背景和起源。
2 演讲意义
说明为什么《听听那冷雨》是值得研究和欣赏的音乐作品。
参考资料
本节将列举本次演讲中使用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
文献资料
罗列出用于研究《听听那冷雨》的相关书籍和 文章。
音乐资源
提供其他相关音乐资源和参考链接。
创作背景
详细介绍《听听那冷雨》的诞生 背景和情境。
作者介绍
隐喻解析
讲解歌曲的创作者及其音乐生涯。 分析歌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歌曲与人生
本节将思考《听听那冷雨》中的人生哲理和启示,并分享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1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哲理
深入剖析歌曲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个人感悟
2
分享对《听听那冷雨》的理解和个人感
受。
歌曲欣赏
本节将播放《听听那冷雨》,分析其节奏、曲调和歌词等要素,讲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体验。
音乐要素
介绍歌曲的节奏、曲调和音乐情感。
歌词分析
解读歌曲中的重要歌词及其意义。
情感传达
说明《听听那冷雨》给人带来的情感和体验。
歌曲背后的故事
本节将介绍《听听那冷雨》的创作背景和歌曲作者,以及分析其创作动机和意义。
3
勇气与智慧
鼓励大家从歌曲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结语
本节将总结演讲的主旨和要点,并再次强调《听听那冷雨》的重要性和作用。
1 主旨总结
《听听那冷雨》公开课

阅读延伸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
蒋捷 : 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 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 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 等)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鉴赏情韵
2、大陆的雨与日式瓦屋的雨意境有何不同?为什 么有此不同?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 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 3、为什么作者听的是冷雨?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凄 冷的实在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乡愁。
1、欲上九天揽明月,可怜夜半长叹息。 2、梦中回马破敌阵,醒来寥落月如霜。 3、心如泰山插北斗,身似明月卧花心。
课后作业
1、文章题目为什么叫《听听那冷 雨》?可以换成“看看那冷雨”吗?
2、推荐阅读:余光中散文《沙田山 居》、《左手的掌纹》。
Hale Waihona Puke 给我一滴故乡的雨 愿它带来你消息 青山依旧那样的翠绿 流水是否清澈如昔 漫漫旅途我独行 那乡愁满心头 还有说不尽相思 挥也挥不去 冷冷的 冷冷的情怀 路上寒风欺 孤单无依 飘来一朵故乡的云 愿它带来你消息 梦里依稀又见到了你 问你是否梦里也有我
故 乡齐 的秦 雨
漫漫旅途我独行 那乡愁满心头 还有数不尽情意 挥也挥不去 满怀的 满怀的悲凄 风儿告诉我 漂泊无期
慢慢走,欣赏啊
余 光 中
听 听 那 冷 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特点,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冷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关于故乡、思念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听听那冷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推荐一首关于故乡或思念的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营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冷雨”、“故乡”等,通过反复品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上课课件

(二)叠词
先是料料峭 峭,而雨季开 始,时而淋淋 漓漓,时而淅 淅沥沥,天潮 潮地湿,…… 雨里风里,走 入霏霏令人更 想入非非。
叠词,表现了雨的 形态、气势、声 音,把雨的质感充 分写出,读来仿佛 有雨声的音韵之美。
叠词: a.音节美,音乐美 b.增强感情 C.写出形象特点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 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 视觉 触觉 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 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 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 潺潺泻下。
• ⑴把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请找出过渡句。 • ——过渡句:“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以此 分成两个层次。 • 第一层次写雨可嗅,可观,表达对中国风景、中国文化 的追思。 • 第二层次写雨更可以听,表达作者漂流异乡的凄迷之感 及得到的安慰。 ⑵写美国一段有何用意? ——反衬。突出中国风景之美,表达对祖国的情思。 • ⑶“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遇? • ——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时, 远离祖国。
(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 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 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 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 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 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不断的思乡之情。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
从9、10段,作者两次讲到日式古屋听雨, 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为什么? 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 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 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 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
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 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 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
《听听听那冷雨》课件

余光中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过渡手法,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流畅,前 后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收束有力
文章的结尾收束有力,余光中通过总结全文,将情感推向高潮,使 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有力。
04 作品评价
文学价值
1 2
语言优美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 修辞手法,展现了高超的文学造诣,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
社会影响力。
05 相关链接
作者官网
作者余光中个人简介
详细介绍了余光中的生平、创作经历 和主要作品,为深入了解其人其文提 供了基础资料。
余光中文学作品全集
收录了余光中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 方便读者系统地了解其文学创作。
作品在线阅读
《听听那冷雨》全文在线阅读
提供无删减、无修改的原文,方便读者直接阅读原著。
《听听那冷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家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评价 • 相关链接
01 作家介绍
作家生平
01
02
03
04
1928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后 随家人迁居台湾。
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后赴 美国留学,获得美国爱荷华大
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西东 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并长期
情感深沉
余光中的作品常常表现出 对故乡、亲人和历史的深 深眷恋和怀念,情感真挚 而深沉。
语言优美
余光中的语言运用十分优 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思想独特
余光中的作品常常蕴含着 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 作者对人生、历史和文化 的独到见解。
02 作品背景
创作背景
1974年,作者余光中先生因为思乡而 写下了这篇散文。当时,他身处美国 ,感受到异国他乡的冷雨,更加思念 起故土的温暖和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绝句 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
——余光中《春天,遂想起》
一般
①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方法
②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2)文中还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何特点?
① 古老的中国:有大街,小巷,杏花,江南;有大山,小
河,梧桐,荷叶;有瓦房,庭院。(传统、古典的意味,流
露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倾慕与热爱) ② 与“雨”相关的意象:如 “潇潇冷雨”、“霏霏不绝
的黄梅雨”、“滔天的暴雨”、“斜斜的西北雨”,及文字、
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有关“雨”的形象。
意象丰富,以实带虚,虚实结合;意境苍凉凄迷、 清冷凄楚、空濛灵动又悠远绵长。全文弥漫着一种 浓厚的文化的气息,引人遐思,惹人迷醉。
品味语言的美
著名作家柯灵曾评价《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 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 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 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余 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文”(梁实秋语),其散文饱含着 浓厚的诗意(“诗性散文”)。 其语言的“诗性”在本文中有何具体表现? ①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和嗅觉、听觉,描写“冷雨”之 “冷”; ② 运用大量的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有节奏感; ③ 灵活运用长短句; ④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⑤ 典雅,富有古典文化的意蕴。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 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 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 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 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 姜夔(宋)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 黄昏雨。 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往。今 何许?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
力当必然长在。中读到了 作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热爱;
③ 我从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中读到了 作者对古韵消失的惆怅和失落; ④ 我从 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 轻尘也都已不再 中读到了 作者对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以见 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 ……
【明
确】
本文的“乡愁”,涵盖了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 民族情结、怀旧之情”等丰富的 内容,有游子之情、家国之痛、 文人之趣、故国之思和现实之忧。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 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
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从 我从 中读到了 中读到了 ; 。
结论:本文的“乡愁”包含了
。
① 我从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 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中读到了 作
者对大陆的思念和向往;
② 我从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 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
普遍而永恒的‚乡愁‛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一般
①关注文中意象(本文‚冷雨‛); ③ 关注抒情的语段。
方法: ②关注文章的脉络(主题的升华)
领会文章意境之美: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冷雨”?
①对自然氛围客观的描绘(自然的); ②思念古大陆,久不得归的惆怅(社会的); ③文化寻根过程中那无法割舍的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深深依恋与企盼(文化的)。
冷雨里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最优美、贴切的语言 来形容。
这冷冷的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这冷冷的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 赞美, 这冷冷的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历史的遐想, 这冷冷的雨里有余光中对渐渐消失的古文化的隐忧, 这冷冷的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永远不灭的乡愁。
一般 方法 •①分析材料 ②梳理结构
小组讨论,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②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③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 总是一种美感。 ④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 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 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⑤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 的情感; 2、品味文章语言、意境之美。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初读感知:
完成下列填空练习:
这篇散文以 为主线,描写了 ,
营造出了一个
感情。
的意境,表达了
的
内容和思路:
动用哪些感官来写雨? 集中写听雨的段落? 作者的感受如何?
感官:听觉、嗅觉、视觉、触觉
一般 方法
① 抓关键词; ② 看修辞、观句式; ③ 回归语境,联系上下文。
总 结: 根据本堂课所掌握的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目
标
把握主旨
理解语言
领会意境
方
法
①抓关键词 ①分析材料 ②看句式、 ①品析意象 ②梳理结构 修辞 ②展开想象 ③抓关键句 ③联系上下 文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 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听雨地点:大陆上、大陆瓦屋内、岛上日式古屋
感受: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音乐美、温柔、舒适 惊悸、感伤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朗读; 化为优美的文字表达对此段的理解。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 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 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 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 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那声音也 是元好问在聆听一阵骤雨弹遍新荷弹出如珠似玉的声音 后,所发出的“人生几何,休放虚过”的慨叹。那声音 更是余先生历经风吹雨打,飘飘荡荡几乎迷失了自己之 后心底最深沉的呐喊: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那声音虽然被一片海阻隔,却泛起了先生笼住心脏的悲 伤怅惘。那声音就是古大陆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中国历 史文化的声音,那声音就是故乡的声音。
•③抓关键句
1、探究文章主题之美
‚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 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 种乡愁就是立体的。‛ ——余光中
思 考: 你觉得本文的“乡愁”包含了哪些内 容?仿照所给例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例句:我从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 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中读到了 作 者对‚山水中国‛的赞美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