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复习-按章节

一、矿物和岩石矿物:矿物是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固体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何体层理: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每一个单元层理构造代表一个沉积动态的改变岩层:岩层是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它是物质成分、结构、内部构造和颜色等特征上与相邻层不同的沉积层称为岩层岩石结构: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隐晶质和玻璃质在本质上和现象上有何区别?本质上,玻璃质是岩浆迅速上升到地表,温度骤然下降至岩浆的凝结温度以下,来不及结晶形成的,而隐晶质是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很细,不能用肉眼或放大镜看出来者。
现象上来说,具隐晶质结构的岩石没有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脆性程度低,有韧性,常具有瓷状断口2.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空间排列和填充方式。
1.块状2.流纹3.气孔状4.杏仁状3.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叫成岩作用。
1.固结脱水2.胶结3.重结晶4.形成新矿物4.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1.接触变质作用2.区域变质作用3.混合岩化变质作用4.交代变质作用5.动力变质作用1.方解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的主要鉴定特征;方解石;菱形六面体,无色透明,白色条痕,遇稀盐酸剧烈气泡正长石:肉红色,淡玫瑰红色,白色条痕斜长石:板状或柱状,白色条痕,断口粗糙石英:无条痕,无解理,油脂光泽,断口贝壳状;辉石:短柱状,横截面近八角形,浅棕色条纹,玻璃光泽角闪石:长柱状或近三向等长状,截面六边形,淡绿色条痕,玻璃光泽2.变质作用因素的类型:高温,压力,化学活泼性流体。
一、矿物和岩石矿物:矿物是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固体。
工程地质 ( 复习资料汇总 )

第1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1. 单晶为立方体、集合体为块状,浅铜黄色,绿黑色条痕。
硬度6-6.5,参差状断口的矿物是()。
A. 黄铁矿B. 赤铁矿C. 褐铁矿2. 下列条件中不是岩溶发育的必需条件()。
A. 具有可溶性岩层B. 具有溶解能力与足够流量的水C. 地下水或地表水有渗流的途径D. 存在褶曲等地质构造3. ()呈灰白、灰绿、灰黄、棕红、褐黄等色,主要由亲水性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组成。
A. 红黏土B. 膨胀土C. 盐渍土4. 根据我国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以湿陷系数是否大于或等于()作为判定黄土湿陷性的界限值。
A. 0.0 1B. 0.012 C. 0.0155. 在各类边坡破坏中,()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可直接破坏道路、铁路、建筑物等各种工程结构。
A. 地震B. 滑坡C. 崩塌6. ()的特征是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基本无吸水反应。
A. 软岩B. 较软岩C. 坚硬岩7. 潜水井和承压水井按其()可分为完整井和不完整井。
A. 构造形式B. 抽取水类型C. 完整程度8. 金属和非金属在()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称为腐蚀。
A. 空气B. 溶剂C. 周围介质9. ()地下水位会使松散沉积层地基产生固结沉降。
A. 快速升高B. 缓慢升高C. 降低10. 分布于包气带中局部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表面的重力水称为()。
A. 潜水B. 承压水C. 上层滞水11. 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叫做沉积岩的()。
A. 结构B. 构造C. 层理12. 在地基土层内如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时,将会破坏地基土的强度,形成空洞,产生(),影响建筑工程的稳定。
A. 地基沉降B. 地表塌陷C. 流砂13. ()的共同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露。
A. 构造型垭口B. 剥蚀型垭口C. 剥蚀-堆积型垭口14. 滑石、云母、方解石三种矿物中,有极完全解理的是()。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条件: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也称为工程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2、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可分为: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勘察三个分支。
3、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4、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5、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他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第一章地质作用6、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的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7、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会产生海退和海浸现象。
8、地震作用:地球内部机械能的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的猛烈冲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和人工触发地震。
9、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演化直到冷凝成岩的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浸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台地以及其他有关地质现象的作用,岩浆冷凝后形成火山岩。
浸入作用:岩浆未上升到地表,而在地下冷却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类的地质作用,形成浸入岩。
10、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
【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一、矿物和岩石1.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岩石: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3.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4.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
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6.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最不完全解理)7.断口: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无固定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
8.岩浆岩产状:岩浆岩体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及距离当时地表的深度等方面的特征。
(分两类:侵入岩体产状、喷出岩体产状)9.岩浆岩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10.岩浆岩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组成的特征。
11.沉积岩结构: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等特征。
12.沉积岩构造:指沉积岩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的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13.沉积岩岩层产状:14.变质岩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变余结构(残余结构)15.变质岩构造:片理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二、地质构造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构造(构造形迹):残留在岩层中的褶皱、断层和裂隙等变形或变位的现象。
3.构造运动(地质运动):指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组成物质和结构发生变形和变位的运动。
4.地层:指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先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层位的层状和非层状岩石的总称。
5.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中受力作用而形成的连续弯曲变形。
6.褶曲:组成褶皱构造的单个弯曲。
7.节理:指那些有一定成因、形态和分布规律的裂隙。
(原生节理、构造节理、次生节理)8.断层: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35580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主编:金建邦校核:金俊鹏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试对比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种类岩石在成因、产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的不同。
2.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壳物质组成和内部构造,塑造地壳外部形态特征的各种自然作用。
类型: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火成岩有哪些结构、构造、产状,是如何分类的?火成岩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流纹构造;火成岩产状:深成侵入岩: 岩基、岩珠;浅成侵入岩: 岩墙(岩脉)、岩床、岩盖与岩盆;分类:按火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及酸性岩;按岩浆冷凝环境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又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4.何谓沉积岩,有哪些结构、构造,分类?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其结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其构造:层理构造、递变构造、波痕与泥裂;其分类:碎屑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进一步划分为: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非蒸发岩和蒸发岩5.何谓变质岩,如何鉴别?变质岩: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的新的岩石。
鉴别标志: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常形成某些特征性的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硅线石、滑石、石墨等,这些变质矿物的出现是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1.简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并说明其主要特点。
主要类型:残积土:残积碎屑物粒径由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坡积土: 厚度变化大,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有关,一般不具节理洪积土: 具有明显的层理以及夹层、透镜体等冲击土: 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清楚的层理构造,良好的韵律性,沉积物交替、重复出现,冲击物中交错层理很发育湖泊沉积土: 近岸带土强度高,远岸低海洋沉积土冰碛土与冰水沉积土:1)冰碛土,磨圆差,缺乏分选,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砾石表面常具有磨光面或冰川擦痕,砾石因长期受冰川压力而弯曲变形;2)冰水沉积土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和良好的层理。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习题及答案

23、按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4、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包括:(1)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2)不同工程地质场地的地震效应,(3)地震区建筑场地的选择,(4)防震抗震措施的工程地质论证,(5)为不同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土性条件,埋藏条件,动荷条件。
4、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经验对比,动力分析。
5、砂土液化的机理:在动力荷载作用之前,砂骨架承担全部外力,水 承受自身的压力即静水压力,此时砂层保持稳定。 但在动力荷载引起的剪力反复作用下,砂粒改变排 列状态产生滑移,由于作用时间短暂和排水不畅,饱 和砂土体积保持不变,应力将由砂骨架转移到水,引 起超孔隙水压力。多次循环振动使残余孔隙水压力 逐渐积累,有效应力相应降低。当孔隙水压力等于 总应力时,有效应力就变为零,无粘聚力的砂土完全 丧失强度,处于没有抵抗外荷能力的悬浮状态,产生了液化。
14、中国活断层的分类特征:我国的南西、西北和华北地区地应力强度高且集中,增长速率大,有较多的活断层分布。东部以N E和NNE走向的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为主,西部则是以NW和NWW走向的走滑和逆冲—走滑断层为主
15、论述活断层的基本性质:继承性,反复性,错动速率,错动周期。
第五章
1、地震: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4)由水库水荷载引起。
3、简述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答: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是多因子的复杂过程,各种诱发作用既有时间先后差别,又有相互促进,互相联系。库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库水的渗透和水库荷载的物理效能等因素发挥作用提供客观条件,水的渗透作用使岩石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
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
砂土液化: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
振动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
涌沙: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
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
流砂: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
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
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0.1.阐述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特定方式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地质环境对人来工程活动的制约是多方面的。
既可以表现为以一定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也可以表现为以一定作用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还可以表现为由于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提高了工程造价,视地质环境的具体特点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方式和规模而异。
人类工程活动又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
例如房屋建筑物引起地基土层的压密,又如桥梁改变了局部水流条件从而使局部河段的侵蚀淤积规律发生变化等。
1.1.简述岩体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型。
其中,原生结构面又可分为沉积结构面、火成结构面和变质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是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层面、层理、软弱夹层、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局部侵蚀冲刷面,以及成岩和后生过程中形成的成岩裂隙面和古风化面的等。
火成结构面是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岩脉和岩墙接触面、侵入岩的流线流面、原生冷凝节理、火山喷发间断界面。
变质结构面是区域变质的片理、片麻理、板劈理、片岩软弱夹层等。
构造结构面包括节理(х形节理、张节理)、断层(张性断层或正断层,压性断层或逆断层,扭性断层或平移断层)、层间错动面、羽状裂隙、破劈理。
表生结构面可以分为浅部结构面和表部结构面。
浅部结构面包括卸荷断裂及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
表部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和次生夹泥等。
2.1地壳表层岩体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岩体应力状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典型情况:(1)地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σ2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近于水平。
(2)地应力场的最小主应力σ3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σ1和中间主应力σ2近于水平。
(3)地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σ1近于垂直,中间主应力σ2和最小主应力σ3近于水平。
3.1.根据裂隙岩石三轴压缩过程曲线,分析岩体变形破坏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
(1)压密阶段:岩体中原有张开的结构面逐渐闭合,充填物被压密,压缩变形具有非线性特征,应力应变曲线呈缓坡下凹型。
(2)弹性变形阶段:经压密后,岩体可由不连续介质转化为似连续介质,进入弹性变形阶段,过程长短主要视岩性坚硬程度而顶。
(3)稳定破裂发展阶段: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岩体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岩体内开始出现微裂隙,且随应力差的增大而发展,当应力保持不变时,破裂也停止发展。
由于微裂隙出现,岩体体积压缩速率减缓,而轴向应变速率和侧向应变速率均有所增高。
(4)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又称为累进性破坏阶段,进入本阶段以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由于破裂过程中所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工作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然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通常是最薄弱环节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的结果又引起次薄弱环节破坏,依次进行下去直至整体破坏。
(5)强度丧失和完全破坏阶段:岩体内部的微破裂面发展为贯通性破坏面,岩体强度迅速减弱,变形继续发展,直至岩体被分成相互脱离的块体而完全破坏。
3.2.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有哪些?★(1)蠕滑—拉裂,(2)滑移—拉裂,(3)滑移—压致拉裂,(4)滑移—弯曲,(5)弯曲—拉裂,(6)塑流—拉裂4.1.简述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式。
★(1)走滑或平移断层:主要是断层两侧相对的水平运动,相对的垂直升降很小其分支断裂比正断层或逆断层者为少,地表断层线简单、狭窄。
(2)逆断层:上盘除上升外还产生地面变形,往往伴以分支或次级断层的错动;下盘无地表变形和破裂。
(3)正断层:伴随断层活动的变形(下降)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上盘的下降。
5.10世界三大地震带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在狭窄条带内地震密度也最大,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集中于此带,释放的能量约为全世界地震释放能量的80%。
此带的震源深度有自岛弧外缘的深海沟向大陆内部逐步加深的规律。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为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第二大地震带,震中分布较前者为分散,所以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
以浅震为主,中震在帕米尔、喜马拉雅有所分布,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印尼岛弧。
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几乎所有深震、中震和大的浅源地震均发生于此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海岭地震带主要辞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接近中部。
这一地震带远离大陆且多为弱震。
这一带的地震均产生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km,震级除少数外均不超过5级。
6.1.简述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
★水库的某种作用迭加于已有的天然应力场之上,使水库蓄水前由于自然作用积累起来的应变能较早地以地震的方式释放出来。
水的物理化学效应、水库的荷载效应、空隙水压力效应迭加后,震源岩体稳定性最终变化如下:潜在正断型强烈恶化,走向滑动型因为荷载效应使莫尔圆离开包络线的距离小于空隙水压力效应使之接近包络线的距离,故最终结果是有所恶化。
潜在逆冲型的莫尔圆因荷载效应使之离开包络线的距离大致等于空隙水压力效应使之接近包络线的距离,但是荷载效应使改变了的莫尔圆小于原始莫尔圆,所以最终稳定程度稍有改善。
7.1.简述砂土地震液化的机制。
★包括先后相继发生的振动液化和渗流液化两种过程。
饱水砂土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先产生振动液化,使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产生上下水头差和孔隙水自下而上的运动,动水压力推动砂粒向悬浮状态转化,形成渗流液化,使砂层变松。
9.1.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1)对岩土体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降低岩土体强度;(2)增加孔隙水压力;(3)产生渗透和渗流破坏。
9.3.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类型。
★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类型:(1)卸荷回弹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在高地应力区的岩质斜坡中尤为明显。
(2)斜坡的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自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10.1.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类型和特点。
★(1)层状结构的塑性挤出:压应力集中作用下的塑性流动。
(2)层状结构的膨胀内鼓:水分重分布造成的吸水膨胀。
(3)散体结构的塑性挤出:压应力集中作用下的塑性流动。
(4)散体结构的塑流涌出:松散饱水岩体的悬浮塑流。
(5)散体结构的重力坍塌:重力作用下的坍塌。
11.1.综述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的形式及各自的特点和发生条件。
(1)表面滑动:是接触面的剪切破坏。
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岩体的强度远大于坝体砼强度,且岩体完整,无控制滑移的软弱面。
(2)浅层滑动a.浅层岩体的剪切破坏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岩体的岩性软弱,岩体本身的抗剪强度低于坝体砼与基岩的接触面强度。
b. 滑移弯曲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由近水平产出的夹有软弱层的薄层状岩层组成。
c. 剪切滑移产生的岩体条件:碎裂结构的岩体组成的坝基。
(3)深层滑动a. 无抗力体时的简单滑移当滑面为单滑面时,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内缓倾下游的结构面临空或与软弱带组合。
当滑面为双滑面时,产生的岩体条件:在单滑面基础上,多一条缓倾下游的结构面。
b. 无抗力体时的滑移拉裂当滑面为单滑面时,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内发育有缓倾上游的软弱面,横向切割面可以是已有断层面,也可由坝上游拉应力张裂区变形发展而成。
当滑面为双滑面时,产生的岩体条件:同上,但为两条上倾的软弱结构面。
c. 有抗力体时的深层滑动,为剪断滑动产生的岩体条件:坝基内仅发育缓倾下游的软弱结构面,华东受到下游岩体的抵抗,剪断下游岩体后,方能产生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