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 学案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练习巩固,知道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巩固,能根据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提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探索总结有关反应热计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计算。
【温馨提示】盖斯定律的应用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旧知回顾】回顾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3.2 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78 kJ热量,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H2(g)+1/2O2(g)==H2O(g) △H1= -241.8kJ/mol,求H2的燃烧热△H(已知:H2O(g)==H2O(l) △H2= -44kJ/mol)(写出计算过程)。
【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11-13,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盖斯定律?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2.盖斯定律如何应用,怎样计算反应热?【同步学习】情境导入:我们很难控制C 与O 2反应,使其只生成CO 而无CO 2,因此不能直接测出C(s)+1/2O 2(g)==CO(g)的ΔH 。
这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下面我们来学习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活动一:认识盖斯定律1.交流:“新知预习1”。
2.小结:(1)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或________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_的。
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________无关。
(2)解释: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________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 为主。
如果物质没有变化,能量 变化。
(3)意义:对于进行得________的反应,不容易________的反应,________(即有________)的反应,________反应热有困难,如果应用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化学反应热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热教学设计化学反应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一起来看看化学反应的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谢谢!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建议课时: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是必修2和选修4前两节知识的延续与提升,该部分的重点是盖斯定律的相关知识。
前面已经介绍了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引导学生定性地感受了反应热。
在此基础上,介绍盖斯定律,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该部分知识是课改新增的一个知识,所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年各地高考题均会出现相关题目。
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13题,北京卷第26题,海南卷13题江苏卷第10题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键能与反应热、化学能与反应热,以及反应热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用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还不是很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四、教法分析该节内容属于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盖斯定律。
第二部分,利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易于简化处理,重在应用。
(2)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是扩展与提高,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
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4)学习目标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
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学习重点盖斯定律、行反应热的计算。
(6)学习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7)教学方法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b.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2 教学过程课前微课(盖斯定律)课堂教学(1)教学流程图环节一知识铺垫:回顾“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减少学生的陌生感,适时指出这两种反应热可通过实验测定。
环节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但对于像C(s) + O2(g) = CO(g) ,这样的很难直接测量的反应热ΔH又该如何获得呢?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引出阅读教材11页的第一自然段,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环节四盖斯定律的应用适当练习,及时巩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3、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①C(s)+1/2 O2(g)==CO(g)ΔH1=?
②CO(g)+1/2 O2(g)== CO2(g)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
①+②=③,则ΔH1+ΔH2=ΔH3所以,ΔH1=ΔH3-ΔH2ΔH1=-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时盖斯定律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在教材中的地位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第三课时,其他三节依次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首先第一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层层递进,由定性分析开始直到能在等量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在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测定方法来测定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三课时再通过盖斯定律的理论计算方法进一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因此盖斯定律是化学反应热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第一节中要求最高的一部分内容。
经典之作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反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练习题:〖课前练习1〗298K ,101KPa 时,将1 g 钠与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 18 KJ 的热量,求生成1mol 氯化钠的反应热?〖课前练习2〗乙醇的燃烧热是△H=-1367KJ/mol ,在此温度下,46Kg 乙醇充分燃烧后放出多少热量?思考题: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 2(g)==CO(g)①C(s)+1/2O 2(g)==CO(g) ΔH 1=?②CO(g)+1/2O 2(g)== CO 2(g) ΔH 2=-283.0kJ/mol ③C(s)+O 2(g)==CO 2(g) ΔH 3=-393.5kJ/mol1、盖斯定律:内容:1840年,瑞典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_______完成或 __________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的。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_____和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对盖斯定律的理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________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___为主。
3、计算的步骤:找出能量守恒的等量的关系△H 1、△H 2、△H 3 三种之间的关系如何?计算的步骤?1、【例1】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 2(g)==CO(g)①C(s)+1/2O 2(g)==CO(g) ΔH 1=?②CO(g)+1/2O 2(g)== CO 2(g) ΔH 2=-283.0kJ/mol ③C(s)+O 2(g)==CO 2(g) ΔH 3=-393.5kJ/mol方法1: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 以要求的反应为基准(1) 找起点C(s), (2) 终点是CO(g),(3) 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C →CO ; C →CO 2→CO(4) 也就说C →CO 的焓变为C →CO 2;CO 2→CO 之和。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教案

前言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
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
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
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
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一、教材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
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
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
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②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③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的反应热,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实例感受盖斯定律,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盖斯定律四、学情分析: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经典之作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计算学案

1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案)【重、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一、盖斯定律1、概念: 。
或者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有关,而与 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对盖斯定律的图示理解如由A 到B 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途径:,途径一:A-→B(△H) 途径二:A--→C—→B(△H l +△H 2)则焓变△H 、△H 1 、△H 2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即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H 也可同时相加减。
3、盖斯定律是哪些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体现,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最初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都是一样的,只要物质没有区别,能量也不会有区别。
4、盖斯定律的应用如:图1和图2中,△H 1、△H 1、△H 3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何?找出能量守恒的等量的关系(填写表中空白)5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
例题1、试利用298K 时下列反应焓变的实验数据,C(s)+ O 2 (g)=CO 2(g) △H 1= -393.5 KJ·mol-1 反应1 CO(g)+ 1/2O 2 (g)=CO 2(g) △H 2= -283.0 KJ·mol -1反应2计算在此温度下C(s)+1/2 O 2 (g)=CO(g)的反应焓变△H 3. 反应3方法1: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 以要求的反应为基准 (1)找起点C(s), (2)终点是CO 2(g),(3)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 C→CO 2;C→CO→CO 2。
(4)也就说C→CO 2的焓变为C→CO;CO→CO 2之和。
则△H 1=△H 3+△H 2(5)求解:C→CO △H 3=△H 1— △H 2= -110.5 KJ·mol -1方法2:利用方程组求解, 即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H 可同时相加减。
(1) 找出头、尾 ,同上。
(2) 找出中间产物 CO 2 ,(3) 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 反应1-反应2=反应3 (4) 列式: △H 1—△H 2=△H 3 (5) 求解可得△H 3=△H 1— △H 2= - 110.5 KJ·mol -1 利用方程组求解 , 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反应热的概念及计算、了解盖斯定律并能熟练运用【学习重点】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预习案】1盖斯定律的内容:任何化学反应中,无论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进行的,其___________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_________无关。
2、盖斯定律的应用:若某种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定,通常运用盖斯定律计算。
依据: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分析:4则有:△H 4 == △H 1 _________ △H 2 _________△H 3规律:方程式可以相加得到新方程式,它们的△H 也可以相加得到新△H分析课本例题:CO 反应热的测定: 2 3【探究案】探究1、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 2(g)==CO(g) ΔH 1=? 查阅资料讨论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②若不能直接△H 1△H 2△H 2 △H 3 △H 1测出,怎么办?已知:(1)CO(g)+1/2O2(g)== CO2(g) ΔH2= -283.0kJ/mol (2)C(s)+O2(g)==CO2(g) ΔH3= -393.5kJ/mol[设计意图]:探究2:石墨能直接变成金刚石?如何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说明:(1)可以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2)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理由。
查阅燃烧热数据:①C(石墨,s)+O2(g)==CO2(g) △H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0kJ/mol,设计方案:探究3: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
已知:N2(g)+2O2(g)==2NO2(g) △H1=-534kJ/mol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能说出盖斯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实质。
2、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
二、预习内容:1.知识回顾:1)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写出石墨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2)已知CO的燃烧热:△H=-283.0kJ/mol,写出CO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思考:C(s)+1/2O2(g)==CO(g)的反应热测量非常困难,应该怎么求出?2.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盖斯定律?(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⑷盖斯定律如何应用,怎样计算反应热?试解决上题中的思考:求C(s)+1/2O2(g)==CO(g)的△H=?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3.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盖斯定律一、盖斯定律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和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
思考: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归纳总结: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如下图所示:则有△H=2、应用: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例:已知:①C(s)+O2(g)= CO2(g) △H1=-393.5kJ/mol②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求:C(s)+1/2O2(g)= CO (g) 的反应热△H3三、反思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1.已知:H2(g)+1/2O2(g) = H2O (g) △H1=-241.8kJ/molH2O(g) = H2O (l) △H2=-44 kJ/mol则:H2(g)+1/2O2(g) = H2O (l) △H=2.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 CuSO4(s)+5H2O(l) △H=+Q1kJ/mol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A.Q1>Q2 B.Q1=Q2C.Q1<Q2D.无法确定3.已知① CO(g) + 1/2 O2(g) = CO2(g) ;ΔH1= -283.0 kJ/mol② H2(g) + 1/2 O2(g) = H2O(l) ;ΔH2= -285.8 kJ/mol③C2H5OH(l) + 3 O2(g ) = 2 CO2(g) + 3H2O(l);ΔH3=-1370 kJ/mol试计算:④2CO(g)+ 4 H2(g) = H2O(l)+ C2H5OH (l) 的ΔH五、课后练习与提高1. 已知25℃、101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s)+O 2(g)= CO 2(g) △H 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 2(g)= CO 2(g) △H 2=-395.0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2.298K ,101kPa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H = -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g)和3 mol H 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 ,其原因是什么?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 4+2O 2CO 2+2H 2O,C 3H 8+5O 23CO 2+4H 2O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 .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B .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C .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D .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H 2(g)+ 21O 2(g)===H 2O(g);ΔH =-241.8 kJ ·mol -1②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 ·mol -1③H 2(g)+21O 2(g)===H 2O(l); ΔH =-285.8 kJ ·mol -1④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A .241.8 kJ ·mol -1B .483.6 kJ ·mol -1C .285.8 kJ ·mol -1D .571.6 kJ ·mol -15.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2(g)+1/2O2(g)=H2O(l);△H =-285.8kJ/molCO(g)+1/2O2(g)=CO2(g);△H =-283.0kJ/molC8H18(l)+25/2O2(g)=8CO2(g)+9H2O(l); △H =-5518kJ/molCH4(g )+2O2(g)=CO2(g)+2H2O(l); △H =-890.3kJ/mol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H 2(g) B. CO(g) C. C 8H 18(l) D. CH 4(g)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 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 )A .CO(g) +1/2O 2(g) ==CO 2(g); △H =-283.0 kJ/molB C(s) +1/2O 2(g) ==CO(g); △H =-110.5 kJ/molC. H 2(g) +1/2O 2(g)==H 2O(g); △H =-241.8 kJ/molD. 2C 8H 18(l) +25O 2(g)==16CO 2(g)+18H 2O(l); △H =-11036 kJ/mol7. 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 3COOH (l )+2O 2(g )=2CO 2(g)+2H 2O(l) △H1=-870.3KJ/mol(2)C(s)+O 2(g)=CO 2(g) △H=—393.5KJ/mol(3) H 2(g)+21O 2(g)=H 2O(l) △H=—285.8KJ/mol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 2(g)+O 2(g)=CH 3COOH(l)8.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4P (白磷,s )+5O 2(g)====2P 2O 5(s);△H=== -a kJ/mol4P (红磷,s )+5O 2(g)====2P 2O 5(s);△H=== -b kJ/mol若a 、b 均大于零,则a 和b 的关系为 ( )A .a <bB .a=b C.a>b D .无法确定六、参考答案:知识回顾:1)C(s)+O2(g)= CO2(g) △H1=-393.5kJ/mol2)CO(g)+1/2O2(g)= CO2(g) △H2=-283.0kJ/mo l盖斯定律1、相同始态终态无关归纳总结:△H1+△H2+△H3例:解法一:虚拟路径法△H1=△H2+△H3△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解法二:加减法①-②= ③△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当堂检测:1.△H1+△H2=-285.8kJ/mol2.A3.①×2 + ②×4 - ③= ④ΔH=ΔH1×2 +ΔH2×4 -ΔH3=-283.2×2 -285.8×4 +1370 =-339.2 kJ/mol课后练习与提高1.A2.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3.B4.C5.B6.A7 (2)×2+(3)×2-(1)得△H=—488.3KJ/mol .8.C下方文件为赠送,方便学习参考第三节酯化反应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
“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