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让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化内涵。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描绘雨景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冷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为什么?例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听”“看”“嗅”“舔”几个动作并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雨,让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雨的特点。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 这里将雨的可嗅、可观、可听进行对比,突出了听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意和韵味。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描绘的雨景,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

(2)掌握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并能够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作者通过雨景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文化乡愁的内涵。

(2)体会作者在文中将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觉交织融合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然后谈谈自己听到雨声时的感受。

(2)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去感受他笔下的雨景和那份独特的情感。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描写雨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雨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例如:“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幼儿园优质课-《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幼儿园优质课-《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听听那冷雨篇一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妈家住了,你一个人吃饭吧。

”我无聊地应着。

也罢,反正回去也是一个人,不如在公司多待会儿吧。

于是,回到桌前,重新打开电脑。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四年,日子长得连我自己也要诧异。

也许这就如同我和琳的婚姻,一切已经成为了习惯。

抬眼望了望天空,雨开始大了起来。

不由地一个名字涌上心头―“听听那冷雨”。

也是一个微雨的日子,因为无聊,我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看着屏幕上一个个陌生的id,一句句跳动的情话,不由哑然。

忽然,一个id 映入我的眼帘“听听那冷雨”,啊,余光中的美文呐。

于是,我用网络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套瓷方式,向他或她(我当然希望是她)打了招呼。

我是猫to听听那冷雨:“好有诗意的名字呀!”《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篇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

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

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教学思路:
《听听那冷雨》所表达的是余光中先生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这位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冷雨?有没有深刻的内涵?原来作者的“冷”事实上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能否集体背诵一下呢?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