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脑出血风险评估

合集下载

出血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引言概述:出血风险评估是一种用于确定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方法。

准确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可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好地管理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一、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与分析1.1 患者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和女性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因为他们的血液凝固功能相对较弱。

1.2 患者病史:患者的病史对于评估出血风险也至关重要。

例如,患有出血性疾病、肝病、肾病或血液疾病的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1.3 患者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以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评估2.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出血风险。

2.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延长的PT和APTT可能意味着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2.3 凝血因子测定:通过测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

三、手术或治疗相关因素的评估3.1 手术类型和程度:手术的类型和程度是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某些手术(如心脏手术)或高风险手术(如脑部手术)通常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3.2 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长时间手术会导致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受到较大的挑战,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3.3 麻醉方法:不同的麻醉方法可能对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评估患者的麻醉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四、出血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4.1 HAS-BLED评分:HAS-BLED评分是一种常用的出血风险评估工具,用于评估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出血风险。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目的主要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回顾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头颅CT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对患者出血后90d的神经功能(MRS评分)进行了随访。

分析了相关因素与出血后30d死亡以及90d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在135例患者中,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患者一共有26例(19.26%),90d神经功能恢复的患者共有80例(29.63%)。

导致患者在出血后30d死亡的影响因素有血肿体积(OR=1.021,P=0.043)、破入脑室(OR=0.478,P=0.048)以及高血糖(OR=0.194,P=0.0004)。

而出血后90d恢复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为血肿部位、血肿体积(OR=4.054,P=0.0195)、破入脑室(OR=0.568,P=0.0169)、脑叶(OR=2.337,P=0.0085)、白细胞计数(WBC,OR=1.892,P=0.0063)以及谷丙氨酸转移酶(ALT,OR=2.479,P=0.0168)。

结论入院时的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以及血糖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血肿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ALT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90d神经功能回复的影响因素。

标签: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预后;影响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其发病率为(10~30)/10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较高。

虽然在近些年来,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等手术手段不断地发展,使得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瘘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预后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上,尤其是其死亡率,仍旧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明确高血压性脑出血雨后的影响因素就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高血压脑出血的定义、临床表现、治疗及病例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的定义、临床表现、治疗及病例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的定义、临床表现、治疗及病例分析一、高血压脑出血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高血压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由于原发、继发或特殊性高血压患者发生了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性疾病。

高血压脑出血(HICH)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达40%~50%,病残率占生存者的大约50%~85%左右,其致残和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及血管损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出血大多在白天活动的情况下发生,在发病前数天或数小时可有头痛、肢体麻木、精神改变、嗜睡等前驱症状。

发病前的诱因多有体力或脑力的紧张活动,或情绪激动等。

发病急骤,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丧失及血压升高。

三、高血压脑病的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的五大原则:1、有效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常明显升高,有部分患者血压可能会在数天后自动下降。

大部分患者血压会持续处于高血压状态,主要原因是在原有的高血压基础上,应激和颅内压升高是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特别要是高血压可引起血肿继续扩大、血肿周围水肿,增加再出血的风险;2、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高血压脑病的患者,由于应急状态可能出现血糖异常增高,有研究显示入院时血糖高的高血压脑病患者的预后较差,死亡风险增加。

但也有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减少脑供能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相对来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要比高血糖还要大。

因此,临床治疗时切记过度降糖治疗;3、积极降温治疗:大部分脑出血的患者,尤其是基底节和脑叶出血患者发热的发生率高,特别是合并脑室出血的患者。

发热的脑出血患者预后差,积极采取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局部脑水肿并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4、及时抗癫痫治疗:脑出血后继发癫痫常发生在急性期,发生率为5%~15%,应适当给予抗癫痫治疗,有的患者在脑出血后2~3个月再度发生癫痫样发作,应按癫痫常规药物治疗;5、脑水肿的处理:脑出血患者常有颅内高压,主要是脑血肿的占位效应和脑水肿。

颅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颅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颅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颅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颅脑动静脉畸形、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狭窄等,术前进行充分的脑血管评估可降低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转归。

由于该领域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麻醉管理。

一、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常合并颅内出血、高血压、脑水肿、迟发性脑缺血、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癫痫以及心肺功能异常,对上述合并症进行评估有助于指导术中和术后麻醉管理。

1.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160mmHg,推荐药物:尼卡地平,负荷剂量0.1~0.2mg,静脉注射,持续输注剂量:0.5~6.0μg/(kg·min);拉贝洛尔,负荷剂量0.1mg/kg,持续输注剂量:20~160mg/h,或艾司洛尔0.5mg/kg,持续输注剂量:0.05~0.30mg/(kg·min)。

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2.对所有动脉瘤患者,使用尼莫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可减少迟发性缺血及改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3.维持正常血容量,可以应用胶体液和晶体液,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降低脑缺血风险。

在局灶性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期,白蛋白通过逆转脑皮质小静脉内的血液瘀滞、血栓形成以及血细胞黏附,发挥其治疗效应,并且支持其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4.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低钠血症,发生率达30%,给予生理盐水有助于改善低钠血症,并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垂体后叶素降低血钠水平,不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5.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甚至儿茶酚胺风暴,易引起心肌损害,应检测肌钙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及心电图。

6.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发生贫血,术前血红蛋白维持在80~100g/L,对于存在迟发性脑缺血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应维持在120g/L。

7.谨慎使用术前用药,对于紧张焦虑患者应权衡高血压和出血风险,适当应用镇静剂。

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2024

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2024

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专家们积极开展研究并形成了《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二)》。

本文就该专家共识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概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并发症预防和康复护理等五个大点。

概述:高血压脑出血是血液在脑组织中破裂和渗出,导致脑部发生出血的情况。

该疾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其病程发展迅速,病情危重,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断标准: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影像学检查通常采用CT或MRI等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出出血灶和相关的病变。

根据中国脑卒中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高血压脑出血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以明确诊断和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并发症预防:康复护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康复护理旨在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护理等方面,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此外,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康复阶段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该疾病,专家们形成了《高血压脑出血专家共识(二)》,该共识从概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并发症预防和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情的发展和复发率。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专家共识的指导,持续关注高血压脑出血的最新进展,并积极推动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常规护理常规一、患者情况评估1.病史采集:包括家族史、个人病史、既往治疗情况等。

2.神经系统评估:包括神经症状、体征,如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肢体活动度等。

3.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二、床旁护理1.保持安静环境:减少噪音、保持光线适中,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定期测量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注重口腔护理:定期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防止感染。

4.促进体位转换: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体位转换,防止压疮和肺部并发症。

5.定期翻身: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保持肢体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6.观察排尿排便:密切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防止尿潴留和便秘。

7.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

三、药物管理1.定时给药:根据医嘱合理给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频率。

2.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

3.定期复查化验指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提醒患者按时用药:给患者提醒用药的重要性,并告知合理的用药方法。

四、协助患者康复1.提供营养饮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提供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保障营养需求。

2.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

3.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合理规划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脑出血:指高血压患者因脑动脉破裂导致脑内出血的疾病。

2.瞳孔大小和反应:指观察瞳孔的大小和对光的反应情况,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3.体位转换:指帮助患者改变体位,如从卧位转为坐位或站位,以减少压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4.压疮:长时间压迫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而造成的损伤。

5.血栓形成:指血液在血管内凝结形成血栓的过程。

一例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

一例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

一例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
引言: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血压对预防脑出血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例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过程。

病例简介:
患者张先生,68岁,因"突发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无力"入院。

查体:神志模糊,右侧肢体瘫痪,血压180/110。

诊断:脑出血,高血压病。

护理评估:
1.意识障碍,存在误吸、跌倒风险。

2.右侧偏瘫,活动能力受限,存在压疮风险。

3.高血压,需控制血压。

护理目标:
1.维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误吸。

2.预防压疮,改善肢体活动障碍。

3.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

护理措施:
1.维持呼吸道通畅
(1)评估意识水平,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半卧位,每2小时侧翻身位。

(3)鼓励深呼吸及咳嗽。

2.预防压疮
(1)每2小时翻身,使用环形垫。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3)适当活动肢体,进行被动活动。

3.控制血压
(1)测量生命体征,动态评估。

(2)限制流质和钠盐的摄入。

(3)遵医嘱用药,监测不良反应。

4.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高血压的控制。

(2)介绍脑出血的病因、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小结:
脑出血是一种危重疾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好血压,预防并发症,同时注意呼吸道通畅和压疮预防,全面落实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要点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鸟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3 HI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推荐意见】: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

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4 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4.1 ICP的监测与治疗【推荐意见】:1.对所有HICH患者度应该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GCS3~8分HICH患者进行有创行ICP监测(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ICP,减少脑疝发生风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Ⅰ级推荐,C级证据)。

4.2 镇静镇痛治疗【推荐意见】:建议对重症HICH患者,特别是伴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4.3 HICH后的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收缩压在150~220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CH患者,急性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以下会增加额外缺血风险(Ⅲ级推荐,A级证据)。

2.收缩压>220mmHg的HICH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长短、基础血压值、ICP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Ⅱa级推荐,C级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患者脑出血风险评估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风险。

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血压防治水平的普遍提高,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死亡率显著下降。

在我国的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省市出血性脑卒中明显下降,相比较而言,尽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下降趋势,但占脑卒中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情况,人口进一步老龄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另外,因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也显著增加,这都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应该特别注意脑出血风险管理。

在新版的美国与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对于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不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是高血压脑出血风险管理的新的重要建议。

高血压的脑出血风险虽然可以评估,但还没有像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那样的计分方法,即HAS-BLED,主要原因是既不可行,也没有临床意义。

对于房颤患者,如果出血风险计分高,将直接影响治疗决策,不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反之,则进一步根据CHA 2DS2-VASc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计分,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则不同,我们强调普遍性,均需要降压达标,还没有针对出血风险高的特殊处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血压,既要将血压的平均水平较低到目标水平,也要有效控制血压变异。

通常需要将血压的平均水平降低到140/90 mmHg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降低到150/90 mmHg以下,高危患者而且能够耐受进一步降低到130/80 mmHg。

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控制好血压变异,即实现对血压的平稳控制。

我们此前的研究显示,清晨血压上升的幅度过大时,在我们亚洲人群中,主要升高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在下列几种临床情况下,应密切关注血压管理情况,控制好血压,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的同时,有效控制脑出血或其他严重出血风险:
(1)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后,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2)因为支架或其他治疗器械置入,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3)因为房颤或其他原因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的患者。

虽然低胆固醇血症包括强化他汀治疗所实现的较低的胆固醇水平,是否增加出血风险仍有争议,但对于接受他汀治疗,又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也需要控制好血压。

除了控制好血压,注意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之外,还需要做好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包括糖尿病等疾病管理,与戒烟、严格限制饮酒、限制钠盐摄入等生活方式管理。

脑出血的死亡风险极高,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其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