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丑石》、《月迹》、《商州初录》、《商 州又录》等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 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 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 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 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 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 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 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 创期。 ◆ 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 活跃期。 ◆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 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 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转型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茅盾、郭沫 若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随 笔等形式为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以莫言、余华、贾平 凹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诗歌、散 文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转型和思 想多元化的趋势。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戏 剧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交互式文学
新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交互式小说、游戏化 文学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故事情节。
跨媒体叙事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出现了跨媒体叙事,如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跨国文学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 国文学节、国际书展等活动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详细描述
知青文学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和思考,作品多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怀旧情感。
先锋小说
总结词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潮流,强调小说的形式和实验性。
详细描述
先锋小说的作家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限制,作品多 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新意识。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 现当代文学概述 • 文学流派与思潮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与社会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 未来展望与挑战
目录
Part
01
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当代文学是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 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 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作的文学。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四章 郭沫若: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精神

《凤凰涅槃》 也表现了诗人对新的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 对新生活的积极创造精神,饱含着诗人对 祖国的眷恋之情。诗 中凤凰毫不怜惜旧生命的死亡,焚烧了旧我,获得了新生,整 个 宇宙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一切都变得 “新鲜”、“净朗”、“华 美”、“芬芳”,一切都变得 “生动”、“自由”、“雄浑”、 “悠久”。 诗人通过凤凰的再生来抒发他对社会改造的勇气 和决心,是他 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在诗作中的自然袒露。
16
郭沫若历史剧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 现实主题,表达各种思 想,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每个 人物独立性都很强。
《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 列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屈原、 婵娟、郑袖、宋玉等,其中屈原的形象寄托着作家的理 想,鲜 明生动,满怀激情,感人至深。郭沫若没有将笔墨过多地用于 描写屈原的悲痛、 绝望,而是强调了他的斗争精神,赋予他雷 电般的性格。虽然屈原形象也并不是完美 无缺的,他无法摆脱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可贵的是,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时,尽 管 将屈原作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来刻画,倾注了强烈的理想色 彩,但他还是有意识地注 意到史实的客观性,将屈原所固有的 各种局限性也揭示出来。如剧中对屈原虽凛然难 犯却屈从王权 的描写,就将屈原性格中恪守封建忠义伦理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和观众。
12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 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 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飙 突进的精神特质,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精神,充满了 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反抗现实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 凰 “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 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 求新生的精神。现实世界已经变 得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四周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腥秽如血”,成了 “脓血污秽着的屠场”、 “群 魔跳梁着的 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得陈腐,失 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 “新鲜”、“甘美”、“光华”和 “欢爱”。为了寻求新生,他们集香木自焚。
16
郭沫若历史剧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表达 现实主题,表达各种思 想,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每个 人物独立性都很强。
《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 列不同的人物形象,如屈原、 婵娟、郑袖、宋玉等,其中屈原的形象寄托着作家的理 想,鲜 明生动,满怀激情,感人至深。郭沫若没有将笔墨过多地用于 描写屈原的悲痛、 绝望,而是强调了他的斗争精神,赋予他雷 电般的性格。虽然屈原形象也并不是完美 无缺的,他无法摆脱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可贵的是,郭沫若在创作历史剧时,尽 管 将屈原作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来刻画,倾注了强烈的理想色 彩,但他还是有意识地注 意到史实的客观性,将屈原所固有的 各种局限性也揭示出来。如剧中对屈原虽凛然难 犯却屈从王权 的描写,就将屈原性格中恪守封建忠义伦理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和观众。
12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 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 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飙 突进的精神特质,即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精神,充满了 对黑暗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反抗现实的强烈精神。 诗中借凤 凰 “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出诗 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 求新生的精神。现实世界已经变 得陈旧腐朽,梧桐已经枯槁,醴泉已经消歇。四周 “冷酷如铁” 、“黑暗如漆”、“腥秽如血”,成了 “脓血污秽着的屠场”、 “群 魔跳梁着的 地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变得陈腐,失 去了生机,凤凰也失去了年轻时的 “新鲜”、“甘美”、“光华”和 “欢爱”。为了寻求新生,他们集香木自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鲁迅的“童年经验”:
“祖父入狱”→他们家族开始走向衰败、使他 感受到被视为“乞食者”的被歧视;
“父亲生病” →他几乎每天来往于当铺和药 房之间,感受着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后的世态 炎凉。
鲁迅在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被动事实面前,破 灭了血缘的希翼和安全附着的希望,在亲情的 温馨与血缘的纠葛中,烙上了个人意义的“绝 望”。
这里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 人的大本营,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开始呈现出 异常炫目的光彩。鲁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 过他人生最后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 寓所,享年五十六岁。
二、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是鲁 迅文学创作的起点,也预示着他创作态度的建 立,当பைடு நூலகம்这种创作态度还是应该回归到本文来 进行研究和解读。那么对于《狂人日记》我们 研究的起点应该放在哪里?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 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赴南京求学。初步接 受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
2、外出留学阶段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 院.在日本的7年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 化,思想上逐渐远离那个时代流行的振兴中 国的观念——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和孙中山的 民族革命思想,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的历史 课题,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精神的思考与 超越时代的历史眼光。
应该说,辛亥革命前的鲁迅,虽然对家园、血
缘已经绝望,但在进化论的世界观指导下,他 对于国家、民族还充满着希望的,他写《摩罗 诗力说》,提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 迫切希望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
可是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 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得怀疑起来,于是 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使他从理性角度绝望 了。于是把自己关在会馆里抄古碑,在绝望的 折磨中默默地度着岁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讲 鲁迅与20年代重要作家作品
一、鲁迅的成长道路和家变情仇
鲁迅(1881-1936):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走向败落的古老家族中度 过的。自13岁那年开始,处在“愁云惨雾遍被整 个家族,姑嫂勃谿、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 反目……”的家庭氛围中,鲁迅没有享受到更多的 童趣与快乐的可能与权利,却沉浮在安全、归属 感需要的基本需求之中。(周建人《鲁迅故家的 败落》)
关于小说的“识”(序言):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 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 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今撮录一篇,以供 医家研究。
…… 七年四月二日识。
请大家先注意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在整 个小说的末尾,作者有注明的1918年4月;同 样在小说序言的用文言写的“识”的部分,也 注明了写作的日期是“七年四月二日”,这是 民国的纪年方式,1911年辛亥革命,所以 1911年作为民国元年,那么,“七年四月二日” 也就是1918年4月2日。在小说的两处地方提 及到小说的完成时间,这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小 说的主题和结构是有很大作用的。
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 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 寿裳。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 《怀旧》一文说:“1903年他23岁, 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 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 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 言。” ——许寿裳《怀旧》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几所学校任职,后前 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1912年随部 迁往北京。
3、包办婚姻与兄弟失和
留学日本时期,鲁迅被母亲包办了与朱安的婚 姻,为他一生的情感生活埋下了阴影。当 然,鲁迅在他中年时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许 广平,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鲁迅原配朱安
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
“两
从1919年开始,收入颇丰的鲁 迅在北京八道湾购置了房产, 开始了兄弟三人与母亲和睦相 处的大家庭生活。1923年,周 作人致信鲁迅,兄弟绝交,从 此不复往来。 所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写作背景:
南京给鲁迅打开了理性的门窗,吹进了科学的空 气,这使得鲁迅思考的层次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 的事件,而站在更高的文化与文明的层面上来思 考中国的未来和新生。然而,理性的选择,带给 鲁迅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的绝望,鲁迅以开放的 视野来观照民族,寄希望于变革、维新,然而, 戊戌失败、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幻灯 片事件”、“考试泄题事件”……这些从民族到 个人的情感打击,使鲁迅对这种不幸的认识却深 化了。
狂人的发现之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 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是“吃人”!
序言部分采用“余”的第一人称方式直接进入到小说 中,表明小说的序言不是简单的交代原由,而是融合 进了整体的小说情节之中,从而构成了一种隐性的结 构形态。
尤其是这一部分中写到狂人已经“病愈”,“到某地 候补矣”,狂人从得病到病愈,完成了自身的一个过 程,实际上小说在序言部分就交代了狂人故事的大结 局。因此,在故事的层面上讲,小说开端的“识”恰 恰是小说的真正结尾,暗指这就是关于狂人的命运和 结局,是站在叙述者全知视角来交代狂人的最终命运 的。
星永不相见”。
4、最后的岁月——上海10年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抵达上海。五 日后迁入虹口东横浜路景云里二十三号。从段 祺瑞到冯玉祥,北京一直为军阀所盘踞,对鲁 迅来说这里成了危险之地,还有一个不再返回 北京的原因是许广平的身份问题。在朱安仍然 保持其作为妻室的名份的情况下,许广平将无 法安顿。至于上海,也未必就是适宜久居的所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