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书写与辨识【六书源流诀】

合集下载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
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 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
曲势
---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
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 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 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 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
---
相背
---
(三)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
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 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 到和谐统一。 相左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
维季,号福 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
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
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 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
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
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 造诣。
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 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 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 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 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

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

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

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

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

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

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

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

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

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

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

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

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

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

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

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

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长文多图,请慎重打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

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

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

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

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

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

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

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临习方法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YINGE`s EBOOK
页码:4/8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 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 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
YINGE`s EBOOK
页码:2/4
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 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 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 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 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 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 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 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 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 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 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 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 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 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 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 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 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 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 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闻是书画 2018-11-10 13:02:00《篆法皕韵歌》是清代学者沙青岩所编撰,对学习小篆,避免错讹颇有帮助。

由于以前说文的注音用的是反切法,后世语音发生了变化,反切法弊端显现,在以前的注解中错讹频出,贻误学习者。

1·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

第一句五个字在楷书中上部相同,篆书则全不同。

汉语拼音注音法符合时代发展,很有必要将《皕韵歌》重新注解。

趑[鬩fen dou,其鬥尽如鬮。

六个字都从鬥。

鬩音xi,意恒讼也。

方言交永主文市七字,楷书上部相同,篆书不同。

并兼殊前首,美益异屰酋。

并兼前首美益屰酋上部楷书同,篆书不同。

屰音ni四声,益由水横写,下部是皿。

粪身全异翼,糞翼楷书下部同,篆书不同。

差首亦殊羞。

差羞楷上同,篆书不同。

夹非來字迹,夹来二字篆书中间不同。

农岂曲为头,农的上部楷书是曲,篆书不是。

应鹿非由广,应鹿二字楷书上部是广音yan三声不读廣,篆书都与广无关。

岳兵弗尽丘。

楷书岳兵上部是丘,篆书不是。

曰甘从口出,曰甘二字与口字形有关。

退徼向彳求。

篆书退徼二字都是彳旁。

徼音有三种读法1·jiao一声、2·四声3·yao同邀。

夔自猱生角,篆书猱上点两点就是夔字。

牛非午出头。

楷书午出头就是牛,篆书不行。

刀力微券劵,下部是刀读quan四声,是力读juan四声。

tu一声亡别荒流。

荒字中部是亡,流的左上部是tu,形如篆书的倒子。

覆履非同体,覆履二字楷书下部相同,篆书不同。

塞寒各异构。

塞寒楷书仅下部有区别,篆书结构差别很大。

胜旁原非劵,楷书胜字右边是劵,篆书不是。

舝字不从牟,舝xia二声,下部不是牟字。

tao殊丈支攵,tao读音同弢丈支攵音pu四声篆书下部都是又上部不同,。

攵与文无关,如右手持树棍形,如教字,牧字其意自明用棍打牛即是牧,打学生即是教,教左侧孝在篆书中是学省文。

窗异囟西tiao二声,草木实垂,tiao tiao然,三字不同。

囟xin儿童头顶囟门也。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篆书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篆书知识与鉴赏

篆书知识与鉴赏

篆书知识与鉴赏⼀、教材分析(⼀)教学⽬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

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我们的⽂化修养和审美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要让学⽣认知⼀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内容结构本课内容结构包括篆书基础知识与篆书名作赏析两个⽅⾯,分为四个部分:1. 什么是篆书。

介绍篆书的概念和范围。

2. 篆书的发展。

概述篆书发展的过程。

按时间先后分四个阶段:商代的甲⾻⽂、商周⾦⽂及其他⼤篆⽂字、秦代⼩篆和秦代以后的篆书。

另外,本课的“知识窗”可以看作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

3. 篆书的特征。

从⽤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概括篆书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部分属于篆书基础知识⽅⾯的内容。

4. 篆书名作赏析。

重点欣赏分析8件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篆书基础知识重点:篆书的发展和特征。

理清篆书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

了解篆书中不同字体使⽤的年代和形态特征。

难点:⼤篆所包括的字体。

弄清甲⾻⽂、⾦⽂还有⽯⿎⽂和简牍书等出现年代的先后,并对它们的载体和成字⽅式有所了解。

2. 篆书名作赏析重点:欣赏和认知作品。

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年代,学习如何欣赏篆书作品。

难点:认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代表性。

⼆、教学内容资料(⼀)篆书基础知识1. 什么是篆书篆书是中国⽂字史和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的汉字字体。

关于“篆”的含义,各家解释不尽⼀致。

“篆”从“⽵”、“彖”声,是形声字。

《说⽂·⽵部》说:“篆,引书。

”“引”字是开⼸,也有拉长的意思。

“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

唐代张怀《书断》卷上解释⼤篆时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穷。

”这是从社会功能的⾓度讲的,是书写的引伸义,⾮本义。

六书以及发展历程概括

六书以及发展历程概括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是“组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2.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3.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4.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5. 转注:属于“用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