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
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
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
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
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和现代市场策略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和现代市场策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电影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影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包括制度变革、影片制作水平提升、商品化运营、国际化进程等方面。
本文将会从这些方面为我们探讨中国电影的历程以及现代市场策略。
1. 制度变革1978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也是电影行业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开始。
电影制片厂从原来的国有企业开始逐渐转型为市场经济主体,电影制作中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通过合约制的方式开始与电影公司合作制片。
这样一来,市场竞争机制就初步形成了,并且也为电影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2. 影片制作水平提升1980年代,我国电影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
首部由港澳台投资的电影《阿郎的故事》大卖,成为那个时期票房的佼佼者;而民营电影制作公司的产生,也为电影品质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电影作品有: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杜琪峰执导的《无间道》等。
3. 商品化运营进入1990年代,中国电影进一步迈入商品化运营的阶段。
此时,电影产业开始强化“市场导向”,电影上映录取新片的售价越来越高,而在市场条件的逐年改善下,这也被市场接受。
同时,国家加强对电影制片厂的改革和管理,电影市场经济化的进程加速。
4. 国际化进程2000年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输出影片”和“引进国际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在这个阶段中,许多院线连锁企业在国内扩张,也开始拓展到海外市场。
2000年代,所引进外国电影数量逐年增加,例如王家卫和张艺谋等著名电影导演执导的影片,先后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舞台。
5. 现代市场策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之一。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新课题。
市场的不断开拓,技术的不断创新,都在推动电影行业向前发展。
而在现代市场策略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状况,抓住面向不同人群的市场机遇。
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影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影院和电影制片厂非常有限。
直到1913年,中国首家电影院“荣昌影戏馆”在上海开业,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启动。
在1916年至1949年的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变革。
20年代的“默片时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默片作品,如《劝夫》、《神女》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有声片时代”,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成为中国首部有声电影。
然而,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影艺术逐渐成为宣传思想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建立了电影制片厂、电影学院等专业机构。
从19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大量的优秀影片涌现出来,包括《武训传》、《草地英雄》等。
伴随着大规模的电影院建设和电视的普及,中国的电影观众数量逐渐增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7年《红粉》的上映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道路,引入了市场机制。
从此以后,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扩大,年产量也大幅增加。
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崭露头角,电影作品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与奖项。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壮大,乃至全球电影市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中国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
同时,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继续拓展,中国电影业有望持续向前发展,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影视作品。
影视公司发展历程

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因公司规模、影响力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影视公司发展历程的一般概述:成立初期:影视公司通常是由一群电影制作人、导演或投资者共同组成的小团队开始。
他们可能租用小型办公室或工作室,拥有有限的资源和资金。
在这个阶段,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争取更多的投资和项目合作。
成长阶段:当公司开始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声誉时,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
公司可以扩大规模,增加员工数量,并租用更大的工作场所。
他们可能开始着手制作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并与其他制片方、发行公司和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
品牌建设和国际拓展:一些影视公司在成功制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后,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他们可能签约知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为公司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公司也会寻求国际市场的合作机会,将作品推向海外观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多元化发展:一些成功的影视公司可能会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涉足不同领域的影视制作,如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广告片等。
他们可能成立子公司或部门,专门负责不同类型作品的制作和推广。
这样的发展策略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跨界合作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影视公司开始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如音乐、时尚、科技等。
他们可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或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跨媒体项目,进一步拓宽影视产业的边界。
同时,他们也会寻求国际合作和海外市场的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全球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都是独特的,取决于公司的战略规划、市场环境和领导团队的能力。
以上只是一般的发展轨迹,实际情况可能因公司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影视公司发展的一般概述:早期发展(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的电影工业起步较晚,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影视公司,如明星影片公司、华南影片公司等。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电影体制改革30年产业化发展历程与展望近3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和蓬勃发展。
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培育有竞争力的电影企业,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将回顾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展望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一、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起点1.内外因素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电影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观众对电影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国外大片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渐渐引起了对本土电影产业的关注和思考。
2.电影制片厂改制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厂改革成为了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改制为企业的形式,电影制片厂得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操作自主权,提升电影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化水平。
改革后的电影制片厂开始以商业角度运作,创作并引进了一批优秀电影作品。
3.市场化和技术升级为了推动电影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扶持电影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电影技术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影制作更为便捷和高效,提高了中国电影的质量和竞争力。
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1.中国电影业的复兴改革后的中国电影业开始恢复元气和信心,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涌现出来。
电影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观众数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大幅增长。
中国电影开始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一些作品荣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国际电影市场的份额也逐步增加。
2.电影制作机构的崛起随着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力的电影制作机构崭露头角。
这些制作机构致力于创作独特的电影作品,涉及各类题材和风格,充分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这些制作机构也走出国门,与国际电影界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进程。
3.电影产业链的完善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电影的产业链逐渐完善,包括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营销等各个环节。
中国电影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电影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电影产业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也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现代化阶段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1700字的范围内简要介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特点。
中国电影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影制作主要由外国公司掌控,他们引入了电影技术和电影制作理念。
但在此期间,中国电影的制作和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政权开始重视电影制作,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
这一时期,以《晚春》、《小兵张嘎》等代表作品为标志,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然而,中国电影产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时期,电影制片厂停工,电影院关闭,整个产业陷入停滞状态。
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逐渐从混乱中恢复过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中国政府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将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加以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制作水平、票房成绩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电影产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电影产业在国内拥有广大的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观众基础。
中国观众也越来越喜欢观看本土电影,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其次,中国电影产业注重大片制作。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开始投资大规模的商业大片。
这些影片在制作质量上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
再次,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商业竞争。
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电影公司的注意,许多国际大片在中国上映,与中国电影进行竞争。
这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后,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审查和限制。
中国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所以中国电影制作必须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
这导致一些敏感和政治问题无法在中国电影中直接表达。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
• 电影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改革新时代。 • 1979年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
生产基金。 • 1980年中影公司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拷贝量。 • 1985年1月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
主权的精神。
• 电影票价实行浮动。
• 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 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
• 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20世纪90年代
• 产业痼疾困扰电影发展,加之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使 电影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
• 1993年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 • 1994年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
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 1995年省级电影制片厂拥有了影片出品权。
好莱坞电影发展史
1.默片时期(1896~~1923)
• 卓别林—《淘金记》 • 《城市之光》 • 《摩登时代》 • 《大独裁者》
2.有声电影时期(1923~~1932) • 1926年,华纳:《唐璜》 • 1927年,华纳:《爵士歌王》 • 1927年,《纽约之光》(标志有声电影正式诞生)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刘宝胜
电影的发明
•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 “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 影的正式诞生。
发明放映机
• 1893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在芝加哥万国展览会展出。 • 1894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实现了
商业性放映,产生了电影院的概念。
截止2015年底,青岛共拥有星级影院47个, 银幕数282个,实现票房收入近4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等8家单位组成。
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与发行机构,在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头”。
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
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
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
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成立以来,按照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
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
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实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影视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种
产业综合发展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影企业集团。
首先,中影集团将影视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正确导向,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最大追求。
通过对具有50多年历史,并拍摄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国生产儿童电影的专业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对外合作制片的合作制片公司等制片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加快对制片领域的股份制改造,使中影集团的制片实力进一步加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其他衍生产品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荣获国际大奖及国家级奖励百余项。
中影集团拥有并团结、吸纳一大批全国优秀的影视创作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同时还扶持培养了一批青年编导,为他们提供创作平台。
中影集团以控股、参股和联合等方式,组建了多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几百家。
具有年发行100多部影片的发行能力。
中影集团是受政府委托国内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电影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并在洛杉矶和巴黎分别设有驻外机构,不断为中国电影观众引进艺术和技术都比较先进的进口影片。
数字技术开拓创新中影集团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已建成国内目前规模最大、配置齐全的和专门从事数字影院建设与管理的。
拥有电影数字特技制作系统、转高清晰度节目制作系统、国内唯一的数字影院影片制作系统,具备了完成电影数字化制作全过程的条件和基础,成为国家级数字电影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
中影集团的紧逼世界数字电影发展脚步,正朝着制片、发行、放映全数字化、规模化迈进,引起世界同仁瞩目。
其次除了电影主业的规模发展,产业综合发展也是中影集团追求的目标。
中影集团拥有的电影频道是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平均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央视各频道的第二名。
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和各类动画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等,播出时间达19个小时;开办了《中国电影报道》、《》、《佳片有约》等精品栏目;成功承办和转播了国内外主要电影盛会;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影院每天播出10部影片;VOD点播频道每天播出5部影片;建立了具有永久电视播映权和的近2000部影片的国产影片库;以“中国电影频道”的全新姿态加盟北美电视网,24小时不间断播放优秀国产影片,成为众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窗口。
中影集团拥有年生产6000万米胶片能力的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全国性的影视器材贸易企业,建有5座大型摄影棚和录音棚,可完成、DTS立体声录制,另外还拥有3万平方米的外景地和1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库。
中影集团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一座大型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影视制作基地,以满足国内外影视拍摄生产的需要。
中影集团积极探索电影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加快、广告等电影后产品的开发经营。
建有DVD、VCD、CDR、CD的母盘生产线、子盘生产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编辑压缩系统,年产量7000万张。
同时,中影集团在广告、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多种产业综合发展。
发展规模:
中影集团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统一管理。
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
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实力、影响力和核心,建设以影视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影企业集团。
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影集团投资拍摄了,《》《》《》《无人区》,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况且,近几年间,中国电影票房成倍增长,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中影股份出品或主导发行的影片占2011年票房过亿的17部中的10部之多。
2011年全国37条院线票房数据中,中影参股控股的6条院线均进入全国票房排名前10位,观影人次占41%.中国电影蓬勃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电影业界的地位及份额都让企业家们充满必胜的信念和无限的憧憬投身到电影产业当中。
因而在2012年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电影企业,将继续把握住合作中的主导权,集团的影响力、竞争力,使市场占有率明显攀升,为促进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