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

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文革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

些文学史著作中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道:“赵树理的早期小说,除非把其中的滑稽语调(一般人认为是幽默)及口语(出声念时可以使故事动听些)算上,可能找不出太多的优点来。”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他学习民间表达方法的天赋,令他无论如何也算是在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革新者。他的农民形象显著地区别于‘五四’代表者。他强调的不是苦难,而是乡村中人们的活力。”

有学者认为不能因为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就轻易贬损一个作家的贡献,因为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身就密不可分。若非要把意识形态从文学剥离,则不能显示文学的真正价值,对于赵树理的评价就更应该是这样。赵树理是牺盟会的成员,又做过《黄河日报》《中国人》的编辑,当时做得就是抗日宣传的工作,怎能不会对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而后赵树理在解放区看到了新政权在改善农民生活中起的力量,就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从作品的发表时间来看,就可以知道作者并不是在刻意的跟随“方向”,因为作品是在《讲话》发表前就已完成;其次,在《李有才板话》中代表先进力量的“章工作员”在工作中不能发现问题的真相,容易被现象所蒙蔽,这与后继作家中“高大全”的党代表形象并不相符,还有“变质”的小元。这说明作者对意识主流形态进行宣传时,并没有回避其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对于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状况很具参考价值。

但是在解放战争和建国时期,他对“方向”的感觉越来越差,仍纠结在农村问题上不能自拔,对“工人阶级的文艺”创作完全没有尝

试,反而还写下了揭露土改问题的的作品《邪不压正》,在大跃进时期发表《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批判浮夸风。

在抗战中,为了结合大多数农民群众政治上要求“工农兵方向”,于是赵树理被树立为典型,他的作品也成了经典;但是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成为建设的主力军,他仍只写农村出现的问题,不去歌颂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也就无怪乎会受到批判。讽刺的是到在文革时期,树立他为“方向作家”的周扬又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使他受到了严酷的迫害。

二、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一) 体现农村变化中的主要问题

赵树理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的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他在作品中提到的问题确实是工作中遇到的。他创作的《邪不压正》是因为“不少地方每次运动开始,常有贫下中农尚未动布之前,而流氓无产阶级趁势捷足先登,抓取便宜的现象。”“例如我写《李有才板话》时,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的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做法。”

他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是因为他真正的深入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因为他出身是一个农民,也就能以农民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他也是以农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例如在《三里湾》中,

范高登、马有余夫妇、马多寿夫妇身上表现出的只是“思想上都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路线的代表。小说中也提到,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也都是当年给地主做长工的,再加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对这部分人的改造只是思想教育,并没有采取批斗这种方式,与对待地主阶级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不把“倾向”与“道路”问题相混淆,也就不会把问题“上纲上线”。虽然资本主义倾向的问题很难消灭,但是并不是不可解决。他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问题,并且用农民的方式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式,这使得做品读起来很真实,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就拿马多寿夫妇的转变来说,马多寿夫妇一开始不同意入社并且和老大家的抱成一团,目的想多积些粮食,买头驴,过好日子;当形势不允许那样做的时候,老两口却谋划着分家后跟着孝顺的老四,而不是自私的老大。马多寿的转变并不是因为突然感悟到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而是认为自己的小九九实现不了,于是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孝顺的儿子——老四而不是老大——养老,故事的发展合乎人之常情,没有丝毫的不自然。这与那种因为外来的一两个党员就唤醒了全村人进行合作社生产的苏联模式比较,更符合人之常情。他在写作中把农民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既不掩饰问题,也不无中生有地扣帽子,同时也不把他们神化,立刻就把他们送入社会主义。

他在表现问题上运用的写实的手法很成功,对于当时广大的农民会觉得这就是他们身边发生过的问题“糊涂涂”就是我们村里的某某,我们在合作社工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窘境等等,这是他能够在农村广泛流传的原因。如《“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