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1
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的 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 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病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 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3.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小二黑和小芹这 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象二诸葛、 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
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1、塑造了一系列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2、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评述体的叙事结构,
二诸葛的形象
1.思想落后,封建迷信。(不管干什么都要看一看阴阳八卦,黄道黑道) 2.胆小怕事,奴性心理。(让区长“恩典恩典“) 3.落后的封建家长观。(包办婚姻) 4.关爱儿子,善良质朴。(救难民的女儿,儿子被抓后吃不下饭)
三仙姑的形象
1.装神弄鬼,骗人财物,(米烂了,跳大神) 2.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符合她的年纪的打扮) 3.心理扭曲,自私冷漠,(嫉妒女儿,反对她的婚姻) 4.落后封建,(见到区长就哭天喊地)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特色
一、问题小说,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
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 反映 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四、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 五、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 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
赵树理

赵树理赵树理简介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赵树理 作品

故事简介:故事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小二
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 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 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 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 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 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 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 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 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 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 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赵树理的作品在艺术形象
文体话语,风貌描摹等方面熔艺术性和 大众性于炉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新形式 具有中国其气派的民族小说 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誉为“铁笔圣手”和“语言大师”, 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 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 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 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 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 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 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
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 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的 倡导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 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顺应了农 民化的审美追求;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 需求。 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 置 “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 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1930——1936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打卦歌》是公开发表的第 一篇作品,写出了《铁牛的复职》《金字》《盘龙 峪》等小说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又扩大为解放区。
在古老中国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实行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着,繁荣着。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解放区第一个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地为农民写作的小说家,他是解放区文学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那就是农民;永远只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乡村;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自我更新。
在艺术上,他旁若无人地独自走着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在实践中回归传统,沟通中国文学自身的渊流;他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勾勒出一系列明晰如画的人物。
这自然与他的思想情趣、现实视野、生活积累与文学素养不可分割。
赵树理,他天生是个农民,他握过锄头,扶过犁稍,闻过泥土的芳香,也嗅过牛粪的气味,他熟知农民的一切: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得失,失望与憧憬,卑微与可笑。
他自然了解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风俗和人情。
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农民的艺术,说故事、读唱本、拉打弹唱、粉墨登场……他在没有创作之前便是一个“农民通”。
他在与农民长期共处中了解到,由于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准的限制,农民感兴趣的艺术主要是古典通俗小说和说唱艺术。
特别是赵树理以虔诚的心态给父亲朗读《阿Q正传》的时候,那张粗糙干黑的面孔毫无表情。
这坚定了他要让艺术真正走向民间,只有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创作出同他们审美层次和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大众文学的信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设》的发表,更加使他义无反顾地走民族化大从化道路。
同时,《讲话》也是严格意义上的解放区文学的端始。
《讲话》的两个要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涵盖了解放区文学的全部内容与特色。
前者作为党的文艺政策一经明确和确定,立即给“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轫期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高涨时倡导的“工农小说”,划了个永久休止的句号,至终形成压倒一切的主题题材,找到了文学艺术与战争时期的民众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动员了千百万农民投入到火热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和崭新的建设新政权的革命斗争中。
赵树理简介

• 赵树理受到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和 农民语言的熏陶,是一个具有农民 气质的作家,成功开创了文艺大众 化创作的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 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现代文 学史上一个特殊而富有价值的文学 现象。
• 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年)、 《李有才板话》(1943年)、《来来往往》、 《孟祥英翻身》(1944年)、《地板》、 《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催粮差》、 《福贵》(1946年)、《刘二和王继圣》、 《小经理》(1947年)、《邪不压正》 (1948年)、《传家宝》、《田寡妇看瓜》 (1949年)等。 • 解放后创作有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 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 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 赵树理的创作道路和作品,是毛泽东《延 讲》文艺政策的实践者和文学成绩的印证 和表现。被称为“赵树理方向”。 • 赵树理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政治环境和 地域环境中形成的,代表了现代文学一个 发展方向的典型。 • 赵树理是一个具有农民气质、农民精神的 农民性作家,他的创作是生活创造者和表 现者的统一。 •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上具有 大众化倾向。
•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家庭、 • 二、恋爱婚姻习俗 •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孙犁
• 孙犁(1913-2002):生于河北安平县,1938 年后投身抗争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抗 争文化形成工作,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49 年,先后出版了《荷花淀》、《芦花荡》、《嘱 咐》等作品集。 • 孙犁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 • 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 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 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 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赵树理及其小说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五、山药蛋派(山药蛋是山西对于马铃 薯的俗称) 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还包括马 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 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在50年代后期, 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作品以当地 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具有新 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 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读 者的喜爱。这是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 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 西派”、“火花派”。(注:《火花》 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艺刊物。)
三、《李有才板话》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1、内容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
元及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
的改造和减租减息而展开的斗 争。此小说得到更高评价,被 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 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
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
2、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主人公李有才;地主阎恒元和他的 亲族爪牙;“小”字辈人物。
3、人物 非常鲜明的六个人的三组人物: 小二黑、小芹是根据地新生民主力量的代表。 二诸葛、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 金旺、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 分子。 4、《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 首先,作品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 其次,塑造了解放区农村的新人形象。 第三,“评书体”的小说样式。 第四,作品的语言通俗化。
四、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贡献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1、以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
的新局面。小说反映根解放区农村的
巨大历史性变化。为新文学小说人物
系列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2、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 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小说汲 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 融合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 评书体小说样式。 3、在语言上,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 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中,通俗而 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和文 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 40年代后期,他被作为实践毛泽 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很 高的赞誉。建国前他的小说《邪 不压正》引起争论。《三里湾》 在50年代也受到批评。此后直至 文革,对他的评价褒褒贬贬,时 起时伏。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 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作品被关 注。
赵树理知名作家名人人物介绍(完整内容版)

02
人物生平
1962年1月,赵树理写了短篇小说《杨老太爷》,讽刺有资本主义思想的老人。同年五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 表二十周年,赵树理应林默涵之约,写了短篇小说《张来兴》,是通过一个老炊事员之口写二十年的社会变化的。 1963年赵树理写了短篇小说《卖烟叶》,描写一个投机青年的卑污行为。 作品一发表, 就受到批判。实际上作者的主观意图还是好 的,想通过扎火针的办法,教育犯错误青年迷途知返,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年夏天,赵树理到长治黄碾公社曲理大队参加四 清运动。1964年春,又到陵川县黑山底大队采访董小苏的模范事迹,回到长治以后,写了剧本《十里店》。作者自以为重新体会到 政治脉搏,接触到了重要主题。演出后,争议很大。 1965年春至1966年夏,赵树理在晋城任副书记。工作中他发现学毛著学大寨都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提出了要讲究实效,不图虛名的 主张。 1966年春,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兰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赵树理亲自到兰考体验生活,回晋城后,着手创作《焦裕禄》剧本, 只写了三场,就被打成“黑帮揪出来了。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 《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着游街示众,曾被打断助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 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 9月22日病危,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1978年10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为赵树理平反昭雪,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02
个人生活—家庭生活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嘉峰镇慰迟村。从1912年起,祖父就教他 认字、写字,念《三字经》 《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1922年冬天,赵树理与同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结婚。这位马家姑娘是一个 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 高大结实。刚结婚之初,赵树理的头脑 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起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 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 高小毕业后,赵树理先后在外地上学、教书,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备受辛劳。 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马氏夫人生有一子,取名大湖,学名赵 广元。 赵树理的第二位妻子关连中与赵树理共同生活了38年,他们在风雨之中相互扶持, 情真意笃。关连中不仅是赵树理家庭里的贤妻良母,也是作家当之无愧的知音。
赵树理和他的两位妻子

67夫妻之间养 性2014.10赵树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特色,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并由此而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
尤其是1943年9月出版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立刻引起轰动,根据小说改编的地方戏、歌剧纷纷搬上舞台。
《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坛发生彻底转变的报春花。
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
这里偏僻闭塞,封建礼教积习很深。
赵树理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受到长辈们的格外关爱。
和别人家的长辈一样,祖父和父亲对他也抱着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
从6岁起,祖父就教他认字、写字,念《三字经》、《百家姓》等一些封建或宗教道德格言。
所以在青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长时期内,占据他头脑的依然是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
在高小上学后的一年冬天,15岁的赵树理由父母作主,同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结了婚。
这位马家姑娘是一位颇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
相比之下,赵树理又矮又弱,颇有“小女婿”之感。
结婚之初,赵树理的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出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
当时他只是一名高小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有限,对妻子的一些苦衷不以为意。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子对他倾诉日常生活之苦,想从他那儿寻个精神安慰,他总是认为这些小事无关圣贤之道,因而置之不理,有时还加以斥责,使妻子颇感委屈。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接受了一些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感觉以往对妻子的态度很不应该。
不知不觉中,夫妻关系日益亲密起来。
高小毕业后,赵树理先后在外地上学、教书,妻子在家操持家务。
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
马氏夫人生有一子,取名大湖,学名赵广元。
赵树理晚年回忆起与马氏夫人8年的夫妻情分,时感内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看“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村。
农村生活环境对赵树理有三方面重要影响,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生活基础。
第一,赵树理出身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饱尝生活辛酸,熟悉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各阶层的生活。
第二,赵树理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
第三,赵树理熟悉农村的百科知识,人情风俗生活习惯。
赵树理深受父亲影响,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农村知识。
青年时代,赵树理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艺影响,他渴望把这些新东西介绍到农村去,但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写字下棋、会画几笔山水画,刻图章,爱好工艺创造,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说笑话,耍把戏,也是一个多面手,“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打不进农民中去”。
于是,他决心走文学的大众化道路,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创作,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这成为赵树理最初的,也是终生为之奋斗的创作宗旨。
赵树理早在抗战时期,就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被誉为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是现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周扬同志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作家的特点:“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
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象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象藏在深入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他公正无私,对人民忠心耿耿。
这是最可宝贵的。
”
1947年,晋察冀边区文联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对我国四十年代的后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赵树理在内容上提倡“问题小说论”,艺术上主张“民间文学正统论”,风格上推崇“大众化文学”。
解放后,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叶》等,后集结为《下乡集》。
还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另外创作改编过许多曲艺,戏曲作品。
赵树理坚持为广大农民而写作,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风格。
从而写出了许多为中国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纵观赵树理的创作,从解放区时期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都紧紧围绕了中国农民命运的转变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的小说成为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史。
但是,正当作家要把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奉献人民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把他推向厄运,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这位扬名中外的作家于1970年9月含恨而死。
粉碎四人帮后,冤案才被平反。
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赵树理文集》。
赵树理建国后的创作变化:
从内容上讲:取材重点是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从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化,描写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反映了农村的人民内部矛盾,歌颂了新人新事新风尚,充满了对农村落后现象的批评。
从形式上看:坚持和发扬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地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他始终以农村生活作为自己的作品题材,以农村读者作为艺术服务的对象。
文学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而辛勤探索。
在创作上,赵树理说“我是有多少写多少,我自己未经历过的事情我是不写的。
”当然,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可以挑剔,作家碍于精力限制,利用间接材料写作是完全可以的。
但我们应当从中体会作者的主要思想,他是忠实于生活,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表现了农民形象的演变史赵树理这样看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问题小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
但这种问题小说,有时满足从局部出发的“问题小说”,而没有很好地从整个历史时代高度,发掘复杂的社会矛盾,理解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
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人物塑造服从问题,演绎故事不够深化。
3、赵树理的作品特色:
(1)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
赵树理生活在山西晋东南一带,他对故乡沁水县有着深厚感情。
赵树理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直接取材于故乡人物,作者自己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我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都是我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有才板话》中老字辈和小字辈的人物就是我的邻里,而且有好多是朋友。
”
赵树理所表现的农村和农民,不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衣着打扮是山西的,人物的举止言谈,心理气质,性格,感情也带着特定区域的鲜明的地方色彩。
《登记》中的罗汉钱,现龙灯、说媒、新媳妇拜年等。
都表现了浓郁的山西地方情调,具有强烈的泥土气息。
这种地方色彩与乡土风味构成了赵树理创作个性,创作格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3)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有着深刻认识。
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因素与落后。
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2)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特别是在树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反对脱离实际地拔高人物。
3)赵树理主张写“问题小说”,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
生活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
3)赵树理主张写“问题小说”,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
生活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
2)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所感。
1)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的文学主张,有意识地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且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