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解剖学脑被膜、脑血管、脑脊液PPT课件

毛细血管网
构成
由单层内皮细胞及其外部基膜组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疏松,有利于血 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功能
是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网通过其渗透性和流体静压 的作用,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为脑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氧 气,并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03 脑脊液循环与功能
颅内压的生理调节
通过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平衡、颅内静脉压的调节以及颅内 血管的收缩与舒张等机制,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颅内压升高的病理变化
当颅内压升高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 可导致脑疝形成,危及生命。此时需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治 疗措施。
04 常见疾病与临床表现
脑被膜疾病
01
02
03
脑膜炎
挑战分析
针对脑被膜、脑血管和脑脊液的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等问题,需要 不断改进和完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物。
维持颅内压稳定
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对颅内 压起缓冲作用,维持颅内压的
相对稳定。
参与脑脊液循环
硬脑膜上的静脉窦参与脑脊液 的循环和吸收。
解剖位置及毗邻关系
解剖位置
脑被膜位于颅腔内,紧贴颅骨内面。
毗邻关系
脑被膜与颅骨内面、脑组织及颅内血管等结构紧密相邻。在某些部位,如颅底的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紧密,难以分 离;而在其他部位,如大脑镰和小脑幕等处,硬脑膜则与颅骨内面有较大的间隙。此外,蛛网膜下隙内还有丰富 的血管和神经通过。
脑膜炎引起的脑脊液成分改变,表现 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05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脑脊液相关PPT课件

.
32
• 5.后颅窝骨折累及斜坡时因咽喉壁黏膜薄弱 而造成脑脊液向咽喉壁渗漏。
• 6.脑脊液伤口漏常见于颅盖部开放性颅脑创 伤,而颅底骨折所致极少见;前者几乎全 为开放性颅脑创伤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多 见于火器性颅脑穿透伤,还可见于人工硬 脑膜排斥反应后引起大量脑脊液流出。
.
33
检查
• 1.颅骨X线平片 • 可确定颅底骨折,特别是骨折线是否跨越
•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 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 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 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 宜小心。
.
13
• 1、压力增高见于:
•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 灰质炎。
.
20
脑室外引流护理
.
21
引流装置的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前角水 平面123
.
24
.
25
.
26
脑脊液漏
.
27
•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盖和/或颅底骨折或缺 损,使硬脑膜和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由骨 折缝隙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 使颅腔与外界相交通。主要症状表现为颅 外伤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现象。
• 2.部分意识障碍、采取仰卧位的患者,脑脊 液漏可沿咽后壁流下,表现隐匿,可致颅内 感染;如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头部, 初期无脑脊液漏表现,后出现颅内感染迹象, 也要高度怀疑内开放性颅脑创伤。
.
31
• 3.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窝底骨折,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和伤后数 小时渐渐出现的紫蓝色、延迟性眼睑皮下淤血“熊猫眼”征,可合并 气颅、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和眼球突出、不同程度的 视力障碍、搏动性出血、致命性口鼻出血。一般表现为坐起、低 头时特别是清晨起床后漏液增加,卧位时漏液减轻或停止,仰卧 位时脑脊液常经后鼻道流入咽部。
脑脊液检验讲解

【质量保证】 ★ 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常含有细菌或细
胞,故应在采集标本后及时进行测定;如 果不能及时处理,应加适量防腐剂并低温 保存,以抑制细菌和细胞代谢对葡萄糖的 消耗,防止假性减低
★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鉴别
项目 外观 易凝性 离心后上清液 红细胞形态 上清液隐血试验 白细胞计数
新鲜性出血 浑浊 易凝
无色透明 无变化
多为阴性 不增高
陈旧性出血 清亮、透明
不易凝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皱缩 阳性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34
35
36
(2)黄色: ①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③重症黄疸。
★
51
(2)蛋白质定量试验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主要方法有磺基水杨
酸-硫酸钠比浊法、双缩脲法和染料结合法。
52
★
53
54
★
55
56
57
2.葡萄糖检查 葡萄糖含量高低与血糖浓度、血- 脑脊液
屏障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酵解程度有关。健康 人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50%~80%
[参考值] 腰椎穿刺:2.5~4.4mmol/L; 小脑延髓池穿刺:2.8~4.2mmol/L; 脑室穿刺:3.0~4.4mmol/L。
58
【检测方法】测定方法与血清葡萄糖定量方 法相同: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59
▪ 【方法学评价】氧化酶法中一些还原性物 质可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造成测定结果 偏低,使反应的特异性减低。
己糖激酶法基本不受溶血、高脂血、黄 疸、尿酸、维生素C及药物的干扰,特异 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葡萄糖氧化酶法。
5
6
7
8
二、脑脊液的主要功能 1、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震荡损伤; 2、调节颅内压力; 3、提供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出其代谢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新生儿: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疾病蛋白质(mg/L);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肿瘤 150~2000(常正常);脊髓肿瘤 1000~2000;脑出血 300~1500 ;神经梅毒500~1500;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脑脓肿 200~12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
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
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
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
脑脊液

(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1. 蛋白质测定(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2.5~4.5mmol/L.【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食含量降低见于: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3.氯化物测定【参考值】120~130mmol/L.【临床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L,(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脑脊液PPT课件最新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脑脊液ppt课件最新
目录
CONTENTS
• 脑脊液概述 •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 脑脊液的病理变化 •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 脑脊液治疗的新进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脑脊液概述
脑脊液的定义与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脑脊液对大脑的保护作用
缓冲作用
维持颅内压
脑脊液可以缓冲外界对大脑的冲击, 减少脑部损伤。
脑脊液可以维持颅内压的稳定,防止 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减震作用
脑脊液可以吸收脑部震动,减少脑部 受到的震动。
脑脊液对压升高,引起头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脑积水。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可能导致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 致颅内感染。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膜炎
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脑脊液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助于诊断脑膜 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于脑膜癌、 神经鞘瘤等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
帮助,但阳性率较低。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需要注意排除 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的干扰,同时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脑脊液检查篇

第四章脑脊液检查一、概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一种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比重为1.005的无色透明细胞外液,95%的脑脊液在侧脑室形成(部分为主动分泌),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平均日产量约520ml。
脑脊液主要是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在血、脑脊液和脑之间分别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统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脊液循环(人体第三循环)通路为:从大脑半球深处的两侧脑室经室间孔(Monro氏孔)进入相邻间脑的第三脑室,向后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氏管)通向桥延脑背方的第四脑室,最后经四脑室外侧孔(Luschka氏孔)和正中孔(Magendie氏孔)流至各脑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的回吸收主要由突入脑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Parchioni颗粒,约占80%)和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实现,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以及沿脑和脊神经鞘进入淋巴管和血管周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脑脊液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在容积固定的骨性颅腔中,各占一定比例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调节平衡;充当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营养脑神经。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在生化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穿刺方法(一)腰椎穿刺术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为侧卧位腰椎穿刺术,手术程序为: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操作进针,取脑脊液送检,术后医嘱与观察护理。
患者一般左侧卧位,低头弯腰屈髋抱膝,术者取其双侧髂嵴上缘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即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带手套铺孔巾,1~2%普鲁卡因(皮试)或0.25~0.5%利多卡因约2ml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及韧带浸润麻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CSF的理化性质
• (一).理化性质 •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 • 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 • PH为7.35~7.7,弱碱性. • CSF正常的腰穿的压力100~150毫米 水柱(相当于60滴/分).
(二).CSF外观检查
• 正常CSF外观无色.透明,久臵不凝. • 出现混浊,提示含有少量红.白细胞. 霉菌.瘤细胞. • 当细胞含量达300~700/mm3即可出现 混浊. • 出现尘埃状微混,提示细胞轻度增 多,见于CNS急性感染早期.
(2).梗阻性黄变症 :见于椎管梗阻(如 髓外肿瘤),同时CSF蛋白显著升高, 当蛋白升高超过1.5g/L时,CSF可呈 黄变症.黄变程度与CSF蛋白含量 成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变越明 显.
CSF黄变症的D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黄变程度 腰穿动力学 CSF红C 蛋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梗阻性黄变症 最显著 椎管有梗阻(完 无 最显著↑ 全.或部分) 出血性黄变症 中度 无梗阻 大量 轻.中度↑
脑脊液检测
一.脑脊液临床检测的历史阶段.
1.有100多年的历史. .首先是显微镜下作细胞学的检测. 其后开展有: .病原菌的培养. .生化成分的测定. . 免疫成分的测定. . 基因水平的检测.
二.CSF检测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1.脑脊液检测有其独特的诊断 价值,是影像学检查所不能代 替的. 2.脑脊液检测是针对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的系列技术. 3.CSF与脑-脊髓共同封闭在 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 成分改变可直接反映CNS病 变的性质或病因.
正常CSF中只有小L.C和M.C. • 但在病理情况下,小L.C可演化成转 化型L.C.L样C和浆C; • . M.C可演变成激活M.C和巨噬C. • .这些演变后的C均视为异常C.
• .
(三)异常CSF C成分
• 1. 转化型L.C, L样C • 2. 浆 C • 3. 各种激活性单核吞噬 C • 4. 多形核白C • 5. 红C • 6.肿瘤C、各种细菌
八.CSF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 (一).蛋白: 1.正常值 • .CSF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血浆蛋白含 量, CSF蛋白含量仅相当于血浆蛋 白的0.5%.不同部位CSF蛋白含量也 略有不同,不同年龄CSF蛋白含量也 有不同.
嗜中性粒C,少数单核样C.巨噬C.L样C. 病变:细菌性脑膜炎.病脑的早期.非特异性脑 膜刺激早期. (2).嗜酸性粒C反应:C总数中度↑大量的 嗜酸性粒C,同时有嗜中性粒C和小L.C.单 核样C及刺激型L.C. 病变:嗜酸性粒C性脑膜炎, CNS寄生虫感染.病 脑.N梅毒等.
4.多种 C类型综合征
2.黄色
CSF呈现黄色或淡黄色-棕黄色,也称 为黄变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出血性黄变症:脑或脊髓出血(特别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进入CSF内 的红C遭到破坏.溶解.使HB分解,胆红 质增加,深的黄变症常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结果.
• 通常蛛网膜下腔出血4~8小时后即 呈黄色,48小时最深,至3周左右消失 . 出血性黄变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以下 几种因素: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 程度;2.红C溶解的速度;3.溶血的分解 产物的多少;4.组织C反应的活性 ;5. 对CSF循环的影响 ;6.个体的特异性.
2.单核吞噬 C综合征:
(1).单核样C反应:C数正常或稍多单核吞 噬 C比例相对或绝对↑,并见激活型单核 样C↑.非特异慢性脑膜刺激, (2).单核样C伴有巨噬C:巨噬C内可见各 种物质, 含铁血黄素吞噬C提示出血. 白C吞噬C提示C坏死等.
3.多形核粒C综合征
(1).嗜中性粒C反应:C总数高度↑大量的
目测CSF红C数目的判断标准
• • • • • • • • • —————————————————— 外观变化 红C数量 —————————————————— 无外观改变 <360/mm3 轻度混浊 500~1000/mm3 粉红色 1000~3000/mm3 明显红色 5000~10000/mm3 血性 >10000/mm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CSFC学的分类
• 1.免疫活性C:均由L.C衍生而来,包括 • A.小L.C:为正常人CSF中的主要细胞.无 特殊的病理意义.占C总数75% • B.转化型L.C和L样C:提示局部的体液 或C介导的免疫 反应. 临床意义:病脑、TBM、脑脓肿、MS等.
• C.浆C- 亦名Ab C.它来自外周血L.C, 受Ag刺激后转化而来. 临床意义:浆C与.转化型L.C出现提示局 部 Ag- Ab反应.一个浆C也有意义. MS.病脑.GBS.脑囊虫病. * 在MS患者CSF C计数正常情况下出现 浆C则有助于MS的诊断.
5.CSF肿瘤C
肿瘤C的异常特征:
• (1).C本身的改变: • A.核的改变:▲ 核大,核浆比例失常,
• • • 核的染色质增多. ▲核的形态和结构异常. ▲.核分裂的活跃.
B.胞浆的改变:可有胞浆色素颗粒 C.整个C的改变:C大.小不一, • C形态不一等, • (2).C与C间关系的改变: • A.排列不整. • B.C和C核大小不均一是肿瘤重要特征 • C.C常成丛集状排列.是肿瘤的常见特征
6.污染C
• 1.软骨C • 2.骨髓C 上述两类C是由于穿刺不当(损伤) 引起,一般无临床意义.
•
(五).CSF.C学综合征
• 1.L.C综合征: (1).L.C反应:C数正常或稍多,L.C较单核 吞噬 C比例↑,偶见转化型L.C .非特异慢 性脑膜刺激.如EP.外伤.变性病MS.GBS. (2).转化型L.C反应: C数中度↑(可达 700/mm3)出现转化型L.C , L样C和 B.C. 见少量单核吞噬 C和嗜中性粒C .急性或 亚急性脑膜改变(Ag-Ab)反应.病脑.TBM 的修复期, MS.GBS
七.CSF细胞学的检测与诊断
• (一)正常CSF
• • •
•
C成分: 正常成人CSF C (0~5个/mm3). 儿童CSF C(0~10个/mm3). 其C学分类为小L.C,M.C(二者之比为 7:3).比例相当恒定.仅占1~3%激活性 单核样 C. 正常人CSF中不含红 C.
(二).CSF的正常C及其演变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3).其它颜色 • .棕色或黑色:见于CNS(尤其是脑膜) 黑色素肉瘤或黑色素瘤. • .绿色混浊:见于绿脓杆菌性脑膜炎 或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 .米汤样混浊:见于脑膜炎双球菌性 脑膜炎.
DD要点 损伤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 ———————————————————— —— 三管试验 逐渐变淡 均匀一致 放臵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上层液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有含红C的吞噬C CSF压力 正常 常升高
————————————————————————
即混合性C反应. C总数↑,以嗜中性粒C 为主,也见小L.C.转化型L. L样C ,单核样 C,偶见BC和嗜酸性粒C. 病变:TBM.脑脓肿.早期病脑.晚期化脑 (抗生素治疗后),隐脑等.
总结
• 细菌性脑膜炎:嗜中性粒C反应. • 病毒性脑膜炎: L样C反应. • 脑脓肿:混合性C反应. • TBM:混合性C反应. 常见L样C. • MS: L样C或BC.
(三). CSF的循环
• CSF在侧脑室脉络丛生成后,在脑室
和蛛网膜下腔进行循环: • 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和正中 孔→脑与脊髓蛛网膜下腔→大脑蛛 网膜颗粒→上矢状窦. • 通常CSF皆朝着一个方向流动.
• 在上述CSF循环通路中,室间孔.第 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及小脑 延髓池等处,都是空间较小,而流量 较大的部位,易于占位性病变或炎 症性粘连而被部分或全部梗阻.由 于脉络丛不断生成的CSF流出受 阻,常引起颅内压增高.
• 呈毛玻璃状,提示细胞中度增多.见 于结核.霉菌.性脑膜炎. • 呈脓状,提示细胞高度增多.见于各 种化脓性脑膜炎. • 正常CSF久臵不凝,无薄膜形成. • CSF出现凝块和薄膜,提示BBB通透 性增加,由于f.pr原和f.pr的大量渗出 .
• 各种化脑多在数分钟~半小时内形 成薄膜. • TBM的CSF于12~14小时后出现网状 薄膜. • CSF蛋白超过1000mg/dl,则自凝,常见 于椎管梗阻.
2.单核吞噬 C
A.单核样 C-为正常人CSF中的细胞.占 30%,当比例倒错,伴有病理 性C出现,则有意义. B.激活性单核样C-非特异性脑膜刺激. C.巨噬C-其特点为胞浆内含有各种吞 噬物.如:红C吞噬C.脂肪吞噬 C.含铁血黄素吞噬C.白C吞 噬C.多核巨C.
3.多形核白 C:
A.嗜中性粒C-为病理性,与CSF渗透力有 关,趋化因子起重要作用. CNS各种感染. B.嗜酸性粒C-为病理性,多见于 CNS寄 生虫感染. C.嗜碱性粒C-参与I型变态反应或C介 导的免疫反应.如EP大发作.
(三).CSF各种颜色的临床意义
1.血色:提示CSF混有红C,见颅内或椎 管内病理性出血以及腰穿时外伤导 致的出血. 据红C的多少和时间的不同,而呈现 红、红褐、淡红、柠檬黄或淡黄. 是由于CSF中氧合HB(红色)和胆红 质(黄色)比例的不同所致.
CSF穿刺损伤与病理性出血的DD
————————————————————————————— ——
四.CSF的生成和循环
(一).生成部位:
• 侧脑室中的脉络丛(95%). • 第三.四脑室产生. • 极少部分脑与脊髓的血管周围间隙 . • 室管膜和脑实质也产一生部分CSF. • 即所的总量为120~180ml, (平均为150ml). 占体内水分总量的1.5%.分布如下: 1. 每个侧脑室10~15ml. 2.第三.四脑室共约含5~10ml. 3.脑蛛网膜下腔与各脑池(脚间池.桥脑 池.小脑延髓池)约含25~30ml. 4.脊髓蛛网膜下腔约含70~7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