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城池发展史
泰州文化发展史

泰州文化发展史泰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承使这座城市一直享有“凤凰宝地、祥泰之州”的美名。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泰州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
在泰州城市二千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与文化弘扬得到大规模发展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在南宋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十多年来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基础建设、文化提升,使泰州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一)泰州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南宋。
在此期间为泰州城市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当时的泰州州守陈垓。
陈垓,字漫翁,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知泰州兼权淮东提举,历四任,十二年。
(1)陈垓对泰州的建设上全方位的。
他固城墙、兴教育、设景点、建仓禀计六十余处。
宝庆二年,甫任泰州,就创开东、西、北外濠,浚南濠,长14里,面阔24丈,深15丈。
(2)宝庆二年,建安定书院,是为泰州书院之始。
(3)宝庆三年,建节制司激赏庙林库以赡军。
并先后兴建了斗门酒库、军器库,增建迷仙库等。
(4)兴建改建的主要景点,则有泰山顶上的起云楼、州治西的同乐亭、响林庄升真观内的归鹤亭、州治北的芦洲以及浮香亭、凤凰池、须友亭等多处。
新老泰州八景“泰堂明月”、“凤池笔颖”、“西湖春雨”、“雁宿芦洲”都和陈垓有关。
陈垓的作为,得到了里人的赞誉。
《泰州志》在他的传记中写下了“所营创者凡60余所,州人享其利焉”。
这个评价,是对一个地方官极高的奖赏。
而泰州城市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由此到来。
(二)泰州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1)1996年,地级泰州市的成立为泰州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机会。
新客站、火车站、体育馆、开发区、新城区、旧城改造等一大批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修路建桥、河网改造、商业中心、居民新区如雨后春笋,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简介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
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前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海陵时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
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地理坐标位置为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120°33′:西面连接扬州市、北面和东北毗邻盐城市、东面紧依南通市、南面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以及镇江市所辖扬中市隔江相望。
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
古泰州城与水紧密相连,城内外水网密布,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为南北长轴,两座城池为其双翼,外城河与城内的玉带河交错环绕,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凤凰,泰州又有凤凰城之别称。
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
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
战国时期的昭阳墓,《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墓,南京吏部左侍郎储山雚墓等亦在泰州。
此外还有始建于东晋的江淮名刹光孝寺,唐建明修的南山寺大雄宝殿和城隍庙,明建清修的庆云寺、东岳庙、胡安定祠堂、岳飞生祠、崇儒祠、胡公书院、马洲书院、襟江书院和扬郡试院。
古典园林有日涉园和李园,另有郑板桥、刘熙载、刘国钧等故居。
泰州的风景名胜颇具特色,有垛田风光、孤山风景区、泰山公园、梅兰芳公园、东河风景区等。
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
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泰州简介介绍

生态旅游发展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泰州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补偿机制
泰州还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和绿色发展。
05
CHAPTER
泰州的社会民生和文化教育
泰州市近年来人口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生活宜居度不断提升。
地理位置概述
泰州市襟江带海,傍湖依河,水网密布,是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
水陆交通
泰州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武帝时,就有海陵县之称,南唐时始为泰州。
民国时期,泰州一度成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泰州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成为现在的泰州市。
近现代历史
古代历史
物质文化遗产
泰州拥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望海楼、梅兰芳纪念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泰州学派、泰州剪纸、泰州盆景等,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泰州人民独特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02
CHAPTER
泰州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
经济增长稳定
泰州市近年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稳步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04
CHAPTER
泰州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拥有湿润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
泰州是江苏省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境内有大量的湿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十分丰富。
生态环境丰富
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使得泰州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泰州(海陵)古城墙及护城河(一)

泰州(海陵)古城墙及护城河(一)泰州小叟2020-08-24 23:20:20《泰州小叟》是《双五小叟》在《今日头条》平台注册用名。
特此说明不少外朋友和本地人经常有个疑问,留存至今古海陵的护城河规模和形式几乎未改,那它的主体古海陵的城门城墙,为什么毫无踪影?什么原因致使城门城墙而消失。
海陵东城河现状古海陵城池图古海陵城门城楼月城瓮门今天笔者就专门和您聊聊古海陵的城门城墙。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城河,什么是城墙。
城河即护城河。
吴语的"城河"意为贯穿城中的水道。
护城河起源于原始部落时代,作为中国城市特有的建筑现象,城河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冷兵器时代防御、和平年代水利排涝,到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演变过程。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城墙属于城市(城)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
狭义的城墙指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城市封闭型区域。
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
城墙包括一切城市(京师、王城、郡、州、府、县)的内、外城垣。
中国原始长度以及现存长度及规模最大的城墙为南京明城墙(京师) 。
由于上世纪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国古都城墙大多遭到了毁灭性拆除。
下面我们依据相关字和资料,看看历史上古海陵的城门城墙是何时修建并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⑴泰州城及城墙始建于西汉,并初具规模。
据史料记载,泰州城始建于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唐代的海陵县城已经有了城垣。
南唐昇元元年(937),海陵县升为泰州,管辖范围扩大后,首任知州褚仁规重新展筑了子城,并拓展了罗城。
在古代,国家都城和地方上的州城与县城,往往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外内二道城。
外边大城又称“罗城”,内里的小城又叫“子城”,是治所的所在地。
至此,泰州城池初具规模,并沿袭了里坊制,现代考古已发现城内坊名3个:大宁坊、常乐坊、祯实坊。
泰州城市介绍PPT

中地泰 心级州 城市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 之是江 一长苏 。三省
角辖
一二三四
历特当民 史色地俗 故景特文 事点产化
泰州市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 昌北宋。南唐时(937年)为州治,称为“泰州”,兼融吴楚越之 韵,汇聚江淮海之风。1996年8月,设立地级泰州市。
第一章 历史故事
一 历史故事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水 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据传,《水浒传》 中的许多故事背景和人物原型都来源于泰州地区。 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泰州的历史和 文化,将泰州的风土人情融入了小说之中。
一 历史故事
郑板桥在泰州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曾在泰州担任 过知县。在泰州期间,郑板桥深入民间,了解 民情,并创作了许多反映泰州风土人情的画作 和诗歌。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成为 了泰州文化的重要遗产。
第三章 当地特产
三 当地特产
兴化大闸蟹
特定品质兴化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 称河蟹、螃蟹,英文名:xinghuacrab。此 蟹产于江苏泰州兴化,属于淡水河蟹。近年 来,兴化水产养殖实现了从粗放到集约,从 零星分散到规模经营的巨大转变。今年水产 总量将接近14万吨,其中河蟹产量达2万吨。
三 当地特产
一 历史故事
泰州抗倭斗争
泰州地区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倭寇的侵扰。在抗倭 斗争中,泰州人民奋起抵抗,保卫家园。他们利 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与倭寇进行了长期 的斗争。最终,在官兵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 功击退了倭寇的侵犯,保卫了泰州的安宁。
一 历史故事
梅兰芳与泰州
梅兰芳是近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曾在 泰州演出过多次。在泰州期间,梅兰芳受到了 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他的表演艺术不 仅让泰州人民领略到了京剧的魅力,也促进了 京剧在泰州的传播和发展。
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经努力,程起瑞先生《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书授权在海陵时空论坛独家发布。
程起瑞先生曾多年从事行政区划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参加有关泰州市行政区划问题的论证。
退休后,先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大量资料,写成《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稿,共分26个章节,全文约10万字。
初稿曾送请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审阅,戴老认为“这份资料有存历资政的意义”。
此后,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作者一直在向了解情况的同志征求意见,对原稿不断加以修改和补充,迟迟未予定稿。
许多同志听说有这样一份资料,纷纷索阅,作者均以“未定稿”为由,从不轻易出示。
今年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十周年,为作献礼,作者现选发该稿的《前言》,以及《(一)一场风波》、《(二)引起学术界关注》、《(三)费孝通的意见》、《(十七)难得的热心人》、《(十九)牵动学子的心》、《(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二十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等章节,以飨读者。
目录写在扉页 (1)序二 (3)引言 (1)(一)一场风波 (3)(二)引起学术界关注 (7)(三)费孝通的意见 (10)(五)新的动向 (14)(六)谋求计划单列 (17)(七)“市管县”好不好 (20)(八)再一次论证 (22)(九)“三泰市”方案的由来 (25)(十)不同的反应 (29)(十一)访问华师大 (31)(十二)准备接待调查组 (34)(十三)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调研后的结论 (37)(十四)一份《内参》的产生 (41)(十五)增添紧迫感 (44)(十六)争取外界的推动 (48)(十七)难得的热心人 (52)(十八)截然不同的观点 (55)(十九)牵动学子的心 (58)(二十)未能发出的报告 (61)(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 (66)(二十二)寻求突破 (69)(二十三)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 (71)(二十四)见到了“曙光” (75)(二十五)水到渠成 (78)后记 (87)跋 (90)夏如山同志的来信 (91)潘祝平同志的来信 (91)刘君德教授的来信 (92)李振坤教授的来信 (92)附录:泰州行政区划建置简史引言泰州称得上是一个“老牌市”。
泰州城池发展史

县。????????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
xx,xxxx五年
(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
5个县。
隋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初,扬州改为江都郡,
都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
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
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
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
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
二井。”因二井形如天目,故称“天目山”。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1985
年9月被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被xx人民政
xx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目山西周城址略呈椭圆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60米,面
积约
2.5万平方米,分外城和内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隅。外城呈
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属扬州专区。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
属扬州专区。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
江苏泰州的历史沿革(一)

江苏泰州的历史沿革(一)江苏泰州的历史沿革泰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为苏中门户,具有2100多年历史。
泰州辖区内的姜堰、高港、兴化、泰兴、靖江以及周边地区的南通、如皋、如东、海安、东台、大丰等县市谈及历史,莫不与古海陵扯上关系。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他们相互依存,从父子关系到兄弟关系,分分合合上千年,其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渊源。
泰州,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泰,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
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美誉。
泰州西南、南部隔江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相望,东临南通,西接扬州,东北部、北部与盐城、淮安毗邻。
泰州由海陵改称是有史可依的。
据马令《南唐书》中记载,南唐开国之初“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
即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这就是泰州之名的由来。
《方舆纪要》曰“州面江枕淮,川原沃衍,鱼盐繁殖,称为奥区。
若夫风帆便利,跨越吴会,联络青、齐,则海舟之利也。
绝南北之津梁,扼江淮之襟要,孰谓一州斗大,不足以有为也欤!”远古时代,泰州这地方原在长江口外的浅海中。
大约在7年~1万年前开始成陆,多为沼泽、湖泊、河流,麋鹿成群,飞禽众多。
5千年前已有先民居住,后经不断开垦,建成诸多埭坝、垛田、村庄、城郭。
据《太平寰宇记》载:“麋博物志云: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
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
”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15世纪,新石器时代,泰州先民在影山头(今兴化市林湖乡境内)、蒋庄(今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东约500米的泰东河东西两岸,东岸属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青墩(今海安市南莫镇青墩村)、单塘河(今姜堰横埭村)、南荡(今兴化市林湖乡戴家舍村南以及天目山(今姜堰镇北首,商周古城遗址)生息繁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泰州历史沿革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姜堰天目山西周遗址春秋时期,泰州地区先属吴,后归越。
战国时期,泰州地区称海阳,属楚国。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属县有海陵县。
新莽,临淮郡改名淮平郡,海陵县改称亭间。
东汉,海陵县称东阳,属广陵郡,故属临淮。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徐州广陵郡。
东晋,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
晋安帝分广陵置海陵郡,辖县有如皋。
海陵郡初设。
刘宋,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南兖州广陵郡。
海陵郡有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齐昌(永明元年483置)、海安(永明五年罢新郡,并此县度属)。
南梁,置海陵郡,《隋书地理志下》海陵郡属南兖州。
南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
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
隋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置总管府。
炀帝大业初,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
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十六县。
《隋书地理志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
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大业年间,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
《隋书地理志下》唐代,海陵属淮南道扬州大都督府广陵郡。
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
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扬州改邗州,海陵属邗州。
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
宁海县并入海陵县。
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天宝元年改广陵郡。
《新唐书卷41志31地理五》乾元元年复扬州,后置淮南节度使。
旧领县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邮,天宝年间领县七,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
《旧唐书卷40志20地理三》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将海陵县属江都府。
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
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
又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
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
南唐元宗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
同年又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
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地。
后周泰州为团练州,属扬州。
仍辖海陵等5个县。
周世宗克淮南,升静海制置院为静海军,后置通州,分其地置静海、海门县,治静海。
《新五代史职方考3》宋代太祖乾德五年,泰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
太宗至道三年泰州属淮南路。
神宗熙宁五年泰州属淮南东路。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高宗建炎四年,置通、泰镇抚使,兴化县隶属高邮军,淳熙四年,兴化隶属高邮军,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
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
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
绍兴十二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柴墟镇延令村隶海陵。
绍兴二十九年,“尽仍旧”。
绍兴五年,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绍兴十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
乾道二年,兴化属扬州,寻属泰州,淳熙四年属扬州。
淳熙四年,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宋史志41地理志四》元代世祖至元十四年,设置泰州路总管府,属淮东道宣慰司,至元十九年直属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江淮行省淮东道宣慰司扬州路。
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泰兴属扬州,兴化属高邮府。
通州辖静海、海门。
二十三年废宣慰司,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
《元史卷59志11地理二》明代泰州属南京扬州府,太祖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
辛丑年十二月曰维扬府。
丙午年正月曰扬州府。
泰兴直属扬州府。
兴化属高邮州。
靖江属常州府。
泰州洪武初,以州治海陵县省入。
辖如皋县。
《明史卷40志16地理一》清代江苏,清顺治二年改江南省,康熙六年,江南省改江苏省,治苏州。
泰州属江苏省扬州府。
雍正三年,如皋、泰兴属通州。
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东台。
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
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清史稿58志33地理五江苏》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江苏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
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月泰县全境解放。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2月至34年8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1949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
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
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
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
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
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
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属扬州专区。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月12日,地级泰州市成立,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
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
泰州下辖四市两区。
二、重要历史阶段介绍1、青墩遗址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海安县沙岗公社青墩大队,距离海安县约28公里,发现于1973年。
青墩遗址分三期,早期和北阴阳营第四期、常州圩墩中期年代接近,中期文化遗存的特征接近于崧泽中期的文化遗存,晚期文化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
这主要是因为同时期的文化影响由近及远的结果。
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龙虬庄的年代)古老的干栏式木构民居和相对集中的墓葬区。
干栏式民居在湖沼地带常见,可以防潮散热,抵拒毒蛇猛兽,人居其上,畜圈其下。
青墩遗址下层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在长江以北很少发现,对研究我国远古民居类型、分布及其演变具有颇高的价值。
1、麋鹿角制成的回旋镖,在亚洲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回旋镖又名“飞镖”、“回旋刀”、“飞来去器”。
2、有刻划符号的骨角器。
3、有柄穿孔红陶斧,按石斧实物仿制的,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为研究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
4、鹿角耒和三叉形投掷器。
5、荨麻科花粉和同层出土的陶纺轮,说明古青墩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
青墩遗址1983年被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青墩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青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遗址的干栏式木构民居建筑。
遗址出土文物介绍。
2、天目山西周城址天目山西周城址位于姜堰市城区北部,西距泰州21千米,东北距青墩新石器遗址约15千米,处于古长江北岸沙嘴。
据万历《泰州志》记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
昔王仙翁尝隐是山,有二井。
”因二井形如天目,故称“天目山”。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1985年9月被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目山西周城址略呈椭圆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6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外城和内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隅。
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城边长约7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内城的东、北城墙和外城墙重合。
城址周围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220米的护城河道。
城墙为平地用土堆筑,剖面呈梯形,两侧坡度约45度,墙基宽约20米,残高约1米。
城墙为平地用土堆筑, 经压实加工, 但未发现夯窝痕迹。
发现的其他遗迹有台基、房址、灰沟、灰坑、墓葬等。
出土文物有陶器中主要有鬲、甗、罐、盆、豆,簋,钵、罐、瓿、瓮、器盖、纺轮、尊、碗;石器有刀、斧、条形器、牌形饰;骨器有簪、锥、獐牙、骨料;铜器有刀、削、镞。
天目山西周城址早中期的文化特征具有江淮地区周代文化的共性,到西周晚期则和宁镇地区文化具有较多共性。
据文献记载,当时在江淮东部地区活动的是古代干国,所以天目山西周城址具有更多的江淮地区的文化特性,到西周晚期,干国被吴国并吞,这也是晚期文化特性具有更多的宁镇因素的原因。
天目山西周城遗址尽管规模较小,城墙修筑方法简单,但已城壕俱备,已形成内外城的复合布局。
补充:1、城市布局图(据发掘报告补全)2、出土文物图(据发掘报告补)3、出土文物纹饰图(据发掘报告补)4、城墙示意图(绘制)三、战国海阳周武王封泰伯的后代于吴地,在吴国崛起之后,泰州地区属于吴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大败楚国,夫差打败越国,争霸中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勾践灭吴,这一地区归属越国,由于越国仅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了,由于“越不能正江淮之地”,江淮之地归属楚国。
战国时期楚国攻灭越国,楚威王时泰州地区被称为海阳,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泰州地区处于海边向阳的位置,所以被称为海阳,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对楚威王曰:“东有夏州海阳”。
-494年吴王夫差为了给阖闾报仇,大败越国。
然后争霸中原。
郧,发阳也,广陵县东南有发繇口。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吴国召集鲁卫宋在郧地(即今海安县立发桥)相会,意图与鲁卫宋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