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

合集下载

[指导]秦晋崤之战

[指导]秦晋崤之战

[指导]秦晋崤之战秦晋崤之战[课文整理] 《秦晋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

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朗读试译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释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崤之战文言文翻译高中

崤之战文言文翻译高中

昔者,秦穆公欲吞并晋国,乃谋于其臣。

大夫蹇叔曰:“晋国强盛,不可轻举。

吾闻崤山险阻,道狭且险,若秦师过崤,晋师必伏兵以待,此非上计也。

”穆公不听,遂命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率师伐晋。

时晋惠公新立,闻秦师将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大夫蹇叔曰:“秦师轻率,可诱而歼之。

吾请率精兵一万,伏于崤山之险,待秦师过崤,一举而擒之。

”惠公从之。

是年九月,秦师渡过黄河,直抵崤山。

孟明视等见山道险峻,恐有埋伏,遂令军队缓行。

蹇叔闻之,叹曰:“吾料秦师必败,今果然矣。

”惠公闻言,乃令蹇叔领兵伏于崤山。

秦师行至崤山,果遇蹇叔所伏之兵。

孟明视等不知虚实,令军队驻足,欲待明日再行。

蹇叔曰:“彼伏兵,诱我也。

今日不战,必后患无穷。

”孟明视不从,遂下令攻击。

两军交锋,秦师不敌晋军,大败而逃。

晋军乘胜追击,直至秦师出境。

蹇叔曰:“吾言不谬,秦师已败,吾国无忧矣。

”惠公大喜,封蹇叔为上卿。

秦师败归,穆公怒曰:“孟明视等何故败军?”孟明视等惧,请罪于穆公。

穆公曰:“胜败乃兵家常事,尔等勿忧。

”遂令孟明视等整顿军队,再图复仇。

自此,秦晋两国结怨,互相攻伐。

秦穆公屡次兴兵伐晋,皆未能取胜。

然晋惠公亦不敢轻举妄动,两国战争持续数年,未有定论。

崤之战,晋国大胜,秦师溃不成军。

此次战役,晋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蹇叔的谋略。

蹇叔深知崤山地形险要,故能在此设伏,一举击败秦师。

此次战役,使得晋国声威大震,秦晋两国矛盾更加尖锐。

翻译:昔日,秦穆公想要吞并晋国,于是向他的臣子们商议。

大夫蹇叔说:“晋国强盛,不可轻举妄动。

我听说崤山险阻,道路狭窄险峻,如果我们秦军经过崤山,晋军必定设伏以待,这不是上策。

”穆公不听,于是命令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率领军队攻打晋国。

当时晋惠公刚刚即位,听说秦军即将到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大夫蹇叔说:“秦军轻率,可以引诱他们然后消灭他们。

我请求率领一万精兵,埋伏在崤山的险要之地,等秦军经过崤山,一举将其擒获。

”惠公同意了他的建议。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

秦晋崤之战的简介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秦晋崤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秦晋崤之战参战部队:晋国、秦国战争结果:晋军全歼秦军时间: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地点: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人物:晋襄公秦穆公秦晋崤之战的详情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著称。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

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

晋在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

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 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

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

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劝说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

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

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

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贵君曾有恩于晋君,晋君答应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

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吧!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

秦军撤退后,晋大夫狐偃等对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

晋文公则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攻击秦军是不仁。

同时,晋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

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朗读试译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释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崤之战

崤之战

• • • • • • • • • • • • • • •
二、作副词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 其为死君乎? 其为死君乎?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 (代词,代军队) 吾子取其麋鹿 代词,那里) (代词,那里)
• • • • • •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崤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词类活用

• • • • • • • • • • • •
1.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若潜师以来: (1)若潜师以来:发兵 秦师遂东: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左右免胄而下: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子墨衰绖: (6)子墨衰绖:染黑 遂墨以葬文公: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晋于是始墨: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先轸朝,问秦囚: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焉
字作代词. 1、 “焉”字作代词. “使皇武子辞焉” 使皇武子辞焉” 使皇武子辞焉 辞谢他们。 代他们。 辞谢他们。“焉”代他们。 “公辞焉” 公辞焉” 代蹇叔。 代蹇叔。 “君何辱讨焉” 君何辱讨焉” 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代三帅。 何必委屈您去惩罚他们呢?代三帅。 • •

崤之战

崤之战

崤之战崤之战崤之战,史称殷商灭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之一。

该战发生在公元前1234年左右,是商朝的最后一场战争,也是周朝建立的重要里程碑。

崤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

当时,商朝君主纣王荒淫无道,贪图享乐,不顾百赋百姓的苦难。

同时,周武王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见证了商朝的衰落和殷商王朝的混乱。

他决心领导诸侯联军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稳定的政权。

周武王与纣王的矛盾由来已久。

周武王的祖先是西周的创始人姜尚,而商王纣是周武王的堂弟。

然而,姜尚和他的后代一直受到殷商和纣王的压迫和迫害。

尤其是纣王在位期间,更是对姜尚一家恶行累累。

周武王通过与各地诸侯的交往,逐渐发展起了一个强大的联军。

他召集诸侯商议对付商朝的措施,最终达成共识,联手发动战争。

崤之战是在殷商灭亡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

周武王亲自率领诸侯大军进军崤山,与商朝军队展开激战。

双方斗志高涨,士气旺盛,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和家族荣誉而战斗。

在战斗中,周武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采取了灵活的战术。

他先派出精锐部队迂回包围敌军,然后集中主力进行猛烈攻击。

经过激烈的战斗,联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成功攻破商朝的防线。

崤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建立。

这个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商朝统治的威胁,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解放了受压迫的姜尚一家,为周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崤之战还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和智慧的辉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崤之战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场战争本身。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走向,还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周朝得以建立,并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崤之战的胜利,更加彰显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伟大和智慧。

周武王以他的眼光和胆识,凭借他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带领联军战胜了殷商的强大力量,打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崤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社会面临危机和不公时,勇敢站出来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古诗崤之战翻译赏析

古诗崤之战翻译赏析

古诗崤之战翻译赏析文言文《崤之战》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

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

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注释杞子自使(派)告于秦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潜:暗中)以(表修饰)来,国(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

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假设复句)”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翻译杞子从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

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之战》语法现象重点整理:
一、实词(自己对照笔记和书下注释记翻译和读音):
第一段: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穆公访.诸蹇叔/ 公辞.焉勤/ 而无所.
第二段:蹇叔之子与师
..
第四段:超.乘.者三百乘/ 无礼则脱.
第五段: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以乘.韦.先/ 为从者之淹./ 居则具.一日之积./ 且使遽.告于郑
第六段:使皇武子辞.焉
第七段: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
..
第八段:天奉.我也/ 莱驹为右.
第十段:文嬴请.三帅/ 彼实构.吾二君/ 不厌./ 以逞.寡君之志
第十一段:妇人暂.而免诸国/ 不顾.而唾
第十二段:不以累.臣衅.鼓
第十三段:秦伯素服郊次./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二、虚词
1.兼词:
(1)诸:之于。

穆公访诸.蹇叔/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及诸.河
(2)焉:于之。

余收尔骨焉.
(本课比较重要的第二种用法:第三人称代词“他们”,使皇武子辞焉.)2.其
⑴第三人称代词:
①翻译后有“的”字: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它的)
②翻译后无“的”字: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它)
⑵指示代词“那里的”:吾子取其.麋鹿
⑶语气副词:
①表反问,“难道”。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②表商量,“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为
⑴wéi:
①做:莱驹为.右
②句末表疑问语气:何施之为.
⑵wèi:
①在: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②为了:其为.死君乎
③因为:为.从者之淹
4.而
⑴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哭而.送之/ 乡师而.哭曰
⑵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⑶表并列关系连词: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5.以
⑴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若潜师以.来/ 遂墨以.葬文公
⑵介词,因为: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⑶介词,用:以.乘韦先/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⑷表结果连词,以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⑸标目的连词,来:其他含“以”的句子
6.之:
第三人称代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3.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栥,读“咨”(词库里没这字,正确写法是上边一个“次”下边一个“米”)
4.子墨衰.绖:通缞,读作“崔”
5.堕.军实而长寇仇:通隳,读“灰”(这字好像也不对,下边没错,上边应该是“隋”)6.乡.师而哭曰:通向
四、古今异义: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古义指“都城”
五、词类活用:
1.使用用法:劳.师以袭远/ 以闲.敝邑/ 秦以贪勤.民/ 以辱.二三子
2.名作动:秦师遂东./ 墨.(3句,两种翻译)/ 武夫力.而拘诸原/ 秦伯素服
..郊次3.动作名:行则备一夕之卫.
4.形作名:劳师以袭远./ 入险.而脱
5.名作状:秦伯素服郊.次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句:尔何知/何施之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⑵定语后置:牛十二犒师——数量词作定语定语后置
⑶状语后置:自己找三个
2.省略句:
⑴省略主语: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⑵省略宾语:寡君之以(吾等)为戮
⑶省略介词:蹇叔哭(于)之/ 必死(于)是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