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优秀语文教案:《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差异
见面礼节
餐饮礼仪
商务礼仪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见面时的礼节 差异较大。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习惯 握手、鞠躬或点头致意,而西方人则 更倾向于拥抱、亲吻或行吻手礼等。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中避免尴尬和误解。
不同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也存在显著 差异。例如,在中国,餐桌上的座次 、餐具的使用以及进食方式等都有一 定的规矩和讲究;而在西方,餐饮礼 仪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顺序和进食 的仪态等。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04
和逻辑性。
收集学生反馈,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个别 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疑惑,进行重点讲 解和辅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促 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突破策略:注重课前 预和技巧。
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 性的讲解和练习,帮 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 障碍,提高古文阅读 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等方式,共同解 决疑难问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 握。
03
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学生课前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礼记》的背景、作者 及成书时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 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 意,并标注不懂的词句,以便在课堂 上提问。
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 响。
教师课堂导入设计
通过讲述与《礼记》相关的故事 或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
03
主要内容与特点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初二语文课教案一等奖-国学经典:《中庸》《礼记》《左传》

【国学经典】《中庸》选读一、文学常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颍、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L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
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二、例句赏析(-)天命(1)之谓性;率性(2)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3)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
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谊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L "中'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部编八年级下语《礼记》二则优质教案

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 à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5、翻译下列句子。
第20课《礼记二则》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礼记二则》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理解“大同”和“中庸”这些概念时,容易与现代的观念混淆。为此,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代礼仪的内涵。但显然,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许可以借助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
3.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礼记二则》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4.表达与交流: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词语解释:如“中庸”、“和为贵”等。
-道德理念的传承:如何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和道德行为。
(3)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两个篇章在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对比两个篇章的表达方式、理念内涵、现实意义等。
2.教学难点
(1)词语的古今异义
-难点解释:如“大同”在现代语境中的理解与古代的差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二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和中庸之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同”理念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理念和中庸之道。这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大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思考,但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理念的本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设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在文言文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影响阅读效果。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词句解析,利用图表、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挑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中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2.掌握《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1)《礼记》的概念《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礼记》是由多位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礼仪、音乐、法律、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2)《礼记》的内容《礼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礼仪、音乐、法律、政治、道德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礼仪方面的内容,它是《礼记》的核心内容。
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婚姻、葬礼等方方面面。
《礼记》中的礼仪内容非常详细,包括了各种场合的礼仪、礼节、礼器、礼服等方面的内容。
(3)《礼记》的作用《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政治治理、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1)《大学》的主要内容《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典,它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
《大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它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中庸》的主要内容《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典,它是一部关于道德的著作。
《中庸》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实践、道德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德的实践,它认为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礼记》的概念、内容和作用,以及《大学》和《中庸》两篇经典的主要内容。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礼记》中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教案标题: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2. 掌握《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2. 探讨《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古代礼仪文化。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内容;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礼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曲礼》和《位实》进行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案例分析法:选取古代的典礼仪式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导入:通过问答、视频等方式引入《礼记》。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礼记》有了解吗?它的作者和内容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
2. 重点讲解《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三、讨论与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一些古代礼仪仪式的案例,例如古代婚礼、祭祀等。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五、总结(10分钟)1. 小结《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的内容和要点。
2. 总结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投影仪等;2. 《礼记》原文和翻译资料;3. 古代礼仪仪式案例。
教学评价:1.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表现和互动程度;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3. 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礼记》其他篇目,并进行内容分析和讨论;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礼仪文化的展览或活动,拓宽知识面和体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