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一、人物概述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⑴独特的题材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

(《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本章重点: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其他重要知识点:1.了解关于阿Q形象的评价,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性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

2.鉴赏了解《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独特的眼光:精神“病苦”内向性:灵魂的深主题:“封建社会吃人”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社会、人自身的反抗2.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示众》鉴赏痛苦——人性的残忍先驱者与群众的对立——启蒙被消解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祝福》寻求别样出路——寻梦——惊醒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雁冰《读<呐喊>》1.《狂人日记》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第三者的立场——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叙述方式泾渭分明——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入公的感情色彩反讽结构:“我”与“余”2.《孔乙己》:小说叙述者孔乙己与酒客: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小伙计: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叙述者——隐含作者格式的创造与灵魂的深度3.主观抒情性:《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几乎无事的悲剧4.实验的广泛性: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5.“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自觉借鉴外国小说形式不自觉、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二、说不尽的阿Q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对阿Q的阶级分析:落后农民——革命者人的生存困境三、《野草》与《朝花夕拾》“闲话风”与“独语体”文体家1.《朝花夕拾》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心灵的开阔与自由“原生味”的语言趣味: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2.《野草》逼视灵魂的最深处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自我形象艺术想像力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二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

《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

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

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

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

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

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

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

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个多元而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这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价。

第一篇: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意味着文学批评与理论的重大转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上,为文学作品提供准确而有深度的解读。

此时的文学批评家与理论家们勇于挑战现有的文学观念,探索新的文艺创作路径。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批评方法上,中国的文学评论家摈弃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与个体化的阐释。

其次,理论基础的不断丰富也为文学批评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引入,使得文学批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文学批评与理论的交流与对话被越来越重视,不仅有国内的学术讨论,还有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第二篇: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是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多元化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中国作家开始以更为真实、生活化的方式创作。

他们将目光从庸俗的斗争转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题材和创作风格。

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以对现代人的关注与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触动。

其次,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展现了妇女的独立与追求,引起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新兴题材也逐渐崛起,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在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以及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能够在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我们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四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二编
本编延续第一编的阐述手法,首先讲述了第二个十年具有旗帜性质的文学思潮运动,指明了第二个十年别离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团队作战”的局势,新文学内部已然开始分裂,形成了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相对立的局势,同时较为粗略的分析了两大文艺思潮,指明本时期的创作趋势和导向。紧接着,作者分章介绍了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学大家茅盾、老舍、巴金以及沈从文。然后根据文学题材的划分介绍了诗歌、小说等在第二个十年里的继续发展。在戏剧领域,又着重单列出剧作大家曹禺,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本编延续第一编中《鲁迅》的讲述,继续讲述了鲁迅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文艺贡献,在本编的鲁迅专章中,作者又借题讲述了鲁迅创作的杂文的意义及其后世影响。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基本线索
第十章茅盾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二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老舍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一民国通俗小说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
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五章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六章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二早期白话新诗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
二体验与追忆
二各类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三十年2一、填空题。

1.自由作家文艺批评家刘西渭(原名李建吾)《咀华集》、《咀华二集》沈从文《沫沫集》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其它代表作寒夜(男女主人公为曾树生,汪文宣)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第一篇《灭亡》无政府主义巴金的强烈主观性、抒情性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高峰。

革命加恋爱《家》等家族题材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原名沈岳焕湘西世界“乡下人”自称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1、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2、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不注重情节与人物。

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3、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清人物的设立、自然景物描绘和人事的调和4、语言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效果,湘西语言的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原名万家宝《雷雨》《日出》《原野》是生命三部曲《原野》是生命三部曲之最5、赵树理1943年发表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6、茅盾的代表作《虹》《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原名沈红德字雁冰“社会剖析小说”是1、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广度的创作方法2、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3、在戏剧性强的情节总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

7、老舍原名舒庆春因《龙顺湖》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多产作家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级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巨大成就。

8、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丁玲《梦珂》《自杀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水》和张天翼的《二十一个》沙汀的《法律外的航线》新写实主义的势头9、张天翼“左联”优秀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10、非左联成员吴组湘被称为善于进行社会分析的小说家11、叶紫《丰收》茅盾《春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写“丰收成灾”12、艾芜怀着“劳工神圣“的信仰《南行记》京派13、叶圣陶《倪焕之》与茅盾《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

14、田园牧歌著称的废名(冯文炳)《竹林的故事》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15、芦焚《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河南果园城世界师陀以“乡下人”、“土人自居”“精神还乡“的结构16、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蚕》“城中两个世界”结构17、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李建吾《终条山的传说》平民化18、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19、海派张资平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最后的幸福》《上帝的儿女们》《长途》新感觉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新感觉体20、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鬼才”《南北极》《上海的狐步舞》蒙太奇的语法21、施哲存代表作《梅雨之夕》,历史题材《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石秀》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22、禾金被认为“足以使一般徒有虚名的老大作家吃惊并惭愧”23、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代表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24、臧克家“泥土诗人”“苦吟诗人”“农民诗人”第一本诗集《烙印》《难民》《炭鬼》25、十四行诗“商籁体”郑伯奇《赠台湾的朋友》孙大雨《爱》闻一多《你指着太阳起誓》2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戴望舒27、卞之琳《断章》被人们称为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实验的艺术家被称为“新的智慧诗”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诗的非个人化28、智慧诗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佛道精神29、林庚自由诗体《夜》《春夜与窗》30、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蒋海澄31、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是戴望舒,代表作《雨巷》其他作家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被称为“汉园三诗人”32、四十年代文学因战争造成四个不同的文学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特征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33、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为工农兵服务(首次提出)胡风主管战斗精神34、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标志:《雷雨》35、鲁迅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杂文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批判的犀利与刻毒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4、杂文的主观性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36、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37、何其芳《画梦录》大公报文艺奖金38、《李有才板话》被称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作”39、中长篇小说的繁荣是小说成熟的标志。

40、沙汀《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最优秀《淘金记》41、钱钟书新儒林外史之称42、冯至叙事体《伍子胥》43、张爱玲《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二名词解释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员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茅盾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做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推动左联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文艺理论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翼还重视培养文学作者如蒋元慈,殷夫2、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以《骆驼草》《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为主要阵地。

又称为“北方作家群”。

代表作家沈从文,朱光潜。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为现代小说提供比较成熟抒情和讽刺样式,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海派小说: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是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是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4、新感觉派:是海派小说的一支,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施蜇存、穆时英等。

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文学期刊有《无轨列车》、《文学工场》《新文艺》《现代》。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5、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

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

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

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七月诗张——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

绿原,牛汉等。

以《七月》《希望》为阵地,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

7、中国新诗张——又称九叶诗张,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张,主要成员有辛笛,穆且,陈敬容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代表作品辛笛的《布谷》穆旦的《诗人道》郑敏的《金黄的稻谷》等,他们忠于时代和现实斗争,又忠于艺术创作,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8、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论争的三个方面:一、先打出“人性”的旗帜,抹杀左翼文学家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阶级基础,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梁实秋以人性的普遍存在反对阶级论。

二、第二面理论旗帜是“天才论”,梁实秋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将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宣称攻击资产制度即是反抗文明。

三、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过争论。

林语堂“自我表现得学派,性指一个人之‘性’,‘灵’指一个人之‘灵魂’或‘精神’”鲁迅这是十足的“抚慰劳人的圣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作品”9、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

主要作家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作品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10、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四、简答题1、老舍作品艺术特色京味与幽默1、京味表现在取材上,大小杂院、胡同,场景风致,文化情趣。

京味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官样的北京文化特征2、主管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3、幽默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4、词语、句式、语气甚至说话的神态气韵,有着他独特地体味和创造,又渗透着北京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