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课标解读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国际比较

课标解读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国际比较

课标解读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国际比较作者: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文章来源:信息技术课程网点击次数:98一、世界主要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比较在课程设计的研究中,我们考察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1]。

1、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形态就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形态而言,通常可以分为独立设置课程和一般学科应用两种,后一种也就是我国正在倡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进而考察世界各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际实施状况,基于上述两种基本形态,可以分为并存、应用、独立等三大类。

所谓并存,是指信息技术课程通过独立设置课程和一般课程应用来实施的类型。

这是主流类型,为多数国家(地区)所采用;所谓应用,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并不把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设置,而是把其内容分散到各个学科中作为其学习的应用来实施课程的类型。

简而言之,单独采取一般学科应用的形态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所谓独立,是指独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而不强调信息技术在一般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简而言之,采取单纯设置独立学科的形态实施课程。

就整体而言,第一类最多,后两类为数较少。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长远考虑,“并存”类型将会在一些国家长期存在,我国便属于此种情况。

(2)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体系化所谓体系化,仅仅是对课程而言。

比较前面列举的国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体系化主要可以理解为小学、初中、高中一贯设置的课程。

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呈现体系化特征,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都设有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放在综合实践中,高中则有独立的科目。

2、信息技术课程的多样性(1)称谓与由来英国中小学现行开设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课程,其由来为截止2000年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两者均是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贯课程。

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

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

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王倩陈唤春摘要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

本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和英国自2010年以来发布的12份重大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和考察三国教育信息化战略中关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举措。

分析结果显示,在弥合物理鸿沟方面,各国普遍强调互联网的连通性,重视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资助,注重为贫困家庭提供数字基础设施。

就差异而言,美国支持学生在校自主选择数字设备,日本注重高校与中小学的互联网连接,英国专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发的网络连接独具特色;在削弱技能鸿沟方面,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数字技术操作技能与提升信息技能,美国更关注借助数字技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日本更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责任问题,英国提出的促进数字技能包容的措施更为详尽,尤其是在促进数字技能性别平等方面;在缩小使用鸿沟方面,各国主要关注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体系,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学习设计,差异体现在美国教师在线个人学习网络与面向学生的通用学习设计,英国传播有效应用技术优秀实践案例的创新途径,日本教师支持系统和多样化数字设备。

这些举措对于应对我国新时期的数字鸿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基于此,提出我国应持续推进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师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能等建议。

关键词数字鸿沟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国际比较作者简介王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陈唤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2)04-0042-16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21世纪以来,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导致了深刻的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所说:“我们无法否定跨越数字鸿沟:美、日、英三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分析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21世纪初期英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

21世纪初期英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

立一个开放 性访 问系统 ,为家长和监护 人、儿童 、青 少年 、 成人学 习者 和用人单位 等提 供更多 的信 息和在线服务 ;并建 立更 多的跨 组织合作 ,增加 个性化支持 和选择 ;( )通过在 4 线调查 、观念分享和课程 计划 ,在儿童 服务 、共 同采 购和方 便管理方面改进系统和流程 ,实现更 高的效率和效益 。【 5 】
年英 国教 育信 息化发展 的四个主要 目标 :( )通过 为专业人 1 士提供共享 的理念 、更令人 兴奋的经验 教训和在线 帮助 ,转 变教学与 学习方式 ,提 高儿 童和青少年 的学习成果 ;( )为 2 “ 以达 到”的学 习者提供 特殊需求 的学习支持 、更激励 的 难
学 习 方 法 以及 关 于 学 习方 式 和 学 习 地 点 的 更 多 选 择 。 ( )建 3
现 代教 育 技 术
M od m uc to lT c no o y e Ed a i na e h l g
、01 2 , .2
N o. 2 201 2
21 0 2年第 2期
2 1世纪初期英美 教育信 息化 战略规划及 其启示★
陈仕 品 , ,浙江杭州 3 0 2 ;2 1 10 8 .西华师范大学 教 育学院,四川南充 6 7 0 ) 3 0 2 【 摘要 】文 章详细分 析了英国 《 使用技术 :下一代 学习 ( 0 82 1 ) 2 0 .0 4  ̄战略和美 国 《 变革美 国教育:用技术促进学 习》战 略 ,认 为英 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我 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启示在 于:以促进 教育现代化为 目标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 究; 坚 持以人为本 ,以教育需求为 导向,开展教 育信 息化项层设计; 以教 育质量为抓手 ,促进教育系统整体变革 ;以教 育信 息化为 手 段优 化教育资源配置 ,使教育惠及全 民,促进教 育公平 ;提 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 ,促进教 育信 息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教育信 息化 ;战略规划 ;信 息化 自信 体系;技术支持 的学 习模型 ;教 育生产 力 【 中图分类号 】G4 .5 00 7 【 文献标识码 】A 【 论文 编号 】10- 8 9 2 1 )O —加 1LJ 0 9 0 7( 02 2 0_6 _D

浅析中英美教育差异

浅析中英美教育差异

浅析中英美教育差异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一种重要的事业应运而生——教育。

教育,千百年来,俨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先进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

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使竞争残酷激烈。

中国老师传授的课本知识面面俱到,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入微。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学习以勤奋为主,美国和德国的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我认为学习既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探索创新。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中国教育自有它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的否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式教育的长处。

但目前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满意,说是:学生压力大,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

当然,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概括地说,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在此先了解一下中英美三国的教育体制,中国教育体制:1.学前教育(3-4岁入学)2-1.义务教育(9年义务教育)2-2.小学(6-8岁被迫入学)2-3.初级中学(12-15岁入学)3.高级中学(14-15岁入学)4.高等教育(17-18岁入学)中考在各地,中考大多被称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初中生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中取消毕业考试。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一)美国一、总述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得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得教育有着极为不同得发展背景,中国得传统教育表达得就是对知识得静态接受,美国得教育则表达得就是对知识得动态改变。

中国得教育注重对知识得灌输与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得尊重,注重对知识得掌握与继承,以及知识体系得构建。

相比较而言,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得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得质疑与批判精神,注重对所学知识得拓展与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得不同态度。

二、、幼儿阶段(36岁)育得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面对如何评价孩子,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得思维方式与评价方式。

在中国受过教育得人都知道,老师有着绝对得权利,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

目前,国内得大多数幼儿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采取得就是一种“打击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得孩子往往表现有共同特征:自信心不够强、内敛、迷茫、对外界得评价非常得敏感。

这其实与中国人得本性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得心理特征就是内敛、不爱表现自己,尤其就是当面对外人时,许多家长习惯性得批评孩子,认为这种批评就是个人谦虚得一种表现,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得心理特点。

美国得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就是,批评了您得孩子会刺激您得孩子,表扬您得孩子会刺激别得孩子。

这种有关幼儿评价得观念与我们中国得传统观念就是大相径庭得。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就是以玩为主,还就是以学为主,这一向就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得问题。

美国得学前教育与中国有很大得不同,另外还表现在美国幼儿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得天性,玩得比重比较大,注重启发与引导孩子。

幼儿园得教育中虽然也有常识、语言、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得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具有较大得随意性。

幼儿得学习与否也就是比较随性得。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尤其到了大班以后,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得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得教学计划与安排。

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启示

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启示

2021年5月20日*该文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策略的国际比较研究”(19YJA880059)、2019年度大同市软科学项目“大同市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9189)、2019年度大同市科技计划平台项目“运用信息化促进大同市教育精准扶贫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建设”(2019201)的研究成果投稿网址:摘要关键词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从资金和硬件设施援助的相关政策、软件和优秀教育资源帮扶的相关政策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三个方面对美国教育信息化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解读。

并基于上述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五个启示,以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扶贫政策教育信息化NETP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启示*王丽珍1蒋仁木2(1.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山西大同,037009;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项目,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2]。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同时,如何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英美教育体系的异同点

英美教育体系的异同点

英美教育体系的异同点一、引言英美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教育体系之一,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

虽然两个国家都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但它们的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英美教育体系的异同点。

二、学前教育1. 英国学前教育英国学前教育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年龄段(0-2岁)和儿童年龄段(3-4岁)。

早期年龄段由父母或看护人提供照顾和保护,而儿童年龄段则由幼儿园或托儿所提供。

2. 美国学前教育美国学前教育通常从3岁开始,但也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开始。

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并且通常是私立或公立机构。

三、小学1. 英国小学英国小学通常从5岁开始,持续到11岁左右。

小学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基础科目,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

2. 美国小学美国小学通常从6岁开始,持续到11岁左右。

小学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基础科目,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中学1. 英国中学英国中学通常从11岁或12岁开始,持续到16岁或18岁。

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参加GCSE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高中。

2. 美国中学美国中学通常从12岁或13岁开始,持续到15岁或18岁。

在这个阶段,美国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并参加SAT或ACT考试。

五、高中1. 英国高中英国高中通常持续两年,即16-18岁。

在这个阶段,英国学生需要参加A-level考试,并根据成绩申请大学。

2. 美国高中美国高中通常持续四年,即14-18岁。

在这个阶段,美国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并参加SAT或ACT考试,并根据成绩申请大学。

六、大学1. 英国大学英国大学通常分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本科通常持续三年,而研究生阶段则持续一到两年。

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和研究。

2. 美国大学美国大学通常分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

本科通常持续四年,而研究生阶段则持续一到两年。

大学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

七、总结英美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等方面。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析及思考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析及思考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析及思考编者按:新学期来临,您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域外采风也踏上了新的旅程。

乘着春日的暖风,踩着轻快的节拍,我们开始周游世界的“观花”之旅。

本期我们将先初步感受美国、英国、日本这几个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而以后的目的地有国外教师的培训,有国外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国外的先进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有国外前沿的信息技术,有国外校园信息化建设。

希望每一次您都能加入每一个目的地的探索,感受这趟奇妙且充实的旅程。

有您的参与,我们会快乐且幸福;有您的思考,旅途将会变得更精彩。

近年来,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息技术教育特色。

美国、英国、日本走在了全球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前列。

在从三方面浅析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笔者也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

●政策规划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把它看作是促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而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例如,美国在面临重大的经济、科技与国防危机时都坚持以教育改革为中心;英国高度重视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建设;日本采取许多有效措施与策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使用等。

●课程形式与目标(一)多元化与标准化相统一的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方分权,各地自主决定技术教育的形式、内容、教材等,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虽然形式与内容不一,但国家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统一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

克服多元化造成的地方差异,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发展一体化。

在小学不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仅在科学课程中部分涉及,旨在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检索、创造能力。

在初中阶段则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知识技能(信息工具操作技能)。

到了高中,开设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选修、必修课,重视学生信息意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信息伦理的养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和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对英国和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意在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给予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181
1 教育信息化概念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信息化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其对应的公共译名是information,信息化教育应为it-based education。

”[1]
南国农先生认为教育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意义:教育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

”[2]
2 英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英国成为实际意义上开展信息教育课程的国家。

该阶段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教育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学习重点的转变——计算机信息教育课由副课变为主课;二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计算机既是学习对象,更是学习工具。

1985年,英国皇家督导团发表了一份有关《5-16岁课程》文件,进一步提出“初等学校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的
具体教学内容”。

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被正式列入国家统一教学课程。

此举英国推行的信息教育已完成了从实验到推广的过渡。

1995年,英国教育部把信息教育的内容从科学教育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2000年,在执行新的国家课程后,进一步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修订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在推进ict教育应用方面,英国教育传播技术管理局(becat)提出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三个方面的建设。

英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与通讯教育。

英国的信息教育理论和操作指南,使信息教育的范畴,从理念到目的,从模式到标准,从内容到方式,都更加完整和规范,成为信息教育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3 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1969年internet网的创建为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多的计算机进入美国校园,并制定一系列国家政策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加大了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
域的广泛应用。

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的反响,欧美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也由此迅速加快。

1996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发展计划。

1997年,克林顿提出美国教育行动计划:在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用在教育行动上,并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

2001年1月,美国教育部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提出以下具体目标:美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每一间教室都要被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的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2005年1月,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计划,提出了美国教育技术今后发展的七个方面的步骤和建议:①加强领导;
②考虑革新预算;③改进师资培训;④支持e-learning和虚拟学校;⑤鼓励使用带宽;⑥迈向数字内容;⑦数据整和系统。

[5]
4 英、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异同
4.1 相同之处
①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出于军事需要,为培养大量人才,由此扩展到教育领域。

②政府的有利支持,通过立法的形式及领导人的倡导,雄厚的
经济势力和有效的政策导向。

③重视规范师资培训,加大投资。

④重视设施和内容资源的建设,美国教育部正欲通过构建建立在教育学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

⑤注重学习者的信息与通讯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美国的第三个教育技术计划,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建好的环境。

4.2 不同之处
美国和英国信息化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英国更重视信息化基础教育;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虽然强调教育的全方位数字化,但逐渐考虑到高效节省,其数据整合系统注重资源的分配,强调管理效率,并且其核心在于如何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服务。

5 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5.1 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
①经费不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贫困地区的设备资源差距大。

②追求外在硬件的高档次,忽视教育软件开发及潜件建设。

③师资培训不够完善。

专业化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强化。

④对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不够。

网络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5.2 由英美两国教育信息化比较得到的启示
①不仅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资源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②完善师资培训。

重视师范生的职前的信息素养培养,对在职教师不但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还要进行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培训。

③无论英、美国家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逐渐转向面对学生的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建设。

这方面我国还很薄弱,教师的观念还很陈旧,甚至讲课时只是将教案从纸上转移到机器上,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不用提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一点需要改进。

④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教学网页建设和电子邮件使用,提高办公效率;注重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观念的培养,引进专门人才,作好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准备,得到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2][3]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4]no child left behind [db/ol].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5]u.s. d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2004,
towardanewgoldenageamerican [db/ol]. http:
///theplan/intro.asp.
作者简介:邱小芳(1979-),女,汉族,四川广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