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40-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脑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为低级别胶质瘤,三级和四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可以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
3.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手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存患者的神经功能。
放疗通常用于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脑胶质瘤的预后脑胶质瘤的预后因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而异。
一级和二级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三级和四级胶质瘤的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脑胶质瘤的预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某些分子标志物如IDH1和IDH2突变、1p19q缺失和TERT启动子突变等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脑肿瘤,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挑战性。
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人脑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湖北省医学会推荐意见:项目研究团队经历二十余年的研究,开展了人脑胶质瘤的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及其相关发病机制的研发及其在人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工作。
首先明确提出癫痫的出现可以视为肿瘤性病变中预后相对较好的一个指征的理念,对部分胶质瘤伴发癫痫的病人,在国内首次较全面阐述了其临床特征,并描述了其高发危险因素,并提出胶质瘤伴发癫痫与其病理类型、肿瘤生长部位及特征有关。
提出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胶质瘤及其致癫灶,是治疗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首先阐明边缘系统脑胶质瘤的概念,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做了详细的阐述,总结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手术经验。
首先提出使用立体定向仪等手段治疗胶质瘤引起的癫痫,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发现了LRIG1、RND3和FTL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凋亡、增殖及多要耐药的作用及机制。
项目共发表20篇相关SCI学术论文,获湖北省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1次,获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培养全国各地进修医生300余人、博士生36人、硕士生60余人。
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3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推荐该项目申报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1)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待解决的问题: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最致命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低治愈率的“三高一低”的特点。
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0%,但其预后极差,即便是接受标准治疗,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也只有14.6个月,如何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上的重要难题。
脑胶质瘤进行精准外科手术治疗,是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方向。
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胶质瘤精准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相关临床证据证明精准外科手术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

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胶质瘤组织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极易复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B超、功能磁共振及荧光显色技术,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彻底程度;术后联合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多方法联合治疗,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人脑胶质瘤;综合治疗;新进展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大多数属恶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5%,其中多形胶质瘤母细胞瘤(GBM)仅有3%左右,且中位生存时间仅12~18个月,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更短[1]。
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本文就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地位早已肯定,手术切除彻底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基本原则: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即在最大程度保存正常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范围手术切除肿瘤病灶。
脑胶质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与其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手术很难全切。
传统手术以影像学(头颅CT、头颅MRI等)资料为依据,肉眼下判断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其缺点显而易见。
微创意识的提高,术中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病灶的切除率,降低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但是显微镜的主要缺点是视角小,放大倍数增加后光度不足,然而神经内窥镜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弥补了手术显微镜的不足,虽然较之传统手术精准、微创,但仍难以达到肿瘤全切的治疗目的。
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在术中可对肿瘤病灶进行实时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2]。
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程度关键在于导航的精度,而影响导航精度的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移位,尤其是肿瘤在大脑半球浅表位置的术中移位较为明显[3],许多学者在术中使用B超[4],解决了术中脑移位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其断面影像和真实解剖有一定差异。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6 Ra mu sn SA,a e o , e e S, a ・ s se J misn DJ BrseJ p n
r gif ez acn rg at o e [ ] i l navcie openn w m n J . n nu t
Epd mi lRe 2 06, 8: 7 —5 . i e o v, 0 2 4 3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 R :R S T) S T借 助 于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 像设 备使靶 区接 受
较 高剂 量 照 射 而 周 围正 常 组 织 受 照 很 低 。
1 李 明军 , 福 义 , 维 峰 , .2 I 子瘤 内 2 杨 王 等 15 粒
m 管新 生 的方 法 , 断 癌 细 胞 营 养 补 充 途 阻
3 0 2. 08
障(T ) B B 的作 刚 。联 合 化 疗 可 提 高 化
疗 敏感 性 。
组 织 间 质治 疗
5 祁 峰. 内 肿 瘤 的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治 疗 颅
[ ]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 ,0 8 2 5 :8— J. 20 , ( ) 7
7 9.
,
永久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 观察[ ] 中国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88 2 )5 6 5 6 . 20 ,( 1 :0 2— 0 3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到 治 疗 日的 。 达 总 之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脑
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 , 出现 r更先 进
2 J misn a eo DJ, elr V , s se S Th i RI Ramu sn A. e
终 止妊娠 。医务人 员应做 好孕期 宦 教工
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病死率极高。
在国内外,神经胶质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和治疗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探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进展.一、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为一种脑内胶质细胞肿瘤。
目前,对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的认识。
但是,有学者认为,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目前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某些家庭中,患有神经胶质瘤的人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同时,在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中,例如Neurofibromatosis(神经纤维瘤病)、Tuberous sclerosis(结节性硬化症)及Von Hippel-Lindau病,患者发生神经胶质瘤的几率也明显增加。
因此,遗传因素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神经胶质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接触含有甲醛、苯、氯甲烷等有机化合物的人员,其患神经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
此外,辐射也是神经胶质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接受过头部X线辐射或放射治疗的人员,其神经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减少环境因素对神经胶质瘤的影响对于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三)免疫系统神经胶质瘤发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有关,特别是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
一些学者认为,T细胞的抑制性功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等因素是导致神经胶质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新进展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家们对于神经胶质瘤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目前,神经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还是手术切除。
但是,由于神经胶质瘤常生长在脑部较深的部位,且部分瘤体容易扩散,使得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进展

提高公众对脑胶质细胞瘤认知水平
科普宣传与教育
通过科普文章、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脑胶质细胞 瘤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治疗进展。
患者支持与心理关 怀
建立患者支持组织,提供心理关怀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
倡导早期筛查与诊 断
鼓励公众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脑部检查,及早发现并 治疗脑胶质细胞瘤。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脑胶质细胞瘤中应用
提高药物靶向性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减少药物 在正常组织的分布,降低毒副作用。
增强药物疗效
纳米药物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 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实现联合用药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同时递送多种药物,实现联合用药的效果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
生存质量评估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如头痛 、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是否缓解或消失 。
采用标准化的生存质量评估量表,对患者的 生存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功能、心 理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
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身体功能改善
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 功能和认知功能等身体功能得到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精准度和安全性。
放射治疗技术及应用
常规放射治疗
采用高能X线或质子束等照射肿瘤 区域,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技术,将高剂 量的放射线准确地投射到肿瘤组织 内,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同步放化疗
在放射治疗的同时给予化疗药物,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化学药物治疗进展
PART 05
挑战与前景展望
脑胶质瘤药物治疗新进展

【 A b s 眦 日G l i o m a i s t h e m o s t c o m mo n c a n c e r o f t h e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b e c a u s e o f i t s r a p i d g r o w t h , s t r o n g i n v a s i o n ,
Hale Waihona Puke 有机溶剂 。包括新陈代谢类药物 ,如 :甲氨蝶呤 、
巯 嘌 呤 、6 - 硫 鸟嘌 呤 等 ;烷 化 剂 类 ,如 :亚硝 基 脲 物 的效 果发 现 替 尼 泊苷 抗胶 质瘤 作用 较 强 ,而 替莫
l e v e l s . Te mo z o l o mi d e a n d b e va c i z u ma b h a v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e fe c t o n g l i o ma , a n d b e c o me t h e i f r s t - l i n e . Be c a u s e o f h i g h e ic f i e n c y a n d l o w t o x i c i t y , s o me e x t r a c t i o n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o me t o b e n e w me d i c i n e s f o r
r e c u r r e n c e a f t e r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h i g h f a t a l i t y r a t e ,Gl i o ma b e c o me s d i ic f u l t t o t r e a t .Be s i d e s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

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6-6233(2013)06-0929-04脑胶质细胞瘤治疗新进展李利伟(综述), 龙 江(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32)关键词院 脑胶质细胞瘤; 外科手术; 神经系统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3.06.051 按照200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胶质瘤共分为十类,严格意义上讲,胶质瘤只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混合起源及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共四类[1],由于恶性胶质瘤在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生命仍然不超过1年[2]因此在研究包括传统治疗方式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其他治疗方式。
1 外科手术治疗胶质细胞瘤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胶质细胞瘤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微创、微侵袭是新一代手术的重要标志,手术的热点主要是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各种影像新技术为引导的导航技术,损伤越来越小,手术安全程度越来越高。
1.1 功能导航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手术实时影像神经导航:应用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实现脑结构影像与功能影像的融合,引导脑胶质瘤手术,称为功能神经导航。
李严等[3]对26例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患者在神经导航指导下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l8例,近全切除8例。
术后出现偏瘫5例,3例出院前恢复;单侧肢体肌力减退7例,术后1月左右均逐步恢复正常。
证实神经导航定位下切除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不仅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而且可降低术后致残率。
超声引导可明显提高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功能区并发症的发生率。
Letteboer等[4]报道应用术中超声能更好地显示术中的实时解剖结构.灵活的调整手术入路,解决了脑组织的漂移问题。
1.2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与术中唤醒的联合应用:YORDANKA N.YORDANOVA等[5]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术中功能导航及术中实时影像导航治疗胶质细胞瘤WHO分级Ⅱ级17例患者,其中15例为颞顶部(语言区)胶质细胞瘤为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区而采用该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术前行MRI确定手术范围和功能区手术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与信使RNA相比,循环中的成熟miRNAs在血浆和细胞培养液中是非常稳定的。
从临床诊断的角度来看,miRNAs的高稳定性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该优势决定miRNAs可以从包括痰、血浆和血清在内的临床标本中有效分离。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miRNAs具有许多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尤其是其固有的稳定性。
目前,已经有很多报道称,miRNAs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 Ghasemi等报道miR-205是在胶质瘤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具备作为胶质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清或血浆中的循环miRNAs可以作为肿瘤和其它疾病监测、鉴定以及分级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例如,Roth等证实外周血中的一些特殊miRNAs可以作为胶质瘤的生物标记物[5]。
替莫唑胺是一种DNA烷化剂,作为胶质瘤的一线化疗药物,TMZ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的DNA损伤并破坏DNA修复系统的活性,从而增加TMZ的细胞毒性并引起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能够修复细胞的毒性基团,是胶质瘤患者对TMZ化疗产生抵抗的重要原因。
影响MGMT表达和激活的信号通路则是TMZ化疗抵抗的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LncRNA FoxD2-AS1在胶质瘤组织中显著增高,并与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尤其是与TMZ诱导的药物反应相关。
FoxD2-AS1能够抑制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从而增强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抵抗能力。
在复发型胶质瘤中,lncRNA TALC可作为miR-20b-3p的分子海绵,并通过调节c-Met导致MGMT的表达上调,从而增强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6]。
Zhang等人研究发现,与TMZ敏感组织相比,对TMZ耐药的胶质瘤组织中lncRNA SET结合因子2反义RNA 1(SBF2 antisense RNA 1,SBF2-AS1)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SBF2-AS1与胶质瘤对TMZ的耐药密切相关[7]。
作者还提出,对TMZ抵抗的胶质瘤细胞可以分泌富含lncRNA SBF2-AS1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可以将lncRNA SBF2-AS1运载至TMZ敏感的胶质瘤细胞中,进而促进胶质瘤的整体耐药性。
机制方面,SBF2-AS1可以以分子海绵的形式下调 miR-151a-3p,进而上调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4,XRCC4)的表达并促进TMZ诱导的DNA损伤的修复[8]。
另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相比,一些胶质瘤细胞系中 lncRNA UCA1的表达上调,并且UCA1过表达增加了胶质瘤细胞系中顺铂和TMZ的IC50,这些结果表明,UCA1与胶质瘤对这几种抗肿瘤药物的化疗术后抗性密切相关。
此外,miR-10a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诱导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抵抗。
另一项研究发现,miR-10a能够被lncRNA RP11-838N2.4吸附,RP11-838N2.4的过表达增加了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9]。
LncRNAAC003092.1也可以吸附miR-195,导致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 2(tissue factorpathway inhibitor 2,TFPI2)的表达增加,而TPFI2则能够引起TMZ诱导的细胞凋亡[10]。
据报道,lncRNA P73反义RNA 1T(TP73 antisense RNA 1,TP73-AS1)在胶质瘤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其与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的相关性受到极大关注[11]。
深入研究发现,lncRNA TP73-AS1不仅与核苷和蛋白质的代谢呈正相关,而且可以通过诱导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1,ALDH1A1)的表达来促进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
LncRNA SOX2OT(SOX2 overlapping transcript)也是胶质瘤中的表观遗传调节因子,能够与ALKB同源物5(alkB homolog 5, RNA demethylase,ALKBH5)的去甲基化酶结合,使SOX2转录本去甲基化并促进致癌基因SOX2的表达,该过程与胶质瘤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凋亡调控密切相关。
LncRNA SOX2OT通过诱导SOX2的表达来提高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这与高表达SOX2OT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佳有关[12]。
LncRNAs对miRNAs表达的调节可调控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和药物内化量对于化疗至关重要,因此,了解特定lncRNA的作用和潜在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
此外,建立靶向这些lncRNAs的策略可以为TMZ耐药的胶质瘤患者提供优化替代选择。
胶质瘤在手术切除后常规施行TMZ化疗和放射治疗。
最近研究已证明,放射疗法、质子束疗法和放射免疫疗法可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副作用;然而,接受放射治疗的胶质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在调整照射策略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提升,因此,放射敏感性评估将有可能提高放射治疗效果并减轻有害的副作用。
LncRNAs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进程影响细胞对放射的抵抗能力,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EMT和多种信号通路活性等。
例如,LncRNA XIST可以抑制miR-329-3p的表达,而miR-329-3p的下调会导致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的上调表达,在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同时诱导胶质瘤患者对放射治疗的抵抗。
LncRNA HLA复合物P5(HLA complex P5,HCP5)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敲低HCP5的表达能够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提高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LncRNA TPTEP1(TPTE pseudogene 1)已被证明在胶质瘤进展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高表达TPTEP1的胶质瘤患者的总体存活率显著提升。
下调TPTEP1导致被吸附的miR-106a-5p减少,而miR-106a-5p的上调增加了胶质瘤细胞的干性以及对放射治疗的抗性。
对167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放疗后的荟萃分析发现,有8个lncRNA(LINC01447、AC004832.1、AC020659.1、AC087241.4、AC092343.1、AL157831.2、DISC1FP1和FAM30A)通过信使RNA依赖性方式调控胶质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1]Chen X, Zhou C, Wang CC and Zhao Y. Predicting potential small molecule-miRNA associations based on bounded nuclear norm regularization. Brief Bioinform 2021; 22(6):bbab328.[2]Ghasemi A and Fallah S.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MicroRNA-205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 Clin Lab 2017; 63: 1079-1088.[3]Das S, Extracellular RNACC, Ansel KM, Bitzer M, Breakefield XO, Charest A, Galas DJ, Gerstein MB, Gupta M, Milosavljevic A, McManus MT, Patel T, Raffai RL, Rozowsky J, Roth ME, Saugstad JA, Van Keuren-Jensen K, Weaver AM and Laurent LC. The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Consortium: Establishing Founda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for Extracellular RNA Research. Cell 2019; 177: 231-242.[4]Yamashita S, Lin I, Oka C, Kumazoe M, Komatsu S, Murata M, Kamachi S and Tachibana H. Soy isoflavone metabolite equol inhibits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 a PAP associated domain containing 5-dependent and an estrogen receptor-independent manner. J Nutr Biochem 2022; 100: 108910.[5]Hong H, Zhu H, Zhao S, Wang K, Zhang N, Tian Y, Li Y, Wang Y,Lv X, Wei T, Liu Y, Fan S, Liu Y, Li Y, Cai A, Jin S, Qin Q and Li H. The novel circCLK3/miR-320a/FoxM1 axis promotes cervical cancer progression. Cell Death Dis 2019; 10: 950.[6]Zhou J, Wang Y, Zhang L, Chen Q, Zhu X, Jiang P, Jiang N, Zhao W and Li B. Engineered Exosomes-Mediated Transfer of hsa-miR-320a Overcomes Chemoresistance in Cervical Cancer Cells via Targeting MCL1. Front Pharmacol 2022; 13: 883445.[7]Yu H, Zheng J, Liu X, Xue Y, Shen S, Zhao L, Li Z and Liu Y. Transcription Factor NFAT5 Promotes Glioblastoma Cell-driven Angiogenesis via SBF2-AS1/miR-338-3p-Mediated EGFL7 Expression Change. Front Mol Neurosci 2017; 10: 301.[8]Lebel AA, Kisembo MV, Soucy MN, Hebert MPA, Morin PJ and Boudreau LH.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cancer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bee venom and its components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Chem Biol Interact 2021; 347: 109622.[9]Xu N, Liu B, Lian C, Doycheva DM, Fu Z, Liu Y, Zhou J, He Z, Yang Z, Huang Q, Zeng H and Guo H. Long noncoding RNA AC003092.1 promotes temozolomide chemosensitivity through miR-195/TFPI-2signaling modulation in glioblastoma. Cell Death Dis 2018; 9: 1139.[10]Mazor G, Levin L, Picard D, Ahmadov U, Caren H, Borkhardt A, Reifenberger G, Leprivier G, Remke M and Rotblat B. The lncRNA TP73-AS1 is linked to aggressiveness in glioblastoma and promotes temozolomide resistance in glioblastoma cancer stem cells. Cell Death Dis 2019; 10: 246.[11]Wang H, Hu Q, Tong Y, Li S, Chen M, Wang B and Li H. LncRNA SOX2-OT regulates miR-192-5p/RAB2A axis and ERK pathway to promote glioblastoma cell growth. Cell Cycle 2021; 20: 2010-2020.[12]Tang T, Wang LX, Yang ML and Zhang RM. lncRNA TPTEP1 inhibits stemness and radioresistance of glioma through miR106a5pmediated P38 MAPK signaling. Mol Med Rep 2020; 22: 4857-4867.基金项目 2021南通市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面上项目B 立项编号:MB2021086通信作者张鹏,E-mai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