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一、导语设计从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2.《别云间》。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

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

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的思想内容。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案。

2. 学生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诗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的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的格律和形式。

(2)学生观察和模仿诗的韵律,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闭目静思,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六、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代诗歌。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参观寺庙,了解寺庙的历史背景和僧侣的生活方式。

2. 学习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

3. 培养学生的宗教尊重和包容心态。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寺庙的照片,地图等资料。

2. 教学材料:寺庙的历史背景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一张寺庙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他们对寺庙的印象。

鼓励学生谈论寺庙的建筑、氛围、用途等方面。

2. 导入(15分钟):通过PPT或地图展示,介绍寺庙的历史背景,并详细解释寺庙的组成部分(山门、大雄宝殿、功德堂等)。

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寺庙通常修建在山上或偏远地区。

3. 学习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30分钟):通过PPT或教材,依次介绍佛教的起源、基本概念(如佛陀、菩萨、八正道等)和教义(如四圣谛、轮回、因果报应等)。

解释这些概念和教义的含义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4. 参观寺庙(4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山寺,了解寺庙设计和布局,感受佛教氛围。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寺庙中的细节,包括佛像、壁画、供奉物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自由交流他们在寺庙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寺庙的历史背景、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教义,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佛教的文化和经典,并进行相关研究报告或展示。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宗教活动,增进对不同宗教及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参观寺庙和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理解:对学生在总结归纳环节的表达和研究报告的评价。

3. 学生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问和思考的能力。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教案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时,我发现有的学生难以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交流、整理思路。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预演,确保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观点,以便在班级分享时表达得更清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意境。
3.学习并掌握两首诗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4.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鉴赏和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如《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所蕴含的深情厚谊。
-修辞手法辨识:对于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和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拟人手法。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寺庙文化、禅宗文化等背景知识不够了解,影响对诗意的深入理解。
举例:《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学生需要理解“班马”的含义及其在古代送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马的鸣叫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哀伤和不舍。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1、学生看图片。
2、了解作者情况。
3、自读写作背景。
自学
展示
解疑合探
5–10分钟
1、依据时间、字句数、内容这三个标准对本首诗分类。
2、读一读:
①听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②自己练读。
③齐读。
3、译一译。
①指名学生分联翻译。
②出示参考译文。
4、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4、给古诗分类,并复习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古诗。
2、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④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14、背诵、默写古诗。
15、指名学生填空。
教学心得
④尾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2、依据格式总结本诗的中心。
9、分联赏析诗句。
10、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掌握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13、填空,小结中心。
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8–10分钟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课堂实录-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堂实录-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实录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薛芳芳222008308011018师:同学们好!古代诗人在仕途失意或心情惆怅时,总喜欢游山玩水,填诗作赋,或受人邀请,或即兴赋诗,这些诗称作题壁诗。

那大家知道哪些题壁诗么?生:苏轼的《题西林壁》生: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师:其实,我们刚学过的崔颢的《黄鹤楼》也属于题壁诗。

还有我们熟悉的很有名的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齐读)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第一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这里的高林是指僧侣聚居的“丛林”,这里有称颂佛家之意。

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早晨进入古寺,出升的太阳照耀着寺院。

师:大家翻译的非常好,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的地方,生:产房的深处,花草树木丛生。

师:禅房是指僧人的住所,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问问“悦”“空”的用法,大家知道么?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使...空灵生:是使动用法师:大家都很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儿欢乐,潭中的倒影让人的尘世之心得到洗涤。

师:最后一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其中“万籁”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但”是“只”的意思。

生: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寂静了,只剩下寺院的钟声还在飘荡。

师:这首诗有浓浓的禅味,给人一种幽静澄明的感觉,让人深思。

这首诗在唐朝的山水诗中独树一帜,重在写意。

大家下来与王孟的山水诗比较一下,想想其独特之处。

师:大家记得背诵全诗,时间到了,下课吧,再见!。

《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课堂实录

《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课堂实录

《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课堂实录教学设想:
这两首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30 课《诗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但两首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大差别,我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与教材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

第一板块:与教材对话,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注释,理解诗意,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板书课题后,指名朗读题目。

)
生: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停顿是否正确?
生:不正确,应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从题目推断一下,这首写的是破山寺还是破山寺的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常建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朗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文的初步理解。

3.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评、自评,提高朗读能力。

4. 图文并茂(1)教师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感悟,与诗文相结合。

5.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视点:教学状态:师生互动方面,师生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是否和谐,无效活动少;学生参与方面,学生是否思维活跃,参与学习热情高,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等学习习惯好。
本节课前半段教师充满激情,学生能较好地参与朗读活动,个别学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较活跃,但后半段课堂气氛不够和谐,教师讲得多,多是自我表现,学生几乎不参与,思维呆滞,学习热情全无,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等学习习惯均无体现,教学效果不佳。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任职学校
任教学科
语文
任教年段
中学
姓名
观察视角
一、教什么
观察记录
观察视点
教师教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如何?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目标较明确,能采用指名读、齐读、背诵多种朗读形式初步感受始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初步品味感受作者营造的“幽深寂静,安详和平”的境界。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能借助课文注释较合理地使用教材,如,借助网上照片、诗人资料等校外资源指导学生解读诗歌内涵和诵读,教学资源使用较好。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指导和培养不到位,只是机械按照“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模式上课,关注的是个别学生的汇报展示,不关注大部分学生在哪个层次怎么学的,学到什么程度,到底哪些学生需要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没有关注。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详略不够得当,主要表现在:学生易懂的教师并没有确切把握,只是让个别学生对本诗的显性内容理解汇报,其他学生哪里读懂了、哪里理解了并没有体现,学生汇报完了,教师又牵引着学生一点一点地理解,没有清楚学生的不懂点、易混点在哪里,面向的是个别学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难点。没有做到懂了的不讲、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教学改进建议: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1.上课前或上课初,教师应通过检查学生预学或让同桌、小组之间检查预学成果,哪些知识已经学会了、读懂了,哪些知识还没有读懂,需要上课师生解决,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2.教师要关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生成、评价,不要总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该闭嘴时就闭嘴,要多给学生展示交流汇报的机会,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要通过个别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牵引将核心知识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能通过已学古诗、相同年代诗人古诗建立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并通过举例说明去哪个地方与诗人产生共鸣与生活有机联系。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与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