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DOC)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 诗情和揭示哲理 。
秦牧的散文
秦牧:原名林觉夫,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杨朔的散文
• 4结构美 •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 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 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 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 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 (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第六讲 十七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 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 • • • • • •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 • • • • • •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李准 《李双双小传》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当代文学史》课件

《当代文学史》课件

04
当代文学代表人物研究
余华
总结词
先锋派代表,作品以冷酷、客观著称
详细描述
余华是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 品以冷酷、客观的叙述风格著称,善于通过 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社会的现实和人性 的复杂。他的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 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VS
详细描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欧 洲,它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质疑,强调 多元、开放和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 通常采用戏仿、拼贴、反叙述等手法,消 解传统意义和价值,呈现出一个多元、相 对的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个体经验 和微观视角,反映后工业化和消费社会的 特点。
03
当代文学作品分析
难曲折的道路。
《白鹿原》
总结词:民族史诗
详细描述:《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民族史诗。小说以陕西 关中地区的白鹿原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的家族恩怨和历史变迁,展现了中 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人文精神。
《活着》
总结词:人生哲理
详细描述:《活着》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人生哲理小说。小说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讲述他的人生起伏 和生死离别,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
当代文学史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 桥梁,传承了人类文明和文化遗 产,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 文化财富。
社会反映
当代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 时代变迁,是理解和研究一个时 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艺术价值
当代文学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和发 展,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和多样性 做出了贡献。
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传播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扩大读 者群体。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格非的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其次, 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不同于传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一九八六年》《 》《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活着》《现实一种
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 1953-),辽宁锦州人。 -),辽宁锦州人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年代末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 年代后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 》:《死亡的诗意 剧本。 剧本。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转型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茅盾、郭沫 若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随 笔等形式为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以莫言、余华、贾平 凹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诗歌、散 文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转型和思 想多元化的趋势。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戏 剧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交互式文学
新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交互式小说、游戏化 文学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故事情节。
跨媒体叙事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出现了跨媒体叙事,如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跨国文学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 国文学节、国际书展等活动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详细描述
知青文学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和思考,作品多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怀旧情感。
先锋小说
总结词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潮流,强调小说的形式和实验性。
详细描述
先锋小说的作家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限制,作品多 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新意识。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 现当代文学概述 • 文学流派与思潮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与社会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 未来展望与挑战
目录
Part
01
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当代文学是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绪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概念: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域:大陆地区2、有关概念的争论: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现代性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

强烈的现实关照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新中国文学:1949-1966:简称“十七年”。

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1966-1976:革命十年。

文学的浩劫时期新时期文学: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

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

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

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

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2、作家的整体更迭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②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③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三、文艺批判和文艺运动的周期性震荡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确立新中国文学的规范。

当代文学进入“一体化”时期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学批评。

”——毛泽东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1、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1):创作=政治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政治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政治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文艺观点:主观战斗精神,写真实由1952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始,到1955年“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

主要解决的是革命文艺内部由来已久的文艺思想分歧问题2、“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文艺界出现短暂的繁荣和活跃,文艺思想界批评的矛头直指教条主义。

如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的一些意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

——对文学一体化的严重质疑1957年6月起,反“右派分子”斗争在全国展开。

扩大化,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3、1958年开始的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1958年,大跃进,“两结合”的提出。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新民歌运动”、“三结合”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革命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对“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4月。

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5.16通知》、《十六条》、《炮打司令部》。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横扫牛鬼蛇神”,“黑线人物”,“反动文人”。

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失去写作的权利。

文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受到鼓励和提倡。

(“样板戏”、长篇小说)。

“写作组”(理论批评:“初澜”、“江天”等“石一歌”)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

封闭。

文学的“无经典”时期(例外:毛诗词、鲁迅)。

也有暗流涌动。

(民间的私人藏书,“内部出版物”)三、公开的文学: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文化的断裂。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强加给文艺创作的绳索。

3、“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小说:基本停滞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

但创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

浩然、谌容、古华、黎汝清、张抗抗5、“浩然现象”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

天津宝坻人。

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

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阳天》。

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对体制的顺从。

空隙、裂缝,“本质化”80年代,《苍生》等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

畸形的时代。

复杂的人性。

四、另一种文学: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1、地下诗歌1)诗人的地下诗歌: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

“牛棚诗抄”郭小川(1919-1976):《团泊洼的秋天》(1975)穆旦(1918-1976)的最后的诗(1975-1976)文学事件。

这些诗歌的发表、传播和影响都在70年代末以后。

2)知青的地下诗歌:早期: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等。

影响很大。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

多多、芒克、根子、北岛等。

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2、“手抄本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第一节概述一、小说家的境况离开或主动放弃: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废名等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巴金、张天翼等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丁玲、萧军、路翎、萧也牧等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困难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三个主要时期1、1950年代初新的表现内容:新人新事;革命的回忆;抗美援朝总体风格: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新的写作规范的创立:批判萧也牧(1913-1970)《我们夫妻之间》路翎(1923-1994)的小说2、1956-1957:“百花文学”时期内容: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阴暗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等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人情。

爱情题材。

《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美丽》(丰村)等“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有经验、有能力、老练世故、冷漠。

内心的矛盾挣扎。

林震:“22岁的生命如一张白纸”。

来自青春和成长的启示:事业(刘世吾)、爱情(赵慧文)。

失落。

爱情婚姻题材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7)背景:1940年代末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叙述的矛盾。

对爱情的细致描写,同情的态度,使作品离开了批判和反省的初衷。

齐虹的性格开掘不够,没能明确写出江玫对爱情动摇的心理基础。

诗意和散文化的风格。

含蓄、伤感、优美的“闺秀文学”影响。

1957年夏,批判开始。

被认为是“一股创作上的逆流”。

反右-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毒草”。

《重放的鲜花》(1979)。

3、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丰收期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李自成》、《大波》、《艳阳天》等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

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俄苏文学的影响政治环境的短暂宽松。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半本书现象”、“修订本现象”1960年代初期的短篇历史小说创作:背景。

取材于非革命的古代历史,不以歌颂英雄为主题,表达的是复杂的主观情感和现实内涵。

主要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等。

象征性叙述。

现实题材的作品难以表现。

开拓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作者在人物身上大多投在了强烈的主观意图。

——“影射”说。

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三、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单一。

(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第二节农村小说一、概说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1908-1979、李凖1928-2000、浩然等。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重视。

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等。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农村生活中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两条路线的斗争”等);作家的立场、情感、观念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

二、赵树理:1、生平:(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