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

种 二 战 以后 逐 渐发展 起 来的 社会 心理 学理 论 , 社 会 弱 势群 体 的心 理 失衡 和 疏 导 在
机 制研 究 方 面有 较 强的 解释 能 力。本 文通过 对旅 游研 究 中的既有 社 会 心理 学视 角
剖析的基础上 , 分析 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 中的相对剥夺现象, 而比较 了 进
21 0 2年 4月
旅
游
科
学
Ap .,201 r 2 Vo . 126.No 2 .
第2 卷第2 6 期
口 墨团 墨■ 墨 皿圈
中图分 类号 F5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 5 2 1 )一0 9 0 0 6— 7 (0 2 2—00 0 0 1— 9
旅 游 研 究 中 的 三种 社 会 心 理 学 视 角 之 比较
目■旅游研 究 中的三种社会心理 学视角 之 比较
在 很 大程 度 上提 升 了旅游 研 究 的理论 水 平 。然 而 , 游 引发 的社 会 心 理 现 象 十 分 旅
复杂 , 游态 度 、 为 和 满 意 度 方 面 的 研 究 需 要 借 助 于 更 加 多 样 化 的 理论 分 析 工 旅 行
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研究

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研究旅游是人们休闲、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途径。
而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心理学问题常常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涉及到游客上下车流程中的心理状态、旅途中的心理变化、景点参观中的心理反应等方面。
本文将就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对旅游服务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旅游前的心理准备旅游服务的第一步就是游客的预订和报名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游客可能会有一些心理准备的问题。
首先,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和预期可能会过高或不切实际,这导致游客在旅游中容易产生失望心理。
例如,游客可能看到一个美丽的照片或听到别人的描述,在心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旅游目的地,可是当他们真正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实际与想象相去甚远,从而产生了失望心理。
其次,游客在预订旅游产品时可能会受到不正当的宣传和虚假的广告诱导,导致对旅游产品的期望被夸大。
例如,一些旅行社可能通过修图和美化宣传语等手段,让游客对旅游产品产生误导,使得他们在旅游中遭受不必要的心理困扰。
为解决这些问题,旅游服务提供商可以严格遵守真实宣传的原则,做到真实、客观地呈现旅游产品的特点和亮点,并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细节,让游客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期望。
同时,游客也要有理性的预期,了解自己所选择的旅游产品的特点和限制,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以减少失望和困惑的可能性。
二、旅途中的心理变化旅途中的心理变化是旅游服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在长途旅游中,游客经历了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不同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陌生文化的接触等,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游客的心理状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
首先,长时间的乘坐交通工具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身心疲乏和不适感增加,从而产生焦躁和烦躁的心理状态。
其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游客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紧张,对新事物和陌生人持有怀疑和警惕的态度。
最后,旅途中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游客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

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旅游心理学之旅游者心理需求分析1.引言旅游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对于旅游业者制定有效的旅游策划和服务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以便为旅游业者提供相关建议。
2.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分类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心理安全需求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和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安全。
心理安全需求包括对于目的地安全的担忧程度、对于交通方式的安全需求等。
2.2 新奇刺激需求旅游者往往会选择去探索新的地方、体验新奇的活动,以满足他们对于刺激和冒险的需求。
例如,参观景点、尝试当地美食等。
2.3 社交需求旅游者通常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包括与朋友、家人一起旅行,或者在旅游目的地认识新的朋友。
他们希望通过旅行来满足社交交流的需求。
2.4 放松休闲需求旅游也是为了放松休闲,远离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旅游者对于寻找安静、舒适的环境,参加放松的活动等有着较高的需求。
2.5 文化体验需求旅游者也希望通过旅行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他们渴望体验异域风情、参观文化遗产,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3.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3.1 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个体的性格特征、年龄、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产生影响。
3.2 旅游目的地特性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吸引力,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也会受到目的地特性的影响。
3.3 旅游服务品质旅游服务品质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好的旅游服务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体贴的服务等,从而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旅游者心理需求的管理策略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旅游业者可以采取以下几项管理策略:4.1 提供安全保障旅游业者应当确保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提供安全的交通方式和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安全需求。
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研究ppt(共22页)

趋同、跟风效应的应用
■利用人们的推测心理
(例:堂吉诃德廉价物品店)
在货架上摆放商品的时候,
留一些空位。
→如果货架上的商品挤得满
满的,就会给人“卖不出去,
卖得不好”的印象。
(一)70%的商品已卖完,请抓紧购买; (二)只剩下30%了,请抓紧购买;
从众的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 群体一致性
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5 旅游服务中的特殊心理学问题
5.1 从众心理及服务对策 从众(conformity)指在社会群体压,人们放
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纳群体其他 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阿希(ASCH)现象
(阿什齐或阿齐)
在3所大学的123名被 试中,有32%的被试, 遵从了群体的压力, 也随着做出了错误的 判断。
2 当投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时,在投诉的 顾客中,有多大比例的人仍然光临? A、 50% B、 70% C、 80% D、 90%
3、招揽一个新顾客与保有一个 现有的顾客相比会多花多少钱? A、2倍 B、3倍 C、4倍 D、5倍以上
4、 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在公司之外 告诉多少人他所受到的差劲服务? A、2——3人 B、4——6人 C、7——8人 D、9——10人
性别、个性等
5.服 务质量
市场沟通 形象 口碑 顾客需要
感知服务质量
实际经历 的服务质
量
形象
期望的服 务质量
整体感知服务质量
期望的服 务质量
功能服务 心理服务
甲酒店
乙酒店
门卫眼睁睁地看着我走出机场的送客车, 门卫说”晚安,先生!来,把行李交给我.”
在我往下搬行李时,问道:住店吗?
抱怨和投诉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行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
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去探索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这种行为不仅能够让人放松身心,还能开阔眼界。
然而,旅游作为一种行为,其背后涉及到了众多的社会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个体决策是旅游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时,都会受到自身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一个喜欢自由随性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自由行,而一个注重服务和舒适度的人可能更喜欢选择跟团旅游。
个体的决策还与其个人经济状况、时间和假期安排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旅游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研究个体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其次,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旅游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个体之间会产生信息交流和互动。
人们越是听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讲述旅游的美好经历,越会被激发出选择旅游的愿望。
因此,个体间的社会影响在旅游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对个体间相互影响的研究也被应用在旅游行业中的推广和宣传中,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旅游产品和目的地的信息,以影响潜在旅游者的决策。
此外,旅游行为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旅游行为和目的地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偏好。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和社会化经验会对个体的旅游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北欧国家的人们普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旅游,而东南亚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刺激和冒险旅游。
因此,在旅游行为研究中,跨文化研究也被广泛开展,旨在探讨不同文化下的旅游行为差异和原因。
最后,旅游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和情绪有着深远的影响。
旅游的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感,这对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旅游还能够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社交关系的密度和质量。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旅游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旅游消费行为则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动机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
1. 消费动机旅游者选择旅行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动机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由个体本身的需求和欲望驱动的动机,例如满足好奇心、放松身心等。
外在动机则是指被他人或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动机,例如社交需求、追求社会认可等。
旅游者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会影响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以及旅行方式。
2. 决策过程在旅游消费行为中,决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社会心理学认为,决策过程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旅游者在做出旅行决策时,会考虑个人的偏好、预期满足和风险评估等因素。
此外,他们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意见影响。
因此,在研究旅游消费行为时,需要考虑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3. 消费体验旅游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
情感体验涉及到旅游者的情感反应,例如快乐、满足、兴奋等。
认知体验则涉及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景点或活动的认知和理解。
旅游者期望通过旅行获得愉悦的情感和丰富的认知体验。
4. 消费满意度消费满意度是评价旅行体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会受到前期期望、旅游体验和后期评价等因素的影响。
旅行者的满意度不仅仅受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性能的影响,还受到旅行过程中的情境、旅行者的个人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5. 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旅游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等。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服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这就像是当一个小侦探呢。
在旅游场景里,比如说在酒店大堂或者旅游景区,研究者就静静地观察游客的行为。
看游客是怎么走路的呀,是慢悠悠地闲逛,还是急匆匆地奔向某个地方。
观察他们的表情,是满脸兴奋呢,还是有点小沮丧。
像游客在前台办理入住的时候,他们的肢体语言也很有趣哦,是放松地靠着柜台,还是紧张地搓着手。
通过这种观察,就能收集到好多关于游客心理的小线索。
二、调查法。
这个就像是和游客聊天啦。
可以是问卷调查,设计一些好玩的问题,像“您觉得旅游中最开心的瞬间是什么呀?”“您在选择酒店的时候,更看重啥,是床软不软还是早餐丰不丰富呢?”。
还可以是访谈呢,面对面地和游客唠嗑。
这时候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不要太严肃。
比如说在旅游大巴上,拉着游客就开始聊,“您为啥想来这个地方旅游呀?”调查法能直接从游客嘴里得到他们的想法,超棒的。
三、实验法。
这个有点像做小游戏。
在旅游服务里,可以做一些小改变,然后看游客的反应。
比如酒店想知道换一种新的香氛会不会让客人感觉更舒服。
那就先在一部分房间里放上新香氛,另一部分还是原来的。
然后看住这两种房间的客人的反馈。
或者景区想知道新的导览路线是不是更受欢迎,就找两组游客,一组走新路线,一组走旧路线,再比较他们的体验。
四、案例分析法。
这就像是讲故事找道理。
收集一些旅游服务中的特殊案例,像某个游客在旅游中遇到了特别糟糕的事情,但是酒店或者旅行社处理得特别好,最后游客还成了忠实粉丝。
或者是相反的,处理得不好,游客大发雷霆。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就能知道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的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五、经验总结法。
这就是旅游服务人员自己的小宝藏啦。
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了那么多游客,肯定有很多心得体会。
比如说导游带了好多团,他就知道什么样的游客喜欢听历史故事,什么样的游客更喜欢听好玩的段子。
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不同表情的客人可能有什么需求。
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享受美食、景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人休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对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维度。
第一维度:旅游活动的社交功能旅游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并展开交流和互动。
旅游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情和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第二维度:旅游活动的文化功能旅游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和事物。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提高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维度:旅游活动的自我实现功能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增长和发展。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发掘自我潜力。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让人们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完善。
第四维度: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旅游活动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美景、感受自然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旅游活动的发展需要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旅游活动的长远价值和社会效益。
结论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影响。
通过探索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好地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我们应该以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为主导,推动旅游活动的发展,实现旅游活动的长远价值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4月第26卷第2期旅游科学Tourism Science Apr.,2012Vol.26,No.2中图分类号F 59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2)-02-0001-09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彭建1王剑2(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2.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101101)摘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从其他学科引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自身的成熟与发展。
旅游感知、态度和行为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过去数十年间,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对剥夺理论是一种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疏导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中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对剥夺的内涵和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进而比较了相对剥夺理论与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和互补性。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地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形式、成因、疏导机制和定量测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关键词:相对剥夺理论;旅游研究;社会心理学;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收稿日期:2011-09-28;修订日期:2011-12-28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可视化数据库研究》(1112KYQN08)作者简介:彭建(1975-),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
王剑(1975-),女,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很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积极投入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旅游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是较早介入旅游研究的先锋学科(Jafari ,1981),至20世纪80年代末,将旅游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增至15个(Jafari ,1988)。
90年代以来,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属性进一步加强,参与旅游研究的学科累计多达26个(Cheng ,et al.,2009)。
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纳入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作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能为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和行为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旅游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DOI:10.16323/ki.lykx.2012.02.007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2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研究的理论水平。
然而,旅游引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十分复杂,旅游态度、行为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于更加多样化的理论分析工具。
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已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还十分薄弱。
本文在阐述旅游研究中既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相对剥夺理论在研究旅游社会心理问题方面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其与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互补性,以期为相关旅游问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
1旅游研究的既有社会心理学视角1.1社会交换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后来,Blau 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而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吕萍,1996)。
现实生活中社会交换行为十分常见,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休闲活动及捐赠行为等。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力图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李有根,等,1997)。
对交换的利弊权衡以及交换结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理感受。
一般来说,当交换结果利大于弊时,人们会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当弊大于利时,人们就会对这种交换行为产生消极的态度。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后,在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早在1967年,Sutton就指出“交换是旅游过程中主客交往的基本特征”(Ap,1992)。
20世纪80年代初,Bryant和Napier较早地应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户外游憩设施的满意度问题(Bryant,Napier,1981)。
后来,Perdue等(1987)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美国科罗拉多5个乡村社区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对当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后,Ap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他指出,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问题的有限的解释性研究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缺乏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了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Ap,1992)。
随后,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时将社会交换理论作为分析的视角。
例如,Lee 和Back(2003)研究了韩国一些地区发展博彩业前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Jurowski和Gursoy(2004)研究了距离因素在社区居民旅游态度形成中的影响;Andereck等(2005)研究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问题。
我国旅游学者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关注和应用始于90年代中后期。
李有根等(1997)首先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中国旅游学界,并阐述了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价值。
随后,刘赵平(1998)以河北涞水野三坡为例,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交换理论比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近年来,社会交换理论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分析旅游地居民感3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知和态度问题的主要依托理论,不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作为分析居民态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章锦河,2003;宣国富,等,2002)。
一般而言,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主体对交换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收益的比较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对旅游业的态度。
换言之,对旅游者而言,如果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质量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他对旅游地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服务者的态度将是积极的,否则就是负面的;对当地居民来说,如果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其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成本,那么他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消极抵制的态度(Ap,1992;章锦河,2003)。
1.2社会表征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体主义倾向的泛滥,北美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
人们强调实验室研究,忽视了自然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忽略和遗忘了人类思想中社会的、集体意义的特性,许多学者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整合“社会”的成分(张敏,聂长久,2007;管健,乐国安,2007)。
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学家Moscovici在Durkheim集体表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理论,他认为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在历史的、文化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和研究。
Moscovici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形象和价值所组成的知识体系”。
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管健,乐国安,2007)。
社会表征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社会互动以及直接经验(Pearce,et al.,1996),由此形成的社会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
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相对晚于社会交换理论。
Pearce是较早将社会表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学者,1991年他开始尝试从社会表征的视角分析旅游影响和社区感知问题。
1996年他与Moscardo和Ross合作完成《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剖析了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社会表征形成的概念模型(Pearce,et al.,1996)。
近年来,相继有学者应用社会表征理论来分析旅游感知和态度问题。
例如,Yuksel等(2002)对土耳其Pamukkale利益相关者访谈和旅游规划的研究;Fredline和Faulkner(2000)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社区居民对事件影响的反应问题的研究;Ateljevic和Doorne(2002)对新西兰的旅游形象和意识形态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表征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很薄弱,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屈指可数。
2004年,应天煜撰文向国内同行初步介绍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会表征理论在分析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方面的独特视角,并详细阐述了旅游研究中应用社会表征理论的步骤(应天煜,2004)。
2009年,张朝枝等应用社会表征理论实证研究了开平碉楼和村落世界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的遗产价值认知问题(张朝枝,游旺,2009)。
2相对剥夺理论及其缘起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旅游研究中的三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之比较论。
相对剥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其他群体或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罗桂芬,1990)。
“相对剥夺”这一名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于1949年在其《美国士兵》一书中提出的。
他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士气和晋升的关系时,发现士兵不是依据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根据他们相对于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就会有“相对剥夺感”。
然而,Stouffer并未对相对剥夺进行严格的界定。
后来,Merton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相对状况所持的态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源于人们对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
在比较中,人们选定与自己某一社会属性相近的其他个人或群体作为参照物(即参照群体),并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就会产生剥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