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延安时期_高校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_彭民权
在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延安文协初期的文学大众化实践论析

第37卷第3期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06月Vol.37No.3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 Jun.2015在文学大众化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延安“文协”初期的文学大众化实践论析张根柱(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摘要:延安“文协”初期对文学大众化的探索主要采取两种形式:新瓶装新酒和旧瓶装新酒,前者积极利用现代文学新形式来表现新内容;后者充分挖掘旧形式来表现新内容。
从文学大众化的实际效果看,旧瓶装新酒要好于新瓶装新酒。
关键词:延安“文协”;文学大众化;新瓶装新酒;旧瓶装新酒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15)03-0093-06DOI:10.13950/ki.jlu.2015.03.020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现代作家。
从“五四”时期新文学先驱们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联”时期革命作家倡导的“普洛文学”,尽管中国现代作家付出种种努力,但新文学始终没有走出知识分子的圈子。
这种状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地区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延安初期“文协”的文学大众化探索在文学如何走进大众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文学大众化的外部环境延安“文协”成立于1937年11月14日,是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简称。
由于“文协”成立、成长于延安这一大的外部环境,也是开展文学大众化的平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延安“文协”的成立条件即是“文协”推进文艺大众化的外部条件。
延安“文协”的成立与延安文艺运动的兴起与以下几个因素息息相关。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由于处于战时非常时期,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高度一体化,这使得延安文艺运动的兴起、发展有了必要的政权基础。
第二,“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批文艺人才纷纷聚集延安,延安文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了充足的人才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党内主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人张闻天的主持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发展文艺运动的新政策,延安文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有了外部的政策基础。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作者:华璠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4期摘要:延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党在延安时期主要通过多层次分众教育,树立亲民形象,维护人民利益等方式实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
当代,我们要借鉴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从树立亲和大众的态度,发掘适合大众的形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等方面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当代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73-02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后,在学术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潮。
然而,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相当的探索,并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
延安时期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党成功实现局部执政的历史阶段,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
对于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一、延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一)实行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根据当时群众文化程度和角色层次的不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
第一,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党员干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仅要掌握理论、研究理论,还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理论,因此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分为干部学校教育和干部在职教育,方式主要是开展学习运动,提高理论水平。
学习的内容以马列主义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实时政治学等。
1938年5月5日,共产党在延安创立了第一所专门学习、探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院——马列学院,着重培养理论干部。
随后,中央又在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了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干部学校。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及意义

第 1 9卷 ( 总第 1 0 2期 )
淮 南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A I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nY
N o.2 , 20 1 7
Ge n e r a l No .1 02 ,Vo 1 . 1 9
一 一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2 — 1 4
【 作者简介】 乐程 ( 1 9 6 3 一 ) , 女, 安徽师范大学副编审 。周红月 ( 1 9 9 3 一) , 女, 安徽 师范大学历史 与社会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① 张婧 : 《 延 安 时期 文 艺 大 众 化 实践 及 启 示 研 究 》, 延安 : 延 安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1 5年 , 第 6页 。 ② 上海 鲁迅 纪念馆 编 : 《 周 文研 究论 文 集》 , 上海 : 上 海社 会 科 学 院 出版 社 , 2 0 1 3年 , 第 2 5 9页 。 ③ 陈正 文 : 《 延 安 时 期 对 知 识 青 年 的教 育 及 其 启 示 》, 陕西 省延 安精神 研 究会 编 : 《 延 安 精 神 与 中 国 共 产 党 9 0年 》, 北京: 中央 文献 出版社 , 2 0 1 2年 , 第 4 5 7页 。
延安 时期文艺大 众化 的探索及 意义
乐 程 , 周红月
( 1 . 安徽 师 范 大学 政 治学 院 ; 2 . 安徽 师 范大 学 历 史与社会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 摘
要1 延 安 时期 的文 艺 大众化 是 延安 时期抗 战 文化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延 安 时期 的文 艺 大众 化在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

延安时期群众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和经验启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陕甘宁边区实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社会教育,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灵活、受众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通过识字扫盲教育、卫生教育、移风易俗教育、劳动教育和政治教育,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劳动人民中间,短期内提高了群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使群众的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了边区社会的进步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标签:延安时期;社会教育;实践特色;经验启示延安时期的群众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学习运动,以消灭文盲、改良卫生、移风易俗、劳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冬学、识字组、剧团等为主要组织形式。
其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涉及内容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说,党在边区构建了一张各种社会教育组织遍及乡村,甚至渗透到田间地头、灶台饭桌的庞大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每一个年龄段、每一种行业、每一个阶层的社会成员,使得失学儿童和成年农民都能学认字、学算账,了解卫生常识、科学种田技术及党的方针政策。
正如美国记者冈瑟·斯坦所言:“边区像个巨大的小学校,其中几乎每个人,老老小小都急切地要学习——如果可能的話,还要教别人。
所有一切实际的、具体的、受人欢迎的民众教育办法,能对更多的人起作用,传播知识比学校更有效。
”[1]正因为如此,通过社会教育彻底改变了落后现状,使边区呈现出“十个没有”的和谐局面:“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2]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与党在边区的实践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考察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总结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延安时期社会教育的实践特色(一)社会教育内容紧扣群众现实需要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只有内容符合教育对象需求、教育方式适应现实环境,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会有效果。
延安文艺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延安大学

延安文艺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延安大学第一章测试1.哪段文艺是我党第一次在自己创建的根据地内直接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的重要时期。
参考答案:苏区文艺2.()被称为是《讲话》精神的自觉实践者?参考答案:赵树理3.“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指的是哪位作家?参考答案:丁玲4.延安时期创作的题材有哪些?参考答案:支前5.下列哪些属于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样式?参考答案:秧歌剧;街头诗;拉洋片6.下面哪些作家曾到过延安?参考答案:何其芳;萧军;丁玲7.《延安文艺》的起始时间一般从哪一年算起?参考答案:19358.到20世纪40年代,到延安的知识分子将近4万人。
参考答案:对9.左翼文艺是延安文艺的重要源头。
参考答案:对10.“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是毛泽东为莫耶题的诗。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抗战初期,进入延安以及其它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人创作出哪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参考答案:《我歌唱延安》;《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生产大合唱》2.“整风”前的延安文艺界,主要问题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没有真正为工农兵服务。
()参考答案:对3.1938年10月,毛泽东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参考答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4.毛泽东把“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参考答案:对5.《讲话》全文的正式发表,是在哪一年?()参考答案:1943年6.新中国成立后,《讲话》被规定为新中国文艺的方针,“成为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战斗的‘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文艺建设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答案:对7.“延安文艺座谈会”对解决延安文艺界长期存在哪些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参考答案:轻视工农兵的思想;宗派主义;自由主义8.《讲话》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确立形成了怎样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参考答案: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9.下面哪部作品是赵树理的小说作品?()参考答案:《小二黑结婚》10.在《讲话》影响下创作的与工农兵审美文化相适应的的艺术形式的作品有?()参考答案:《三打祝家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第三章测试1.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于()年。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意义与启示作者:刘常喜张志超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1期摘要: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延安的艺术教育,教育机构和形式不一,但目的明确,课程设置现实性强,教学方式方法灵活,教育成果具有奠基性。
无论基于革命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文化及艺术价值,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现当代艺术教育历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意义启示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157-03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延安鲁艺,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为抗战服务的艺术人才,也为后来各解放区艺术院校的成立提供了范例。
深入系统地阐述和探讨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模式和形式的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艺术教育的特点、成效、经验、“鲁艺精神”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成果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一、为抗战胜利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群众力量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和贯彻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通过在音乐、美术、戏剧和表演等方面的学习、创作与实践,宣传抗战思想、实现军民团结、唤醒民众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
同时在艺术教育教学和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思想体系。
教学为宣传、创作、表演服务,创作、宣传、表演为大众服务,大众又为创作、宣传、表演服务。
教育教学机构与社会结合,理论课堂教学与抗战的社会实践结合,号召全国艺术工作者为探索最有利的革命艺术道路而努力,引领和启迪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抗战、社会需要及中国文化艺术现实结合,吸引了全国包括国统区及海外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他们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感悟文艺工作的初心

成靓岳麓讲坛从延安文艺座谈会感悟文艺工作的初心延安整风期间,为解决延安文艺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党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教训,结合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理论和政策。
他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感悟文艺工作的初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初心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缘起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枪杆子”和“笔杆子”向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毛泽东同志题赠女作家丁玲的《临江仙》,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包括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内,满怀救国热情奔赴延安。
毛泽东同志十分关注文艺工作,在延安接见过许多文艺工作者,也多次在讲话中阐明自己的文艺观点。
1938年,他出席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并讲话,精辟阐释了艺术的作用和使命,以“山顶上的人”和“亭子间的人”比喻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原苏区文化工作者和从城市来到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希望他们能够结成统一战线,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
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作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长篇演讲,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及纲领,强调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明确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延安文艺创作逐渐活跃。
但就当时许多延安文艺工作者而言,他们还没有完全和新的群众结合起来,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许多文艺工作者对革命生活、工农群众的理解缺少实践层面上的考察,对于知识分子在文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缺点也充满同情并极力辩护。
“延安时期”高校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

初, 条件 比较 简 陋 , 舍 、 师 配 备 、 学设 备 等 校 教 教
各 方面 都不 规 范 , 处 于 动 荡 与 摸 索 阶段 , 艺 还 文
手创 办并 领导 的文 艺学 院 , 仅在 中国共 产 党 不
的 历史上 没有 过 , 而且 在 中国的 文艺 教 育史 上 也 是 一个创 举 … ”
起 来 。因此 , 研究 延安时期 高校 教育模 式 , 于探 对
讨 新 中国成 立后的高等教育 具有重要意 义 。 13 9 8年 4月 1 0日, 延安鲁 迅 艺术学 院 成立 ,
14 9 3年 4月并 入 延 安 大 学 。14 9 5年 1 1月 , 鲁 “ 艺 ” 开延 安迁往 东北 办学 。在 八年 的办 学历 程 离 中 , 安鲁 迅艺 术学 院几 次 更 名 :9 0年 5月 更 延 14
名 为 “ 迅 艺 术 文 学 院 ”, 人 延 安 大 学 后 又 更 鲁 并
一
、
延 安 “ 艺 " 期 的 文 艺 鲁 初
教 育 模 式
名 为 “ 迅 文 艺 学 院 ” 延 安 “ 艺 ” 一 所 专 门 鲁 。 鲁 是
培 养文学 艺术 人才 的学 校 , 仅 开办 文学 、 仅 戏剧 、 音乐 、 美术 等 文艺专 业 。这样 一 所特 色鲜 明的 高 校 , 中国文 艺教育 史上 有其 独 特 的地 位 。正 如 在 有学 者指 出 的那样 : 像 鲁艺这 样 一所包 括 文学 、 “ 戏剧 、 乐 、 术等 各种 文艺 专业 的 , 音 美 中国共 产 党
浓 墨重 彩 的 一 笔 。更 为 重要 的 是 , 安 “ 艺 ” 延 鲁
是 中 国共产党 对 文艺高 等教 育 的集 中探 索 , 经 其 验 与教 训都 为建 国后 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打下 基 础 。 延安“ 艺 ” 鲁 的很 多 探 索 , 直 到 今 天 还 有 值 得 一 借 鉴与 反思 之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2-04作者简介:彭民权(1980-),男,湖北监利人,文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文化诗学研究;庞海音(1971-),女,河南内乡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艺思潮与出版研究。
“延安时期”高校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彭民权1,庞海音2(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江西南昌330077;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1940年前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始探索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又对此进行反思。
“鲁艺”的正规化探索是形势发展的产物,其结束也是历史的必然。
延安“鲁艺”对文艺教育模式的探索为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高等教育积累了经验,其缺陷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重现。
同时,延安“鲁艺”的正规化探索也为周扬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大学文科教材建设提供借鉴的样本。
关键词:延安鲁艺;文艺教育;周扬;反思中图分类号:J1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12(2012)03-0074-06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先后创办了几所高校,其中有专门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中央党校、陕北公学等,也有专门培养文学艺术干部的鲁迅艺术学院。
与今天偏重综合性高校不同,延安时期的高校大都专门化,针对某一方面的需要而培养专门人才。
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也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时间盛行,大批专业院校成立起来。
因此,研究延安时期高校教育模式,对于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938年4月10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
1945年11月,“鲁艺”离开延安迁往东北办学。
在八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几次更名:1940年5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并入延安大学后又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
延安“鲁艺”是一所专门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学校,仅仅开办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专业。
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在中国文艺教育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像鲁艺这样一所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各种文艺专业的,中国共产党一手创办并领导的文艺学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没有过,而且在中国的文艺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1]8延安“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所高等文艺学院。
“鲁艺”在延安的八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文艺干部,极大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事业。
同时,延安“鲁艺”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诞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家,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为重要的是,延安“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高等教育的集中探索,其经验与教训都为建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
延安“鲁艺”的很多探索,一直到今天还有值得借鉴与反思之处。
一、延安“鲁艺”初期的文艺教育模式1938年初,“鲁艺”公布《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发起人有七位,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
[2]782这标志着“鲁艺”进入正式筹备阶段。
“鲁艺”成立之初,条件比较简陋,校舍、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不规范,还处于动荡与摸索阶段,文艺教育模式以短期培训制为主。
正如时任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的罗迈(李维汉)指出的那美育史论张节末,严静论﹃以色喻于礼﹄的释诗体系样,“鲁艺”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内“缺乏明确的教育方针”,没有养成优良的校风,教育、学习、行政各方面的制度都不完善。
[3]13这一点,从延安“鲁艺”第一、二、三期的学制可以看出。
第一、二期采取短期培训式学制:学生先在校学习三个月,之后学校统一安排到前方实习三个月,再返回学校学习三个月,最后毕业分配。
[1]61这种短期培训学制是为迅速培养大批适应抗战需要的文艺干部而设的。
相对于今天大学的四年学制而言,六个月的在校学习时间对于培养一个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在当时抗战形势下,六个月的在校学习时间也往往不能保证。
派去前线实习的学生大部分无法按时返回学校,很多一直留在前方工作,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个月。
鉴于这种情况,“鲁艺”从第三期起不再派学生去前线实习,实行初、高级两个班分别教学,两个班学习的时间都为四个月,学生初级班毕业后可进入高级班继续深造。
1939年2月至7月,“鲁艺”为适应前线对于文艺全才的需要,第三期又成立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专业的普通部,训练各方面都全而不精的一般的文艺干部。
同时成立专修部,学制为六个月,培养专门人才。
[3]1939年8月,“鲁艺”大批师生由副院长沙可夫率领离开延安,前往晋察冀,留在延安的“鲁艺”师生反而很少。
[4]84“鲁艺”前期的教学正是处于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中。
这种短期培训制的教学模式在当时的延安高校中普遍存在。
如陕北公学的教学也分为两种:普通班与高级研究班,前者一般学习3 4个月,后者学习一年。
应该说,这种状况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1937年8月,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5]356因此,延安时期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与抗日救国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正如《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中所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
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
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
”[2]781延安“鲁艺”的创立,其目的正是培养抗战所需的大批文艺干部。
这一目的决定了“鲁艺”在根本上有别于一般艺术学院,也就决定了“鲁艺”培养体制的短期性与现实性。
面对抗日前线和后方对文艺干部的急迫需要,“鲁艺”必须在短期内输送大量能够直接服务战争的文艺干部。
由此,这种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学制应运而生。
而且,处于抗日战争的不确定形势下,这种短期培训学制也往往会被战争打断,经常因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二、延安“鲁艺”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1939年11月,周扬被任命为“鲁艺”副院长[6],此后一直主持“鲁艺”的日常工作。
由此,“鲁艺”在周扬的领导下,进入了“黄金时代”[1]93。
周扬担任“鲁艺”副院长前后,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逐渐壮大,给延安的高等教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抗日力量的壮大,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为建立新中国培育人才的思想涌现出来。
这一点,从“鲁艺”新的教育方针可以看出来。
1939年4月19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而举行的全体教职学员大会上,罗迈宣布了“鲁艺”教育方针,要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并且要求“鲁艺”“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材”。
[3]15显然,这个教育方针的提出,表明中共中央已经开始考虑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才培养了。
当时还是副院长的沙可夫说得更清楚:“鲁艺是一个国防教育机关,所以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大批适合于今天抗战急迫需要的艺术干部。
同时我们没有忘了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所以鲁艺除了上面它的主要任务以外,认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建立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这对于鲁艺是同样重要的任务。
”[3]47身为延安“鲁艺”早期的主要负责人,沙可夫所说的“一面抗战一面建国”,并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而且折射出当时党的许多领导人的思想。
实际上,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初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已经满怀激情地高呼:“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5]709周扬在1940年“鲁艺”两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我们要培养新中国的理论人才,建立新中国的文艺批评。
”[7]159可见,当时党内普遍对建立新中国表示出乐观自信的态度。
周扬对“鲁艺”正规化的改造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的延安,学校教育普遍由短期培训向正规化过渡。
罗迈1941年1月在《新中华报》上撰文说,“依我看来,延安的干部学校正处在这种短期训练逐渐进到正规学校的过渡之中,个别学校已经开始正规化”,他要求立即着手正规化学制的确立,课程、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审编工作等。
[8]可见,当时延安高校走向正规化是大势所趋。
而罗迈这里所说的“个别学校已经开始正规化”,其中也包含“鲁艺”。
1941年3月6日,“鲁艺”院务会议决定全面检查和总结第三年的工作,前后达一个半月之久。
在这次大检查中,周扬明确提出“正规化”的任务。
接着,“鲁艺”公布《艺术工作公约》十条。
1941年6月10日,“鲁艺”建立了正规学制,将以前的系与工作团归并,成立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部。
[1]82从第四期开始,“鲁艺”逐渐趋向正规化。
1940年7月,“鲁艺”实行新的教育计划。
新计划明确提出“鲁艺”要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材,“培养适合于抗战建国需要的文学艺术的理论、创作、组织各方面的人材”。
在这个教育计划中,学制已经由以前的短期培训制变为三年,每学年分两个学期。
第一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一般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知识以及文化艺术各部门的路线方向,并奠定相当的技术基础。
第二、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向专门发展,要求各系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各种专修课。
正规化的学制与充分的教学时间,保障了“鲁艺”进一步正规化与专门化。
“鲁艺”的正规化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支持。
1941年4月28日,罗迈在“鲁艺”讲话时表示:“我同意周扬同志的意见———要专门化”。
[2]812周扬在1942年发表的检讨文章《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中提到:“又有的同志说中央不久以前明文规定了鲁艺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可见我们过去提高的方针没有错。
”[9]408可见,对于“鲁艺”正规化的培养模式,中共中央也曾给予过明文肯定。
这种正规化的培养方式给延安“鲁艺”的学员与教师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创作的环境,不仅让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获得短暂的宁静生活,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据“鲁艺”学生程远回忆:“我们当时在延安‘鲁艺’的师生员工,都生活得很舒心愉快。
天塌下来有毛主席,吃饭有总务科长,讲课有各教授、讲师,读书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地读,很像牛犊钻进菜园里,尽饱地吃,尽情地享受。
无忧无虑地过着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描述可能带有理想化与夸张的成分,但也多少反映出当时“鲁艺”的状况。
而这种舒适的校园生活,“鲁艺”前三期不可能出现,“整风运动”后的“鲁艺”也不可能出现,唯有在被批评为“关门提高”的这段时间存在。
“鲁艺”这种“关门提高”的培养方式,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文艺骨干和文艺干部。
正如程远所说:“同学们正因为在‘鲁艺’有周扬同志和许多名作家、艺术家高师的教导,读了很多书,解放后就脱颖而出,成为又红又专的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新闻骨干、文化行政管理干部,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