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五个时期来阐述: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

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

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文。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

等。

四、元佑时期

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如著名的《登州海市》。

五、惠州、儋州时期

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

◆作品读思

选文一:《定风波》

【导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苏轼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悟】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潇洒的人生态度!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禅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

也没有发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读思牵手】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在这首词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你能另外举例分析说明他作品中的这一情感模式吗?

【释疑参考】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苏轼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选文二:《赤壁赋》

【导读】

也许你早已知道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在很多的艺术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但如果读了《赤壁赋》,你就会知道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越时空的。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重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了何等地步。仅有这些已是惊世骇俗,更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就使这一篇《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正文】略

【特色赏析】

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从文章中,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味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朋友,你不想加一份旷达与超然的哲思进去么?

【文章脉络】

小舟狂歌——箫歌和曲——主客问答(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使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读思牵手】

读完这篇颇具旷达与超然哲思的文章,你对苏轼的思想有何理解和感悟?

【释疑参考】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注:苏轼《答毕仲举书》:“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选文三:《超然台记》

【导读】

历史长河不会因为苏东坡无皋陶之功而掩盖他的光辉,苏东坡是“真一东坡”。

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而又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所猎之处,尽收皮囊;

他高扬生命的旗帜,生机如春风吹绿,勤于劳作,情趣盎然;

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郑重庄严,笑面磨难,率真自信;

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而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亲切热情、慷慨厚道。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本身是一个天仙,却甘愿来到了人间……

【正文】

《超然台记》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古怪、新颖、雄伟、美丽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饱。以此而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孰好孰坏,在心中争论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选择不停,这样可乐之处常常很少,可悲之处常常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求祸避福,难道是人们心甘情愿的吗?这是被外物蒙蔽了心窍呀!他们只游心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游出于事物的外面;事物本无绝对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其内部而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既高又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临视着我们,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犹豫反复了,如同在隙缝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因此,好坏交错而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柞树椽子的居室里;离开了湖山的景观,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内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过了一年,我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厚,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质朴了。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来修屋宇的破漏,作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造的台已经很旧了,稍稍修葺使它焕然一新,常常与众人一起登台观赏。放开心意,尽展情志。从台上向南望去,是马耳山、常山,它们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而东面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高高地如同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遗风,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大而又平稳,进深而又明亮,夏凉冬暖。雨雪纷飞的早晨,微风明月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客人们没有不跟从着我的。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吃喝着,说道:“玩得真痛快啊!”

当时,我的弟弟子由正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把这台命名为“超然”,以表示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在于我的心能超出于事物之外啊!

【读思牵手】

《超然台记》一语一意都在说明“超然于物之外,才乐而不哀;不超然则哀”的道理,而无论他在何时何地何位,又总是心系国计民生、一丝不苟地为百姓造福,通过阅读本文,你如何理解他言行上的这种“矛盾”?

【释疑参考】

苏轼由安适的京城被贬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再迁到“桑麻之野”的密州,他修葺了密州的一座破旧的台子,时常登台而观,抒发胸怀。全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那澹泊自适,旷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仕途屡屡受挫,看到朋友张天骥在云龙山隐居,悠然放鹤、自由闲适的隐士生活,也心生羡慕,曾写《放鹤亭记》加以称赞。是什么使他没有像朋友那样走流行于古代文人的隐士道路,乘云而去,驾鹤而归,留一个飘逸如仙的背影给后人呢?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超然襟怀让他留在了现实社会里。他始终把反映民情,兴国安邦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责任。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上,无论大小,苏轼绝不等闲视之,敢于冒被杀头的危险,向皇帝进谏,为民疾呼,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一再遭贬谪。可是他每到一处都能竭尽全力为百姓造福,“浚西湖,”“筑苏堤,”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伸张正义。看到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竞相向皇帝和朝廷大官进贡各地的稀罕美物,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他写到:“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他希望天下“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而在自己个人得失方面,他却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升,不自傲;降,不自哀。“游于物之外”,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超然,因此,他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善于苦中作乐,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写的那样:“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苏轼在“超然台”上说超然,同时在自己心中树起了一座神奇的超然台。他随时随地都能找

到自我释怀的理由,领略到生活的诗意。即使是被贬到比“桑麻之野”的密州更偏远、更荒凉的惠州,他仍然笑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说古道今,有几人能像苏轼这样心系国计民生,而又超然如仙?苏轼的这种超然比起那些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或隐居山林,只知洁身自好的人来,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超然。林语堂写《苏轼传》,这样赞颂苏轼:“其大处为国为民,忠贞不渝,至大至刚之气,可为天下师”。

四、精彩语录

▲艺术技法

街谈市语,皆可入诗○苏轼《东坡诗话》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送参寥师》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答乔舍人启》。华采:形式上的华丽风采。体用:体现出实际的作用。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苏轼《论书》

心正则笔正○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笔正:书法纯正。

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苏轼《宝绘堂记》

▲诗文佳句

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曵余光横碧霄○苏轼《虚飘》

夕阳虽好近黄昏○苏轼《浣溪沙·春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雁》。漏断: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器。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完,即已夜深。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烟雨○苏轼《如梦令·有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少:少年。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五.学生佳作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确属考场的优秀作文。

诗人·明月·黄花

一考生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

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六、下面是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精选范文)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精选范文)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素材的缺乏,想表达观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写作的素材就如一颗颗贝壳,在沙滩上闪闪发光,只看有心人是否捡起它,成为自己写作中最亮丽的点缀。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有意识的积累,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思泉涌,亮点多多。 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操作,我琢磨了几点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立足课堂,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首先,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意识。我们绝大部学生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如何让用的时候不少,很少去考虑。所以,从进入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课内素材积累本。其实,语文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140多篇,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共有500多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我们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如何让这些浩瀚海洋中的贝壳成为自己的点缀,我们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有意识的训练过程。 (一)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主题,一材多用。

一篇课文,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比如学完《跨过百年的美丽》后,我就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可以诠释出哪些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得出以下想法: ①居里夫人不看重外表的美,更看重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②居里夫人能够抵抗为外界的诱惑,内心坚定,这也是科学研究者最宝贵的品质。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三)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十三) 高三作文组 18.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南方偏远的江口瑶村,村民的房屋在洪水中全部倒塌。当地政府迅速把无家可归的村民安置在集中点。 一个月后,当地政府研究决定:政府资助每家每户四万元,统一规划,建两层半的瑶族风情新村。 然而,江口村民们却愁眉不展:洪水已让村民损失巨大,除去政府的资助外,村民至少还要背负15万元的债务,而且必须按政府统一要求,才能建新房。村民不解的是:为何不根据村民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建房?为何政府只考虑政绩和面子工程?为何政府的资助力度就不能再大一点,这么多的救灾款都哪去了? 当地政府也埋怨:政府花这么大的力气建新村,村民却还说三道四,不积极配合。再说,还有其他受灾地方需要救助。 三个月过去了,新村依然没有破土动工。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村民、当地政府或媒体及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材料解读 一、致政府 政府要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全心全意,脚踏实地把雪中送炭的救助之事办好,让村民感受政府的温暖,享受发展的成果,切忌搞面子政绩工程,劳命伤财,让民生怨,因灾致贫。 二、致村民 政府每年都要面对许多的天灾人祸,村民要理解政府的不易,不能等靠要,要极积主动配合政府,协商沟通,提出合理要求,争取早日重建家园。 三、致媒体 媒体向外界真实报道灾情,让外界了解村民的困境,呼吁群众向村民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村民渡过难关。 学生范文 心系百姓 钟家欣 江口人民政府: 你们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诗正是告诉为官者,为官之道在于:心系百姓。 如今洪水侵袭,百姓无家可归,你们决定统一规划,打造两层半的瑶风情新村,而每家每户却只资助四万元。这对于经历失去家园的村民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为了建设新村,村民需背上又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不是使百姓雪上加霜吗?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强大,必须高度重视民意,倾听民声,问政于民。建设和谐新农村,亦然。因此,重建家园,就要心系百姓,立足百姓的现实状况,从根本上帮助村民解决问题。重建家园,不是为了面子,不是为了出风头,不是为打造豪华的风情村而置百姓于水火之中。 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为官者人民的公仆,应跟群众鱼水相依,骨肉相连。只有心系百姓,才能得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事业兴旺。唐太宗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出了心系百姓的重要性。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了解到武汉港口旅游和码头服务差,亲自到武汉实地考察。后来,吴官正又请新闻媒体、记者市政府,征询对服务工作的意见。为此,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为官者是人民的公仆,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心系百姓。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华西村领头人吴仁宝始终坚持的信念。他立足百姓,坚持实事求是,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目标。政府发给他的奖金,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集体,为的是让老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最终他把贫穷落后的小村建成上“天下第一村”。可见,要建设新农村,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心系百姓,立足群众,才能建设成功。 林则徐贬官新疆时,为百姓建造了名垂千古的坎儿井。李克强15天跑遍全省12个地级市和2个副地级市,翻垃圾箱判断民生。流传了“要住房,找克强”的民谣。这些名人之所以让百姓长记在心间,是因为他们心中装有百姓。 江口人民政府,新村三个月未破土动工,你们须好好的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建新村,对无家可归的村民来讲,本是喜事,可他们却愁眉不展,只因他们实在无奈。为何你们不能呼呼媒体关注村民的现状呢,让社会伸出温暖之手,帮村民度过难关?为何你们不能深入了解村民的苦衷,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来建房呢?难道整齐划一那么重要?不能因村民的埋怨而懈怠,正因你们的工作没做好,村民才埋怨。 要心系百姓,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全心全意,脚踏实地把雪中送炭的救助之事办好,让村民感受政府的温暖,享受发展的成果,切忌搞面子政绩工程,劳命伤财,让民生怨,因灾致贫。 明华 2015、10、28 北大“杀猪才子”身家过百亿 曾经引发社会热议的北大“杀猪才子”陈生,经过8年的奋斗,目前身家已超100亿,在新三板领域居“第二富”。 新三板挂牌公司天地壹号日前公告称,公司拟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500万股,发行价格为25元/股。此次募资后,天地壹号的总股本将达到4.35亿股,按照定增的25元/股计算,其市值将达到108.75亿元。 若按当前30元/股的股价计算,天地壹号的市值更是高达130亿元。而持股超过八成的天地壹号董事长陈生身家则超过100亿元。 陈生还是全国大名鼎鼎的“杀猪佬”,他旗下的另外一个公司,壹号土猪的年销售额已超10亿。 在新三板领域,陈生的身家只在九鼎投资的董事长吴刚(身家180亿元)一人之下。 2013年4月,北大杀猪毕业生回校谈“另类”创业曾一度名扬全国。 在当天的讲台上,与自称“给母校丢了脸”的陆步轩一起的就是陈生。 当时的陈生自称“北大的丑角”。而如今的他早已是创业者的偶像,因为他把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平。

[高中作文]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导语】应广大考生需求,无忧考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收集精选了一些作文材料,这篇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积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唐山 作为一个命定长逝的人, 我从九泉之下亲笔 写给在我谢世一百年以后, 降临到人世间的你——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读过《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的人会明白,她离我们其实很近。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积累——选择高贵 茨维塔耶娃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这却给她一生带来伤害。在她的性格中,始终有一种高傲、落寞、孤芳自赏的东西,她永远也搞不明白,这为什么会成为别人愤怒的理由。 茨维塔耶娃17岁便以诗歌名世,由于丈夫加入白军,30岁时,她带着孩子流亡西方,由于写诗无法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去写散文。如果说贫困还是可以战胜的话,故国之思的那份孤独,对一个作家而言,则是压倒性的灾难。 17年后,茨维塔耶娃不顾一切回到了苏联,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接踵而来的厄运,女儿被流放,丈夫被逮捕。没有生活来源,她只好靠译诗和帮佣维持,然而,没多久,在希特勒的进逼下,她和儿子被疏散到一座小城,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在想当作协食堂洗碗工的申请被拒绝后,她被逼到了绝路,自缢而亡。一个月后,她的丈夫被枪毙,3年后,她17岁的儿子死在前线,只有她的女儿熬过了17年流放地的苦难,成

为茨维塔耶娃遗作的整理者。 俄罗斯文学曾有一个优雅的白银时代,在时代大潮面前,读书人慌了神,他们希望用贵族气质来应付时变,然而,由此招致的仇恨反而彻底吞噬了他们。在旁人看来,茨维塔耶娃坚强而冰冷,但事实上,她的内心脆弱、敏感而恐惧,只是她接受的教养不允许把这一切表现出来,可越如此,就越会激起人们的恶作剧心理,他们一定要看看她窘迫时会如何。 当野蛮战胜文雅之时,它一定要通过折磨来获取快感,因为野蛮是没有天堂梦的,它的全部希望就在当下,就在破坏的瞬间。 茨维塔耶娃能做的,就是坚持,即使在最困窘时,她也不会用译得不好的诗去混饭吃,她宁可做最卑贱的工作,也不肯玷污了内心的圣地。俗人是很难理解她的:诗有什么用呢?吃饭不是最重要的事吗?然而,100年过去后,人们仍会捧起茨维塔耶娃的诗。因为,那是文明的呻吟,是一份柔弱的坚持,是花朵们面对摧折,依然骄傲的盛开。 一个民族的优雅,需要几代人的坚持,而摧毁它,可能只需数年。然而,有信仰的人是不死的,不论如何蹉跎,时光终将澄清一切。 致一百年后的你,一百年后,终将了断。 【篇二】高中作文常用人物素材(李白)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高中作文素材精选(人物篇)。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二、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苏轼”篇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作家档案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时代:北宋 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突出成就(即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 (1)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 其一,变俗为雅。 其二,变婉约为豪放。一扫过去词坛上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代之以纵横捭阖,意境博大的豪迈气象。 (2)以诗为词。 其一,以诗的内容入词。 苏轼在词的题材上有很大突破,从整体上改变词以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为主体的特征,而开始以士大夫抒情为主体,是题材上一次质的飞跃。 其二,以诗的境界入词。 以往的词内容多局限在“花间”、“樽前”、“闺阁”,词境小、狭、深;而苏词则以开阔高远的境界入词,把词从景到情都塑造成壮观的风格,故苏词表里俱刚大。在词史上,李煜柳永对词开阔之在深,苏词开阔之在大,故词境之大自苏轼始。 其三,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3)突破词律。 原因:①自觉突破。②才气大。③不精音律。苏自称三样不如人:饮酒,下棋,唱曲。 ▲评论资料 ☆徐度《却扫编》:“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 ☆况周颐《蕙风诗话》:“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 ☆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 ☆刘熙载《艺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寄慨无端,别有天地。”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五个时期来阐述: 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 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 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本范文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本 臧超摘记 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 被风吹到石缝里的种子无力扭转自己的身躯,看看周围几寸草木不生的悬崖峭壁,个个面目狰狞,看看脚下这贫瘠的土地,孱弱的没有一点养分。这怎么去生存,这是生存的空间吗?尽管这粒种子的叫喊苍白无力,但他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他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生存道理——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他让自己钻到土里吸收养分,去喝饱水分,然后再来萌发来生长。 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有的人抱怨自己命途多舛,上天不公,总是惧于实践。其实,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有些人改变了自己,适应了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从而能在前进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乘风破浪,而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需求环境适应自己,这种人只能在历史的车轮中北碾的遍体鳞伤而一蹶不振,被凌驾在生活之下。 也许,我们今天的顺从是为了明天的不羁,今天不能成为环境的奴仆,明天就不能主宰生活,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佳句欣赏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苦,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于《西厢》,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 螳臂当车 庄子的车行至途中,看见不远处有一只螳螂举起双臂,怒目于对,车夫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然而庄子却要求车夫绕道而行。螳臂当车固然是不自量力之举,但他那纵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却将庄子震撼,螳臂当车实为一种不计后果的壮美,这种美常令我们无所适从,庄子能够为螳螂折服,我们呢?时代需要的是敢于挑战不可能得人,我们也许不是雄鹰,但我们依然有权利疯狂。 鲁迅目标 鲁迅,一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一位弃医从文的智者。鲁迅以前的目标是成为一位医生,救死扶伤,鲁迅在学医的时候看到了社会低级人民被压迫的情形,他坚决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决定用文字来鞭策统治者,鲁迅的文字是血色的,她的文章莫不透着对社会的唾骂,对人民的同情,鲁迅是聪明的,她适宜的改变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鲁迅勇于接受现实,灵活变通,才会造就一位这样的伟大的文豪,假如鲁迅当时一味钻研医学,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位名医多救几个人,

高考作文素材关于(李白、苏轼、屈原、陶渊明、项羽、司马迁)

高考作文素材一:李白 一、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二、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三、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四、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五、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六、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 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 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七、“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 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 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 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 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 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1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积累(分类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经典素材积累(分类整理)关于目标、信念 名言:1、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谚语 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要明确目标) 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唐僧取经:1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27年,为了弘扬佛教文化,为了普渡苍生,唐朝和尚玄奘走上了去印度取经的道路。一路上餐风宿露,饥寒交迫,历尽磨难,于公元643年春,回到长安。16年的艰难跋涉,玄奘带来了佛经74部,又用19年的时间,翻译出经卷1300多卷。同时,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地理著作《大唐西域记》。 唐僧对信念的追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吴承恩。他据此写下了我国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为求取真经普渡众生,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也可用在“读经典”、“克服困难”、“毅力”、“脚印”:在大漠、在沙滩、在藻泽,在泥泞的小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行行、深深浅浅、迂回曲折,伸向远方)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惜)残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精卫填海: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炎帝神农有一个女儿叫女娲,有一次,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被海浪吞没。女娲死后变成了一只小鸟,叫“精卫”。“精卫”为了不让后人有和自己一样惨痛的经历,于是每天从发鸠山上衔来小石子、树枝,发誓要填平东海。(正面理解:人要有信念。虽然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是它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有志者为实现目标、信念而不懈努力。反面理解:理想、信念、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实际。) 鉴真东渡:唐代高僧鉴真,为了到日本传扬佛法,56岁时带弟子、工匠百余人从扬州东渡,一连四次都没有成功。60岁时,他第5次出海,不幸遇到风浪,无淡水,无粮食,又迷失方向漂到海南岛。鉴真本人因病双目失明,几经周折又回到扬州。5年后,鉴真毅然再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奈良精心整理版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10篇[转载]精心整理版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10篇修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弘扬佛教文化,传播中日友谊。(理想、意志、毅力、克服困难) 愚公移山: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愚公率领全家子孙每天挖山不止,相信终有一天,会搬走挡在门前的大山的:毛泽东以此激励中国人民要有这样的精神来推翻压在我们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我们真的做到了。(反过来,也可以用在要学会“变通”上。你想,是搬山容易呢还是搬家容易呢?打破常规,开拓思路,事情就变得容易起来。牛顿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摘抄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摘抄 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2.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3.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4.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5.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6.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7.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8.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有攀爬者的旗帜;撒哈拉沙漠一望无垠,可里面有跋涉者的脚印;阿尔卑斯山壁立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中有勇敢者的故事。 9.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10.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11.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12.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缤纷多彩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继日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意气丰发的拼搏与百折不挠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1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14.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赏析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赏析 导读:本文高三作文素材积累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1、苏轼在千年以前就曾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莎士比亚的研究者们也说过、“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有人看哈姆雷特是勇于思而怯于行的懦夫,有人看他是深思熟虑的勇士。鲁迅先生在评价《红缕梦》时,也曾经说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文人才子们看到的是情。 2、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黄帝陵丘,是我远古的怀想;黄海大潮,是我激荡的心声;黄山劲松,是我不屈的脊梁;黄埔大桥,是我展开的臂膀;大兴安岭,是我坚硬的肋骨;洞庭鄱阳,是我明亮的眼睛;喜马拉雅,是我高昂的头颅;巍巍长城,是我不屈的脊梁。 3、风是春使。“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柔柳轻舞,摇动细细的柳叶,漾出春的绿意。是谁把春带到这里?作者随即指出、是那剪刀似的“二月春风”。风是绵绵深情。柳永词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把一腔的相思、无奈与寂寞赋予一词,“千种风情”,使作者的愁思跃然而出。更有一首歌中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这句歌词不乏现代都市的摩登感,把深浓之情以一“风”字尽传无余。 4、沉默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格。如果没有

沉默,就没有孕育,就没有震荡,就没有突破。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飞的梦幻变成现实;海在沉默了一时之后,终于把惊涛的壮观推出了地平线。【篇二】5、仔细思量一下就会明白:对对方的不信任,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不信任。推测对方的内心时,人就像把自己的生命反映到镜子中一样凝视着,再将其投影于对方,从而决定信任或不信任对方。 6、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 7、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 8、跌跌宕宕,起起伏伏,这犹如人生。只有低音与高音的糅合才得以谱写出震撼人心的乐曲;只有光明和阴影的辉映,才看得见最美丽的风景;只有悲苦和欢喜的交织,生命才会有更绚丽的色彩。【篇三】9、相信自己是一种精神的充实,灵魂的丰满。精灵般的大黄蜂就是一个世间的智者与精神上的英雄,它用自己的真实行动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每个生灵,每个人,其潜力都是无限的。不要相信外界的轻蔑与嘲讽,坚守自我,相信自己,最终定可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一番非凡的伟业。 10、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

写作素材整理案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写作素材集锦案例苏轼 中学生多很喜苏轼,爱苏轼,因此也常常写苏轼。去年参加高考阅卷时,笔者随机作了个统计,发现使用苏轼这一材料的文章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六。由此可见,苏轼在高考舞台上的“出镜率”是很高的。但在谈起苏轼时,许多同学多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表达往往是大众化,缺少新鲜感和独到性。笔者有感于此,编写了这则以苏轼为中心的写作素材,以期同学们能真正走进苏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感悟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一、生活故事 1、佛与狗屎 有一天,佛印和苏轼斗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佛。”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苏轼为了揶揄佛印,说:“你像堆狗屎。”回到家,苏轼得意洋洋地和小妹说起了这件事,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小妹劈头盖脸地就骂他蠢。苏轼问她为什么,小妹回答:“佛印看人皆为佛,只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人皆是狗屎,只是因为你心里只有一堆狗屎。” 【视点】⑴境界;⑵角度;⑶聪明反被聪明误;⑷外观世界是心灵的延伸。 2、东坡续诗 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可能在秋天凋落。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吹得菊花四处飘零,满地恰似黄金铺就。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视点】⑴自以为是;⑵狭隘;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3、《洗儿戏作》 朝云为苏轼生了个儿子,按照当地习惯,满月那天,东坡请了亲友,举行洗儿会。孩子才一个月,就能对人笑。大家都夸他聪明,苏东坡却叹了口气,道:“切莫像我,更莫学作填词!”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因作诗惹了祸,坐了牢,差一点被杀头,就都不作声,怕点着他内心的痛处。苏东坡倒不忌讳这个,说道:“我呀,就是上了聪明的当。本想再不作诗填词了,可总是心里痒痒的,禁不住。你看,这会儿又有了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视点】⑴聪明;⑵自嘲;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宋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着起身上路。 【视点】⑴不要咀嚼苦难;⑵走好未来的路;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⑷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东坡改联 苏轼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20则名人素材评析! 1.中华文化的先驱 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2.曳尾涂中的庄子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泥?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 3.不朽的行者 屈原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4.俞伯牙、钟子期 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他们艰难地跋涉于七根琴弦,他们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心灵之门,他们的生命也由此产生了共振。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但在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知己的音韵。 5. 忘却荣辱书定历史

司马迁你海棠般的容颜,弹响"史家"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吟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 6.永恒的美丽 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傲世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记忆。 7.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坚,不坠青云的傲岸,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9.一代书圣 王羲之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博,兰亭己矣,永不逝去的的《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舞动。 10.把酒东篱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精品

作文素材积累专题 话题一:爱国 素材1:郑和千年独舞——1405年7月11日,历史定格在这一天。这一天,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由百余艘大小船只,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历时28年,七下大西洋。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为当时世界之最,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是世界航海史之壮举。 郑和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带着“扬国威、示富强”的使命,在大西洋宽广无垠的海面上驰骋。以惊涛骇浪为乐,以电闪雷鸣为伍,以飞鸟游鱼为伴,伫立于船头的身影,撕裂了大西洋千百年的孤独。他随波独舞,以大洋为章,用自己特有方式书写了一部巨篇史诗。 [点拨] 郑和是历史上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亦是一位伟大和平使者。透过他的事迹体现出中华民族一种积极向上、不怕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折射出几千年华夏文明沉淀形成的包容、智慧、和平的丰厚文化底蕴。 素材2:富贵不淫男儿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留他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腔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 [点拨]“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素材3:卖国秦桧臭万年——南宋秦桧,窃居要职,对皇上甜言蜜语:“桧荷国恩,甚惭无极。”实则卖国求荣,竭力破坏抗金,谋杀了民族英雄岳飞,遭世世代代人民唾骂。人们还铸成他的铁像跪在岳飞坟前。他的墓碑是地块无字碑,意为“秽德丑行不屑书也”。人们把秦桧的墓地称为“狗葬村”,把油条叫着“油炸桧”,以表达对他的愤慨之情。 素材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西汉时,匈奴危害边疆。年仅21岁的霍去病率军追击匈奴到了狼居胥,封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瀚海的功绩,曾亲自下令为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府第,但是直到建造完工,霍去病连看也没去看一眼,他曾气概豪迈地说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 [点拨]是什么激励着霍去病马不缷鞍、衣不机卸甲地度过了戎马一生?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气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 话题二:感恩 素材1:“感恩节”的由来——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当时正值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春天来了,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白人移民和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年秋季玉米丰收,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用烤火鸡和玉米糕点款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带着各种玉米制品、烤火鸡、南瓜馅饼、野葡萄以及玉米酒浆等参加晚会,人们欢唱歌舞,通宵达旦。以后在每年玉米收获后的11月底,定居在这里的白人移民都要举行感恩会,家家烤火鸡,烹制玉米食品,款待印第安人。 [点拨]白人移民为了感谢无私慷慨的印第安人曾给予他们的救助,每年都要举行感恩会来款待印第安人,这种感恩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传递。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感恩”“爱的传递”等话题。 素材2:感恩的庄稼——在以色列,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为了感谢上帝,就用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同时又给那些路过此地的贫苦人以方便,让他们可以随时收割这些庄稼。你也许不像犹太人那样信奉上帝,但你一定知道这样一句俗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作文素材·人物·苏轼

作文素材·人物系列·苏轼其人 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谥文忠。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评论: 读”苏东坡,读着读着就觉得他们真不是一个人。那个宰相坯子,志大才疏的苏轼,他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而促成这种蝶变的,正是那次贻笑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十岁的时候听母亲讲《汉书·范滂传》即问母亲“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二十二岁应试汴京文章第一,只因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忍爱判为第二。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策考试“入三等”。制策考试十年一度,录取名额只有五名,由皇帝亲自主持,一、二等都是虚设,三等为最。苏辙入四等。仁宗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后四年,英宗打算召苏轼入翰林为知制诰。知制诰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是晋升宰相的必历职位。但是宰相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最后,英宗接受韩琦的建议,安排苏轼入直史馆。其目的是要让苏轼熟史而知鉴,将来受大任。可见,苏轼一步入仕途就是闪亮登场,皇帝、宰相都是把他当着接班人来培养的。朝堂内外都认为他将来为相辅政是理所当然的。 “乌台诗案”牵动八方,包括宰相司马光在内的社会各界纷纷上书求赦,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为苏轼求情。当时太皇太后曹氏病重,神宗要大赦天下为祖母消灾祈福,皇太后说:你也不用大赦天下,只放了苏轼一人就行。这些压力都没能让神宗皇帝改变初衷,最后还是赋闲金陵的旧相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专札言:“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的面子就不能不给了,因为神宗的钱都是王安石赚的。苏轼捡了一条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