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学第八章知识点总结_2831课件.doc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①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理论验证的。
②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这一定律。
③原来就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就保持静止状态。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第2节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叫做平衡力。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相互作用力:同体、同线、等大、反向。
二力平衡:同体、同线、等大、反向。
)(判断二力平衡:①根据二力平衡条件。
②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第3节摩擦力□摩擦力,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间就会产生一个阻碍这种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摩擦力.※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理第8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第8章总结知识点本文将对物理第8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8章主要探讨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以及动量和能量的基本原理。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通过箭头表示。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净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相等的大小,方向相反。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例如,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5.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v1+m2v2=m1v1′+m2v2′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表示碰撞后的状态。
6. 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K=12mv2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它与力的大小、物体位移的大小和力和位移的夹角有关。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W=Fdcosθ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总结物理第8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讨论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和功的概念。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行为和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概念和定律将有助于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以及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知识点归纳第八章《电功率》一、电功1.概念: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进程,实际确实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进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类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烧、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头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刻的乘积。
4.计算公式:=UIt=Pt(适用于所有电路)关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①串联电路中经常使用公式:=I2Rt②并联电路中经常使用公式:③不管用电器串联或并联。
计算在一按时刻所做的总功经常使用公式=1+2+…n.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经常使用单位:度(·h)度=1千瓦时=1·h=36×1066.测量电功: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刻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刻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电能表上“220V”“A”“3000R/h”等字样,别离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许诺通过的最大电流是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确实是这段时刻内用电的度数。
32468月底读数是电能表月初读数如:3264那个月用电________度合___________。
B、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
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h)在10分钟内转36转那么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_。
二、电功率1.概念:电流在单位时刻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t(适用于所有电路)关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I2R=U2/R①串联电路中经常使用公式:P=I2R②并联电路中经常使用公式:P=U2/R③不管用电器串联或并联。
物理八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八第八章知识点总结一、牛顿第一定律。
1.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表面上运动,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
-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2. 牛顿第一定律。
-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理解。
-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1. 定义。
-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 惯性的大小。
-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 惯性现象的解释。
- 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判断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的运动状态;得出结论。
三、二力平衡。
1. 平衡状态。
-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 实验:通过探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方向、作用点等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 内容: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断力的方向等。
四、摩擦力。
1. 摩擦力的产生。
-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 摩擦力的分类。
- 静摩擦力: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力。
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例如,在水平桌面上滑动的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物理高一第八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高一第八章总结知识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第八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涵盖了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述。
1.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
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净功。
2. 机械能守恒当只有重力做功且没有非弹性碰撞或摩擦时,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是由势能和动能组成的。
3. 动量和动量定理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动量定理指出,当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外力对物体的冲量。
4. 冲量-动量定理冲量是力对物体作用时间的累积效果。
冲量-动量定理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
5.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守恒。
这意味着在一个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不会改变。
6.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应用于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情况。
弹性碰撞中,动量和动能守恒。
在非弹性碰撞中,虽然动量守恒,但动能不守恒。
7.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扩展。
它指出,能量可以由一个形式转化为另一个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8. 机械功和功率机械功是由力对物体作用导致的能量转化。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9.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是一种常见的摩擦形式,它与接触面的质量、表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10. 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瞬时功率是在某一瞬间完成的功。
功率可以通过力和速度的乘积来计算。
以上是对物理高一第八章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和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进一步学习物理课程和解答相关问题将非常有帮助。
普通物理学课件 第八章 恒定电流的磁场

L
r
∫ = μ0 β2 I cos β d β
4π β1 a
=
μ0I 4πa
(sin
β2
−
sin
β1 )
aβ
G
dB
P
例题8-2 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 设有圆形线圈L, 半径为R,通以电流I。求轴线上一点磁感应强度。
I dl
R
I
O
G
r
dB
xθ P
解: 在场点P的磁感强度大小为
G dB
=
μ0
I
d
G l
en
dS
对整个曲面,磁通量:
GG
Φ = ∫SB ⋅ dS
dB
=
k
Idl
sin α
K (Idl ,
K r)
r2
其中 k=10-7 NA-2
令 k = μ0 , 4π
μ0 = 4π ×10−7 NA−2
dB = K
μ0 4π
Idl sinα r2
dB 的方向:
K dBK
⊥
K r
K
——满足右手螺旋关系
dB ⊥ Idl
Gdl • cGos θ = rdα
∫ ∫ ∫ B • dl = B cos θdl = Br dα
L
L
L
∫ ∫ =
μ 2 π 0
I rdα
= μ0I
2π dα
0 2π r
2π 0
= μ0I
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S的电荷量即为电流强度I:
I = qnvS
电流元在P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dB = μ0 qnvSdl sinθ
3
第八章 恒定电流的磁场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八章力知识归纳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知识总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知识总结一、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小车前进地。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物理学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状态或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两个力在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