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脑恶性胶质瘤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25 6
讲座 .
脑 恶性 胶质 瘤 放射 治疗 临床 研 究进 展
邓 美玲 ,吴 少 雄 ,陈 忠 平
( 南 肿 瘤 学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山 大 学肿 瘤 防 治 中 心 , 东 广 州 5 0 6 ) 华 中 广 10 0
中图分 类 号 : 3 .1 R7 9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7 6 8 9 2 0 ) 4 0 6 — 5 1 2 — 1 5(0 8 0 — 2 5 0
Re e tAd a c si d o h r p o ai n n c n v n e n Ra i t e a y f r M l a t g
Un v ri ,Gu n z o 00 0 . C n ie st y a g h u 51 6 ,P R. hi a
【 S R T】 ,g at l n s r t ot o m nm i a t r l ba l l i a u s n soie AB T AC M' n n g ol e h m s cm o a g n pi y ri tn ' n d l dasc t : d i i a a e l n ma n u oS t a ad
3 / 恶 性 胶 质 瘤 。脑 HG 4为 G好 发 于 中 老 年 人 . 2 近 5
年来其 发病 率 以每年 1 %的速 度呈逐 年上 升 的趋 I 2 势f 手术 切除是脑 恶性胶质 瘤的首选 的治疗方法 , 2 】 。 但 由于其 恶性 程度 高 . 袭 性强 . 周 围脑组 织 常 侵 与 无 明显 的界 限 . 再加 上解 剖 位置 的特 殊性 , 手术往 往难 以彻 底切除 干净 .术 后几乎 毫无例外 地复发 . 预后极 差 术后放 疗早在 2 0世纪 7 0年代 已被证 实
脑瘤磁共振成像的现状和进展

胶质瘤 组织学与影像学表现 的联 系及 其 随访
一
、
脑 胶 质瘤 是 最 常见 的 中枢神 经 系统 肿瘤 , 占 约
原发 J脑 内肿瘤 的 5 %, 生 0 占原发恶性脑肿 瘤的 8 %口。 0 ]
常规 C T及 MR 区别 低 级别 ( I WHO l级 ) 高级 别 I 和
恶性胶质瘤 ( O 1、 级) WH 1 I 1 V 的准确性 比较高 。级别 非 常 低 的胶 质瘤 ( WHO I级 , 即毛细 胞 型 星 型胶 质
神 经 放 射 学
中 瘤磁共振成像的现状和进展
复旦 大学附属 华 山医院放 射科 (00 0 20 4 )
李耀 东综述
摘要
耿 道 颖审校
MR 是 脑肿瘤影像学诊断的金标 准,但在评 价脑肿瘤治疗后的反应和病 变进展 等方面 目前仍 受到限 I
制 。MR /各种 新技 术 能 从 生 物 学 、细 胞 结 构 、血 流动 力 学 以及 功 能 、代 谢 等 方 面反 映肿 瘤 的特 点 ,但 这 些技 术
心坏死 , 与组织学所见 的坏死相一致 。由于瘤周浸
润及血 管源 性 水肿 ,2 肿瘤 周 围表 现 为 明显 的高 TWI 信号[ , 。 约 13 人 高级 别 胶 质瘤 不 强化 , /成 因此 无强 化
应不 明显。因此 , 同区域连续 的线性测量可能无 相
法 检测 到 肿瘤早 期进 展 的证 据 。计算 机辅 助容 积分
略 肿胀 , 异 常 强 化 及 明显 的 瘤 周 水 肿 , 织 学 上 无 组 细胞 密 度 略增 加 , 没有 明显 的血 管生 成 。典 型 的 但 间变 性 星形 胶 质 细胞 瘤显 示 有 强化 区 , 明存在 新 表 生血 管 及血 脑屏 障 的异 常 。 由于细 胞 增 殖 , 累 的 受 脑 组 织 常 中度肿 胀 , 围水 肿 比较 明显 。胶 质母 细 周 胞瘤 则 占位 效 应 明 显 , 不 均 匀 强 化 , 表 现 为 中 有 常
脑胶质瘤治疗新进展

6 Ra mu sn SA,a e o , e e S, a ・ s se J misn DJ BrseJ p n
r gif ez acn rg at o e [ ] i l navcie openn w m n J . n nu t
Epd mi lRe 2 06, 8: 7 —5 . i e o v, 0 2 4 3
立体定 向放射治疗 ( R :R S T) S T借 助 于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 像设 备使靶 区接 受
较 高剂 量 照 射 而 周 围正 常 组 织 受 照 很 低 。
1 李 明军 , 福 义 , 维 峰 , .2 I 子瘤 内 2 杨 王 等 15 粒
m 管新 生 的方 法 , 断 癌 细 胞 营 养 补 充 途 阻
3 0 2. 08
障(T ) B B 的作 刚 。联 合 化 疗 可 提 高 化
疗 敏感 性 。
组 织 间 质治 疗
5 祁 峰. 内 肿 瘤 的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外 科 治 疗 颅
[ ]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 ,0 8 2 5 :8— J. 20 , ( ) 7
7 9.
,
永久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 观察[ ] 中国 J.
误 诊 学 杂 志 ,0 88 2 )5 6 5 6 . 20 ,( 1 :0 2— 0 3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到 治 疗 日的 。 达 总 之 , 胶 质 瘤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脑
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进步 , 出现 r更先 进
2 J misn a eo DJ, elr V , s se S Th i RI Ramu sn A. e
终 止妊娠 。医务人 员应做 好孕期 宦 教工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

颅内胶质瘤的放射治疗及化疗胶质瘤亦称神经胶质细胞瘤,为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细胞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3%~61%,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近年来文献常将其恶性程度分为低分级和高分级两种。
低分级胶质瘤约占颅内中瘤的10%~15%,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轻度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及神经节胶质瘤;高分级胶质瘤亦称恶性胶质瘤,包括一般病理学分类的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恶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少枝胶质细胞瘤。
恶性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及化疗十分必要,已成为治疗的常规。
一.胶质瘤的放射治疗1.常规外照射外照射通常在术后4周内进行,常用的方案为50~60Gy/25~30次(1.8~2.0 Gy/次)或60~65 Gy的适性放疗。
1.1放射治疗的适应证⑴手术未能彻底切除的胶质瘤;⑵手术切除但恶性程度较高者;⑶肿瘤位置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域不适宜手术切除者;⑷单纯活检术后;⑸不适合手术切除而放疗效果较佳者,如髓母细胞瘤;⑹胶质瘤术后复发不宜再手术者者。
1.2放射治疗的禁忌证⑴肿瘤足量照射后短期内复发者;⑵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且未有采取减压措施者。
1.3放疗计划的制定⑴应用CT 、MR或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肿瘤体积的三维重建。
⑵确定靶体积:包括肿瘤本身和局部浸润的区域,应考虑到肿瘤的直接浸润、肿瘤细胞的种植及多中心肿瘤。
低分级的胶质瘤照射范围根据影像学见到的肿瘤浸润范围,在肿瘤边缘外1~2cm。
高分级肿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以往多行全脑放射,现在认为肿瘤浸润范围在2~4cm内,全脑放射意义不大,因而已少应用。
⑶放射源的选择颅内肿瘤生长深度以中线而言,只有6~7cm左右。
因此多选用60CO γ线或6~10MV的高能X线,体外放射为主要放疗手段。
对于2.0~4.0cm的肿瘤也可采用γ刀或X刀治疗。
⑷常用的放射野a、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适于易沿蛛网膜下腔播散的肿瘤如髓母细胞瘤、室管摸瘤等。
高分级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1 7]
McAleese J J,Stenning S P,Ashley S,et a1. 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for poor prognosis malignant glioma:matched pair survival analysis with MRc controls[J]. Radiother 0ncol,
[7] 贾红英,王洁贞,赵敬杰.神经胶质瘤术后预后因素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29—232.
[8] [9]
K“stiansen K,Hagen S,Kollevold T,et a1.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of operated astrocytomas gradeⅢandⅣ. Confirmation of the value of postoperative irradiation and the 1ack of potentia— tion of bleomycin。n survival time: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t“ al。f the Scandinavian Glioblastoma Study Group[J]. cancer, 1981,47(4):649 652. Walker M D,Green S B,Byar D P,et a1.Randomised compa“ sions of radiothe姐py and n“r。soureas for the treatment。f malig— nant gliomas after surgery[J].N En91 J Med,1980,303(23): 1323—1329.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脑胶质瘤辐射量及放疗一般要多久

脑胶质瘤是一类危害性极大的恶性肿瘤,会直接导致病人丧失多种功能,产生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和语言障碍等,因此一经确诊要及时治疗。
放疗是脑胶质瘤患者常用的手段,是利用射线照射杀死肿瘤细胞的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会担心放疗中的射线会不会促发癌症,或引起一些其他病变,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脑胶质瘤辐射量及放疗一般要多久吧。
放疗的辐射有多大?停留多久?放疗可分为外部放疗和内部放疗两种,外部治疗是通过体外照射,射线可快速通过人体,并对癌细胞产生作用。
进行内部放疗时,会将放射性材料密封在一个封闭体内,植入到肿瘤旁边或者内部。
一般外部放疗时,会在患者周围放置特殊保护屏障,可将放疗的辐射吸收,因此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辐射。
而内部放疗可分为高剂量放疗和低剂量放疗两种,其中高剂量放疗的辐射性很强,每次只需将放射源放入患者体内几分钟。
而低剂量放疗通过植入人体的办法,在患者体内放置放置的时间比较长,通常是几天,等取出后患者的体内就没有了辐射。
此外还有一种疗法是植入低剂量的放射小球,或“放射粒子”,这种粒子需要永远存留在患者体内,且只要放射源还在活跃,患者的身体就会带有少量辐射,这种辐射通常可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只会在患者的被治疗范围内传播,不会传播给其他人,当然小孩和孕妇出于安全起见,还是要远离此类患者。
放疗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放疗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一般情况下几分钟即可完成,情况复杂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都可以完成。
放疗一般每天都需要进行一次,放疗的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一般少则3-5周,多则6-7周。
放疗虽然对杀死癌细胞,缩小病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放疗时的射线会使放疗处的皮肤改变,出现发红、发痒、干燥、溃烂、色斑等,放疗的一些其他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疲惫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患者要减轻放疗对身体的伤害,还要做好各方面的防范工作。
首先,患者要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可经常运动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其次,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
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放疗的争议
由于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Kelly等报道在MRI的T2高 信号区外可找到肿瘤细胞,SRS/SRT治疗胶质瘤尚有争议。
J Neurosurg, 1987; 66:865
但Plathow等报道91%的复发位于射野的高剂量区内; Shaw等也发现低剂量区外复发仅占5%。 认为常规外照射后 使用SRS/SRT对生存是有意义的。
.
27
剂量
RTOG 7401/ECOG 1374: 超过600例III-IV级患者,随机分成60Gy和70Gy组。
Cancer, 1981;47:649–52 J Neurosurg, 1978;49:333–43
.
4
总生存率(%)
术后放疗可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生存期
总生存曲线
中位总生存期: A组=3.2个月 B组=4.3个月 C组=8.1个月 D组=8.0个月
A
B
C
D
总生存期(月)
A组:手术+最佳支持治疗;B组:手术+BCNU; C组:手术+放疗;D组:手术+BCNU+放疗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 约为1.2%,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
3
胶质瘤的放射治疗
恶性胶质瘤的术后放疗对生存有益。 Kristiansen 等和 Walker等的两个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放疗组和支 持治疗组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vs.3.5个月;10.5个月vs.5.2 个月,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转移瘤 42%
胶质瘤 16%
我院2001年3月-2007年6月共治疗1143例病人
.
19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 恶性胶质瘤(WHO III-IV)放射治疗原则
.
20
方式和方法: (1)建议术后2-4周左右尽快开始放疗; (2)强烈推荐常规分割(1.8-2.0Gy/次,5次/周)6-10MV
.
J Neurosurg 1978; 49: 333 - 453
胶质瘤的术后放疗技术
一个理想的放射治疗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靶区在一定范围内得到的放射剂量最大;
靶区外正常组织所受照射的剂量最小;
.
6
胶质瘤的术后放疗技术
一个理想的放射治疗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靶区内高剂量分布与肿瘤靶区形状一致或相似;
.
7
胶质瘤的术后放疗技术
一个理想的放射治疗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靶区的定位最准确且重复性最好。
.
8
胶质瘤的术后三维适形放疗
胶质瘤的术后三维适形放疗
增强MRI图像融合技术是勾画靶区的基础
.
11
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概念:颅脑疾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指将颅内某一局 限性病变作为靶区, 并以该靶区为中心, 使高能放射线聚焦于该靶区而进行的单 次或分次照射,从而导致局灶性破坏,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生存时间损失(周) 0 4 9 11 14
J Neurooncol, 2007;85:339-343
.
22
分割方式
RTOG83-02 前瞻性随机的I/II期试验。对III-IV级病人采用超分割/加
速超分割放疗747例病人,中位生存期在治疗组间未见显著 差异。
.
23
分割方式
Carsten 等对超分割或加速超分割的 21 个临床研究进行 了Meta分析, 结果均未显示改变分割方式较常规分割放 疗有提高生存的优势。
.
12
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同时靶区外周组织因剂量迅速递减而免受累及,在其边 缘形成一如刀割样的界面,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效果。该方 法既不同于外科手术, 也不同于常规放疗及 各种近距离放疗。
.
13
Gamma knife
.
14
X-ray knife
.
15
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SRS\SRT的适应症 体积较小且边界清晰的病变,直径不超过3cm,在技术
X线的外照射; (3)推荐的标准剂量为60Gy/30-33次; (4)不推荐SRS(X-刀,Y-刀)作为恶性胶质瘤术后首选的
治疗方式。
.
21
时间
术后尽早放疗能有效提高恶性胶质瘤的疗效。 研究表明:恶性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时间密 切相关。
手术至放疗的间隔(周) 2 4 6 8 10
中位生存期(周) 58 54 49 47 44
治疗方法 常规分割方法 改变分割方式的放疗
2年生存率(95%CI) 15%(11.5%-18.5%)
13%(10-16%)
P值 0.055
Strahlenther Oncol 2004;180:401-407
.
24
剂量 BTCG:
420例III-IV级病人入组。进行剂量-效应的分析: 总剂量从50Gy提高到60Gy时,治疗组病人的MST 也随之从28W延长至42W。
上易使照射剂量分布均匀,半影区陡降以保证边缘锐利。病 变直径3~4cm者,应降低剂量。
超过20Gy者则靶周半影区扩大,可诱发周围水肿,并发 症增加。
.
16
胶质瘤的立体定向放疗
胶质瘤的SRS/SRT治疗适用于体积较小、形状规则、 且位置较深的低度恶性胶质瘤。高度恶性胶质瘤SRS治疗效 果不好,治疗后虽有瘤体中心坏死,强化减弱、体积缩小, 但仍可于其周缘复发。
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 及综合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展
.
1
现代放射治疗系统
利用放射线在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的基础上, 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临床肿瘤治疗的手段。
.
2
胶质瘤的放射治疗
胶质瘤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 性颅内肿瘤。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胶质瘤分为 Ⅰ-Ⅳ级,Ⅲ、Ⅳ级为恶性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77.5%。
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 2003; 57:996 J Clin Oncol, 2002; 20:2267
.
18
SRS/SRT
转移瘤 胶质瘤 垂体瘤 脑膜瘤 AVMs+CA 鼻咽癌 其它
其它 8% 鼻咽癌 4% AVMs+CA 6% 脑膜瘤 9%
垂体瘤 15%
.
25
剂量
Bleehen等分析了443例患者,结 果显示: 总剂量60Gy与45Gy相比,生 存期有明显的优势。 (12个月vs9个月,P=0.007)
Br J Cancer 1991;64(4):769–774
.
26
剂量
接受60Gy治疗的GBM患者的
中位生存时间是58周
J Neurooncol 2007;85:33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