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一、走进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

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

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名称:《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主旨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主题探讨、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激发学生对个人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反思。

教学重点:散文的主题思想和逻辑论证。

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和个人信念的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教学准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主题探讨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罗素的生平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韵律和情感。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逻辑结构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主题探讨: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表达,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思考方式,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2. 主题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鼓励表达个人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逻辑结构。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质课教案_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2、揣摩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感悟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吧。

(4人一组,采访交流,要说大实话)生答,师总结。

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三、默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勾画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2、罗素追求的知识具体指的是哪些?3、罗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的“苦难”具体指的又是哪些呢?(注意提示性的语言)老师补充罗素的相关资料。

四、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呢?五、拓展延伸1、当今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展示有关苦难的图片。

2、师生配乐诵读祈祷词。

六、作业布置1、感情朗诵课文。

2、积累有关生命意义的名人名言3—5则。

3、阅读《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博大的爱同情苦难。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感知文章阐述的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

3.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启迪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引入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代表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三、背景介绍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

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

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他80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作小说,据说95岁的时候还在写自传,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四、读书有方“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是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段历程······读出自己,就是理解,就是共鸣,就是欣赏。

“读出问题”:就是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内容······读出问题,就是思考,就是质疑,就是研究。

五、初读文本,读出自己(一)学生大声诵读文章小贴士:体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

(二)小组合作交流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为1小组进行交流,寻出一个代表汇报各小组“读出自己”的成果。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第一章:生命的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探索个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1.2 教学内容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个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生命的尊重和珍惜1.3 教学方法讲座和讨论:介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促进思考和交流。

反思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章:寻找生命的意义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目标和追求。

激发学生对生活热情和动力。

2.2 教学内容探索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方法个人目标和追求的设定生活热情和动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经历和个人目标。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模拟不同情境,体验不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目标设定练习: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和追求,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第三章:价值观和信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价值观和信念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和重要性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探索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3.3 教学方法讲座和讨论:介绍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

情境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不同情境,面对道德选择,培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反思日记:让学生通过写作记录对价值观和信念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人生目标和规划培养学生对人生目标和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培养学生制定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生目标和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个人人生目标和规划的探索制定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方法讲座和讨论:介绍人生目标和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目标制定练习: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案例
2.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散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将作者的观点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
1.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开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作者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人生意义相关的图片,如志愿者服务、支教活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学会通过阅读、分析和品味,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自读课文。

因此,教学此文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

教学过程中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爱”、“知识”、“同情”三个梯度来了解罗素,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生命的层层深入的思考。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展开更广阔的的生命意义的探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整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多种方式去阅读,在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和写作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又能做些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罗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出示问题组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顺序是怎样的?3、这几种追求按照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方法:划出关键句,圈点勾画,批注。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我为什么而活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我为什么而活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提高独立思考、深度阅读的能力2、感受生命的哲思、人生的意义3、领悟罗素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教学重难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提高深层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罗素先生在其作品中到底施了怎样的魔法?使读者有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解开这个谜题。

二、整体感知1、确立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的读法①强调主体“谁”怎么读呢?②强调目的又怎么读呢?③“我为/什么而活着”与“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两种读法分别读出了什么意蕴?(思考/困惑)标题中加个“了”字就更加明确读法。

“我为了什么而活着”→读法为“我为/什么而活着”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为爱情,知识、同情心而活着3、再读课文,爱情、知识、同情心分别带给作者什么?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体会美好人生境界知识:了解人类;自然;社会同情心:关爱饥饿的孩子;被压迫折磨者;遭受孤寂、贫穷、苦难的人三、深入研读1、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内讨论问题“作者的三种追求最本质的核心是什么?”爱、幸福、快乐2、“爱”是大家协作读出来的,阅读却是一种个人独立思考的行为,深度挖掘文本,每个人才能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引导学生调动其他学科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还能从文章中读出什么?并以“理论+依据”方式大胆地说出来。

引导: 社会责任感、积极的生活态度、重视生命、热爱生活、、、、、、3、阅读因质疑而精彩。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①生活太苦,作者为什么又愿意再活一次?明确:生活如苦海,人生充满绝望和苦难。

在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三种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坎坷、遗憾,三理想的不断实现让作者感受到了爱,理解了活着的价值,冲淡了人生的苦味、孤独。

没有虚度苦涩的人生,便想再活一次。

同时不能加长生命的长度,作者再想活一次加宽生命的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有同学知道刚才那首歌的题目?《为了谁》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找几个回答)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很多人,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
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通读文本,了解全文结构特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朗读指导:
1、朗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
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边读边勾出关键句。

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思路是如
何安排的。

(幻灯)
四、全体学生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抽生)板书爱情知识同情心
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总——分——总。

(齐读1段)
明确结构:总--分--总。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
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
五、速读2、3、4段。

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齐答)
爱情:相信大家都渴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关于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

(幻灯)
罗素一生经历过三次爱情。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师点:爱情是自私的,但罗素在真诚地追求爱的过程中,却让自己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板书:博大)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

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

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幻灯知识:)他在学术上取得这样多的成就,所以(板书:博学谦逊)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我们就来看一看罗素在他一生身体力行为了人类的和平作出了哪些贡献。

同情:(板书:博爱崇高)
4、其中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同情心,也是最重要的)爱和悲悯,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如果没有爱和悲悯,那么我们片面追求爱情、知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
凶。

爱的意识和悲悯意识。

所以三者能否交换顺序?( 爱情,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5、那么最后罗素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怎样的总结?(齐读5段)
他觉得自己一生为爱情、知识、同情心而活着是值得的,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是正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6、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

世界才会前进,才会象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7、当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立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关系的基础,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分成三组讨论爱情观、知识观、同情心。

(幻灯展示名言)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居易: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8、那么现在我想再问一次大家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观看资料《灰色的震撼》)
然后: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这一生能多挣点钱,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幸福的活着就足够了;但是,当我看见非洲的难民,地震中的人们,以及身边的很多苦难的人们时,我知道我错了。

那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9、同学们,请分组完成下面二道题。

一组: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不仁不义苟且偷生的行为都应当肯定);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人类一切伦理道德都应当改写);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生物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二组:岳飞活着是为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活着是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余光中活着是为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念给大家听,并做适当的点评,然后出示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

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
爱情博大
知识博学谦逊爱和悲悯
同情心博爱崇高(道德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