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在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式之外,肿瘤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亮点。

虽然肿瘤免疫治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颇具前景和潜力的特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让其更好地攻击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这一治疗方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人类自身的免疫力量来对抗癌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抗体药物治疗抗体药物对于癌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标志物非常敏感,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

在临床应用中,人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一些抗体药物,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

2、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通过输注大量经过加工处理的细胞,来启发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对抗癌细胞的作用。

传统的细胞治疗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恶性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系统中的某些“抑制阀门”进行抑制,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加强对癌细胞的攻击力。

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地研发出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D-1、CTLA-4和LAG-3等。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1、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在不断提高肿瘤治疗的个性化程度。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未来也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患者的抗体药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联合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的单一手段可能很难完全消除癌细胞,因此未来还将加强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或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等。

3、转化免疫治疗转化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癌细胞成分,促进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对它们进行攻击。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肿瘤的诊治技术迅速发展,对癌症病人的治疗和康复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化疗、放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医学研究者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良好临床效果的现代先进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肿瘤病人的重视和青睐。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及其逃逸机理的深入探讨,许多学者对机体的免疫与癌症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利用和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从而提高癌症病人的治疗水平。

本文就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一下综述。

关键词: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引言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肿瘤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创伤和更高的并发症。

此外,还会出现靶向性差、疗效效果差等问题,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与传统疗法相区别的新技术,其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疗法的不足,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为癌症的临床研究开辟新途径。

1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成果1.1 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根据人体免疫系统运转原理,人们将经致死剂量照射过的”肿瘤疫苗”再次接种于人体能够导致机体特异性肿瘤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突破患者机体因肿瘤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学者的实验研究显示,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以及肿瘤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治疗手段的问题,促进肿瘤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经过大量实验,学者在肿瘤疫苗制备环节提出了具备免疫原性改善的DC疫苗制备方案,该方案能够极大地缩短DC疫苗的制备时间,且该疫苗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刺激患者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

在此基础上,学者在制备疫苗的同时使用破伤风或者白喉类毒素进行预处理,利用小鼠模型验证疫苗的迁移能力与抑瘤能力,均展示出了不错的效果。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化疗、手术和放疗相比,肿瘤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持续时间长等。

本文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与发展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意识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动物模型探索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如抑制T细胞的活性、产生免疫抑制因子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始探索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应运而生。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被动免疫疗法和主动免疫疗法两种。

被动免疫疗法是指直接应用具有抗体活性的制剂或利用转录因子或基因操纵技术将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域引导到DNA中,使其产生合成抗体。

主动免疫疗法是指利用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激活或增强特定免疫细胞来对抗肿瘤。

一种主动免疫疗法是T细胞治疗,即将自体T细胞从患者提取出来,经过外界处理后重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另一种主动免疫疗法是肿瘤疫苗,即使用一种或多种肿瘤特异性抗原来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继而杀死肿瘤细胞。

除此之外,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备受关注,这是一种将T 细胞改造成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的疗法。

它通过将受体的单链变量区域与信号传导模块和共刺激模块耦合成一种模块化推进的受体,使T细胞具有更强的背景杀伤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肿瘤类型可以采用肿瘤免疫治疗。

例如,良性肿瘤的治疗中,肿瘤疫苗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T细胞治疗和CAR-T细胞疗法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研究前沿。

最新研究表明,肿瘤免疫治疗在抗癌疗效、治疗持续时间和生存率等方面均有了新的突破。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原理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不同方式,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以达到杀灭或控制肿瘤生长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和CAR-T 细胞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它通过抑制免疫细胞中的负性调节因子或增强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使机体免疫系统重新认识和攻击癌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癌症疫苗是一种能够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的疫苗,它采用肿瘤相关抗原作为疫苗成分,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癌细胞的免疫应答。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将患者体内的T细胞转化,使其能够针对肿瘤表面的抗原进行杀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二、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实现了显著的进步。

以下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进展和成果:1. 免疫治疗的精准化一些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开发更为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击败肿瘤细胞。

例如,有研究者正在开发一种名为基因编辑的技术,它能够直接编辑人体的基因,增加免疫细胞的抗体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一些研究正在开发更为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方法,以根据患者特异性和不同类型的肿瘤病在单个疗法内设计更多的个性化改变。

2. 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治疗手段已经成为一些研究的热门方向。

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将CAR-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癌症疫苗等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联合治疗,旨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例如,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低氧疗法与T细胞扩增疗法联合应用,对肺癌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3. 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肿瘤的传统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会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反而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免疫系统和免疫治疗的全面了解,一直无法开展系统的研究。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抵抗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针对肿瘤的生长过程做出反应,并且适用于各种肿瘤类型——包括固体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药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Keytruda和BMS公司的Opdivo。

这些药物主要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PD-1,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并且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

一些病例显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产生长期的肿瘤控制,甚至有可能实现肿瘤彻底治愈。

与化疗和放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要少得多,且对患者的身体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小。

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首先,一些肿瘤的细胞表面没有PD-L1、PD-1,因而这些药物对这些肿瘤没有作用。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对这些药物产生免疫性反应,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的疗效难以预测,因人而异。

针对这些挑战和不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核心技术是将T细胞与免疫受体设计成一个融合的蛋白,结合肿瘤特异性抗原,最终实现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杀灭肿瘤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

如美国FDA批准上市的Kymriah(卡美依)和Yescarta(耶斯卡达)等药物即是典型代表。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i c l v c ie frg ima t e a y a e s mma z d h r . c e a cn l o o rp r u h i r e e e
Ke r s:g ima; e d t e ; a cn i y wo d l o d n r i c l v c ie;mmu oh r p i c n tea y
h s ,a v k ds e icC o t C e o e p cf TL’ n t mo ri n i Sa t u u mmu o e c in h n e t ain a d p o r s fd n i— i n r a t .T e i v si to n r g e so e drt o g
维普资讯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 年 1 07 2
箜垫 鲞 箜 鱼

45 ・ 3
疫 学 的不 断发 展为 胶 质瘤 治疗 带 来 了新 的手 段 和 方法 , 免疫 治疗 被视 为继 手术 、 放疗 、 化疗 之后 的第
特异性 C L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就 D T C疫苗在脑胶质 瘤治 疗研 究中的现状及进展 进行 综述 。 关键词 : 经胶质瘤 ; 突细胞 ; 苗; 神 树 疫 免疫疗法 中图分类号 : 94 ; 3 . 1 R7 . 1R 70 5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13 20 )6— 4 2— 10 2 1 (0 7 0 05 0 4
率高 , 疗效差 , 被称为二十世纪的绝症。寻找有效
收 稿 日期 :07— 9—1 20 0 0 修 回 日期 :07—1 O 20 2一 1
基金项 目: 内蒙古 自治区卫生厅 医疗卫生科研计 划项 目(0 5 7 ) 20 0 4 作者简介 : 窦长武( 92一) 男 , 16 ,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刘海龙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

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

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

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

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

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

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

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ζ,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

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

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

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β基因转染胶质瘤来探讨其对胶质瘤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示IFN-β基因转染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染后48h和72h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达到37.3%和46.0%。

IFN-β基因转染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转然后48h和72h肿瘤细胞凋亡率达到31.7%和48.2%。

李光宗等人通过建立阳离子脂质体介导IFN-β基因转染也同样发现其可以抑制人胶质瘤的生长。

王雪峰、邓怀慈、张晓智和刘晓谦等人主要对IFN-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王雪峰等人通过逆转录病毒将IFN-γ基因导入大鼠胶质瘤细胞制成PA317IFN-γ细胞株,幷瘤内注射,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后,结果发现治疗组的大鼠平均生存期约为对照组的2倍。

除单独使用一种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外,研究人员逐渐尝试将多种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如邓怀慈等人将全反式维甲酸与IFN-γ联合使用,其协同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恶性表型幷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刘晓谦等人将IL-4与IFN-γ基因联合使用,王玉宝等人将肿瘤坏死因子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胶质瘤,也同样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系统作用。

虽然使用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如体外实验虽然显示了明显的抗瘤效应,但是体内毒副作用明显却限制了其应用;使用细胞因子的剂量也较难掌握,剂量过小则难以受到成效,剂量过大则易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

通过对前人实验及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未来使用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主要应沿着两个方向继续发展:1)应更加提倡多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2)目前多使用细胞因子全身静脉给药,而颅内或瘤内局部用药效果更优。

二、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治疗胶质瘤,主要有:1)未经修饰的单抗通过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或补体杀伤胶质瘤细胞;2)拮抗肿瘤细胞因子如EGF-Β等发挥作用;3)利用单抗特异性结合靶点的特异性将抗癌药物、药物前体、毒素或放射性核素特异导向瘤体起到杀伤作用。

其中,以单抗为特异性载体,以化疗药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核素为“生物弹头”是单抗抗肿瘤的最常用免疫疗法。

因为单抗能够特异性的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幷将其携带的生物弹头作用在肿瘤细胞上,起到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通常生物弹头主要使用光动力、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等。

詹奇等人将VCAM-1单克隆抗体与光动力联合治疗胶质瘤,发现光动力联合抗VCAM-1抗体组、光动力组、抗VCAM-1抗体组的抑瘤率分别为80.7%,67.2%和54.6%。

傅相平等人将单抗与放射性核素131I交联对胶质瘤内放免治疗,结果示单抗与131I交联后靶向于肿瘤细胞核,并将负载的放射性核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由内向外摧毁肿瘤。

陈剑等人将顺铂与单抗Anti-uPAR交联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和uPAR蛋白的表达。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单独使用单抗治疗胶质瘤。

王晓澎、游潮等人体外培养U251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CD147/HAB18G单抗封闭细胞表面的CD147分子,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膜上MCT1表达分布改变,结果示相对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细胞膜有效表达均减少,CD147/HAB18G单抗通过干扰CD147对MCT1表达的引导使胶质瘤细胞膜上MCT1有效成分分布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虽然单克隆抗体交联生物弹头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但是由于鼠抗免疫原性强,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如使用免疫毒素,其进入瘤体较少,弥散性差,非特异性结合正常组织,被快速清除。

三、分子疫苗分子疫苗是将肿瘤细胞或其合成的抗原肽制成肿瘤疫苗,保持其抗原性,诱发宿主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从而通过患者自身杀灭肿瘤细胞。

国内外对分子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敏树突状细胞、高免疫原性胶质瘤细胞疫苗、卡介苗等。

目前,树突状细胞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肿瘤疫苗。

研究人员多使用树突状细胞作为载体,将从胶质瘤中提取的抗原肽负载到树突状细胞上制备肿瘤疫苗,如赵丽波等人使用从胶质瘤中提取的热休克蛋白-肿瘤肽提取物(HSP-PC),卜宁等人使用胶质瘤释放的exosomes负载到树突状细胞上,花玮等人则使用胶质瘤干细胞抗原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等人选取了5例复发胶质瘤患者,每周一次皮下接种DC疫苗,共三次,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结果示5例胶质瘤标本中均含有不同比率的CD133+细胞,DC疫苗接种后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另外,Ueda等人将从胶质瘤细胞或胶质瘤干细胞中提取的SOX6作为抗原肽致敏CTLs,并将其注射到荷瘤鼠中,结果示SOX6分子疫苗使HLA-A24或HLA-A2阳性的胶质瘤患者肿瘤生长受到抑制。

除使用抗原肽、热休克蛋白等,董超等人则通过溶瘤病毒新城疫病毒的溶瘤作用,提高免疫细胞杀伤肿瘤作用。

新城疫病毒(NDV)其2HN基金表达产物能够吸附唾液酸(SA)的受体和有神经氨酸酶(NA)催化的唾液酸裂解,其所具有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可以去除肿瘤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识别能力。

目前的研究多数是以树突状细胞作为载体,将一些具有抗原活性的物质负载其上。

未来的研究更应该突破仅有树突状细胞的局限,进而研究病毒,如新城疫病毒、逆转录病毒等修饰自体瘤细胞。

四、过继性免疫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又称为被动免疫疗法,是取对肿瘤有免疫作用的供者淋巴细胞转输给肿瘤患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后,再输入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常见的有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LA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和TIL(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等都在杀伤肿瘤细胞中起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多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在体外活化,再回输入患者体内。

如张春、常贺等人使用CD3与IL-2协同诱导PBMC,罗俊生等人先后使用PHA、CD3与IL-2以及人身皂苷、CD3与IL-2协同诱导PBMC,结果都显示多种细胞因子同时应用具有协同效应,能够使CD3AK细胞成为较CD3AK细胞增值能力、杀伤活性更强的免疫效应细胞。

王启宏等人通过体外培养人胚胎胸腺细胞(ETC)表面抗原的转变,比较不同源LAK细胞、活化ETC联合对TJ905细胞的体外作用效果,发现单独ETC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无抑制作用,而不同源LAK细胞核活化ETC联合对TJ905人脑胶质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严欣江等人将IL-13受体α2抗原肽致敏DC-CIK细胞,幷将其与U251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检测其对U251细胞杀伤率。

在2007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宫安静等人就对DC诱导的CTLs与CIK及LAK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作一比较,发现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

使用过继性免疫治疗方法治疗胶质瘤关键是获得足够的杀伤活性强的免疫活性细胞。

目前主要使用的LAK细胞、CIK细胞等静脉注射或局部应用,因其数量有限、杀伤活性低下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