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合集下载

以弧线为例简析顾城诗歌意象的特点

以弧线为例简析顾城诗歌意象的特点

诗人在写作时想象的流动、跳跃就促进了文本意象的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跳跃性,扩大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内涵和外延,如朦胧诗人顾城的《弧线》。

顾城习惯于运用奇特的想象、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和独特的意象组合来凸显他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诗人在《弧线》中,通过跳跃的想象由“鸟儿”联想到“少年”;由“少年”想到“葡萄藤”;由“葡萄藤”再想到“海浪” ,把互不联贯的4个意象巧妙组合,共同置于“弧线”之下,从特殊感觉出发进行深度意味的探索,使“弧线”成为一种可供欣赏的诗化意象。

正是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才使文本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创造出成功的文学作品。

想象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文学写作者要深入生活,以现实为基础,以激情为动力,去接触事实,接触越多,储存的表象材料就越丰富,并利用联想式等方法训练自己,那么其想象能力就越强,其写作的幅度就越宽。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导语:顾城 ,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 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诗歌赏析,希望 对你有所帮助! 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 顾城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 年 6 月 远和近赏析 (注:这是顾城写于 1980 年 6 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 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类诗歌, 从形 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 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 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 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 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 也给读者预留了 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 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 力。

)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 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 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 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 6 行 24个字,如此短小的 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 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 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 “我”从你的动作和 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 展示的是“你”的世界, 是自由自在的世 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 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顾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顾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顾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顾城,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顾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欢迎参考学习!顾城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常用意象张虹摘要: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意象顾城的诗,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

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

在顾城的诗作中,人们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第一种意象表现手法是象征隐喻法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2)“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

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也不是在证明什么,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是求诗的形象化,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

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是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

顾城诗歌的特点

顾城诗歌的特点
二、唯美浪漫——纯净的美顾城诗歌的浪漫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
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在他十二岁写成的《星月的由来》中充满了童年的天真和幻想,甚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纯净。他刚读完初一上学期时,席卷全国的文革就波及他的家,他随父亲下放到了农村,一去就是十多年。农村明丽恬淡的山水风光,善良纯朴的人性深深感动了顾城。当他返城后,由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距而产生的种种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就油然而生。于是他就不由自主地回想幸福的童年时光,回想在农村耳闻目睹的一切,加深对它们的热爱,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灵魂放逐于充满纯真美的童年和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乡村。更为重要的是,年少时代在城市所看到的血腥、暴力图景难以忘怀,更使他对城市产生了极大厌恶感,使他更加偏向于对农村自然的描绘。正如他自己所说:“新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片瓦砾上诞生的,他打碎了迫使他异化的模壳,在并没有多少花香的风中伸展着自己的躯体……他相信自己应作自己的主人走来走去。”我们分析这段话可以发现:这里“新的自我”应就是“无目的的我”,是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而存在的。在顾城的艺术追寻中,他将“新的‘自我’”的重建锁定于“天国”——由“童心”和“自然”构筑的具有精神家园意义的“天国”。他决心“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因而他幸福的童年,童年生活的农村便是“天国”的世间原形,如他的《生命幻想曲》中的沙漠和森林。少年的顾城,在离开农村回到他厌恶的城市之后,并没有激烈地抗争现实,他借鉴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避世传统,独自在寻找他梦中纯净的天国,借此来宣泄对人性沦丧的痛苦和失望,让自我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和慰藉。这些都让他的诗歌不含有人世间的一切丑恶,而只是一种对人性复归的美好憧憬。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也是他的诗歌能打动那么多读者的根本原因。他说:“我喜欢古诗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

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现代诗歌鉴赏——顾城的一代人顾城(1956年-1993年),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评论家、文化理论家。

他是中国第五代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新感性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顾城的诗歌作品以独特的感性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其作品多以抒发内心情感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顾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顾城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是上海理工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硕士学位取得者。

198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千疮百孔的社会环境下,开始关注诗歌改革与诗人的个体创作,并以“诗协”等多个集体为主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的风向,顾城正是这样一个新一代的诗人。

二、顾城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顾城的诗歌作品常常以精简的词汇和清新的语言展现出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他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和诗意的来唤醒读者的共鸣。

他认为诗歌应当回归生命和人的身体,以真挚的情感感染读者,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

顾城的诗歌作品从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是关注生活的真实。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刻画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迷茫,同时又赋予了生活以诗意的美好。

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城市景物的描绘和对城市中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与怀疑。

三、顾城的代表作品欣赏1.《一代人》一代人在一个经过痛苦和毁坏的时代诞生探索死去这首诗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一代人在艰难时代中的成长和遭遇,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作者通过极简的词语传达了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命运,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反思。

2.《十四行·绿》绿无边地绿没有公鸟独自飞过这首短诗以简洁的形式凝练出大自然中的清新与生机,以绿色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通过简单的描写,带给读者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四、顾城对当代诗歌的影响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对当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诗歌赏析导语:顾城,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诗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顾城诗歌赏析远和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远和近赏析(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浅谈顾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浅谈顾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

浅谈顾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摘要:顾城是著名的朦胧诗人,他的的诗歌闪动着灵性的光辉,他以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向我们娓娓叙说着关于人间自然的美好,关于纯净童真的种种向往。

顾城对大自然,对世外桃源的钟情缺乏广泛性的眼光,也许无法将它上升到宇宙意识和生命形式的更高层次,但是,他用率真的个性和执著的童心,为读者铸造了一个独特的诗歌王国,彰显了他在诗歌领域的超凡才气,和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一、诗人简介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

他十几岁时,随父顾工下放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由此拉开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那些诗歌的一部分被他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并统一命名为《无名的小花》。

1974年,顾城回北京,并于当年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上。

零星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

1977年,重新进入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一跃而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从此顾城就过起了漂游的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来辞职,隐居在激流岛。

1992年,顾城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

1993年,他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事件,顾城与他的妻谢烨发生冲突,结果他杀死自己妻子后自杀。

二、顾城诗歌的创作阶段在1992年底,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曾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69—1974年间的自然创作阶段,1977—1982年间的文化阶段,1982—1986年间的反文化阶段,以及1986年以后的无我创作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人顾城童年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跟随他的父亲在山东昌北火道村下放时写下的许多诗歌。

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倾向于童心写作,即是站在孩童的立场去书写自然和身边的事。

浅析顾城诗歌的特点

浅析顾城诗歌的特点

浅析顾城诗歌的特点浅析顾城诗歌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城,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他的作品充满着节奏感、细腻的语言、富有张力的句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浅析顾城的诗歌特点。

一、独特的语言顾城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语言特色,他使用了大量的精致的比喻、隐喻、典故等,让读者不断发现其中的新意。

在《时间,你可曾听见》一诗中,他用“时间,你是穿行在天上的风”来描述时间的轻盈穿梭;在《夜》中,他用“夜是一只黑色的鸟,它的翅膀覆盖了整片天空”来描述夜的宁静而又神秘。

二、丰富的情绪顾城的诗歌中透露出丰富而复杂的情绪,他用一种内心深处的敏感来表达对生活的眷恋,也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沉思》中,他用“我不要去期望明天,但也不要忘记昨天”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忧虑;在《初春》中,他用“初春,你好!你带着活力,带着梦想”来表达对新生命的向往。

三、优美的节奏顾城的诗歌带有流畅而优美的节奏感,他用五言、七言、九言等不同格律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

在《别离》中,他使用五言律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沉思》中,他使用七言律诗来表达对人生道理的思考之情。

四、寓意深刻顾城诗歌中隐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寓意,他以独特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以敏锐的心去感受人生。

在《思念》中,他用“思念是一只鸽子,它在夜里唱歌”来表达对亲人遥远之情;在《关于时间》中,他用“时间是一只无声的钟,它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游走”来表达对时间的无奈而又无力。

总之,顾城诗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有很多:独特的语言、丰富的情绪、优美的节奏以及寓意深刻。

他用精妙而诗意化的文字和一种内心深处敏感而真切的感受去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这也是顾城诗歌留存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

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

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

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

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

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

”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

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

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

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

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

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

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

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

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

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

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

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
文革严酷的现实,加上正处于做梦的年纪,他只好在梦境中找寻美与光明,所以,诗人说:“我热爱我的梦/它象春流般/温暖我的心”。

博尔赫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伤害和侮辱人的时代,要想逃避它,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做梦”。

从此开始,诗人开始了他的梦之旅,“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

(((生命幻想曲)))在他的诗歌中,自然万物被赋予“梦”的翅膀,和着诗人的心灵一起飞翔。

“种子在冻土里/梦想着春天”(((梦想》),星辰、月亮、蝴蝶、春天、黎明、灯火·····一切美丽的事物都装饰在他的梦境里,成为他的向往,也成为他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

顾城的“梦”不仅有着动人的感性力量,也有着鲜明的理性色彩。

那种认为顾城的诗缺乏理性内涵的说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他表达了“一代人”挣脱黑夜对黎明的向往,历经严寒对春天的期盼,身处社会转型期对新生活、新时代的渴望。

他写冬天,“风的梦”就是打通一条通向南方的道路;他写夏夜,听到“筑路的声音”,“我们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走向黎明”(((我们相信—给姐姐和同代人》)。

“寻梦”主题,在顾城的笔下,就是寻找生命的安身之所,寻找灵魂的温暖巢穴,寻找精神的美丽家园。

“我的梦/是一座城”顾城只有沉浸于他的“梦之城”里,才能找到温暖纯净的抚慰,解放自己倍受现实世界生存原则压抑的心灵,使梦想的非理性激情得以尽情释放。

死亡崇拜:
在顾城的诗歌中,“死亡”是一个贯穿的主题。

有人把顾城的诗学命名为“死亡诗学”,指出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死亡,是他对死亡的一种诗意的想象、倾听和试验。

其实,顾城最终的归宿就是回归以“死亡”为旨归的“天国花园”。

“我的家在天上”,“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是这个终极家园的标语口号。

返观他所建立的“天国花园”,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作及诗学中找到大量对死亡崇拜的依据。

十岁的顾城就己经想到了死亡
他在《剪接的自传》中写到:“我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门……”,这仅仅是写他十岁时的思想经历,幼小的顾城心里,就有了死亡情结。

他的诗中很早就出现了死亡的字眼。

十七岁时作的《雨》中,就有“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的句子,同年所作的《银河》中,他希望“但愿我们能循着神秘的两岸,一直走向永恒的安息’,,再往后,他的诗中不断出现死亡的意象,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对死亡的联想。

嘉陵江上的渡轮,被他描摹为“戴孝的帆船”,船行之后涌起的浪花则是“暗黄的尸布”;“钟摆,它是死神催来丈量生命的”,金字塔,“你是一座坟墓”。

他由惧怕死亡转而品味死亡,而后发展到神化死亡直至颂扬死亡,最终,死亡成为他摆脱不了的宿命,成为他抵御外部与内心矛盾的唯一法宝。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越来越喜欢这个话题,坚信死亡可以拯救生命,可以解决一切生之悖论,肉体的消失可以换来生命的永恒,死亡是肉体的消失与超越,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大有一种无所谓的达观。

他多次说过:“死亡是没有的”,“死亡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的”。

这种独特的死亡观,使得他看来,生命是抽象
的,不是具体的,是永恒的,不是瞬间的,生活本身是暂时的,而生命是永远的。

顾城用同样的逻辑来理解死亡,对死亡作形而上的想象与赞美。

总之,无论是现实的家乡(土地家园)、山水田园,还是精神上的乌托邦、伊甸园·····一旦渗入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就都具有精神归宿的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