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谱新篇_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_述评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那点事儿,就像翻开一本超级酷炫的魔法书一样有趣呢!话说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冶金就像一个小婴儿开始慢慢成长。

那时候,人们对金属的认识可能就像小朋友第一次认识星星,懵懵懂懂的。

最初的冶铜技术啊,就像是在玩一场简单又神奇的游戏。

人们发现了铜矿石,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然后把这些矿石放进小火堆里加热,这个小火堆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阵,铜矿石在里面慢慢发生变化,最后得到了铜,就像从石头里变出了亮晶晶的魔法道具。

后来呢,冶铜技术不断升级。

到了商周时期,那可不得了啦,青铜铸造就像是一场盛大的金属派对。

工匠们像是超级魔法师,把铜和锡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就像调配魔法药水一样精确。

那些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比如说司母戊鼎,那可真是金属界的“超级巨星”啊,又大又华丽,感觉像是金属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最炫节目。

再往后,冶铁技术也悄悄登场了。

刚开始的冶铁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娃,有点粗糙。

早期的块炼铁,产量低得可怜,就像一个小气鬼,只肯给一点点铁。

不过呢,人们可没有放弃这个调皮的小娃娃,而是不断地琢磨它。

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像是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一样突飞猛进。

铁制工具越来越多,就像一群小铁兵开始在各个领域“冲锋陷阵”。

在农业里,铁制农具就像是农民伯伯的得力助手,把土地开垦得服服帖帖的,感觉土地都在喊“铁大哥,您真厉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

炼钢技术出现的时候,就像是给金属世界来了一场华丽的变身秀。

百炼钢的工艺啊,就像是对金属进行千锤百炼的魔鬼训练,最后得到的钢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坚韧无比。

古代的冶金工匠们也特别像一群执着的探险家。

他们在没有现代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金属的神秘世界里不断探索。

每一次的新发现,就像是在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长篇小说。

从简单的冶铜到复杂的炼钢,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奇迹。

冶金业的发展历史论文

冶金业的发展历史论文

冶金业的发展历史论文自古以来,冶金业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冶金业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熔炼和锻造技术来生产金属制品。

最早的铁器出现在公元前约3000年的中东地区,随后铁器在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等地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冶金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铜器和青铜器的出现不仅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标志着中国冶金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古代中国,冶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铁工匠和金属制品,例如著名的钢铁制品——武士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冶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发展。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金属制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钢铁、铝和铜等金属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冶金业成为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冶金工业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冶金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

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正在推动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高强度钢材、复合材料等。

同时,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促使冶金业加快技术更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总的来说,冶金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早的熔炼和锻造技术,到工业化生产和智能化制造,冶金业始终承载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并将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愿冶金业在未来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冶金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迅速更新和进步,冶金业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例如智能铸造、数字化熔炼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冶金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同时,随着绿色生产理念的普及和落实,冶金业也在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减少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已成为冶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们发掘出各种各样的矿物,进而为了利用这些矿物,发展出了一门技术——冶金技术。

中国的冶金技术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而且这门技术一直发展到今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先秦时期的铜铁冶金技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同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也逐渐发展出两个分支:铁技术和铜技术。

这两种技术在先秦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铜冶炼技术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早期,由于铜的原矿比较稀缺,所以人们主要从矿床或旧铜器中提取铜。

后来,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铜冶炼技术开始有了明显的进展,人们利用更高的炉温和更大的熔化窑来加强冶炼技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冶炼技术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口钩法和黄池法。

这两种技术都是在当时以精湛的技术成为代表工艺的。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中国的铜器在雕刻和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简单的箭头和勾玉,到复杂的鼎、觥、爵等,中国的铜器工艺达到了极致。

铁冶炼技术在中国也开始于先秦时期。

早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人们就开始了铁冶炼的生产。

在铁冶炼过程中,人们探索出了使用多种金属和矿物质的方法,用来在铁器上制造出各种优秀的艺术痕迹。

而且,先秦时期铁冶炼技术的成熟也奠定了中国冶金技术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冶炼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朝时期的青铜器和铁器汉朝时期,冶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青铜器和铁器的冶炼技术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青铜器的制作,除了铜冶炼和铜合金的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熟化技术、壳牌美学、精湛的琢磨衬嵌技术,以及不同于其他器物做法的文学审美特质。

这些技术的应用,让青铜器成为了汉代时期的代表之一,也在原有的民族生活方式中增添了新的特色。

铁器方面,时间在思考如何将铁冶炼技术发挥到更高的层次。

时代在这一需求下,诞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铁器。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那像魔法一样的发展历程。

你想啊,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冶金就像是一个小婴儿,刚刚开始摸索着前进。

最开始的冶金可能就像是小孩子玩泥巴,人们偶然发现有些石头加热后能变成亮晶晶的金属,这就好比是发现了隐藏在石头里的小精灵。

青铜时代可不得了,就像是冶金界的青春期。

青铜那可是当时的超级明星啊!青铜的出现就像是一群土气的小矮子里突然出现了一群金光闪闪的骑士。

那些精美的青铜鼎、青铜剑,就像是艺术品界的超级模特,造型奇特又华丽。

你看那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还锋利无比,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睡了几千年一觉醒来还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后呢,冶铁技术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冶铁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还不太成熟。

铁的产量就像那涓涓细流,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小流就变成了大河。

铁制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农具、兵器,到处都是铁家伙的身影。

铁农具就像是农民伯伯的得力助手,有了它们,就像给农民伯伯装上了干活的小马达,耕地那叫一个快。

到了汉代,冶金技术就像是开了挂一样。

高炉炼铁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法熔炉,把矿石一股脑地吞进去,然后吐出亮晶晶的铁水。

这铁水就像是流淌的黄金,虽然不是真金,但在当时那可珍贵得很呢。

再往后,炼钢技术也闪亮登场了。

炼钢就像是给铁做了一次超级大变身,把铁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子变成了超级英雄。

灌钢法之类的技术出现,就像是给钢铁注入了灵魂,这时候的钢铁制品更加坚韧耐用,就像打不死的小强。

中国古代的冶金工匠们,那可都是一群隐藏的魔法师。

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不断地探索、尝试,就像一群执着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摸爬滚打。

他们把冶金技术一步步推向前方,这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充满惊喜的冒险小说,每一页都写满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青铜到钢铁,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成果。

要是古代冶金技术会说话,估计它会得意地说:“我可是从一个小不点成长为一个大巨人啦!”怎么样,朋友们,这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不是特别有趣呢?。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
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对于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钢铁品质的提升
宋元明清时期,钢铁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增加碳含量、改善组织结构、进行热处理 等技术手段,当时的钢铁制品在硬度、韧性、耐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铸铁与锻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铸铁技术的传承
在宋元明清时期,传统的铸铁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例如,河北出土的元代铁锅和江西赣州出土的明代铁鼎 等都展示了当时铸铁技术的精湛技艺和广泛应用。
夏商周冶金技术
青铜器的种类与工艺
青铜器种类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包括礼 器、食器、乐器、兵器等,如青 铜鼎、青铜爵、青铜鬲等。
青铜器工艺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主 要包括冶炼、铸造、锻打、切削 、镶嵌等,其中镶嵌工艺尤为突 出。
铁器的发展与普及
铁器发展
夏商周时期,铁器逐渐发展并普及, 但初期铁的质量不高,多为块炼铁。 至春秋时期,铁质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
隋唐时期,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
更加高效的采矿技术和冶炼设备。
独特的铸铁与锻铁技术
铸铁技术
隋唐时期,中国的铸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人们开始使用铸铁来制造各种工具和武器。铸铁的强度和硬度都优于 生铁,而且具有较好的韧性。
锻铁技术
隋唐时期,锻铁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人们通过反复锤打击打,将铁块锻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铁器。这种技术使 得铁器的质量和强度都得到了提高。
05
CATALOGUE
宋元明清冶金技术
钢铁冶炼的持续发展
钢铁冶炼技术的持续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如南宋时期出现了使用焦炭的“ 灌钢法”,元代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熔铁法”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钢铁生产的 效率和品质。

周朝的科技传承前代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周朝的科技传承前代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周朝的科技传承前代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在科技领域,周朝继承前代的技术并进行创新,推动了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本文将以周朝的科技传承、前代技术继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冶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冶铁技术是古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青铜时代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周朝虽然没有发明冶铁术,但对前代的冶铁技术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周朝采用了前代的冶铁技术,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创新,例如采用“炼大”,即将多个小炉合并成一个大炉,提高了冶铁效率。

这些创新使得周朝在冶铁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农业是周朝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周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朝对前代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继承,并在其中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改进了灌溉系统,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此外,周朝还推广了犁耕和牛耕,用牛替代人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些创新使得周朝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兵器制造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兵器制造技术在古代的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周朝对前代的兵器制造技术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周朝采用了前代的兵器制造技术,例如青铜武器的制造,但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创新,例如著名的战车。

战车的出现使得周朝的战争更加机动灵活,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周朝在兵器制造技术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使得它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扩展了自己的国土。

四、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在周朝,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周朝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积极吸收前代的科技成果,并在其中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周朝建立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科技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周朝科技的持续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周朝在科技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为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创新上下求索

创新上下求索

创新上下求索作者:周其仁来源:《商界评论》2017年第03期从秦始皇求药到原子弹诞生,创新穿越了迷信与荒诞,建立起人类科学体系。

创新像一台永动机,从不停止,上下行的探索在我国将越来越有看头。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重叠程度很高,越往将来看,越浑然一体,所以研究经济必须关注创新。

《史记》里记载,始皇帝想长生不老,曾两次派方士徐福出海求药而不得。

这个故事与如今的创新,好像完全不相干。

但有一点启示在里面:人们为获得现实中无、但希望中有之物,早就开始了寻找发现之旅。

找不出现成的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的念头是不是就此放弃?没有。

炼丹开始出现。

既然找不出现成的,那就尝试发明、制造。

据记载自东汉开始,我国炼丹活动就趋于发达。

当代有学者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起源。

从寻找、发现到发明,这类活动延绵不断至今。

创新元素早就包含在人类行为里,只不过它和迷信、荒诞的胡思乱想一直分不清楚,且探索未知的主要方法是靠经验,靠不断试错摸索,靠归纳总结。

西方世界亦然,其古代文明从目前记载看还不如东方。

以航海为例。

陆路上有指南针就可以了,沿大陆的近海航行也可以对付,但跨洋航行不但要辨识纬度,更重要的是辨识经度。

1714年英国国会通过著名的“经度法案”,由议会设立巨额奖金,征求一种“切实可用的”经度测定方法。

最终,钟表匠走到了天文学家的前面。

英国钟表匠哈里森前后花了32年,开发了当时最精准的时钟H4,解决了大航海的关键技术难题。

对比H4和古代炼丹,这两个活动都是基于经验,都从实际难题出发,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直到解决问题。

从认知路线看,它们其实属于同一类别。

但是再往后,天文学家所代表的科学家或科学认知路线,开始崭露头角,并走向科技创新的中心舞台。

上下行求新2016年11月我去德国访学,恰逢莱布尼茨去世300年。

他在18世纪是一位天王巨星级的科学家,被德国人尊为近代的亚里士多德。

他和牛顿各自独立发现微积分,到今天也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必修知识。

上下求索谱新篇——《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述评

上下求索谱新篇——《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述评

维普资讯
2期
廉海萍 : 上下求索谱 新篇—— 《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 述评
13 8
冶金技术 、 铜合金技术 ; 第二部分为金属的制作技术 , 包括铸造技术 、 锻造技术和热处理技 术 、 属表 面处理 技术 。 金
1 金属 的 冶炼 技 术
N 9 :F 0 2 0 2T 一9 A 文章 编号 17 —4 1 2 0 )2 0 8 —4 6 3 14 ( 0 7 0 — 1 20 中图分 类号 文 献标 识码
记得 2 0年前还 在 学 校求 学 时 , 曾上 过 一 门姜 振 寰 先 生 讲 授 的公 共 课 《自然 辩 证 我 法》, 该课 程主 要偏 向科 学哲 学 史 。 当毕 业 后 进 入 上 海博 物 馆 从 事古 代 金 属 制 作技 术 的 研究 时 , 曾非 常希望 能有 一本 关于 中 国冶金技 术史 的教科 书 , 我 使我 能尽 早地 踏入 冶金技 术史 的研 究领 域 。如今 , 由孙 淑 云 主编 、 延 祥 副 主编 的《 国古 代 冶 金 技术 专 论 》 书 李 中 一 就放 在 面前 , 书以考 古发掘 材料 、 文献 资料 、 内外冶金 史研 究成 果为 基础 , 该 古 国 集北 京科
维普资讯
《 8 一l5 20 :l2 8
TeC i s Jun lo tr c nead Tcn l y V 12 o2 2 0 ) h hn e o rafrt H ̄oyo o c n ehoo o.8N . ( 0 7 e e h fS g
为基础 , 结合考古遗址 的研究与传统冶炼技术的调查 , 对铜 、 、 锡 铅和银 、 、 的冶炼逐一 汞 锌 进行 了介 绍 。
中国古代 钢铁冶 金技 术有 着与 西方 完全 不 同 的技 术体 系 , 西方 早 期 是 以 固态块 炼 铁 锻造 获得 钢铁 制件 , 到公元 1 纪 , 铁冶铸 技 术才得 到 普遍应 用 ; 中国早 期就 以 生 直 4世 生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ed by Sun Shuyun and L iY anx iang. Based on the archaeo log ical fin ds , anc ie nt literatu res and th e ach ievem ents on the history of m eta llurgical techno log ies in China by researchers from all parts o f th e world , the above book g iv es a com prehensiv e and system atic in troduction of the sm e lting techniques of ferrous and non ferrous m etals, and the techn iques of m anufactu ring copper and iron in ancient Ch in a . M ost o f the researches for th e recen t 30 years by the Inst itute of M ateria ls andM etallurg icalH istory in the Be ij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s al so in troduced . T he book is not only an exce llent textbook explaining the pro found in si m ple ter m s, but also an id eal book fo r the use o f researches on h istor io graphy, archaeo lo gy and the histo ry of sc ience and technology . K ey words T heH istory of M etallu rgical T echnologies in China, Sun Shuyun , rev iew
2期
廉海萍 : 上下求索谱新篇 ! ! !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述评
185
偏差过大。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的编者们上下求索 , 积多年的研究成果, 将具有独特制作 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归纳汇总, 为我们展示了一朵世界文明历史中的奇葩! 囿 于篇幅的限制, 书中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 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出中国冶金技术史, 它不仅 是一本难得的中国冶金史的教科书, 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 考古学和科技史等领域的 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记得 20 年前还在学校求学时, 我曾上过一门姜 振寰先生讲授的公共课 自然辩证 法 , 该课程主要偏向科学哲学史。当毕业后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古代金属制作技术的 研究时 , 我曾非常希望能有一本关于中国冶金技术史的教科书, 使我能尽早地踏入冶金技 术史的研究领域。如今, 由孙淑云主编、 李延祥副主编的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一书 就放在面前 , 该书以考古发掘材料、 古文献资料、 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 集北京科 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 30 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 , 全面系统地 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与成就, 对现在的学子和冶金史研究者 来说, 实在是一本深入浅出、 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共分 8 章, 上自早期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探索 , 下到传统 民间金属工艺的调查 , 以时间为主轴 , 涵盖了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各个时期, 在内容上主 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金属的冶炼技术, 包括采矿技术、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钢铁
收稿日期 : 2007 04 03 作者简介 : 廉海萍 , 女 , 1965年生 , 安徽阜阳人 , 上海博物 馆副研究 馆员 , 主要 研究中国 古代金属 技术史 , haip inglian @ hot m ai. l com。
2期
廉海萍 : 上下求索谱新篇 ! ! !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述评
考古发掘材料、 古文献资料 、 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 集北京科技大学冶 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 30 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 , 全面系统地 介绍了具有独特制作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制作技术, 不仅是一本 深入浅出、 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 , 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 、 考古学和科技 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 关键词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专论 孙淑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N092∀ TF 092 A 文章编号 1673 1441( 2007) 02 0182 04 述评
廉海萍
( 上海博物馆 , 上海 200003 )
孙淑云主编 、 李延祥副主编 :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 北京: 中国科学文 化出版社, 2003 年 6月第 1 版, 32 开本, 简装 , 366 页, 22 元。 ISBN 962 8467 26 3 /G. 180 摘 要 由孙淑云主编、 李延祥副主编的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 一书以
183
冶金技术、 铜合金技术 ; 第二部分为金属的制作技术 , 包括铸造技术、 锻造技术和热处理技 术、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1 金属的冶炼技术
采矿是冶金技术的基础。 #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 ∃作为本书的开篇 , 以矿石开采中的三 部曲: 找矿、 采矿与选矿为主线 , 对采矿技术进行了介绍 , 其中利用矿物共生关系和植物找 矿是中国古代找矿技术中最独特的发现; 江西铜岭合连山西周地面选矿场发现的溜槽 , 表 明西周时期中国已采用重选法选矿, 是中国选矿史上的重大发现。 中国古代铜、 锡、 铅和银、 汞、 锌等有色金属的冶炼各具特色。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 料史研究所通过对炼铜遗址冶铜遗物的分析检测, 开展对古代炼铜技术的研究, 揭示了中 国古代氧化矿石、 硫化矿石和冰铜的冶炼技术 ; 根据辽宁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炉壁残块进行 的复原 , 还原了早期炼铜坩埚的结构 ; 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的大井古铜矿出土矿石和炉 渣的分析, 表明在 3000 年前 , 中国已能利用共生矿冶炼青铜; 对铜绿山 X I矿体炉渣的重 新分析 , 将中国冰铜的开始冶炼时间上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作者遵循着以历史文献记载 为基础 , 结合考古遗址的研究与传统冶炼技术的调查, 对铜、 锡、 铅和银、 汞、 锌的冶炼逐一 进行了介绍。 中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 , 西方早期是以固态块炼铁 锻造获得钢铁制件, 直到公元 14 世纪 , 生铁冶铸技术才得到普遍应用; 而中国早期就以生 铁冶炼铸造为基础, 以生铁为原料, 采用退火工艺, 得到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件, 改善了生 铁件的脆性 , 使铸铁件能被广泛用于制作铁农具、 工具和兵器 ; 以生铁或熟铁为基础, 块炼 渗碳钢、 铸铁固体脱碳钢、 炒钢、 百炼钢和灌钢等多种炼钢技术随之诞生 , 形成了多种制钢 工艺并存的格局。当然, 任何金属的冶炼也离不开燃料和鼓风装置 , 木炭和煤等燃料、 皮 囊、 水排、 木扇、 活塞式木风箱等鼓风装置集中在这一章进行了讨论。 关于铜合金技术 , 本书以不同的着重点对青铜、 黄铜、 砷铜和镍白铜分别进行了阐述。 青铜合金技术着重在甘肃、 内蒙古、 山东、 河南等地出土的早期青铜器, 对早期青铜器的研 究是冶金史界多年来从未间断的研究课题 , 关乎于金属技术在中国起源的重大问题, 冶金 与材料史研究所集几代人的力量 , 多年来致力于该课题的研究, 现在该所结合考古新发 现 , 更将视点扩展到新疆地区, 并与西亚的金属技术进行比较 , 我们期待着新发现的出现。 在 # 黄铜 ∃一节里 , 作者分析了中国最早的 3 件黄铜器 , 含锌量都在 20 % 以上 , 通过氧化亚 铜和氧化锌还原的模拟试验, 证明能得到含锌最高达到 34 . 3 % 的黄铜, 通过孔雀石和菱 锌矿还原的模拟试验 , 能得到含锌最高达到 18 % 的黄铜 ; 在 # 砷铜 ∃一节里, 作者用莱赫曼 ( H. Lecht m an)和泰利科特 ( R. F. Ty lecote) 进行的铜砷共生氧化矿与硫化矿共熔还原试 验 , 对一些早期砷铜含有较高砷的现象给予了解释 , 赵匡华等进行的砷白铜的模拟冶炼试 验 , 对炼丹术所催生的砷铜点化工艺进行了复原。通过这些模拟试验使读者更能充分了 解黄铜和砷铜的发展历史。
184








28卷
2 金属的制作技术
铸造和锻造是金属的两种制作技术, 在中国古代都有使用。遍布在全国范围内不同 时期的铸造遗址和遗物, 为我们揭示了铸造技术在中国金属技术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作者按照铸造金属器的铸型材质将铸造技术分为石范、 泥范和金属范铸造, 泥范铸造是中 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技术 ,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青铜时代; 金属范作为一种永久性 铸型, 能反复使用 , 寿命在成百上千次 , 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大型铸件代表着当时制作 技术的最高水平 , 或采用分段铸接, 或采用分铸后组装的不同技术 , 制作出高达 17 . 9 米的 当阳铁塔、 重约 40 吨的沧州铁狮、 多种工艺并用的颐和园铜亭和正定大佛等大型铸件 , 对 大型铸件开展的多方面研究和保护, 也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多年重点研 究的项目之一。 金属的锻造技术可能源自于对天然红铜的锻打 , 由于锻造与铸造相比, 能得到更薄的 器壁, 比铸造方法更能节约金属 , 不仅在早期铜器和铁器制作中得到应用 , 至迟到西汉时 期 , 也被用于铜容器、 铁铠甲等的制作。作者不仅阐述了铜器和铁器的锻造历史 , 而且对 目前仍采用传统锻打技术制作的金箔、 斑铜和铁画的工艺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 金属的特性 , 在锻造过程中会产生加工硬化, 使金属失去锻打的性能, 若要进一步锻打 , 必 须采用退火热处理技术, 使金属材料重新具有可锻性, 所以退火热处理技术是与锻造技术 相伴生的一种重要技术, 也是生铁转变成韧性铸铁的技术手段, 所以作者将热处理技术放 在 # 锻造技术 ∃一章里一并进行了介绍 , 包括淬火、 渗碳、 贴钢等增加钢铁硬度的热处理方 法。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该书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与汇总。本书的第八章附录, 分 # 中国 古代冶铸遗址 ∃和 # 中国古代重要矿冶著作 ∃两部分, 按时间顺序 , 对 47 个从夏商之际直 至明清时期的重要古代冶铸遗址和 12 本重要的矿冶著作进行了介绍。 # 中国古代冶铸 遗址 ∃一节按照遗址的地点、 所属年代、 主要遗物和首次发掘的资料来源, 对这些重要遗 址进行了阐述, 从 # 主要遗物 ∃一栏中了解了遗址的性质 , 如果读者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资 料 , 可以从 # 资料来源 ∃一栏里追索到原文献, 但书中只记录了首次遗址的发掘资料 , 如果 能列出与遗址相关的所有资料 , 对读者会有更大的帮助 ; # 中国古代重要矿冶著作 ∃一节 对作者、 成书年代、 书中的主要内容、 重要发现等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 不仅有著名的 梦溪 笔谈 和 天工开物 , 还有在冶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 大冶赋 、 最早系统论述铸铁金属型 的专著 铸炮铁模图说 、 全面总结清代云南矿冶业的 滇南矿厂图略 , 这是到目前为止 唯一一本将冶金技术相关资料汇集在一起的书 , 系统且翔实。 书中的一处失误出现在第四章第一节 # 青铜合金技术 ∃中 , 在转述 周礼 % 考工记 中 关于青铜合金成分配比的记载时将 #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 谓之削杀矢之齐 ∃写成 # 二分其 金而锡居一 , 谓之削杀矢之齐 ∃, 这样 , 对于初次接触这段文献的读者接着阅读随后的 # 六 齐 ∃合金配比及锡的百分含量的表格时, 就无法和原文献对上。此外, 对古文献的不同解 读 , 也造成了对 # 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的多种观点 : 青铜中含有 50 %、 33 . 3 % 和 25 %的 锡 , 作者只选择了 50 % 锡的一种解读方法, 这与古代铜镜多为含锡 25% 左右的青铜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