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与实务
法律基础与实务

法律的基础与实务(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P2一、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明确地告诉人们,必须为怎样的行为;应该或可以为怎样的行为,如何为之;以及不该为怎样的行为)P2-3,注意黑圆圈(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传统文化认可的)P3注意黑圆圈(3)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P4重点要考练习题上有(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强制力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P4(5)法在国家权利管辖范围内普遍适用P4二、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P5(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P5三、法律关系的概念:(1)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P9(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特殊的社会关系P9(3)法律关系是主体间的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9法律的主体(1)我国公民P10(2)法人或非法人的组织、单位P10(3)国家(4)居住在我国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P10法的效力:我们会把法的效力理解为法律的约束力,即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所发生的约束和强制作用P11一、对人的效力:(1)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的法律,任何人都不享有法外特权)P11(2)对外国人的法律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也适用中国法律,中国法律既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又依法处理其违法问题)P11二、空间效力: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空间范围内发生效力在全国范围内生效。
(全国人大的法律)P12在局部地区内生效(地方法规)P12有的法律在不一定条件下其效力可以超越国境(引渡)P12。
法律基础与实务考试

《法律基础与实务》(选修课)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 6题,每题4分,共24分)2、单选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3、多选题( 6题,每题3分,共18分)4、简答题( 2题,每题10分,共20分)5、案例题( 1题,共18分)同学们:第2页为复习重点的答案,已经整理为一页纸,分为两栏。
由于本人没有指导书,答案都是在书上找的,如有错误请通知我并更正,谢谢!胡月玲PS:案例题都在指导书上,复习重点如下:1、民法:(1)民事行为能力;(2)遗嘱继承指导书58页案例答案在指导书109页2、刑法: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指导书71页案例答案在指导书161页2222名词解释法系:世界上有两大法系,一种是英美法系,一种是大陆法系,我国用的是大陆法系。
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
法的部门:即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部门法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法的适用:法颁布以后,在现实中是否有实际作用,如有作用为适用,如果没有作用,就是一纸空文,法的适用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执行。
合理行政: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不仅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而且应当符合法律宗旨,做到客观、适当、公正、符合理性。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时行政法律行为的简称,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象所实施的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处理的行为。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因该行为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指在合法权益遭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时,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
法学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知识

法学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知识(正文)法学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知识一、导论法学是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形成、变革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是法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而法律实务知识则是指法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法律适用、法律程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二、法学法律基础知识法学法律基础知识包括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的体系结构。
法律的基本原理是法律体系的基石,是指法律规范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如平等、公正、公平等。
法律的体系结构则是指法律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各个分支领域。
三、法律实务知识的应用1.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判断该案件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需要运用法律理论知识,理解和解释法律条文的含义,判断适用的法律范围,并确定法律责任。
2. 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在解决法律争议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查、举证、辩论等诉讼活动的过程。
在法律实务中,需要了解各种诉讼程序的规定,熟悉举证和辩护的技巧,以及法庭审判的程序要求。
3. 法律文书法律实务中,各种法律文书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法律文书包括合同、起诉状、仲裁书等,它们在法律事务中具有法律效力,对各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需要掌握法律文书的格式和要求,准确、清晰地表达意思,以确保法律文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法学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的关系法学法律基础是法律实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而法律实务则是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法学学科的完整体系。
在法律实务中,法学法律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各种法律问题。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能够为法学法律基础提供实证依据和创新思路。
总之,法学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知识是法学学习和法律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法学法律基础,才能够在法律实务中熟练运用,并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做出贡献。
法律基础与实务记分作业一答案

课程名称:法律基础与实务作业标题:《法律基础与实务》记分作业一答题说明:一、单选题1、法是以()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权利义务 B.国家意志性 C.国家强制力 D.社会关系2、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是()。
A.人民政府B.合议庭 C.审判委员会 D.人民法院3、法是调整()的行为规范。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4、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各级国家行政机关B.各级国家审判机关 C.各级国家检察机关D.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5、我国公民在选举权方面的年龄要求是:年满()。
A.14 周岁B.16 周岁 C.18 周岁D.20 周岁6、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
A.联邦制B.民族区域自治 C.复合制 D.单一制7、关于法的溯及力,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 B.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C.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D.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没有溯及力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B.社会主义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民主专政9、小李下班途中,遇到一持刀抢劫的歹徒,在搏斗过程中,小李用劲将歹徒的刀扭转方向刺进了歹徒的腹部,最后歹徒经抢救无效死亡。
小李听到这一消息后害怕极了,但一位法律界的朋友告诉小李,根据法律规定他属于正当防卫,在遭遇抢劫时享有无限防卫权,他并不须要对歹徒的死亡负刑事责任,小李终于松了一口气。
法律的这一规定最能体现法的的什么作用?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C.警示作用 D.预测作用10、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A.以《独立宣言》为先导的美国宪法 B.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的法国宪法 C.苏俄宪法 D.最早实行宪政的英国宪法二、多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
法律基础与实务

(3)法的溯及力
二、法律解释 1、正式解释:(1)立法解释 ;(2)司法解释 ;(3) 行政解释 2、非正式解释:(1)学理解释 ;(2)任意解释
第五节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法的渊源与法律部门
2、法律
3、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5、民族自制地方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国际条约 二、法律部门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概述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5、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 7、 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8、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9、婚姻、家庭、 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10、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
(4)行政确权案件,指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 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或使用权的决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5)侵犯法定经营自 主权案件,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 自主权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6)农业承包合同案件,指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废止农业承包合 同,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 物、摊派费用或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8)行政许可案件,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 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行政机 关没有依法办理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9)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 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 依法履行而提起的行政复议; (10)行政给付案件,指公民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 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而提起的行政 复议;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法律基础与实务》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法律基础与实务》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8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3分,共18分)1.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oA.无期徒刑B.死刑,缓期一年执行C.死刑,缓期二年执行D.死刑,缓刑二年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oA.人民法院统一行使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共同行使C.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局共同行使D.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行使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可引起()oA.第二审程序B.复核程序C.审判监督程序D.执行程序4.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是()oA.法国宪法B.美国宪法c.英国宪法D.俄国宪法5.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成立时或合同履行前,按照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 预先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一旦有一方因不履行合同而违约,其罚则效力即予体现:这种担保方式指的是()。
A.预付款B.违约金C订金D.定金6.假设以下各项中的行为人都智力状况正常,那么下列哪一项行为应被认为是犯罪()。
A.甲是成年人,在公共场合打了李某一记耳光,但尚不足以造成对李某身体的伤害B.乙今年22周岁,盗窃了价值200元的财物C.丙今年15周岁,深夜对马路上的行人实施抢劫,劫得财物价值500元D.丁今年45周岁,因迟延履行合同,导致对方当事人损失2万余元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每题4分,共20分)1.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非经人大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oA.拘留B.逮捕C任何案件的法院审理D.刑事审判2.小王新近在商店购买了一台彩电。
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该彩电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爆炸,小王因此遭受财产损失。
小王十分气恼,一定要向商店讨个说法。
法律基础与实务知识

《法律基础与实务》期末强化练习题2010-12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B)。
A、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的法国宪法B、以《独立宣言》为先导的美国宪法C、苏俄宪法D、英国宪法2、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不得欺诈、胁迫对方当事人,双方不得恶意串通实施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的行为。
这一规定是民法( A )原则的体现。
A、诚实信用原则B、自愿原则C、等价有偿原则D、平等原则3、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致人损害的,受害者( C )。
A、若是由于仓储、运输所致,必须向仓储者或运输者提出请求B、只能要求销售者承担责任C、可以要求制造者承担责任,也可要求销售者承担责任D、只能要求制造者承担责任4、一审判决送达后,当事人在上诉期内未提出上诉。
而原审人民法院发现判决确有错误,原审人民法院应当( C )。
A、不予处理B、按第二审程序处理C、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D、告知当事人提起上诉5、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合同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成立时或合同履行前,按照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一旦有一方因不履行合同而违约,其罚则效力即予体现。
这种担保方式指的是( D )。
A、预付款B、违约金C、订金D、定金6、甲为非法占有乙的贵重财物,频频向其劝酒,用酒将乙灌醉,乘乙酒醉熟睡之机,甲将乙的财物拿走。
甲的行为构成( B )。
A、贪污罪B、抢劫罪C、侵占罪D、盗窃罪7、李小姐在成衣店加工连衣裙两条。
取连衣裙时,李小姐发现钱没带够,经与店主协商约定:李小姐可以当即取走连衣裙,但须将李小姐的手表留下,过两天来交加工费时一并取回手表;如李小姐逾期不来交服装加工费,店主可以将手表变卖以受偿其债权。
由此分析,成衣店对李小姐的手表享有( D )。
A、使用权B、抵押权C、留置权D、质押权8、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 D )刑事责任。
大专法律基础与实务平时作业资料

宪法是人权的根本保障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和配置并规范国家权力的法典。
A) 正确B) 错误答案:正确张某放火后乘着现场的混乱混入人群中,甲悄悄地紧随其后,张某毫无察觉。
当张某与群众在一旁观望火势时,甲已接近到张某的身边,突然用手中的水果刀猛刺张某的腿部,以防他逃跑。
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A) 正确•B) 错误答案:错误法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制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A) 正确•B) 错误答案:正确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为2人以上50人以下,只有1个自然人股东不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A) 正确•B) 错误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 正确•B) 错误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A) 正确•B) 错误一般来说,公诉案件的公诉人负有举证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
•A) 正确•B) 错误法律责任一般以存在违法行为(包括违约行为)为前提。
•A) 正确•B) 错误甲有一批货要卖出,甲找到乙,向乙言明这批货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和交货方式等事项,并给乙3天时间考虑。
乙在2天后回复甲,表示其他都可以接受,但价格须下浮10%。
据此,甲的行为是要约,乙的行为是承诺。
•A) 正确•B) 错误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种。
•A) 正确•B) 错误答案:正确)王某因故意杀人罪,情节恶劣,被法院判处死刑,并用注射的方式执行了死刑。
问:王某因犯罪而遭受到惩罚,最能体现下列法的哪一个特征?()•A)法以权利义务为内容•B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C)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D)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构成放火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是年满()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A)14•B)16•C17•D)18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是几年?()•A一年•B)二年•C三年•D)四年赵某潜入某仓库欲盗窃军用物资,但找寻许久后,发现这些物资已被人运走,便失望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社会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对于越轨行为的影响。
A.生物因素
B.个体的内心因素
C.社会结构
D.自然环境
2、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职业
B.教育
C.收入
D.权力
3、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
A.违俗行为
B.违纪行为
C.违警行为
D.犯罪行为
4、重点研究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理论是()。
A.社会失范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随异交往理论
D.社会标签理论
5、下列不属于社会分层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声誉法
D.权力法
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8月15日
C.9月11日
D.12月9日
7、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物质贫困
D.精神贫困
8、下列手段中属于制度化的社会控制的是()。
A.习俗控制
B.宗教控制
C.道德控制
D.社会舆论监督
9、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
A.指责
B.嘲笑
C.教育
D.判刑
10、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
A.厄尔尼诺现象
B.沙尘暴问题
C.自然环境问题
D.生态环境问题
11、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六个的代表人物是()
A.马克思
B.韦伯
C.默顿
D.沃纳
12、按照社会学的解释,以下哪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
A.矿难问题
B.经济问题
C.失业问题
D.人口问题
13、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冲突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战争
14、人口问题主要是指人口在()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A.人口结构
B.数量或质量
C.人口素质
D.人口平均寿命
15、用生物因素解释越轨行为的学者是()。
A.罗伯特·默顿
B.西塞·朗姆布罗索
C.弗洛伊德
D.汉斯·艾森克
16、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A.美国
B.苏联
C.德国
D.瑞士
17、职位升迁属于社会流动中的()
A.水平流动
B.垂直流动
C.代内流动
D.代际流动
18、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
A.网络环境
B.个人的心理失调
C.人们的社会行为
D.网络的开放性
19、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
A.罗伯特·默顿
B.西塞·朗姆布罗索
C.弗洛伊德
D.汉斯·艾森克
20、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强制力最弱的是()。
A.违俗行为
B.违纪行为
C.违警行为
D.犯罪行为
21、提出“社会控制”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A.罗斯
B.帕克
C.库利
D.米德
22、默顿的《社会结构与失范》一书提出的结论属于哪一理论?()
A.社会病态论
B.社会解组论
C.偏差行为论
D.标签论
23、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了一种最稀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A.职业
B.权力
C.收入
D.声望
24、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的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不平等指数
D.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25、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革新
B.反叛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26、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也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形式主义
B.退却主义
C.反叛
D.革新
27、下列行为属于中性越轨的是()
A.男青年留长发
B.犯罪行为
C.吸毒
D.侵吞公款
28、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
A.积极的社会控制
B.消极的社会控制
C.内在的社会控制
D.非制度化的社会控制
29、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0、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下岗开了一家饭馆,收入颇丰。
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
A.代际流动
B.代内流动
C.结构流动
D.水平流动
二、多选题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海啸
B.飓风
C.自然环境退化
D.环境污染严重
E.自然灾害频繁
2、越轨行为的正功能主要有()。
A.越轨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从
B.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C.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D.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E.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3、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
A.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B.越轨行为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C.越轨行为总是被逼的
D.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
E.越轨行为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
4、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A.网络犯罪
B.计算机病毒
C.网络黑客
D.网络沉溺
E.E-mail综合症
5、在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中,属于越轨行为的有()。
A.遵从
B.革新
C.“仪式主义”
D.“退却主义”
E.“反叛”
6、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A.人口数量庞大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性别比严重失调
D.人口总体质量不高
E.人口结构不甚合理
7、文化传播理论的学说是由芝加哥学派建立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A.W·托马斯
B.乔治·米德
C.罗伯特·帕克
D.欧内斯特·伯吉斯
E.克利福德·肖
8、分析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有:()。
A.社会病态论
B.社会解组论
C.价值冲突论
D.偏差行为论
E.标签论
9、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A.源于我国人口数量多
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
C.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
D.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并存
E.与国际贫困问题同步
10、下列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家庭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B.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C.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
D.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温饱
E.恩格尔系数在20%-30%为小康
11、罗斯认为,人生来就有()
A.排他性
B.同情心
C.互助性
D.正义感
E.犯罪感
12、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的是()
A.军队
B.监狱
C.厂房
D.国旗
E.商标
13、下列不属于结构性流动的有()
A.上海市纺织女工大规模下岗
B.个人跳槽
C.从科长沦为阶下囚
D.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同类学校去任教
E.职位升迁
14、社会流动形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有()
A.社会的变迁
B.社会的开放程度
C.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
D.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E.个人因素的影响
15、社会学中传统的三大理论流派是()
A.功能主义
B.个人主义
C.冲突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E.社会交换理论
16、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
A.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样
B.社会问题导致的后果多样
C.解决社会问题复杂
D.社会问题产生过程复杂
E.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样
17、下列关于社会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制度缺乏稳定性
B.社会制度只有正功能
C.社会制度主要规范的是集体行为
D.社会制度社会成员的集体约定
E.社会制度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
18、社会控制的手段有()
A.社会习俗
B.宗教
C.政权
D.道德
E.法律
19、下列既属于非制度化控制又属于外在控制的有()
A.法律控制
B.道德控制
C.习俗控制
D.行政控制
E.宗教控制
20、社会制度之所以出现负功能,主要原因有()
A.制度本身是个坏制度
B.社会制度内部失序
C.非制度因素的影响
D.制度惰性使然
E.社会环境恶劣
21、社会流动的功能主要有()
A.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
B.形成缓解冲突的社会机制
C.形成优胜劣汰的社会机制
D.形成拾遗补缺的社会机制
E.形成良性发展的社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