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看待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民间曲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被捕入狱,释放后四处流浪,熟悉农民的文化风俗,1931年开始发表通俗文艺作品,1937年重新入党,并参加抗战工作。1943年因《小二黑结婚》儿一举成名。40年代后期在文坛上获得广泛的赞誉,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1949年后,先后任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说说唱唱》主编、北京市作协会副主席等,1959年因对农村政策有意见而被视为“右倾”,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赵树理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以赵树理为杰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赵树理从小喜欢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从1925年入长治县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的影响,曾沉醉与鲁迅的新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开始尝试学习写作写小说和新诗;20世纪30年代,赵树理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学名“赵树礼”改成“赵树理”,表达自己一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左翼文艺运动对新文化的欧化、资产阶级倾向的反省与批判后,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赵树理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赵树理一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叉地带,一方面喜欢与文艺青年交往,另一方面与农村老百姓亲密接触。在两种系统文化生活的对比、反省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创作理想,既立志做一个“文坛文学家”。为此他关注现实、感时忧世、体悟农民,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揭示农民生活的小说。赵树理方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构建起来的里程碑;是特定时代的要求、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的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结晶”。

(1)“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作家历来重视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在历经20年代的“为人生”,30年代的左翼红色激进,到40年代的文艺为大众服务,文学家为达到救世醒民的目的,不得不考虑落后的受众审美心理和接受水平。毋庸讳言,40年代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处于一中缺乏现代气息、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的历史氛围之中,然而这并不能消减其对文学精神的呼唤。赵树理的小说恰恰以其内容的时代性和趋势性、艺术的通俗性和大众性,自然而然地走入了这一历史的功利性轨道。

(2)“赵树理方向”是成功的实践,自觉的追求。

总之,“赵树理方向”是时代的呼唤、文学的期待、作家的成功实践和自觉追求等因素完美地结合,才产生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背景下的文学理想——“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是努力的,一如前往。其次,他的努力方向与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偏离。从1949年前后围绕着《邪不压正》的争论开始,,一直到“文革”前,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时起时伏。这些褒贬毁誉的评价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革”中对赵树理的评价跌入谷地,其时激进主义文艺思潮正如火如荼,对他的批判达到了顶峰。

在主观上赵树理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事物的作品,但在实际的创作中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在他的作品中再也找不到40年代《李家庄变迁》等“阶级斗争”之作中具有民族阶级狠式的人物形象。当时对赵树理越来越厉害的批评指责,实际上正是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虽然,老舍、矛盾、王西彦等作家一再为赵树理作品辩护,但并不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而最终在劫难逃的悲剧命运。

与赵树理相比较,老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文坛名声大振,被誉为“人民的艺术

家”,主要是因为他紧跟时代的戏剧创作,如《龙须沟》、《茶馆》等等。这方面的评论非常多,评价也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