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时优案1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琵琶行(并序)》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琵琶行(并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理解古代音乐文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2.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琵琶女的命运变化,夸张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用比喻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表现技巧。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现技巧,通过叙事讲述琵琶女的故事,通过描写描绘音乐的美妙,通过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背景,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学案 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学案 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第6课琵琶行(并序)本课话题——命运一、从课本中积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生情痴为谁?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一袭青衫,落魄江湖,一身风尘,满面憔悴。

微凉岁月,水色如烟,分不清哪是时光,哪是忧伤,徒留一指流沙,低吟浅唱……琵琶韵里梦魂扬,诉尽相思欲断肠。

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

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

萍水相逢,却成知己。

二、从自然中积累小草不惧重压,顽强地生长在石缝;胡扬不惧干旱,屹然挺立在沙漠;雪莲不惧冰冻,傲然开出圣洁的花朵。

大自然,时时处处奏响着挑战命运的乐章!三、从历史中积累您(贝多芬)虽然患有耳疾,却拥有音乐——这是一个可以让您的思想、情感任意奔驰的海洋。

您在这片浩渺无垠的海洋中遨游,撷取晶莹的浪花,于是,一曲《第九交响曲》横空出世了。

它的出现,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您也获得了解放,将音乐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生活贫困、悲苦,却有一颗高昂的头颅。

永远都无法忘怀,那次您与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贵族队伍。

歌德脱帽致礼,而您站立在那儿,让那些贵族向您致礼!您可知道,这一举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权贵低头,您将自己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失去了一切欢乐,但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欢乐。

您以一个失去欢乐而创造欢乐者的身份告诉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四、从名言中积累1.命运总是宠爱勇士的。

——英国谚语2.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维尼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4.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伏尔泰5.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命运。

——罗曼·罗兰一、作者简介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即以诗成名,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说教材1、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琵琶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感受与共鸣(唐宋诗)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重点: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文,并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摹音乐。

同时,也通过音乐向我们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故事。

因此,音乐语言的鉴赏、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感沦落成了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欣赏品味作者通过比喻描摹出的优美、精彩、形象的音乐语言。

(2)、了解诗歌中环境渲染、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诵读与音乐,感受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3、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给学生传授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对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摹技巧。

(高中以来,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接触甚少,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2)、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4、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

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6琵琶行(并序)(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
三、写作背景:见ppt
五、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八、课后作业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6《琵琶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难点
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
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对音乐、人生和哲理的思考。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练习。

(2)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鉴赏其他古典诗歌。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和鉴赏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2.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的诗文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琵琶曲和图片展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1、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题:1.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4.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设计意图]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

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

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故事开场你们发挥想象力,想像一个当红的诗人(作曲家)遇上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歌女会是怎样的?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的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听到一曲动听的琵琶曲,结识一位昔日红极一时的歌星琵琶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琵琶行并序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①湓.江( ) ②铮.铮( )
③悯.然( ) ④谪.居( )
⑤荻.花( ) ⑥霓.裳( )
⑦管弦.( ) ⑧红绡.( )
⑨钿.头( ) ⑩银篦.( )
⑪呕哑
..( ) ⑫嘲哳
..( )
答案①pén②zhēnɡ③mǐn④zhé⑤dí⑥ní⑦xián⑧xiāo⑨diàn ⑩bì⑪ōu yā⑫zhāo zhā
2.古今异义
(1)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时间词。

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
..长句
古义:
今义: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

(3)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动词,鼓出来;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4)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色彩。

(5)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名词,排行第一的人。

答案(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突然发出。

(4)容貌,容颜。

(5)年纪大了。

3.一词多义
(1)举⎩⎪⎨⎪⎧

.酒欲饮无管弦动词,拿起,端起愿举.
国为内臣形容词,全举.
言谓新妇动词,发言莫令事不举.
动词,成功
(2)数⎩⎪⎨⎪

使快弹数.曲形容词,几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范增数.
目项王副词,屡次 (3)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动词,说感斯人言.名词,话
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言语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时间如听仙乐耳暂.
明副词,忽然,一下子
(5)属⎩⎪⎨⎪⎧
名属.
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辈举匏樽以相属.动词,通“嘱”劝酒
(6)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名词,言语琵琶声停欲语.迟动词,说话千载琵琶作胡语.名词,音乐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动词,告诉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01诗人感受□02琵琶女身世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C.第二段没有写对话。

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D.“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E.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答案AC
解析B项,琵琶女不愿见官员,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D项,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E项,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 B
解析A项应为“畅快”。

C项应为“忽然”。

D项应为“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B.转徙于.江湖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D.歌以.赠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答案 B
解析B.介词,在。

A.动词,弹奏/介词,替;C.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D.连词,用来/连词,因为。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 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忘归客不发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主人下马客在船
答案 A
解析A.本义是因为听到动人的琵琶曲,主人该归而不归,客人该发而忘发,并未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B.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

C.说的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

D.说的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中那些用明白如话、淡得出奇的白描句子来起头的好诗,后面往往“铁骑突出
....
刀枪鸣
...”地出现警句。

B.近几年来,这家企业的干部大肆挥霍,侵吞“小金库”的资金。

当上级派人来清查
时,主要领导人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玩弄言辞,制造假象,企图蒙混过关。

C.苏州评弹会演中流派纷呈:有圆润流畅的蒋调,有质朴豪爽的沈调,有苍劲明朗的
张调,有回环委婉的俞调,还有丽调、侯调、杨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之胜。

D.考上音乐学院不久,小李认识了高教授,并受到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声乐专家的赏识;
小李心中充满了“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

答案 D
解析“相逢何必曾相识”指彼此命运相似,虽不曾相识,但却像朋友一样相知,因此感慨无限。

根据诗意来理解,用在选项中的语境下显然不合适,因为没有“命运相似”的前提。

二、精段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

弦弦掩抑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

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
..声声思( )
(3)间关
..莺语花底滑( )
(4)银瓶乍.破水浆迸(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4)突然
7.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 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

D.“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 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拟写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9.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 C
解析A.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误。

B.“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错误。

D.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误。

10.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八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

(每空4个字)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