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合集下载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的创作特点:融合民间说唱文学样式形 成独特的评述小说形式;语言幽默,通俗易懂,适 合农民大众的口味。
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的 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 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病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 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 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 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2、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评述体的叙事结构,
二诸葛的形象
1.思想落后,封建迷信。(不管干什么都要看一看阴阳八卦,黄道黑道) 2.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让区长“恩典恩典“) 3.落后的封建家长观。(包办婚姻) 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救难民的女儿,儿子被抓后吃不下饭)
三仙姑的形象
1.装神弄鬼,骗人财物,(米烂了,跳大神) 2.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符合她的年纪的打扮) 3.心理扭曲,自私冷漠,(嫉妒女儿,反对她的婚姻) 4.落后封建,(见到区长就哭天喊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一、问题小说,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
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 反映 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四、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五、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 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

赵树理

赵树理

“有些写农村的人,主观上热爱劳动人民,有时候
就把一切农民都理想化了。” (与梁斌的理想化不同) “农村自己不会产生共产主义思想,这是肯定的, 农村的人物如果落实点,给他加上共产主义思想,总 觉得不合适。什么 “光荣是党给我的”这种话,我 是不写的。” (与柳青的意识形态虚构和梁生宝的乌托邦品质不同) 赵树理对新旧人物有其独特理解。
赵树理对革命的内在复杂性有独特的观察与体 认,他没有以阶级性来概括农村社会的内部冲突, 而是通过经济利益与社会权力的变动判断农村新的 政治关系,揭示革命的异化逻辑:经济利益的再分 配导致阶层重组,获利者结成终结革命、压迫农民 的新的利益集团与政治势力。
“富农在农村的坏作用,因为我自己见到的不具体 (《三里湾》)就根本没有提。”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登记》 《锻炼锻炼》 《套不住的手》 《实干家潘永福》等 长篇小说: 《三里湾》 《灵泉洞》(上) 戏曲剧本: 《三关排宴》 《十里店》
(一)思想复调:农民与知识分子意识的互疑互动
一、知识分子意识(傻瓜意识):批判立场。 1、对专横力量与封建势力的冷静批判力: 2、对革命的异化逻辑的揭示: 3、对乌托邦社会实验的讽喻:
(三)小说创作的戏剧化倾向
“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有较强的可表演性、可观 性,在叙事方式、性格类型、结构方式、审美取 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叙事方式: 以完整的故事和生动的情节见长,避免对人物 心理和场面、景物等作单独冗长的叙述与描写,注 重让人物以自身的行动来展示其个性与心理。
第四节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山 西省立第四师范,1937年参加山西抗日救国同盟 会,1942年调北方局党校研究室。 建国后曾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曲艺处长兼《说 说唱唱》、《曲艺》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 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 “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赵树理

赵树理

村阶级斗争的艰巨性和长久性,表明只有在共产党 的领导下,才能获得的胜利。
赵树理写作风格
1.对民风民俗的精心描绘,运用多重手段描写人物
2.把情节和性格融为一体的小说体式和章回体结构
3.简洁明快、生动幽默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
那么根据赵树理又能总结出几点山药蛋派的特点呢?
1.创作背景都为农村 2.以叙事为主,注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从
2.家庭生活

赵树理从小因受其祖父的影响,因此在青年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封建传统 思想占据着他的头脑。 1922年,他与邻村姓马的女子结婚,这位马姑娘是一位守封建礼教的女人。 不仅比赵树理年长一岁,并且高大结实。才结婚时,赵树理的头脑中依旧是 夫为妻纲的旧思想。为了维护礼仪,他时常摆出大男人的架子,甚至有时向 他的母亲告状,以婆婆来压媳妇。后来,与马夫人生有一子后,因劳累,病 死。 他的第二位妻子关连中与他生活了38年。两人结婚前互不认识,结婚后也是 聚少离多。但关连中一直贤良淑德,赵树理有时一走就了无音信,邻里也都 众说纷纭,但她始终都坚持如一,坚信两人在洞房时立下的”白头誓言“。
人物形象分析

1.落后的农民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黑道黄道”——思想落后 迷信,包办儿子婚姻,养了一个童养媳 ——专制落后的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装神弄鬼,诈人钱财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米烂了,跳大神
希望大家再坚持一
下,还有二十分钟就 好。
认真?你就输了
谢谢大家
作者:赵树理 讲解:朱佳信
目录
1.谁是赵树理? 2.为什么要写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赵树理简介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赵树理的作品

赵树理的作品

赵树理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等。

1、《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写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两个落后农民和小二黑、小芹两个年轻进步农民的形象,通过这两对思想观念截然相反的农民的对照。

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同时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小说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语言通俗,富于地方色彩,开创了中国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2、《李家庄的变迁》《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编著,描写李家庄激烈尖锐的阶级大搏斗。

主人公铁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庄的外来户,一个勤劳、忠厚、憨直的贫苦农民。

他安分过日,却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压迫害,以致破产,为养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军阀欺凌。

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觉悟,团结群众,与地主展开正面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通过铁锁的个人生活的线索寓于整个李家庄的变化之中,将抗日战争作为大背景,叙述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

3、《三里湾》《三里湾》,赵树理著长篇小说,成于1955年(乙未年)。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

华北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秋收、整党、扩社、开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新气象,但由此也引发了有关于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的种种矛盾,三里湾在发生着巨变。

4、《李有才板话》《李有才板话》是现代作家赵树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1943年发表。

小说主要内容为: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 “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 作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 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 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 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 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汲取着民间文化的养分,站 在现实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赵树理 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 记。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省察到赵树理的小说对于当代 文学创作的意义
(1)在结构上,采用单线发 展的手法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展现人物的心理 (3)人物的类型化。(主要人
物分成三类)
艺 术 特 色
(4)山西的地方特色。(下了
霜的驴粪蛋)
《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根据地一对 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 统、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的故事, 热情歌颂了农村中新事物、新人物的 成长,同时揭露批判了农村中恶霸势 力的猖獗和封建传统意识的顽固,以 此表明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艰巨 性和反封建思想斗争的长期性,也说 明了对农村小生产者的民主政权,表 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在抗日 民主根据地,农民的合法斗争才能获 得真正的胜利。
小 二 黑 结 婚
作者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中国现代小 说家。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他是毛主 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 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 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等,大多反映四五十年代中国农 村难得变革的题材。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 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 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受到严 重摧残,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简介

• 赵树理受到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和 农民语言的熏陶,是一个具有农民 气质的作家,成功开创了文艺大众 化创作的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 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现代文 学史上一个特殊而富有价值的文学 现象。
• 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年)、 《李有才板话》(1943年)、《来来往往》、 《孟祥英翻身》(1944年)、《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催粮差》、 《福贵》(1946年)、《刘二和王继圣》、 《小经理》(1947年)、《邪不压正》 (1948年)、《传家宝》、《田寡妇看瓜》 (1949年)等。 • 解放后创作有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 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 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 赵树理的创作道路和作品,是毛泽东《延 讲》文艺政策的实践者和文学成绩的印证 和表现。被称为“赵树理方向”。 • 赵树理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政治环境和 地域环境中形成的,代表了现代文学一个 发展方向的典型。 • 赵树理是一个具有农民气质、农民精神的 农民性作家,他的创作是生活创造者和表 现者的统一。 •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上具有 大众化倾向。
•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家庭、 • 二、恋爱婚姻习俗 •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孙犁
• 孙犁(1913-2002):生于河北安平县,1938 年后投身抗争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抗 争文化形成工作,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49 年,先后出版了《荷花淀》、《芦花荡》、《嘱 咐》等作品集。 • 孙犁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 • 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 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 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 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赵树理及其小说

赵树理及其小说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五、山药蛋派(山药蛋是山西对于马铃 薯的俗称) 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还包括马 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 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在50年代后期, 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作品以当地 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具有新 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 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读 者的喜爱。这是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 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 西派”、“火花派”。(注:《火花》 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艺刊物。)
三、《李有才板话》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
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
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开的斗 争。此小说得到更高评价,被 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 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
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主人公李有才;地主阎恒元和他的 亲族爪牙;“小”字辈人物。
3、人物 非常鲜明的六个人的三组人物: 小二黑、小芹是根据地新生民主力量的代表。 二诸葛、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 金旺、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 分子。 4、《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 首先,作品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 其次,塑造了解放区农村的新人形象。 第三,“评书体”的小说样式。 第四,作品的语言通俗化。
四、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贡献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1、以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
的新局面。小说反映根解放区农村的
巨大历史性变化。为新文学小说人物
系列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2、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 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小说汲 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 融合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 评书体小说样式。 3、在语言上,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 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中,通俗而 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和文 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 40年代后期,他被作为实践毛泽 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很 高的赞誉。建国前他的小说《邪 不压正》引起争论。《三里湾》 在50年代也受到批评。此后直至 文革,对他的评价褒褒贬贬,时 起时伏。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 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作品被关 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是除鲁迅 外唯一一个没有到过延安,但能获得 延安文化高度认同的作家。1943 年,《小二黑结婚》发表后,很快得 到杨献珍、彭德怀、李大章等中国共 产党北方主要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在 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能在 极短时间能发现赵树理这样的作家是 非常难得的。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 边区文联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赵树理 的文学创作,最后得到一致意见,认 为赵树理的创作精神和他的文学成 果,应当成为延安文艺工作者实践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方向。后来由陈 荒媒执笔写成《向赵树理方向迈 进》,由此开始,当时左翼文化界的 代表性人物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
学,特别是同民间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 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中国老 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他根据农民的欣赏 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构造了一个有 头有尾、首尾呼应的完整的故事,并采用中 国古典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 形式,保证了小说故事的连贯性和生动性。 在叙述方式上,赵树理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较客观的或说书人 的角度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由一个现代 叙事学所谓的“隐含读者”所控制,强调故 事的动作性,很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和 肖像描写。在语言上,他吸取了大量的民间 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创 造出一种独特的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学语言, 既通俗易懂、朴实精练,又生动形象,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
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 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 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 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被打断 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 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 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 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一、作家介绍
二、生平经历
三、代表作品 四、文学成就
五、影响评价
(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以其巨 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 “铁笔”、“圣手”,也是现当代文学 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作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 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斗 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 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 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为 农民而创作,做一个"地摊文学
家"。赵树理从抗战开始到"文革"
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一生也始终站 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 为农民而写作,为农民而鼓呼,并 把他的看法体现在自己的"问题小说 "中。赵树理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 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一种独特的 价值。
在艺术上,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
•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的创 作理念,代表了“山药蛋派”的文学 追求:写农民看得懂的书,出农民买 得起的书。
赵树理植根于家乡,用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 和形式,通过自己的审 美加工,把纯朴的民俗, 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 题材,为世人展现了一 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的、生动鲜活的农村生 活画卷
1906——1930年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贫 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使他不仅了解农民, 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如“上党绑子”、打鼓板, 戏剧和民间乐器等,自小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青年 时代外出求学,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 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1936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打卦歌》是公开
1943年以前的作品:
《铁牛的复职》、《金字》、《蟠龙
峪》(又作《盘龙峪》)、《打倒汉奸》
1943-1948年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 家庄的变迁》、《地板》、《催粮差》、《福 贵》、《刘二与王继圣》、《邪不压正》等。
1949-1965年的作品:
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金字》、 《“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 叶》长篇:《三里湾》 电影故事:《表明态度》 评书:《灵泉洞》(上部)、《实干家潘永 福》。 鼓词:《石不烂赶车》 小调:《王家坡》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文革”后的赵树理研究是从批判“文革” 的角度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 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开始的。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80年 代前期,以周扬、黄修己的 观点最有代表性; 二是80年代后期,以戴光中的批评 性 意见最有代表性; 三是90年代,以钱理群、温儒敏、吴福 辉,以及陈思和的观 点最有代表性。
在1949年前,除了《邪不压正》外,几乎所有的 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 1949年后,除了 《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 批评。时代在变 ,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几乎没 有变化,仍然是站在农民有立场上,为农民说 话。 特别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对农村 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 一再受 到批判。 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主要 在于他的小说紧密配合了当时的 实际工作,如 写《李有才板话》是"配合减租斗争",是针 对"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 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 惑"这一现象 的;写《李家庄的变迁》中"为了动员人民参加 上党战役";写《地板 》是为了配合减租减息, 反驳收租不纯是剥削的观点。所以这三篇小说都 曾作为 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 必读材料。而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则 主要 表现在并没有人指出,赵树理的小说与实际工作 贴得太近,特别是小说注重 的是"问题的形成、
故事从“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 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 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
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 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
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 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 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 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 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 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 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 渠圆满成功。
《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建国后赵树理艺术 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作者紧紧围绕秋收、 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 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一 桩桩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交织着党内斗 争和家庭矛盾,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也穿插其间。 作者饶有情趣地描述了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 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 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 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家庭、爱情问题的生动描写展示农村 在合作化运动中发生的巨变,传递出农民前进 的脚步声,是赵树理创作《三里湾》的思路, 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但如今,“山药蛋派”已渐渐 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名词,了解的人 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的读者群体, 更是几乎从未耳闻。
2011年1月17日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胡 正在太原病逝。作为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胡正与已经辞世的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并称为 “五战友”。而随着这位硕果仅存的大师的离去,“山 药蛋派”或将淡出文学舞台。 “值得学习的不是风格,是精神” “‘山药蛋派’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文学’, 即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诞生并起到影响。 真正值得我们 借鉴和学习的,并非是创作风格,而是创作精神。风格 会改变,但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山药蛋派”的主要成员 在当时都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他们的创作过程历经了 许多艰辛,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为人民大众奉 献了反映生活、具有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尽到了作家 的社会责任。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文学,反之, 文学也是了解时代的渠道之一。 ‘山药蛋派’的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风貌。 ”
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内部的关系 变化及主要人物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当 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起步时出现的新气 象和新矛盾。其中有以“糊涂 涂”、“常有理”、“铁算盘”、“惹 不起”等人为主的颇具封建宗法性的马 家大院;有土改中得利高的村长范登高 家;还有处处受制于老婆的袁天成家。 这几家人或因实力雄厚、或因土改得利 过高,或因土地质量特别好,或因有些 轻微的剥削而构成扩大合作化运动的离 心倾向,这些人对合作社的基本态度是 拆。对于这些思想落后的人物,作者抱 着批评的态度来刻画,其中不乏幽默辛 辣的讽刺和戏谑的喜剧效果。
《三里湾》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追
求, “偏重传统多一些”,力求通俗、雅俗共赏。 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 述中,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将情节描写融化其中。 运用评书中“保留关节”的手法来调整情节节奏, 如小说中的“刀把地、一张分单、灵芝与有翼的关 系、范登高问题” 等,一个关节连一个关节,高潮 迭起、起伏曲折,很引人入胜。在塑造人物上,往 往采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用几句话、几个动作便写 活一个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给人物起绰 号,既生动概括,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三里湾》在艺术上也留有遗憾,结构上前紧后 松;有时叙述过于冗长,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闷,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 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的 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顺应 了农民化的审美追求;赵树理的创作 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 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 崇到主流的位置; 赵树理的创作成为 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 的一种阐释与倡导; “赵树理方向” 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 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山药蛋派”作品体裁以小说为主,题材大多 围绕农村生活,语言主要采用山西民间的乡音 土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山药蛋派”逐 渐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他们以农村和农民作为关注 对象,同时将笔触伸向厂矿企业和 基层,把曾高高在上的文学变成了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 到了全国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在当 时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