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开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写作脉络。

2.品味本文诗意、优美的语言进而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乡愁)。

3.深入挖掘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并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43年的漂泊辗转使他对祖国的思念日益加重。

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课前预习1.识字解词。

仓颉.(jié) 滂.沱(pānɡ) 岑.寂(cén) 如椽.(chuán) 氤氲..(yīn yūn) 舔舐.(shì)忐忑..(tǎn tè) 蜗.牛(wō)杉柏.(bǎi)羯.鼓(jié)啾啾.(jiū)雾霭.(ǎi)2.多音字sì似乎 zhé折骨 xiān纤手似折 shé折本纤shì似的 zhē折腾 qiàn纤夫★课中导练整体感知1.哪些段落主要写了“听雨”?其他段落分别写了什么?2.走入霏霏冷雨他都想到了什么?文本研习1.阅读“听雨”部分(5-10段),由文入情:作者从雨中听出了什么,如何表达的?请画出有感触的句子,从内容和形式进行赏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

“听听那冷雨”仅仅五个字,却调动了两种感觉(听觉与触觉),展示对“雨”的细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表述对乡情、亲情、友情等细腻的体验,给读者多维的审美感受。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文体比较熟悉,但对作者不太了解,所以,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独特性不太理解。

教师尽可能的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求扩展学生知识面五、教学方法1. 涵泳法。

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2. 赏析法。

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精品导学案粤教版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精品导学案粤教版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三维目标1.能娴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文章在山川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构造和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方法的综合运用。

3.自主地朗诵,认识作品蕴涵的看法,培育创建意识和创建能力。

教材剖析1.教课要点:突出朗诵,重申合作,着重创新,努力培育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2.教课难点:冷雨的含义,察看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停的乡愁” 。

3.考点 : 抒怀散文的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否集体背诵一下呢?(学生齐背)余光中先生是面对着悠久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越过空间带来“乡愁” 的诗人,他深深地沉醉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一篇美文《听听那冷雨》。

二、预习设计(一)、认识作者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

1949 年随父亲母亲去了香港,1950 年乔迁台湾。

以后,就向来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展转流浪。

他是中国文坛优秀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 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想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家”,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是从那些角度来写雨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要点描绘的是_______。

典型语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问题研究(一)、学生通读全文以后, 分小组解决以下问题(全部小组参加议论):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地方的雨?作者的爱好如何?(1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这些雨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2 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找出文中包含着这类感情的句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 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 分)17. 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 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 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 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4 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 分)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5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5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美。

3.积累赏读中国古代咏雨的诗词,加深对课文意境美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准确领会文章主旨和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1)单音字料峭.( ) 琐屑.( ) 啾.啾() 空濛.( ) 岑.寂( ) 黔.首() 寒濑.( ) 青霭.( ) 峰壑.() 羯.鼓( ) 仓颉.( ) 舐.() 咀嚼.( ) 皑.皑( ) 霏.霏() 苔藓.( ) 沁.鼻( ) 滂沛..() 淅沥..( ) 忐忑..( ) 氤氲..() 惊蛰.(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强劲( ) 粘贴( )佛 佛经( ) 荷花( )仿佛( ) 荷 荷重( )薄荷( )折 打折( ) 露 展露( )折腾( ) 露马脚() 宿 星宿( ) 纤 纤长( )宿敌( ) 纤夫(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寒l ài ( ) 柠m éng ( )水t ǎ( ) m éng ( )昽天l ài ( ) m éng ( )眬ni án ( )度 j ìng ( )旅zh ān ( )连 j ǐng ( )椎围r ào ( ) r ú()雅 妖r áo ( ) r ú()慕 富r áo ( ) r ú()染 sh ì( )犊情深tiǎn()盘子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咬文嚼字]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

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

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宛()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叠( )迭( ) ⑩⎩⎨⎧ 霏()非()斐( ) ⑪⎩⎨⎧ 孺( )濡( )蠕( ) ⑫⎩⎨⎧肘( )忖( )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

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

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

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

这篇散文在雄浑华丽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

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

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

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

试举例分析。

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杏花。

春雨。

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

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

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

“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

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中,“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

“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

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而“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总之,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

【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