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五大”底线“

合集下载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

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各种能力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孩子成长中父母应注意培养的五大基本能力,希望有所帮助!一、认知能力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接触、认知所处的客观世界。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父母应通过有意识的创设环境与条件来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

更多、更积极有意义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孩子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紧密而丰富的连接,大脑神经细胞连接越好,孩子今后接收信息的效果就越好,处理及输出信息也会越快,也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更聪明。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完成相应的常识认知。

1-2岁的幼儿应该能认识常见的生活物品、三种基本颜色及形状;3-4岁的幼儿应该建立对5以内数字的基本认知,能认知物体的轻重与长短,声音的强弱;在空间概念方面,能认知上下和前后,5-6岁的幼儿应该认知大部分的生活常识,空间概念方面能认知左右,自然常识认知方面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季的特征等等。

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获得这些常识认知的能力,是需要家长通过大量的亲子互动游戏、引导孩子逐步积累来实现的。

常识的认知能力往往作为考察儿童智力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依据。

如果一个3岁多的孩子还不能辨识基本颜色和形状,5岁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公鸡是否会游泳,6-7岁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分辨左右、认识四季,那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比较欠缺的,其影响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不足,对孩子获得独立学习或生活能力将造成很大障碍。

二、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是父母最关心的一项能力,很多家长都把孩子能否正常表达语言视为孩子心智发展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

如果说认知能力是孩子大脑输入信息的能力,那么语言则是孩子大脑输出信息的能力体现。

能够正常输入和输出信息,大脑的运转状况才会正常。

因此,在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帮助其获得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通常来讲,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个大致的参照依据。

对孩子要进行底线教育

对孩子要进行底线教育

对孩子要进行底线教育初三(3)班周蕾学生家长:周金苗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是道德领域中存在一些缺憾。

反思我们的德育,其实效性究竟有多大?对这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也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难题。

我认为在现代家庭道德教育中,与其让人虚伪的崇高,不如让人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下真诚一些,也就是,家庭道德教育要实效,底线教育不可缺少。

一、底线教育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所谓“底线教育”就是做人最基本要求的教育。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些需要与动物是相同的,如饿了要吃、急了要解、困了要睡等;有些是人类特有的,人内急了找厕所,一般不会随地小便的,随地小便就不符合人的最基本要求。

人的这种需要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如绍兴市政府提出“七不行为规范”、“绍兴市民公约”可以说是底线教育的实例。

这看起来好象与我们传统的崇高理想教育不相合,更不符合培养青年学生“四化”要求。

其实不然,实际上恰恰是绍兴市委、市府领导的远见卓识。

由于它符合人的心理需要,因此“七不行为规范”、“绍兴市民公约”得到了全市民众的拥护。

底线,是每一个人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

作为公民,你可以做不到舍己救人(或舍己为人或舍己为公),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作为学生,你可以不助人为乐,但你不能逃避值日;作为市民,你可以不制止违反“七不”规范的事,但你不能随地小便……你可以不攀升道德的最高境界,但你必须坚守最低的道德底线。

当今的底线道德内容,应该是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底线道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部分学生中对说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不以为然,个别的作为一种自夸的资本,以此为荣。

我们知道,人不可能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认识并改正了就好,但底线错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能犯的,否则,人无异于动物。

二、底线教育从诚信抓起底线教育为何要从诚信抓起?因为当今社会作假等不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

主题班会学生五条底线

主题班会学生五条底线

主题班会学生五条底线引言: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学习环境中,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然而,虽然我们拥有众多的机会与福利,但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我们的安全、健康和快乐成长,我们需要确立一些底线,也就是一些自我保护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并探讨保护学生五条底线。

一、尊重他人:爱与宽容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同观点。

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友善和包容。

避免恶意欺凌、歧视和暴力行为是我们作为学生的底线。

我们应该以爱和宽容来对待他人,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

二、保护自己:安全与合理其次,我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这意味着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危险的环境中玩耍或搞恶作剧。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以避免被骗或侵犯。

另外,我们要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安全:警惕与规范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网络也隐藏着一些风险和危害。

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首先,我们应该警惕网络诈骗和谣言,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未知软件。

此外,我们需要合理使用网络,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

尊重网络规范、遵守上网时间的限制也是保护自己的底线。

四、健康饮食:合理与平衡对于学生来说,健康饮食是保护自己的重要底线之一。

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多摄入垃圾食品、含糖饮料和高热量食物,合理搭配膳食,确保身体所需营养的平衡摄入。

此外,我们还应该养成定时进食、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

五、积极心态:勇敢与乐观最后,我们要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的困扰还是生活中的烦恼,我们都要学会积极化解和克服。

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家庭教育的五大原则

家庭教育的五大原则

家庭教育的五大原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未来。

在传统观念中,家长往往将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对孩子的严厉约束和灌输知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

本文将介绍家庭教育的五大原则,帮助家长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培养出健康、自信、独立、有爱心的下一代。

原则一:尊重和关爱尊重和关爱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原则。

尊重意味着对孩子个体差异的认可和尊重,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把孩子当成工具或附属品来对待。

关爱是指对孩子提供温暖、关怀、鼓励和支持,不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或做出了什么不合理的要求。

尊重和关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

原则二:建立有效沟通沟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确保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共识。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应用心倾听,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并学会善于提问、引导孩子思考问题。

同时,要注意言辞的温和、尊重对方意见和随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

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信息交流、问题解决以及亲子关系的更进一步加强。

原则三:树立榜样与引导行为作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树立正面、正确的榜样,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孩子一起参与各种体验式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责任感。

引导合理行为可以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从小培养起善良正直、道德自律等优秀品质。

原则四:合理规划生活空间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心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规划生活空间即指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而适当的空间与自由度。

这包括一个相对宽松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一个安静而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适量而富有挑战性的户外探索空间等等。

通过合理规划生活空间,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探索世界、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发展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触碰的三个底线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触碰的三个底线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触碰的三个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底线,不让孩子触碰到。

1. 身体安全底线
身体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我们必须确保孩子的身体不受任何伤害。

这包括教育孩子如何避免危险和不良行为,例如不乱跑乱玩不爬高,不随便接触陌生人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例如如何呼喊求助,如何应对危险情况。

2. 心理安全底线
除了身体安全,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安全。

我们需要避免对孩子的恐吓或惩罚,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压力。

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3. 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核心。

我们需要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诚实、尊重他人、友善等。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和错,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注这三个底线,不让孩子触碰到。

只有在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 1 -。

孩子正确三观的标准

孩子正确三观的标准

孩子正确三观的标准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我们希望孩子发展出正确的三观,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呢?以下是一些标准,可以作为参考:一、价值观1. 尊重生命和人权。

这包括不应在任何情况下侵犯或剥夺他人的权利或自由,不欺凌或歧视他人。

2. 热爱家庭,尊重父母。

孩子应该理解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单位,需要爱和尊重,而对父母的尊重是必要的。

3. 知道什么是道德和公正。

孩子应该了解什么是对和错、真和假以及什么是道德和公正。

他们应该明白,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中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4. 有同情心和关爱心。

孩子应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包括不仅是家人和朋友,还有陌生人和动物。

二、人生观1. 掌握正确的人生态度。

孩子应该认识到,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能够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并成长。

2. 熟知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接受自己。

3. 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和失败。

孩子应该知道,挑战和失败是成长的正常过程,而不是避免的事情。

4. 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承担自己的责任。

孩子应该知道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三、世界观1. 善于想象和创造。

孩子应该被鼓励想象和探索新的思维和创意,这让他们更能创造价值,以及成为一个更加有创意的人。

2. 了解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孩子应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多样性,这能帮助他们更加包容和理解其他人的背景、信仰和价值观。

3. 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孩子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包括贫困、污染、气候变化等,这能帮助他们对社会和环境变得更具有责任感。

4. 了解科学和技术。

孩子应该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他们应该明白科学和技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正确的三观是孩子成长和将来发展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教育和引导孩子,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帮助他们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并且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孩子们都有哪些“底线”.doc

孩子们都有哪些“底线”.doc

孩子们都有哪些“底线”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

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

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

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

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

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

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几点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几点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几点要求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有着许多期望和要求。

这些要求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下面我将列举几点家长对孩子的要求。

第一,要求孩子端正态度。

家长希望孩子在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时候,能够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社交能力,都需要孩子拥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去面对。

家长鼓励孩子勤奋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第二,要求孩子尊重他人。

家长希望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这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及在言语和行为上不伤害他人。

家长教育孩子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并懂得与他人和平相处。

只有具备了尊重他人的能力,孩子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同时,家长还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等。

此外,家长还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整理房间、爱护环境、注重个人卫生等。

这些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第四,要求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珍惜时间,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家长还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正直等。

此外,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这样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第五,要求孩子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种兴趣爱好,并培养自己的特长。

无论是音乐、绘画、体育还是科学,家长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领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五大“底线”碰不得
就像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孩子也有自己的底线。

如果父母挑战了他们的底线,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故意和大人对着干。

那么,孩子们都有哪些“事”是家长不能触及的底线?
底线1 隐私的“事”
家长不要公开暴露孩子的隐私,不能当众说宝宝尿床,也不能把宝宝和你说的私密话抖出去,孩子可能说不喜欢某个人,也可能说长大后与某某结婚等。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说给别人听也无妨。

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既伤了其自尊,又会让他缺乏安全感,也不再信任你,融洽的亲子关系被扭曲,不利于以后的家教。

底线2 被愚弄的“事”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到成人或大孩子的欺骗,比如,大孩子把洗衣粉用彩纸包好骗小孩子说“好吃”,小孩子真吃了,大孩子哈哈大笑,小孩子方知上当受骗。

家长如果在小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既让孩子感到难堪、后悔,又让他感到人心复杂,不敢与人交往。

被愚弄的事,家长不能拿出来嘲笑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憎恨那个骗他的人,并对家长产生不满。

底线3 被打骂的“事”
以前孩子犯了错,家长打骂了他,如今又在别人面前提起,甚至把打骂的情形逼真地描述出来,无形中造成了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被打被骂,对孩子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往事再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孩子可能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底线4 出糗的“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有不少出糗的事,比如,穿衣分不清正反面,说话口齿不清,总分不清“灰”和“飞”,登台唱歌忘词,等等。

出洋相的事家长不应再提,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家长一笑了之,孩子却可能耿耿于怀。

底线5 干不好的事
有些平常小事,一般孩子都能干好而自家孩子却干不好,比如2岁了还不会走路,3岁不会开童车,5岁不会搭积木,6岁不会吃鱼,等等。

这些事孩子没干好,可能是因为自家孩子发育比同龄人慢半拍,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过分渲染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给自己贴上“低能儿”的标签,从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协和尚音国际部
201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