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方法及练习

合集下载

阅读小说的方法

阅读小说的方法

阅读小说的方法
阅读小说的方法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1. 深入角色心理:在阅读小说时,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动机。

通过理解角色的心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产生。

2. 注重细节描写: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给读者带来更真实、更生动的阅读体验。

重点注意作者对环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及细腻的情感描写,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故事的精髓。

3. 掌握故事结构:了解小说的故事结构有助于把握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发展。

阅读时可以关注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等各个部分的呈现,理解故事的发展逻辑和作者的叙事意图。

4. 品味语言运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注意观察作者使用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体味文字的美感和艺术表达。

5. 分析主题和意义:每部小说都有其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并思考这些主题和意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此外,也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进行联系,产生共鸣和思考。

6. 多角度思考和解读:阅读小说时可以多角度思考和解读故事,不拘泥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

这样可以发现更多的细节和深层含义。

7. 反思和总结:阅读小说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可以写下读后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初中记叙文、小说阅读技巧及练习及答案

初中记叙文、小说阅读技巧及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小说阅读方法和技巧

小说阅读方法和技巧

小说阅读方法和技巧
1.选择合适的小说类型:小说的类型繁多,包括言情、武侠、悬疑、
科幻等。

在选择阅读的小说之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适的类型。

这样可以保证你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

2.注重前言和序章:很多小说都会有前言或序章,通过描述背景知识、人物介绍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开端。

阅读前言或序
章可以让你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4.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
核心。

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有起伏和扭转,以保持读者的兴趣。

在阅读小说时,密切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寻找转折点和高潮部分,可以更好地把握
故事的主线和发展趋势。

7.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阅读小说并不是一项孤独的活动,读者可以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观点和理解。


以和朋友、书友组成读书小组,定期举行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
感悟。

总之,阅读小说需要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小说会有不同
的魅力和价值,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给爱好阅读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更多的小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

小说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主题阅读法是一种针对特定主题或观点的阅读方法,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文本,加深对主题或观点的理解。
详细描述
主题阅读法要求读者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多篇文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以全面了解主题或观点的各个方面。在阅读 小说时,主题阅读法可以帮助读者对比不同作品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观点,拓展阅读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
物行为和情节发展。
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 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想要
传达的思想。
分析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人物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要关注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分析人物关系还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contents
目录
• 小说阅读方法 • 小说答题技巧 • 小说阅读策略 • 小说答题技巧提升 • 小说阅读与答题实例分析
01 小说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法
总结词
快速阅读法是一种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方法,适用于快速了解文章大意或寻 找特定信息。
详细描述
快速阅读法注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平衡,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 和反应能力。在阅读小说时,快速阅读法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 物关系,为后续的精读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实例三:赏析语言题解答
• 赏析语言题解答: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了解语言的风格和特点。其次,要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 式,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最后,要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能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要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当的情况。
THANKS FOR WATCHING
比较阅读法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及练习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及练习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及练习范文一:小说阅读方法之指导与实践小说是一种具有想象力和思维深度的文学形式,阅读小说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

但是,面对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小说,我们该如何阅读呢?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小说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一、指导1.了解小说的类型和风格不同类型的小说,其情节和风格也是各异的。

因此,在阅读之前,要先了解小说的类型和风格,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阅读速度小说的篇幅较长,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要掌握一定的阅读速度。

但是,速度过快会容易导致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阅读速度,尤其是在情节紧张的关键部分,要慢慢品味。

3.做好笔记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笔记,记录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等。

这有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小说的内容,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素材。

二、实践1.逐字逐句阅读小说中有很多细节和描写,我们不能漏过任何一个字眼。

因此,在阅读小说时,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把握故事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2.注重人物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核心,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注重人物的塑造,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转折和发展。

3.重读重点段落小说中有一些重要的段落,包括情节的高潮和人物的心路历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重读这些重点段落,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以上是我个人的小说阅读方法指导和实践经验,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介绍了小说阅读的指导和实践方法。

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了解小说类型和风格、掌握阅读速度、做好笔记三个方面;实践部分则强调逐字逐句阅读、注重人物的塑造和重读重点段落三个方面。

这些方法在小说阅读时都非常实用和重要。

用词方面,文章注重用词准确、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符合中学生语文运用习惯。

范文二:小说阅读之秘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阅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考试中,小说和散文阅读是常见的题型。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中考,下面介绍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小说阅读1.形象描写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人物、事物、环境的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要想做好这种题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读题,掌握关键词汇。

读完小说后,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提示词语,来确定题目的内容和要求,避免偏离题目。

(2)注重细节把握。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还需对文章的各个细节进行把握。

只有对文章的各个细节做到了深入阅读和理解,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答题思路。

例题:下列句子中,对“窗玻璃上写着敝公司的名字”进行了形象描写的是:A.窗户经历了漫长岁月而显得黯淡无光。

B.窗子上不时有粘着的广告宣传单。

C.店铺墙上写满了许多荒诞的“口号”。

D.夏天显得普通而冷淡,但冬天铭刻着一些不可忘记的名字。

【答案】D2.作者观点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来正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掌握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1)认真审题,掌握关键信息阅读和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比如: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等,确定题目所要求的答题思路和重点。

(2)仔细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表达作加强分析和思考。

挖掘文章的隐含含义,领会内容的精神内涵。

例题:由题意可知,作者所对立的社会现象是:A.历史文化丧失,道德价值缺失;B.缩短贫富差距,推进社会进步;C.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待应多元开放;D.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A3.情节分析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认真扫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与情节关系,理解短文中的内容和线索等。

小说阅读技巧及训练

小说阅读技巧及训练

小说阅读技巧及训练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例如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卷第20题,表现驼爷优秀品质的言行有十几处,而有些是好几处言行表现同一个优秀品质的.合并归类后可概括出五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答案只要写出其中的三点就可以了。

这就要对有关材料进行归类概括和恰当的表述,答题才能符合要求。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解题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①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四推动情节发展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选项本身会给你许多提示或暗示,要充分利用。

当然关键的还是自己能对小说有准确的把握。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真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4年北京春季)雁阵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镜子。

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

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及阅读题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及阅读题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及阅读题小说阅读技巧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人物描写正面、侧面概括、细节描写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性和感化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六、小说的题目及感化1、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1高峰教育中心学生培训资料姓名:A、线索,贯串全文B、点明主题永远的蝴蝶台湾]XXX那时XXX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指导一、考点解读: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二、相关知识链接: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

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

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

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6 、主题内容方面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 、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小说阅读训练题型(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4) 、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 、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三篇小说,回答文后题目。

(一)、《槐树花真香》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

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

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

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

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

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

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

”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

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

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

这不,也是一辈子……”女孩不再发问了。

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

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

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永远的蝴蝶》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两点)2.“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3.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4.对该小说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小说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

C.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D.造成樱子车祸的原因是因为“我”只带了一把伞;如果“我”带了两把伞,“我”和樱子一起去寄信,樱子就不会发生车祸了。

所以对樱子的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心里也就特别的难受。

E.“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在失去樱子以后的悲痛欲绝,“我”的感觉似乎也已发生了错乱。

F.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由于作者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从而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