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

合集下载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教学设计)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学会化学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相关知识;2.通过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的条件Mg、S、P、Fe等物质燃烧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否根据从现象的角度总结出所有燃烧的共同点?从本质上看共同点是什么?(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有利有弊)。

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燃烧条件的探究:2、燃烧的条件:(一般;同时满足)(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可降低。

观察与思考:拓展: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的浓度;①O2的接触面积(颗粒大小);②可燃物与O2③可燃物的性质(种类)3、防火与灭火简介:火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简介常用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用大量的水、沙、二氧化碳或氮气(液氮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均可灭火。

1.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

3.实验中不慎打翻酒精灯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4.身上着火,就地一滚。

5.科威特油井着火,我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

6.图书着火,用液态氮气灭火。

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物与空气隔离。

(3)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改变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不完全燃烧的危害: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浪费燃料。

2.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得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使得人因为缺氧而中毒。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教案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响-燃烧教材分析:本节从学生生疏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与燃烧、燃料、灭火有关的化学学问与技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阅历,分析归纳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安全用火的意识。

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活动,了解并学习试验观看、范例仿照、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通过事实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怎样帮助人类利用和掌握燃烧,保证社会的可持续进展。

从规律性挨次看,本节内容可适当调整挨次,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燃烧与灭火其次课时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生疏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洁原理和方法,知道爆炸发生的缘由,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生疏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生疏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的生疏争论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沟通争论教学重、难点:1、生疏燃烧概念、燃烧条件,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洁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3、能用化学学科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缘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什么是燃烧播放录象或图片【提问】1、你对火有了怎样的生疏?2、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表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学问。

【提问】你知道哪些燃烧事例及其现象?【提问】1、依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2、燃烧具有什么特征?观看思考思考并答复思考并答复思考并填写课本88 页,沟通争论思考并答复创设情景,使学生回忆燃烧的“功”和“过”,,辨证的生疏燃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与已有的学问体系对燃烧进展从感性到理性的再生疏。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提问】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学生活动猜测、争论、沟通设计意图① 必需是可燃物;② 必需有氧气;③必需温度很高;④必需到达肯定的温度……【学生试验】同学们依据以上猜测利用给你供给的试验用品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导学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认识燃烧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及危害。

二、学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三、学习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理解。

2、理解灭火方法背后的化学原理。

四、知识回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燃烧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木材的燃烧、煤炭的燃烧等等。

那么,什么是燃烧呢?五、新课学习(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像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可燃物。

思考:为什么石头、沙子等不能燃烧呢?2、氧气(或空气)大多数情况下,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

空气中约含有 21%的氧气,这为很多燃烧反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实验探究: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入一根点燃的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着火点。

例如,纸张的着火点比木材低,所以纸张更容易被点燃。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我们生火炉时要用易燃的纸张或木柴先引燃,而不是直接用煤炭呢?(三)燃烧条件的关系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才能发生燃烧现象。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例如,森林火灾发生时,设置隔离带,就是将未燃烧的树木与正在燃烧的区域隔离开,从而阻止火势蔓延。

(2)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就是隔绝了空气,使燃烧无法继续。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用水灭火,就是利用水吸收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1)灭火器灭火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水基型灭火器。

了解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2)消防栓灭火在建筑物中,消防栓是重要的灭火设施。

(五)燃烧的应用和危害1、燃烧的应用(1)提供能源如燃料的燃烧用于发电、取暖、驱动交通工具等。

【教学设计】《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

【教学设计】《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教材分析J《燃烧与灭火》是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对燃烧及条件有了进一步的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对燃烧及条件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火灾自救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生命观教育,让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化学,又从化学走向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 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4. 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从而辨证地认识燃烧,初步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2、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奥运火炬,日常生活中火的应用【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知识。

【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燃烧事例及其现象?燃烧具有什么特征?【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思考并填写课本88页表格,交流讨论【导入】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教师讲解】必须是可燃物;必须有氧气;必须温度很高;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导入】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利用给你提供的实验用品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同的点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自学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内容:在学生讨课本粉尘爆炸练习: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爆炸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两个氢原子:2H B.碳酸钠:C.镁离子:D.氧化铜中氧元素显价: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改变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3.已知:2CuO+C2Cu+CO2↑。

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uO和C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1时,开始发生反应B.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C.b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D.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4.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C.碱的水溶液不一定呈碱性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5.甲烷燃烧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方程式是CH4+O2CO2+H2OB.反应前后,元素和分子的种类都没有变化C.反应前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D.反应中A、B、C、D四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3:2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D.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7.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反应后Na+和Cl-数目减少D.反应后水分子数目增多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豆腐、鸡蛋、瘦肉等食物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 B.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C.氧气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D.鉴别羊毛和棉花用灼烧法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也不变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10.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①用稀盐酸出铁锈②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A.B.C.D.11.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B.向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C.向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D.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12.丁烯(C4H8)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丁烯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丁烯中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C.丁烯分子中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丁烯分子中含有4个碳元素和8个氢元素13.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HgO Hg + O2↑分解反应B.生石灰作干燥剂 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C.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SO3 + NaOH == Na2SO3 + H2O 复分解反应D.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 C6H12O6 + 6O26CO2 + 6H2O 氧化反应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参考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4.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2.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的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难点:1.学生探究实验;2.燃烧的条件的归纳和实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水、棉花球、蜡烛、木条、煤酒精灯、玻璃杯、烧杯、红磷、白磷、双氧水、二氧化锰、铁片、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事例,初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2、调查途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或者向长辈询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二:资料分析:燃烧的条件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结合资料查阅,与同学讨论,总结分析燃烧的条件。

:进行资料分析探究,同学讨论,归纳总结,交流汇报。

三、分组实验探究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请学生观察酒精灯的燃烧。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集体回答:是什么在燃烧?燃烧之后它还存在吗?:回答提问:谁能对燃烧做初步解释?:回答: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按下列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在酒精灯上片刻,如图7-1,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结论:。

2、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口与桌面不留空隙,另一支蜡烛放在空气中燃烧。

如图7-2,观察现象。

现象:。

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合作精神。

结论:。

3、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导学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导学案

课题 4.1.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型新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3.通过对燃烧、爆炸现象的探究,掌握防、火灭火的意识和方法【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学习难点】对于燃烧条件的认识【教学过程】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演示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思考:可燃物燃烧,下列因素能影响其剧烈程度的是()A . 可燃物性质 B.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 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的多少2.对一氧化碳的认识(1)一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结合,从而使人中毒。

②一氧化碳具有性,故可作,其反应的文表达式为:(CO燃烧时的现象有)思考:城市管道煤气用天然气代替一氧化碳,有什么好处?【知识回顾】下列爆炸属于化变化引起的是:()A.蒸汽锅炉爆炸 B.气球爆炸C.恐怖分子用人体弹爆炸 D.轮胎爆炸你还知道在生活、生产会有哪些爆炸?自主学习:【燃烧引起的爆炸】P95爆炸的起因:1.,2.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爆炸例子。

举例生产中爆炸的利用。

1.爆炸的条件:(1)(2)。

【特别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固体粉末,与空气接触充分,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2.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教材P92图4-7)3.了解常见的几种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并了解其道理。

阅读教材P96,了解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

自主学习【易燃物、易爆物】问题提示:说出几种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课堂训练: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2.下列各组气体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A. 氮气和氧气B.一氧化碳和空气C.二氧化碳和氧气D.氢气和氮气3.在①酒精②烟花爆竹③汽油④食盐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④4.能引起易燃、易爆物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是()A.厂房和仓库注意通风B.未与其他物质混存C.遇明火、高温或撞击D.搬运时轻拿轻放5.许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①产生有毒气体;②产生噪声;③产生粉尘;④易引发火灾()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④D.只有②③④6.下列标志中,与防火有关的是[ ]【教学后记】【巩固延伸】1.厨房内的油锅着火,下列灭火措施中最好的是() A.用嘴吹 B.加入冷水 C.用灭火器 D.立即用锅盖盖灭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呼救⑥跳楼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3.发现室内煤气泄漏有人中毒时,首先应做的是() A.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C.迅速做人工呼吸 D.拨打急救电话1204.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图书馆内图书着火时,立即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B.厨房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时,应开窗通风换气C.油井着火时,应设法降低油的着火点D.电器设备失火时,先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再切断电源5.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跟其他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A.镁带燃烧 B.钢铁生锈 C.蒸发食盐水 D.瓦斯爆炸6.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最贴切的是() A.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 B.燃烧一定有火焰产生C.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D.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7.燃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 D.散热快8.n个一氧化碳分子和n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 A.碳元素个数 B.氧元素个数 C.碳原子个数 D.氧原子个数9.下列爆炸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①火药爆炸②气球受热爆炸③车胎充气过多而爆炸④油库遇火爆炸⑤蒸气锅炉爆炸⑥液化石油气罐受猛烈撞击而爆炸A.①② B.②③ C.③⑤ D.①④10.住宅、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则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与空气隔绝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11.下列有关报道中不具有科学性的是() A.雷雨天气,一棵内部被虫蛀空的老柳树突然起火B.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衣服C.一老汉因拉亮电灯寻找煤气的泄漏处而引起大火,并引起爆炸D.疏通煤气管道时充入氩气引起火灾,并发生爆炸。

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药品及其它:水、火
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
就想到燃烧。

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有的燃烧从化学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

如果我们掌握了燃烧与化学反应的联系,那我们

书】
到的图,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燃烧失控引起火
学生探究活动】
.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
)
”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
第4章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学习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
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

【学习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学习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
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
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电解水符号表达式,
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
【新知导学】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认识一氧化碳:
⑴性质
⑵危害
⑶中毒机理
⑷产生的主要途径
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
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
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活动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
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
你的解释:
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
说明了燃烧越旺
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活动三、爆炸现象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
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
知识链接
爆炸极限
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
H24%--75%小麦面粉9.7g.-3
甲烷5%--15%煤粉35g.-3
co12.5—74%//
co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当堂检测】
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
A.cH4B.H2 c.co D.co2
.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石油产品的燃烧
c.汽车排放的废气D.煤气的泄漏
.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课后训练】
.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D.散热快
.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A.它具有可燃性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c.它具有还原性
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
.填写下列电话号码:火警;急救。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烧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灭火事件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液化气灶火焰关闭液化气阀门切断可燃物的6、下
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使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在着火点以上B.缓慢氧化不发光,不放热
c.一氧化碳是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D.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就会立即熄灭,它是因为A.氧气不够B.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c.火柴潮湿,不易燃烧D.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A、B两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已知在A2B化合物中,A和B的质量比为7:4,则符合A与B质量比为7:12的化合物是
A、B、c、D、
海底矿产资源“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水合甲烷晶体,若水合甲烷晶体中cH4的质量分数为10%,则水合甲烷晶体的化学式为。

0、如右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热水,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

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A端放干燥的红磷,B端放一小块白磷。

⑴B端的白磷燃烧,A端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①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②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空气,不能燃烧;③B端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④
红磷不是可燃物。

⑵若要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是。

⑶该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1、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以防爆炸。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爆炸原理,利用废旧眼药水瓶,对点燃可燃性气体装置进行了如下图设计,点燃时就可有效地防止爆炸。

其原因是
6g的碳与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应在什么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